近代“絲綢之路”兩個出發點:張家口“走東口”

蒙古 經濟 清朝 駱駝 老門視界 2017-04-07

【走東口】近代“絲綢之路”兩個出發點:張家口“走東口”

近代“絲綢之路”,有兩個出發點,一條在山西,一條在北京。山西商人亦稱山西幫(晉商),到內、外蒙古及俄羅斯做買賣稱為“走西口”,北京商人(京幫)則稱“走東口”。“東口”則是指河北省的張家口。“東口”,也就是張家口去塞外漠北的商貿活動的各種經濟指標,如商品數量、商品種類、營業額、商人數量等,並不遜色於“西口”。近代“絲綢之路”兩個出發點:張家口“走東口”

外館東街、外館西街和外館斜街綜合在一起稱外館“清為晉京朝貢的蒙古王公住所,俗稱哈爾哈館。1912年後為蒙古商人住所。因在安定門外,名外館街”。最初稱“蒙古衙門”,在清朝入關前就存在。外館主要是招待外蒙古各旗來京王公貴族。清代,內、外蒙古各旗一些首領及王公貴族每年都要輪流進京朝拜、進貢、領賞,當時稱為“年班”。近代“絲綢之路”兩個出發點:張家口“走東口”

外館主要做對外蒙古的生意。近年有人認為外館的生意是“對外貿易”,此說不確。因為在貿易最昌盛時,外蒙古在中國版圖之內,在中國的行政區內。外館出發的“走東口”商隊以“京幫”為主,也有少數天津商人加入,他們與外蒙交易的貨物以“洋貨”為主,如玻璃器皿、煤油、洋藥、洋布等;北京商人則以傳統商品為主,如日用百貨、絲綢布匹、佛教供品、銅鐵器具、菸草、白酒、糕點、糖、茶葉、糧食等,總之“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的生活用品都在貿易之中。商人們在“東口”張家口集聚(“京幫”總商號在外館地區,在張家口設分號)、分類、包裝、起運。貨物在張家口裝入木箱或荊條筐內,裝在駱駝或騾馬身上。因外蒙古地區有“瀚海”之稱,到處是寸草不生的乾旱沙漠,故而貨物多由駱駝馱運,並且僱用經驗豐富的蒙族人拉駱駝。他們吃苦耐勞,一步一步走向近3000裡外的庫倫(今烏蘭巴托)。庫倫是第一站,貨物到達後由庫倫轉運到各個支號,再運往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最遠的可到達外蒙古最北的恰克圖和俄羅斯。近代“絲綢之路”兩個出發點:張家口“走東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