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來源:麗爾摩斯

作者:花生


還記得一年前那個火熱的夏天嗎?

2018年7月9日,僅次於阿里巴巴和Facebook、有史以來全球第三大規模的科技互聯網公司IPO誕生——小米集團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創下了2018年科技公司IPO的諸多之最。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但這場創紀錄的IPO,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麗。上市之前小米的發行價格一再被壓低,原本預計估值750億美元,但最終估值縮水1/3,發行價定格在17港幣。對於這個價格,雷軍曾經表示:“我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

但一年之後再看,小米17港幣的發行價卻是無法企及的高點。截至7月8日收盤,小米股價9.58元,和曾經22港幣股價高點相比,市值跌掉近3000億港元。即使按照發行價17港元、4100億元的市值相比,小米集團也跌掉超過1700億港元。

小米並不是個案,中國的獨角獸公司正在普遍遭遇一場市值大縮水。據相關統計,2018年以來在境外上市的50家新經濟公司中,有15家股價跌幅超過40%,其中蘑菇街以80%的跌幅排在首位。另外,有35家公司的股價,依然在IPO發行價之下,破發已經成為常態。

另一個獨角獸巨頭美團點評,在2018年9月上市之後,股價長期跌破發行價。2019年7月3號,美團股價跌跌撞撞衝破69港元,終於重回發行價;但7月8號收盤68.55元,再度跌破發行價。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作為新經濟中最大的獨角獸公司,美團和小米在資本市場上的遇冷,似乎在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14年至今的科技互聯網泡沫壯大起來,不是由小米和美團點評發起,但很可能由它們開啟刺破泡沫的進程。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會押韻。2018年是互聯網公司上市的高峰,但絕大多數公司沒有實現盈利,這一點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非常相似。對於盈利這件事,在市場火熱時沒有人在意,但在市場低潮時,卻關乎獨角獸們的生死存亡。

1

“獨角獸”大縮水


過去幾年裡,依靠資本和 14 億消費者的驅動,中國誕生的十億美元以上價值新公司(所謂獨角獸)超過30 家,僅次於美國,遠超全球其它地區之和。

這些中國經濟裡最有活力的新公司,大部分都趕在2018年上市了——一年賣出9000多萬部手機的小米、中國最大餐飲公司海底撈、最大外賣公司美團、最大網文平臺閱文、第二大視頻網站愛奇藝、用戶量超過京東的拼多多……如今,未上市的獨角獸們只剩下今日頭條、滴滴、知乎、大疆、陸金所等,還有日漸邊緣的豆瓣、陷入絕境的ofo。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8年是繼2011年、2017年以來海外上市最多的年份,其中在美國上市35家,香港上市80家。

2019年的夏天,新經濟獨角獸已經沒有了2018年的喧譁與躁動。股價跌跌不休,光環正在褪去,它們正在接受資本市場的嚴酷考驗。

7月初,蘑菇街股價已跌去80%,搶走了優信二手車“領跌”中概股的頭銜,成為跌幅最大的新經濟公司。

優信是國內二手車電商第一股,如今股價下跌76%,市值6億美元,按這個市值已經跌出了獨角獸陣營。而在上市前,優信最後一輪融資後的估值為32億美元,如今市值不足當初估值的四分之一。今年4月,優信遭遇諮詢公司美奇金投資做空,股價一度跌去五成,最低觸達1.41美元,相比發行價下跌84%。優信公開回應後,股價才有所回調。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2018年9月,蔚來汽車在紐交所上市

不僅是優信,整個汽車行業都是重災區。同在2018年上市的優信、團車、蔚來汽車,這三家公司的股價平均跌幅為65%!蔚來汽車上市首日即破發。上市第3天,股價大幅震盪,觸發熔斷機制,兩度暫停交易,股價一度下跌超20%。如今,它的股價已經跌去59%。

股價如過山車、堪稱戲劇性的,當屬趣頭條。它在去年9月上市,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了2年零3個月,刷新了中概股上市速度。上市當天,趣頭條開盤漲30%,盤中五次因為漲幅過大而被暫停交易,最終收盤漲幅達128%。趣頭條股價曾最高達20美元,但不久就發生大逆轉,今年3月以來趣頭條一直處於連續下跌狀態,如今只剩下4美元,已經相距高點跌去了80%。即便和發行價相比,趣頭條的股價也下跌44%。

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藥也是重災區,51信用卡、品鈦、1藥網、平安好醫生的平均跌幅都超過50%。一些公司不僅股價跌破發行價,市值甚至跌破上市前的融資總額,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2018年“獨角獸”扎堆上市造成了華麗的資本盛宴,但是背後卻是暗流湧動。2018年下半年以來,創業公司的融資已經非常困難,幾年前遍地是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錢荒之下,搶在時間窗口關閉之前上市,對於很多公司來意味著生死存亡。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單車,2018年以來OFO危機不斷,幾近破產,而另一個獨角獸摩拜最終也被美團收購。

當危機來臨時,人們才注意到,原來這些獨角獸並不賺錢,雖然號稱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大部分卻沒有造血能力,這成了獨角獸們的阿克琉斯之踵。

2

鉅虧之殤


互聯網泡沫要破裂了嗎?當獨角獸們大幅縮水時,這樣的疑問也開始蔓延,事實上這個疑問已經存在多年。

提起互聯網公司泡沫,我們不禁聯想起2000年的美國互聯網公司泡沫破裂。當時由於雅虎、思科、網景公司的上市神話,讓互聯網成為一個最受關注的行業。1995年至1999年,美國互聯網公司上市呈現指數型的爆發。當時的納斯達克,成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造富機器。一些公司甚至僅僅只有一份商業計劃書就敢鼓吹上市,很多公司根本沒有盈利,而上市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圈錢。

而現在看來,目前全球互聯網公司的景象,與2000年頗為相似——估值高得驚人,卻鉅額虧損。中國的新經濟獨角獸們也一樣,無論上市與否,絕大多數處於虧損的狀態,而且虧損額驚人。

美團自去年9月上市後,連續三個季度虧損,三個季度累計虧掉92億元。之前多年,美團一直鉅額虧損。

未上市的滴滴公司2018年持續鉅額虧損,根據一份流出來的內部文件,滴滴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過去6年來,滴滴出行一共累計虧損了約390億元。也就是說過去6年,滴滴每天要虧掉1780萬。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2016年8月,滴滴收購Uber中國,正式宣佈中國網約車大戰落下帷幕。滴滴就此成為國內網約車行業龍頭,雄踞網約車市場。當時互聯網行業一致認為,滴滴成為壟斷龍頭之後,很快就可以開始“掙錢”時,卻沒人想到,到3年後的今天,滴滴依舊處於鉅虧之中,虧的錢還不比當年補貼大戰的時候少。

優信二手車2016、2017、2018三年累計鉅虧40多億,“平安好醫生”,3年鉅虧20億。

從互聯網行業誕生以來,逐漸形成了一種高舉高打的商業模式:融資、燒錢,不計成本做大規模,以規模效益擊敗競爭對手。和傳統行業不同,虧損從來不是互聯網公司擔心的事,甚至越虧損越說明了公司前景巨大。

但如今,這種商業模式正在不斷受到挑戰。摩拜、ofo,歷經百車大戰、不計成本鋪線下,連年鉅虧終成龍頭,但如今一個被收購,一個面臨生死邊緣;騰訊、優酷、愛奇藝,為了版權瘋狂競爭,但如今3家視頻網站無一家盈利,並且三家2018年虧損約190億元。

小米蒸發1700億港元 美團在破發邊緣徘徊 中國新經濟的尷尬時刻


形勢好的時候,虧損是不算什麼,只要未來能盈利就行;但是一旦形勢不好,融資通道關閉,再大的獨角獸沒有造血能力,也將不堪一擊。ofo的倒下,就是最生動的案例。

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退,toC的商業模式已經遭遇了增長瓶頸。沒有盈利和收益支持的概念股,在上市後很難取得二級市場支持,加上宏觀原因現在資金走向避險,互聯網已經失去熱錢支持。

2019年就是這樣一個水落石出的時刻——當獨角獸們大幅縮水,圈錢燒錢快速造富變得不太現實時,人們才願意重新接受這個事實——股市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少流量和光線靚麗的外表和包裝,而在於其背後真正蘊含的價值,以及能否帶來真正的投資回報率。

一直不賺錢的公司,註定要被淘汰,而留給中國新經濟獨角獸的時間也許也不多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後,無數公司倒閉,但是也有不少優秀的公司穿越週期,成為真正的巨頭。對於中國新經濟獨角獸而言,也正面臨著一場殘酷的淘汰賽,誰能夠實現從燒錢增長向盈利過渡的艱難轉型,誰就能笑到最後,成為真正的巨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