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講述的是蒙古帝國第二次西征中的經典戰役——“賽約河之戰”。此戰充分展示了蒙古軍隊的戰術思想和戰略思想,它是蒙古帝國西進戰略的重要環節,匈牙利的地緣位置決定了蒙古帝國由中亞地區轉戰歐洲的道路是否暢通;而東歐步騎軍團的頑強抵抗彰顯了騎士精神的堅韌。此戰並非人云亦云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與之相反,它是蒙古鐵騎西征路途中最為艱難的一次征伐,匈牙利人在極其被動的局面下向蒙古帝國吶喊出不屈意志,慘烈是這個民族令人肅然起敬的理由。縱觀全局,後續戰爭最終因蒙古帝國內部汗位之爭而草草收尾,以致拔都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金帳汗國的建立!

蒙古帝國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帶領下逐漸走向繁榮,“長生天”庇佑的黃金家族是草原上的雄鷹和駿馬,無邊無際的藍天是他翱翔的蒼穹,廣袤無垠的草原是他馳騁的疆場。蒙古人的雄心沒有邊際的蔓延著,從鐵木真到窩闊臺,擴張是他們此生沒有盡頭的事業。數百年之後的今天,還流傳著蒙古鐵騎所向披靡的傳說,然而遙遠的東歐,有一群匈牙利人,飽受內憂外患的困境,卻沒有在蒙古鐵騎面前淪為魚腩,他們用不屈的意志成為蒙古鐵騎西征途中最難翻越的大山。

交戰雙方背景

  • 蒙古帝國

1234年正月蒙古在南宋的借道以及軍事配合下滅掉金國,解決了東南方向的後顧之憂,窩闊臺汗在蒙古帝國的權利分配中,以託雷幼子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忽必烈經略漢地,自己於中亞地區鞏固統治,伺機而動。蒙古帝國內部隨著託雷的去世,也就沒有了汗位正統性的爭議,內部回到了成吉思汗時期的團結局面,且由於窩闊臺的政治智慧,帝國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按照新召開的忽鄰勒臺所達成的決議,帝國的邊界必須多方位向外大力推進。”——《劍橋中國史遼西夏金元史》

而在首次西征中,朮赤獲得之地為也兒的石河(新疆額爾齊斯河)以西、烏拉爾河以東地區,然而烏拉爾河以西的欽察、斡羅斯等地仍未臣服。自1235年開始,窩闊臺便以朮赤領地周邊諸國為目標,展開蒙古帝國的第二次西征。1236年春,以朮赤長子拔都為統帥、功勳元老速布臺為副的“長子西征軍”建制完成,其中察合臺長子拜答兒、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各統本部王室精銳集結,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遣長子率眾集結從徵,先後共計15萬大軍集結於伏爾加河東岸。此軍雖以統帥為核心指揮,但實際上是由諸王分別統領自己本部人馬,這樣的軍事架構外分而內聚,統帥的指令分配於諸王,再由諸王指揮本部兵馬,從而使戰場上主帥的軍令,士兵能夠直接有效實施。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第二次西征路線圖

時至1237年,欽察部首領忽魯速蠻不戰而降、八赤蠻被俘處死,伏爾加河以西的烈也贊、科羅木納諸城被攻克,突厥人基本被征服;1238年,鐵門關再被貴由、蒙哥奪取,高加索南北交通線至此打通。次年,拔都兵臨乞瓦城(烏克蘭基輔城),招諸路王軍集結,破城西挺,繼而攻克加里奇公國都城沃倫(烏克蘭西北部),佔領境內諸多城市,至此斡羅斯被蒙古軍佔領。這種形勢下,蒙古大軍便可以長驅直入匈牙利平原,並且分化了東歐各公國之間的聯繫,打破了各公國貌合神離的互助形態。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進軍布達佩斯路線圖

1240年,拔都以3萬軍留鎮斡羅斯,率12萬眾分三路進伐馬札兒(今匈牙利)。拜答統北路3萬軍摧毀馬札兒外援波蘭騎士團聯軍;合丹統南路3萬軍,繞喀爾巴阡山脈迂迴;拔都、速不臺親率中路6萬軍,越過喀爾巴阡山直向京城丕思惕(匈牙利布達佩斯)進軍。

  • 匈牙利

在蒙古國內形勢趨於穩定,西征之軍一路凱歌時,匈牙利卻面臨著內部局勢的重重困難,其中的階級問題和民族問題是匈牙利難以形成舉國同心的根源。且在當時的東歐形勢來看,斡羅斯、波蘭、匈牙利均分成多個公國,幾乎是各自為政,大公形同虛設,西面的德、意、奧諸國捲入十字軍東征,整個歐洲一盤散沙。

匈牙利王國的擴張在12世紀達到了頂峰,隨之而來的則是整個歐洲封建國家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王室與封建領主的權利之爭。安德魯二世時期,由貴族主導的“修憲”行動中,貴族的利益達到了頂峰,這與1215年英國貴族主導的“自由大憲章”如出一轍。國家從稅收上向貴族妥協,增調貴族稅目成為法律禁止的條款,面對這些貴族的霸王條款,匈牙利國王只能忍讓退步,因為法律還規定了國家無法徵調貴族之間相互鎮壓,從而使國家失去了制衡手段。而養尊處優的貴族更不會幫助國家出境作戰,在他們看來,貴族只有保護國家利益的義務,沒有掠奪資源的義務,然而他們所真正想保護的也只是其在國內的“一畝三分地”。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金璽詔書籤訂

貝拉四世是企圖改變這種狀況的,換成我國古代的話說,就是力圖加強中央集權以及皇權。貝拉四世幾乎收回了父親在《金璽詔書》中給予貴族們的所有特權,特別是涉及王室領土分封的核心問題,是動了貴族們最甜美的那一塊奶酪。

匈牙利貴族本來就是以土地為核心的分封割據勢力,沒有一定基礎是無法對抗強大貴族勢力的,因此貝拉四世的策略便是引入外來勢力,一面是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支持,一面是東歐的“野蠻民族”庫曼人(突厥一支)。前者為匈牙利引來了為數不多的日耳曼騎士,成為匈牙利一支穩定而強大的力量,後者則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條頓騎士

隨之而來的則是放縱不羈的庫曼人對於匈牙利本土居民的侵擾,貝拉四世與這些遊牧民族有著共同的利益互惠需求,因而多加放縱,致使國內民族問題嚴重。由於歷史上的匈牙利人就是由馬扎爾人發展而來,這個民族同樣也是遊牧而來,只是通過天主教的洗禮,通過封建化爬到了社會頂層。這次貝拉四世引入庫曼人被看做是一場權利和利益的洗牌,故而受到國內既得利益者的抵制。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庫曼人

但與此同時,完成封建化後,這些匈牙利人又相當蔑視遊牧民族,稱他們為野蠻人和異教徒,同樣是遊牧民族的蒙古人也是如此,因此匈牙利人也並沒有把蒙古人放在眼裡。匈牙利貴族放出狠話“讓這些異教徒去保衛你的王國吧”,這樣對於國王的壓力致使庫曼人不得不往南退入瓦拉幾亞平原。這種外援其實與匈牙利王室離心離德,倘若戰爭的天秤偏向匈牙利還好,但如果戰爭的走向更利於蒙古,那麼這種鬆散的利益關係不能夠杜絕臨陣倒戈的發生。特別是鑑於蒙古之前在東歐地區的“政治工作”結果來看,這些庫曼人在隨後的戰爭中暴露出極大缺陷並不足為奇。

戰爭經過

  • 偏師重創騎士團

拔都的三路大軍進展較為順利,北路的拜答兒於1241年三月,擊敗波蘭軍團,攻下了都城克拉克夫(波蘭南部),繼而兵鋒直指波蘭藩屑國西里西亞(波蘭西南部),西里西亞國王亨利二世為避其鋒芒選擇了戰略撤退,並逐步集結聖殿、醫院(聖約翰)、條頓騎士團3萬軍迎戰,但他所做的一切無濟於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亨利二世便兵敗被斬,兩萬五千名騎士陣亡後被割下耳朵,歐洲三大騎士團面對蒙古鐵騎的完敗給東歐諸國造成巨大震懾。拜答兒隨即繼續南下攻城略地,挺向馬札兒會師拔都大軍。南路的合丹也在四月與拔都會師於匈牙利平原,蒙古三路大軍在匈牙利佩斯城對面集結完畢,大戰一觸即發。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蒙古軍戰騎士團

  • 貝拉中計出堅城

此時的佩斯城與布達城屬於多瑙河畔分據兩岸的堅城,布達為匈牙利首都,位於河西,背靠山地丘陵;佩斯位於河東,地處平原,兩城中間由吊橋鏈接,方便軍隊以及物資的調動,是合二為一的軍事攻防體系。出則一馬平川,匈牙利騎士可以藉助地形優勢奔騰於佩斯城外的平原之上,入則可退守堅城,甚至是以多瑙河為屏障退至布達城。這個模式類似於我國古代的襄陽與樊城,易守難攻,如果貝拉四世選擇堅守,勝利的天秤還是有可能偏向匈牙利的。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現今多瑙河畔的布達佩斯

此時蒙古方面南北兩路軍留鎮各地的軍隊並不會太多,因此集結於匈牙利的大軍並不止傳言中的6萬,因為此時注入了更多的東歐戰俘與突厥人,這是一個動態的人力資源。貝拉四世早在蒙古大軍兵臨城下之前就積極動員和集結兵力,其中以匈牙利本土軍隊和庫曼人的4萬遊牧兵為主。與此同時,貝拉還召集來了波蘭、斡羅斯戰敗後逃亡的貴族殘兵,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僱傭兵,以及烏戈林帶來的聖殿騎士團人馬,前前後後差不多10萬餘人(應該有所誇大)。蒙古軍隊的計劃是冬季而來,藉著多瑙河的冰封直接渡河,但蒙古軍四月份到達時,多瑙河已經解凍,貝拉四世則以多瑙河為天然屏障,分兵固守要塞,以逸待勞。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蒙古重騎兵

“速不臺出奇計,誘其軍至漷寧河”——《元史》

蒙古軍嘗試發動攻城戰無果後改變策略,採用速不臺計策­——誘敵出城。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計策,蒙古人在西征道路上無數次採用過這種戰術,面對堅城,蒙古人除了重型投石機,幾乎沒有更多有效的辦法,引出城外進行野戰才是蒙古人最擅長的作戰方式。拔都佯敗引退便是這場戰爭優劣形勢易手的轉折點,貝拉四世的出城追擊也並不是盲目的自信,畢竟有著“基督教之盾”美譽的匈牙利重騎兵有著無比強大的衝擊力,貝拉企圖利用重甲騎士沖垮城下的蒙古野獸,但他忽略了蒙古馬的耐力,直到追至賽約河與蒂薩河交匯處時也未追上拔都的“敗兵”,貝拉只能在賽約河西岸駐營觀望,並以戰車首尾相連圍成營圈,士兵輜重均屯於圈內,以防蒙古騎兵突襲,又設1000士兵駐守橋頭。而蒙軍於河東下營,兩軍隔河相望,伺機而動。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雙方營寨圖

  • 偷襲失策促決戰

“拔都軍爭橋,反為所乘,沒甲士三十人,並亡其麾下將八哈禿”——《元史》

至4月10日,拔都與速布臺商議夜襲之策,即趁夜幕偷襲橋頭,再以投石機、火炮攻擊敵軍大營,另由速布臺親率一支大軍迂迴下游渡河包抄敵營。但此次偷襲計劃據傳言是因為一個戰俘的逃跑告密而失敗,蒙古軍隊奪橋失利且損兵折將,退回河東。這樣的偷襲是蒙古人作戰方式的一個縮寫,蒙古人的軍制中是有重甲騎兵的,他們身披鎧甲,手持蒙古彎刀,但他們的工作並不像歐洲騎士那樣衝鋒陷陣,而是進行最後的收割。反而衝向敵陣的則是更具靈活性的輕騎射手,他們遊擊作戰,很少與敵人進行近距離接觸,憑藉良好的機動性和精湛的射術,依仗蒙古弓較為強勁的破甲能力,進行騷擾性的移動射擊,意在消滅敵人的抵抗能力,這與西方的騎士精神背道而馳,但卻是對付歐洲騎士最有效的策略。偷襲之策便是這種避免近身肉搏的戰速思想。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奪橋之戰

隨著偷襲的失敗,引起了貝拉更為精密的防禦警戒措施。隨後拔都改變策略,偷襲奪橋改變為正面硬碰硬的交鋒,拔都直接利用投石機和火箭等裝備徹底摧毀橋頭匈軍守備,再由蒙古鐵騎上下游分路渡河夾擊。此策略順利打下匈軍橋頭,拔都便親率大軍乘勢正面渡河,與此同時,蒙軍迂迴的前鋒也已結筏潛渡成功,匈軍不得不出營作戰。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蒙古軍結筏渡河

貝拉四世率軍出營後,擺出了歐洲最傳統的方陣,以庫曼人的騎兵為兩翼,意在側翼包抄;以庫曼人弓弩手為前陣,企圖用他們精湛的射術阻擋蒙古鐵騎的衝鋒;以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的重甲步兵為中軍,是陣地肉搏的核心力量;步兵後邊就是為數不多的匈牙利貴族騎士和聖殿騎士團成員,他們是中世紀歐洲騎士的驕傲,他們均來自貴族,身體裡流淌著榮耀的血液,成為匈牙利雜牌軍團背後最為彪悍的後盾。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蒙匈近身混戰

拔都派出了第一波輕騎兵試探性攻擊,但幾乎全部拜倒於這個強大的方陣。輪到貝拉四世的進攻了,重甲步兵為後排的騎士讓開了衝鋒道路,貴族騎士和聖殿騎士懷著中世紀騎士的無上榮耀向蒙古軍陣發起了衝擊。這時拔都才反應過來,他們引以自豪的游擊戰速在這種地形上發揮不出優勢,因為他們背靠河流,無法形成迂迴射殺的“跑轟”戰術。蒙古大軍只能陷入並不擅長的肉搏戰,而這正是匈軍重甲步兵所期待的。這一輪攻擊中,拔都的親衛都被推進了白刃戰,血戰許久之後,蒙古軍隊損失慘重。

  • 困獸尤鬥立金帳

當貝拉準備乘勢總攻拔都時,下游迂迴的蒙古軍突然出現,瞬間吞噬了匈軍右翼的庫曼人,匈軍步兵完全暴露於蒙古騎兵的面前,這也直接造成匈軍陣腳大亂,拔都見勢組織反攻,將匈軍打回營中。此役匈軍中的庫曼人多數投降蒙古軍,這就是匈牙利民族問題帶來的軍心渙散,只需一敗,便倒戈投降!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蒙古重型投石器

隨後,拔都調派後方重型投石機對匈軍軍營瘋狂打擊,並點燃火箭,萬箭齊發,致使匈軍大營火光滔天,貝拉四世不願坐以待斃,嘗試突圍。拔都以“圍三闕一”的形式,令步弓手設止三個方向,留一處缺口引匈軍突圍,並在缺口一路設下伏兵截殺匈軍,匈牙利大軍全盤崩潰,蒙軍追殺數日,共殲匈軍7萬餘人,烏戈林戰死,貝拉四世狼狽逃竄至亞德里亞。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金帳汗國版圖

隨後蒙古軍隊攻下佩斯城並付之一炬,控制了多瑙河畔以東的所有匈牙利領土, 1241年7月蒙古軍的先頭部隊甚至抵達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塔特。蒙古大軍隊留在匈牙利平原休整。時至冬日,拔都越過結冰的多瑙河,並在1242年初,派合丹追擊逃至克羅地亞的貝拉四世,貝拉接著逃往達爾馬提亞群島。同年春,窩闊臺死訊傳來,且由於蒙古軍隊損失嚴重,內部對於繼續追擊產生了較大爭議,最終拔都率軍撤至伏爾加河下游的營地。由於拔都與貴由不和,且無意大汗爭奪,於是留守封地,並在其父朮赤汗國的基礎上建立了金帳汗國,他也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也可以說是唯一的獲利者。

賽約河之戰——蒙古鐵騎西征途中的痛

貝拉四世雕像

匈牙利人雖然戰敗,但他成為蒙古西征路上最為艱難的一環,匈牙利騎士與蒙古鐵騎的較量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他對拔都軍團的打擊在蒙古人心中起到了震懾作用,當拔都撤軍以後,貝拉四世捲土重來,收復了匈牙利全境並重新建設,被後世稱為是“家鄉重建者”。一個面臨內憂外患的國家,在大敵當前,能夠不計前嫌的籠絡於王旗之下,這展現了一個民族的包容性,即使是指揮失當、臨陣倒戈,匈牙利雜牌軍團依舊給“長子軍”帶來了建制以後最慘痛的失敗,這種不屈的意志值得尊敬。

參考史籍:《草原帝國》 第五、六、十章;

《元史.速布臺列傳》;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帝國的組織:窩闊臺和貴由汗時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