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美術 安徒生 插畫 藝術 澎湃新聞 2017-04-30

安徒生曾經自述:“人生就是一個童話,我的人生也是一個童話。這個童話充滿了流浪的艱辛和執著追求的曲折。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

從1966年來自瑞士的阿洛伊斯‧卡瑞吉特(Alois Carigiet)獲頒成為首位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半個世紀以來,插畫獎得主的名單上每兩年便如約增加一位,到如今已經整整有26位國際上的優秀插畫師獲此殊榮。該獎項一直以來被視為“小諾貝爾獎”。

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從初創至今經歷了50年,期間呈現出怎樣的發展和變化?

《世界插畫大展——安徒生終身成就獎50週年展》今天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開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帶您先睹為快。展覽首度雲集1966年至2014年間,25位(不包括2016年得主作品)“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的近300幅作品,其中原作210幅,包括安東尼·布朗的《膽小鬼威利》、羅伯特·英潘的《醜小鴨》、還有莫里斯·桑達克的《廚房之夜狂想曲》與《野獸國》……展期持續至7月28日。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大雪》阿洛伊斯‧卡瑞吉特Alois Carigiet

安徒生插畫家獎與安徒生並無關係,一如既往關注兒童

安徒生曾經自述:“人生就是一個童話,我的人生也是一個童話。”

《安徒生童話》超越國界,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編織童話,然而作為鞋匠和洗衣婦的兒子,他不曾有過一個幸福的童年:父親早逝,母親改嫁,11歲做童工,14歲便隻身一人到哥本哈根去謀生……

1956年,在安徒生誕生150多年後,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全球兒童文學獎——國際安徒生獎。每兩年一度頒發的“國際安徒生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更似頒給個人的終身成就獎,歷屆得主都對童書創作投入了長久貢獻,且具有劃時代意義。自1966年起“國際安徒生獎”增設了畫家專項獎,即“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膽小鬼威利》安東尼·布朗 (Anthony Browne)

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獎項,其本身與安徒生並沒有直接關係,獎項設立者只是想借此傳揚安徒生童話的精神,並指示了安徒生獎的評獎標準。安徒生終其一生都在通過童話宣揚“真理會戰勝虛偽、愛會壓倒恨,善淹沒惡,美克服醜……”同樣的,“國際安徒生獎的得主,不只要求在藝術領域有傲視當代的成就,他們的創作也必須能對世界兒童產生健康、積極的精神鼓舞”。

“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從頒發至今正好經歷了50週年,誕生了26位插畫獎得主(其中2016年得主不包含在本次展覽中),插畫家有來自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丹麥、瑞士、英國、日本、美國等各個國家,國內讀者最熟悉的如永遠的野獸國國王莫里斯·桑達克、世界上最酷的猩猩“威利”之父安東尼·布朗、澳洲國寶創作巨擘羅伯特·英潘等均榜上有名。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拉爾斯▪彼得斯的生日》依卜‧斯旁‧奧爾森 Ib Spang Olsen

中國作家曹文軒是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文學獎”得主,中國繪本作者熊亮在2014年被提名國際安徒生插畫獎,據其介紹,他今年又被提名了,最終結果要到2018年才能揭曉。

國際安徒生插畫獎從初創至今經歷了50年,期間呈現出怎樣的發展和變化?

繪本作者熊亮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認為,國際安徒生插畫獎作為終身成就獎,跟另一些插畫界的大獎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亞插畫獎不太一樣,它的作品在故事結構上相對比較兒童化,其它的歐洲獎項在故事結構上已經呈現年輕化和叛逆化的色彩,許多年輕畫家不再那麼重視兒童性,而是對設計、創意感興趣。信息化時代,兒童的信息量和成熟度已經超乎我們想象,這個不看畫面,從單純敘事就能看出變化。

熊亮說,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從視覺上同樣是經歷了從寫實的風格到後期偏重抽象表現主義的現代藝術風格,2014年得主羅傑▪米羅就是很好的截點,從第一屆得主阿洛伊斯‧卡瑞吉特Alois Carigiet到羅傑·米羅 (Roger Mello)(2014年得主)就呈現出這樣一種變化過程。安東尼·布朗 (Anthony Browne)(2000年得主)屬於中間帶,寫實裡又充滿了語言感。他們的藝術風格永遠是這樣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流動的。柯薇塔·巴可維斯基 (Květa Pacovská)(1992年得主)80多歲了還在創作,她的風格還是挺有新鮮感的。

一千個畫家筆下有一千種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創作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美人魚》、《國王的新衣》、《拇指姑娘》等家喻戶曉的名作。而這些作品恰巧也是“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演繹較多的題材之一,有趣的是,一千個畫家筆下有一千種安徒生童話的面貌。

1978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來自丹麥的斯凡·歐特 (Svend Otto)就是《安徒生童話》最忠實的詮釋者,1968年,斯凡·歐特為安徒生童話《樅樹》繪製插畫,這是他的處女作,此後,他繪製了《拇指姑娘》《醜小鴨》等,結集為《孩子們的安徒生童話》。水彩畫大師斯凡·歐特的畫作一如北歐國度的冷冽空氣,透著一種清新的氣息。他筆下拇指姑娘小巧精緻,金黃的長髮,湖藍的長裙,光腳踩在碩大的蓮葉之上,與近處的瓢蟲,優遊的魚兒,振翅欲飛的蝴蝶,荷花、蘆葦渾然一體。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安徒生童話》斯凡·歐特 (Svend Otto)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醜小鴨》羅伯特·英潘 (Robert Ingpen)

一改斯凡·歐特精準、清新的筆觸,1986年插畫獎得主羅伯特·英潘 (Robert Ingpen)的《醜小鴨》採用了水彩、複合媒材拼貼的手法,營造出了色調亮麗,層次、肌理分明的白天鵝,獨有寧靜。1988年斯洛伐克插畫獎得主杜桑·凱利 (Dušan Kállay)的安徒生童話世界則像進入了魔法王國,色彩極盡瑰麗,場景充滿魔幻和奇幻色彩。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安徒生童話》杜桑·凱利 (Dušan Kállay)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小美人魚》莉絲白·茨威格 (Lisbeth Zwerger)

1990年和1992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相繼頒給了兩位女性插畫家,來自奧地利的莉絲白·茨威格 (Lisbeth Zwerger)和來自捷克的柯薇塔·巴可維斯基 (Květa Pacovská)。有評論認為,此舉一下子提升了國際安徒生獎本身作為該獎項的權威地位。這是兩位風格迥異的女性畫家,36歲獲獎的茨威格作品風格寧靜、詩意,繼承了古典繪畫傳統,她筆下的《小美人魚》美麗、奇幻,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而設計出生的柯薇塔·巴可維斯基獲獎時已經64歲,深受現代藝術薰陶的柯薇塔經常把圖像從傳遞訊息的媒介變成小朋友可以親手動手實驗、互動的物品。她用複合媒介創作的繪本《灰姑娘》充滿了高飽和度的色彩,以及誇張、變形的形狀、線條和各種拼貼元素,人們只能通過自己想象她是一個灰姑娘。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小花王國》柯薇塔·巴可維斯基 (Květa Pacovská)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柯薇塔·巴可維斯基 (Květa Pacovská)

有美好也有殘酷、恐懼的的童年

現實並不總是溫暖、美好,安徒生的童年就充斥著貧困、苦難和顛沛流離,所以安徒生童話也並不只給人編織安全港灣,他在童話裡也揭示飢餓、謊言、殘酷、嘲諷和死亡。

在歷屆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中,美國插畫大師莫里斯‧桑達克 Maurice Sendak、法國插畫大師湯米·溫格爾 (Tomi Ungerer)等是最不忌去表達內心恐懼和揭示生活黑暗面的。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野獸國》莫里斯‧桑達克 Maurice Sendak

童年時期體弱多病的桑達克,在繪本創作中反映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焦慮不安、恐懼、挫折等複雜情緒,這在當時是顛覆性的革命。《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廚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在那遙遠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這三部桑達克自己眼中的代表作起初譭譽參半。《野獸國》一度是圖書館禁書,後來卻被改編成動畫、音樂劇,成為備受推崇的經典。

桑達克堅信在每一個小孩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致黑暗的、狂野的、隨時可能失控的可怕的野獸,但孩子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打敗它、征服它。他的創作來自童年的經驗,他打破了童書界的很多禁忌,他認為孩童並不都是純真、沒有想法,所以要給他們東西讀。

半個世紀的童真繪寫,安徒生獎插畫作品終於來到了上海

《三個強盜》湯米·溫格爾 (Tomi Ungerer)

溫格爾主張讓孩子面對恐懼,這樣才知道如何克服恐懼,他不忌諱讓孩子看到生活的黑暗面:1961年《三個強盜》證明人不是非善即惡,1966年出版的《月亮先生》反映對外來者的排擠。他的創造力百無禁忌,卻也導致他的童書在全美圖書館被禁長達二十多年。

(插畫圖片版權歸主辦方和原作者所有,部分現場圖片為澎湃新聞記者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