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之姿就以一畫名垂青史,他的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能一比高下

9月15日至12月,青綠山水畫孤品《千里江山圖》將在故宮午門展出。

與同為宋徽宗政和年間誕生的《清明上河圖》相比,普通大眾或許對王希孟及《千里江山圖》知之甚少。

以往在想象中國古典畫家的時候,他們的的形象往往都是白鬍子老人。

早在明清文人畫確立了中國山水畫之中的老人形象,晚清民初的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更是坐實了這類形象。

但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們看見的卻是一位英姿勃發只有18歲的少年郎。

王希孟降生在中國山水畫的黃金年代。

當時的統治者宋徽宗,對藝術十分推崇,不僅成立翰林書畫院,還將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

少年之姿就以一畫名垂青史,他的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能一比高下

宋徽宗

我們在《千里江山圖》的跋文中可以看到王希孟被選入畫院到被髮掘的整個過程: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因早年和蔡京相識,所以王希孟的作品可以經蔡京之手親呈皇帝,通過大臣蔡京的美言和自己天賦,王希孟成了‘天子門生’,由皇帝親授畫法。

本就天賦秉異的王希孟,有了宋徽宗的指導,繪畫技術、手法、見識都飛快的上漲。

少年之姿就以一畫名垂青史,他的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能一比高下

此後不到一年,王希孟就以宋徽宗培養出的雄闊胸襟,勇往直前的做加法,用自己的一股子純淨無畏的少年氣,在彙集前朝所有筆法的基礎上,一筆一筆的繪出這副青綠山水經典《千里江山圖》。

這幅畫,也只有18歲的王希孟能畫得出。

可以說長几歲,小几歲,都不會有這幅《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其中加以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飛鳥等。

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淨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

每一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幅山水畫。

少年之姿就以一畫名垂青史,他的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能一比高下

整幅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唐志契在《繪事微言》曾說道:“寫畫多有因地而分者,不獨師法也。如李思訓、黃苓便多山峽氣象者,生於成都也。宋二水、範中立有秣陵氣象者,家於建康也。”

可見早期北宋繪畫,講究地理上自然狀貌,實景演出。

而《千里江山圖》則不然,忽南忽北,東成西就,無法落實於具體地點。

通常成年的大師都喜歡做減法,加以取捨。

但是王希孟卻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對《千里江山圖》做了加法,在他的筆下《千里江山圖》是一個優選出來的江山,一個象徵性的體系,一個他心目中的大宋。

在《千里江山圖》中,如果說山川為面,村落為點,橋幾乎就是畫面中的線,不僅明接萬里之遠,也暗喻了咫尺之通。

少年之姿就以一畫名垂青史,他的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能一比高下

無論國家,還是百姓,橋,都是此岸彼岸的心理支撐。

有了橋,意念上便有了安全感,從此上通下達,兩岸潮平,縱使世事跌宕,也要努力修得一個太平。

這樣的心結,在《清明上河圖》中也可以看到,所以,橋的意象,不妨可以看作是同時代兩件偉大作品中的一對“畫眼”。

或許是一畫便耗盡了王希孟一生的心血,呈上《千里江山圖》後短短數年,王希孟便去世了,

縱觀中國歷史,再也沒有像王希孟這樣以少年之姿,僅以一畫名垂青史的畫家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