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美術 藍調 油畫 藝術 書畫小談 書畫小談 2017-08-29

青牆白頂,雅緻錯落,高挑的空間,陽光透過琉璃幕頂,縱情直瀉而下。走進嶺南美術館,一股簡約而脫俗的意蘊由外而內漫過身心,頓然被洗過一般怡悅。

一襲微卷長髮,一根粗重膤茄,一方黑框眼鏡,數根染白髭鬚,一派濃烈而直白的藝術家風格。這就是東莞市嶺南美術館館長、嶺南畫院院長、藝術家葉嚮明。

多年來,他以三位一體的身份,屬意嶺南文化之責任,承續嶺南派前輩大家之先路,創新闡發書畫之形意,構建嶺南藝術之高度,博採中西,幾成大觀。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藍調之夢

走進他的畫室,數米高的畫板佔去畫室一角,手持五彩顏料盤,澎湃而多樣的意象在他的筆下瀰漫開來……

夢,一個又一個,充斥在每個人身心忙碌之後倒下的寧靜裡。虛無、靈幻、荒誕、隱祕,卻又逃不出紛亂而沉重的世界。

打開葉嚮明的《夢之旅系列》,抽象與隔裂的意向直面而來,頂格逾矩的鋪陳。最顯眼的,當數或隱或現的女子的面孔,和她眼角溢出的明亮的眼淚,而巨大的變異的眼淚,早已散落在各處。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夢境的紛雜、內心的混亂、愛慾的夢魘、魚水的腥味、肉體的斷裂、人性的肢解、隱祕的衝動、抗爭的無奈、精神的出離、擺脫的沉重、靈魂的吶喊、飛昇的渴望……在畫家筆下蔓延開來。

《夢之旅系列之49》表現得更為明顯——巨大的翅膀折斷掉落,無力與無助無以對抗沉窒的壓抑,大顆的眼淚紛飛,閉上眼的那一刻,靈魂初始的飛天方才讓她超脫現實的紛擾與悲傷,受傷的身心得到舒緩和釋放,唯有如此,一場夢之旅才讓身心得到安寧。

葉嚮明的夢之旅系列,正是人生自求解脫的心路之旅,名之以夢,方可脫開具象,進入到精神探索的純粹意境。寫意的力量,遠勝於寫實。

回顧多年的繪畫生涯,葉嚮明認為他早期的色彩更多趨向於一種英雄主義的理想。那時,他很喜歡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樂章——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持有耐力,堅守理想。這與葉嚮明的精神品格一脈相合。

如果說藝術都在尋找各自的解脫,那麼,這也是人生的目的——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修行;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葉嚮明在他的藍調之夢裡,或是“傳承與超越”“尋源問道”裡,以及在他“開放的毛孔”“記憶的影子”裡,在尋求一種怎樣的解脫?我們需要把目光投向葉嚮明早期的藝術探索階段。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超越之旅

葉嚮明的作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早期在大學期間的寫實見長。第二個階段,是他著意探索的西方線條與東方氣韻相合的意境。吳冠中、徐悲鴻這些大家都嘗試過把西方繪畫寫實和精妙的地方,融入到中國畫的技法,開創了別樣的畫風和意境。

在第一個階段,他的導師郭少剛是前蘇聯的列兵美術學院正宗的畢業生,所以教的素描是契斯恰克夫體系,在邊上不存在有線條,所有的邊線都是一個縱深的面。另一個導師提出了叫“德派素描”,以外輪廓線為主導表達物象,注重寫實,格調嚴謹。

在第二個階段,葉嚮明水彩畫、油畫的創作,將清晰的線條呈現出獨特的東方氣韻。在葉嚮明看來,近代的李可染先生在中國畫有創造的部分,其實就是直接挪用了西方畫建築的線條,用中國的毛筆去畫中國的建築,形成了李可染的一種創新。

“這是骨子裡面反映出我的風格是由一個東方人的基因決定的。”葉嚮明說,“因為西方的是純理性為主導,東方是以主觀的經驗主義為主導。所以我的線條顯然是西方的繪畫理念,當然它裡面有東方的叩問和情調。”

西方技巧,東方氣韻——葉嚮明的線條,將中國國畫的意向融入到西方繪畫的理念中,這成了葉嚮明以追求真我、繼續探求藝術之光又一次的解脫之旅。

抽象主義起源於西方。西方早期的彼埃·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兩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以一種音樂的方式進入到抽象主義的時代理解,特別是他們早期的作品,是以音樂的方式去命名。前者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葉嚮明坦言:這兩位大師的理念和實踐對他影響很大。“這是很重要的一把鑰匙——通往抽象主義的一把鑰匙。”葉嚮明說,“但是我的作品其實也是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寫實主義轉向抽象主義的過程,當然是以一種形態,所以我當時是以一種具象的形象去表達音樂,當然加上了色彩。”

於是,便有了蔚為大觀的“夢之旅系列”“藍調系列”“吉祥中國系列”。主題多重性、意向無焦點性的表達,就像一個數學的公式留給後人把它完善,把它闡述……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中式情結

葉嚮明喜歡看書,不論是中國美術史還是世界美術史,相關書籍已被他翻了無數遍。包括《論語》,他一看就是20年,直到今天,他每週都會翻閱,並對其中的道理和思想進行追問,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深意,延展於他的創作轉型中,就成了“藝術創作,中西和而不同”,就成了中國元素融入到他的油畫創作當中。於是,便有了“吉祥中國”系列。

藝術轉型總是孤獨的,甚至需要達摩九年面壁的決然與恆持。回顧自己的藝術經歷,葉嚮明認為:轉變是非常自然的,其實很多人都擁有轉變的想法,但現實中很多人都不願意轉變。因為轉變之後就會變得孤獨,堅持轉變之路可能沒有人關心你、理解你。

作為一位藝術家,當年獲得的水彩畫展金獎,其實是對他前半段藝術生涯的一個小結。但是拿下金獎之後,他覺得超越了自己,那麼繼續轉變的目的在哪裡?寄託在哪裡?

如佛家“世出世間,靈明觀照”所言,這種力量是強大的,唯有如此才能發現最真實的自己。葉嚮明繼續迴歸內心,發現自己對整個世界的思考其實是凌亂而沒有焦點的。這種失重讓他難以適應,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

這個追問的過程,有點像佛家的參禪,參禪本身就是尋找身心解脫的出路。葉嚮明對自己參悟時發現:用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更符合自己內心對這個世界的感悟。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創新,基本上形成了屬於他獨特的個人藝術語言,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風格——一個圖形、一種元素、多種意向。他說:“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葉嚮明更願意用“自然生長”來比擬。在新的創作階段中,他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自我”是什麼?在整個大環境下我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在“自我”已經思考得很清楚時,他堅守一種無主題的創作,一種純粹地處於抽象的創作。

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由夢而始,而觀藍調,可見二者相生相合的藝術歷程,明滋暗長,遊走在摧折與重生、掙扎與嚮往、肉體與靈魂、沉重與出離的多樣審美之中,無以復加。

從事藝術創作,北京的文化土壤自然是眾多藝術家嚮往的。2010年,葉嚮明在北京設立工作室,2012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訪學。這幾年他在關山月美術館、古元美術館等場館多次舉辦個展,也出國參加展覽,獲得日本“第十八屆奈良國際美術研究展覽”大獎、日本“第六次鑑真文化藝術作品展”最高優秀獎等獎項,作品被國內外公私機構收藏,另外出版個人作品集七部。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天使之淚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即使我們在黑暗的慾望、分裂的人性中,戴著面具做事,甚至在違背內心的行為中穿行,周旋於骨感的世界,那個天使總在理想的高空飛翔。

葉嚮明自己很關注《夢之旅系列》裡的一個符號——一滴重複的眼淚,一個飛翔的天使。這種特定的符號是他從好萊塢電影裡面所總結的,悲傷的外在形式,就是那一滴淚珠。

受西方主義的影響,葉嚮明特別欣賞畢加索以藍調、玫瑰色等不同創作時期的狀態。畢加索一生的創作,幾乎無一例外與女性相關。葉嚮明的《夢之旅》《藍調》系列,女性幾乎在每一個單幅作品裡反覆出現。

不同的是,畢加索的藝術情色意味很濃,而葉嚮明的作品情感意蘊較厚。畢加索的作品裡看到女性主動的自信,葉嚮明的作品裡讀出女人被動的抗爭。

色調上,畢加索的創作分為藍色時期、粉紅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等,葉嚮明的創作,有藍色的冷峻和憂鬱,有粉紅的升騰與歡樂。

葉嚮明抽象變形的畫家語言,在畫布上傾瀉而出,觀者跟隨畫家深入其間,想要探求人性的本質與真我之性,其藝術的律動必然是抽象變形的。這有點像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大早醒來的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我是誰?生命在哪裡?我在這一場生之為人的旅程中,價值與意義到底是什麼?生者遭受煉獄,心靈嚮往光明,天堂之路在哪裡?於是有了藝術,有了哲學,有了宗教,有了生生不息的求索……

透過葉嚮明的藍調、夢之旅、吉祥中國系列,我們看到畢加索、弗羅伊德、卡爾維諾、艾倫·金斯堡的影子,躍動的藍調與後現代的詩歌縱橫起伏。

葉嚮明:寫意油畫裡的藍調之夢

轉變之路

作為畫家,多年前葉嚮明在北京宋莊就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個月去幾次。當年他想在成都也做個人工作室,嶽敏君要帶他進藍頂藝術區——這是典型北方人做事情的方式,用一些名人牽頭做事。

有鑑於此,在藝術創作方面,這幾十年來葉嚮明主要做了幾件事,一是畫自己的畫,二是堅定地做“寫實主義在中國”的研究,三是在中國推進“中國寫意油畫”這一品牌,四是推進當代油畫的發展,五是推進公共藝術。

眼下,東莞的一些藝術會所、畫廊、私人美術館也正在興起。而兼具商業與學術兩大功能的,只有嶺南美術館。有了美術館後,就通過展覽等活動,形成藝術聯盟,還有一些企業家聯盟、商會聯盟、收藏界的人士、收藏家協會、各大院校、地區性畫院,他們陸續來到這裡各取所需。

其實葉嚮明與其它藝術家最大的區別,在於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一直在做一個“局”——立足東莞,胸懷嶺南,站在嶺南藝術推廣與傳承的戰略高度,以嶺南美術館、嶺南畫院為依託,對接更多的藝術家、藝術資源、商業市場,打造一個平等開放、交融交流、共建共享的藝術平臺。同時,以此為東莞打造“文化名城”助力,促進東莞文化事業大繁榮、文化產業大發展。這當然需要戰略的高度、持續的投入、巨大的熱情、藝術的執著、自覺的擔當,每一個方面,葉嚮明都要親自掌舵。

但是他平時非常忙,因為他有三個身份:美術館館長、畫院院長、畫家。在葉嚮明的主導下,嶺南畫院(嶺南美術館)在整合藝術資源、開展藝術創作與交流、策動展覽及收藏、培養藝術土壤、推動當地美術教育等,呈現了日新又新的效果。

作為美術館館長,葉嚮明不斷思考如何在嶺南畫派精神的基礎上提升它在當代的影響力,立足嶺南,走上全國,影響世界。目前,中國寫意精神已成為嶺南美術館的一個重要學術品牌。

作為美術館館長,依託美術館和畫院推動當地美術教育,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嶺南美術館進行了兩項探索,第一是少兒教育,設定“楊之光美術中心”,每年都有一些社會的推廣活動;第二是成人培訓,成人培訓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普及性,針對對藝術感興趣的人群,很多人是企業家,他們希望在藝術領域尋求一種精神寄託,此外還設立一個“藝畫社”,常年為東莞籍的藝術愛好者提供活動場所。二是更專業層面的培訓,成立了中央美院嶺南培訓基地,以“走進來、走出去”的教學理念,把東莞的學員帶到中央美院,也有中央美院的專業教授過來教學、採風和寫生。另外,廣州美術學院教育學院的一個碩士生培養點也設在嶺南美術館。

“資源整合!”葉嚮明說,“以嶺南美術館上好的硬件,把各方的藝術資源帶到東莞來,營造文化東莞的氛圍。”作為畫院院長,參加全國畫院年會、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全國美術館館長的交流會、培訓班等。“豐富的生活閱歷,補充了我對歷史、事物價值判斷的戰略高度。”他說,“但是我個人更為喜愛身處在工作室的狀態,那種面對作品、面對自我可以自由表達的狀態。”

作為策展人,近年他策劃了多起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高水平展覽。比如館藏展覽多年入選文化部策劃的“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提升了嶺南畫院(嶺南美術館)的知名度。他成功促成了與瑞士巴塞爾、前任蓬皮杜美術館館長克勞斯·李特曼(Klaus Littmann)的合作。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通過近年來嶺南畫院(嶺南美術館)策劃、引入的文化交流與展覽活動,可以窺測當代藝術群體的生態與發展脈絡。作為一所專業藝術機構的掌舵人,葉嚮明的文化作為對區域文化的形象帶來了正面而持久的影響,使位居一隅之地的嶺南畫院和嶺南美術館,成為了立足東莞輻射全國的重要文化地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