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自言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美國AMC製作的《荒原》劇照,香港演員吳彥祖擔任主演。

把回憶的時間線往前推得久一點。

《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的第九集裡,謝耳朵和他的技術宅朋友們正在研究物聯網——比如,通過電腦控制音響開關,這時候,穿著性感的佩妮要求他們把聲音關小一點。宅男們這時候自然要向姑娘展示自己的厲害,尤其是霍華德。他們演示瞭如何讓一箇中國四川的網友,遠程控制自己的檯燈。而在這一集結尾,來自“中國某地”的兩個中國網友,看著網上謝爾頓和萊納德耍寶的視頻,嘲笑他們,“是很大的書呆子”。

美劇中,中國角色正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樣化。十多年前的《絕望的主婦》裡,美麗主婦Gabrielle對家裡中國傭人小梅發火時總愛說:“我要送你回上海種田!”時過境遷,《紙牌屋》裡的華人馮山德可以悠閒地坐在中式花園裡,不失禮節招待美國副總統的幕僚長。中國觀眾看見黃皮膚和中文對白總歸是覺得熟悉,但讓人陌生的是,馮山德說著一口流利英文、普通話卻很蹩腳,除了長著一張東方面孔外,他舉手投足一點兒也不中國,甚至那座中式花園也並不地道,像個穿著旗袍的美國女人。

終於,華人在美劇裡,不再是美國人對東方的獵奇。國人本能地希望美劇裡多一些中國角色,形象好些再好些,但這件事可不僅僅是挑選演員和設定角色那麼簡單。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說英語,帶點中國口音

《紙牌屋》裡的中國情節在當時引起了國內觀眾的極大興趣,關鍵配角馮山德也令觀眾好奇。馮的扮演者名叫Terry Chen,從血統上來講,他是純正的華裔,爸爸是中國臺灣人,媽媽是大陸人。這個兩岸聯姻的華裔孩子出生在加拿大,因為父親做銷售四處奔波,他不得不隨父母一起從加拿大各地輾轉到美國。面對“華人身份”Terry Chen第一反應是:“我是第二代華裔移民。”對他來講,生活的特殊之處更在於跟父親不斷遷徙——但都是在英語世界裡。

中國面孔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的演員生涯。Terry Chen參與的第一部電影是李連杰主演的《致命羅密歐》,這部量身定製的電影是李連杰闖蕩好萊塢的關鍵一步,男主角來自香港,配角里自然諸多華人角色——Terry扮演的毒販便是其一。隨後Terry有了一系列出演影視劇的機會,很多仍然與華人身份直接相關,例如2007年他又一次參與了李連杰的英語電影《遊俠》。但是這次大環境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編劇不會特意為男主角設定“從香港到美國”的背景,李連杰的角色只是“亞裔FBI特工”。

當TerryChen看到《迷失》裡的主要角色已經有了韓國人時,他覺得是個喜訊:“亞裔美國人已經能夠在更大的舞臺上有所發揮,希望我們能打破固定成見,在電影和電視上有更多出演。”一度他認為“改變發生得很慢,比某些人——比如我——希望得慢”,但是幾年後,《紙牌屋》裡關乎中國的內容居然開始推動情節發展,他的參演也被視作華裔演員打開新局面的象徵。

Terry Chen只是美劇裡越來越多華裔演員中的一員,近年來各類型美劇裡都有相對重要的華裔角色。早在大銀幕上獲得成功的劉玉玲,更是擔當了《口紅森林》、《基本演繹法》等劇的女主角。對國內觀眾來說,只要在美劇中看到黃皮膚黑頭髮,就忍不住多關心一些,縱然這些演員都是美國籍。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基本演繹法》

長壽劇集《犯罪現場調查》裡,有個讓中國女觀眾臉紅心跳的人物:華裔技術人員Archie。這個角色不出外勤,只在少量辦公室戲份中出現,每次也只有短短几分鐘,卻吸引了大批中國粉絲,主要就是因為長得帥。Archie的扮演者是ABC高聖遠(本人也叫Archie,英文名是Archie Kao)。出生於華盛頓,客串過《絕望的主婦》、《急診室的故事》等劇,是《人物》雜誌評選出的2006年最熱門單身漢之一。除了在美國演出劇之外,高聖遠還在港臺拍過一些廣告,和鄭秀文合作過百事廣告。因為在《犯罪現場調查》裡醬油打得漂亮,他還被鄧文迪注意到而出演了《雪花與祕扇》。2013年,後來和演員周迅結婚的高聖遠參演了電影《意外的戀愛時光》。

美劇《綠箭俠》中,綠箭俠有個師父叫姚飛,是他在荒島遇到的救命恩人,姚飛教會了他如何生存和射箭,戲份關鍵。扮演者是香港出生的美籍華人文峰,在美國讀大學後成為全職演員。和其他華裔演員不同,他是第一代移民,因此仍然會說流利的國粵語,喜歡武術再加上華人身份,讓他有很多出演動作戲的機會。文峰在美國影視圈可謂闖蕩多年,從洪金寶的《過江龍》到哈莉·貝瑞的《貓女》都有他的蹤跡,在港片《寒戰》中亦有出演。

扮演《神盾局特工》裡那位身手矯健、冷靜縝密的女特工May的,是生於澳門的女演員溫明娜,這也是除劉玉玲外美劇中僅有的華裔女一號。20年前溫明娜曾經出演過電影《喜福會》女主角,為中國觀眾所熟識。溫明娜4歲就在紐約居住,演藝事業全部在美國,在中國女星還沒走進好萊塢的那些歲月,她的東方面孔是大片需要的重要點綴:《街頭霸王》裡的春麗、《一夜風流》裡男主角的妻子,以及為《花木蘭》做英文配音。由於有著過硬的大銀幕成績,在華裔角色稀缺的90年代,溫明娜也能為經典美劇《急診室的故事》貢獻出一個華裔醫生陳靜美。

算下來,除綠箭俠師父外,美劇中的華裔演員很少有能說中文的,大都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到了程序員們很喜歡的《硅谷》,語言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喜劇演員歐陽萬成扮演的創業華人楊建(Jian-Yang),雖然也說英文,但中國人還是能聽出熟悉的中國腔。這其實是歐陽萬成特意要求的,一開始,他嘗試的是帶點粵語口音的英語,後來又變成了國語口音的英語,他覺得這樣能夠加深亞裔美國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尤其是同為移民的亞裔。

像歐陽萬成和Terry Chen等人一樣,能在美劇裡扮演一定角色的華人面孔,其實已經深刻融入到美國文化裡了。與李連杰成龍們在好萊塢開疆拓土不同,對他們而言,中國只是無法改變的血統而已。高聖遠就不太在乎角色的種族意義:“好萊塢影視劇不會特意設置是哪個地區的演員,一切都從故事出發。”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犯罪現場調查》中的高聖遠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從偷渡客到極客

曾經,美國大片對中國人的形象概括是功夫、唐人街和中餐館,現在卻變成了和007好身手交相輝映的上海夜景、《2012》裡靠譜的中國軍人。美劇裡中國人的形象同樣在不斷變化。

20年前的《老友記》裡,Ross找了一個華裔女朋友Julie,兩人雖然是在中國認識,但Julie卻是來自紐約的古生物學家。“中國”二字在劇情裡幾乎沒有存在感,除了需要表達“Ross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出差”這一概念。

美劇裡成就最高的華人演員其實是洪金寶。1998年,他主演的英語劇集《過江龍》在美國三大商業廣播電視公司之一的CBS黃金時間播出,收視率位居全美同一時段無線電視節目之冠,是“美國三大電視網有史以來首次由中國人擔綱演出、在黃金時段播映的電視劇”。洪金寶飾演來自大陸的超級警察,“功夫”是收視保障。這種成功仍然是李小龍式的,在監製唐季禮較少干預劇情後,收視率迅速下滑,於是這部讓華人打雞血的電視劇僅僅兩季就壽終正寢。

十幾年前的美劇,華裔演員的角色設定總是讓觀眾覺得很惱火——最多的是偷渡客。

《實習醫生格蕾》中,中國人一出場就是偷渡到美國的勞工,因公受傷不敢去醫院看病,怕被人發現了遣送回國,就帶著流血的傷口在醫院外面等待好心醫生。

《絕望的主婦》開頭兩季(2004至2005年),闊太太Gabrielle用過兩個中國傭人。第一個叫Yao Lin,說中國人都拿襪子當抹布。第二個中國傭人小梅(扮演者楊時賢,Gwendoline Yeo)再次被設計成了偷渡客,幹活又快又好,竭盡全力討好女主人,Gabrielle送她一個鐲子,小梅激動地用中文感謝“你對我真是太好了”,幾乎要給她跪下。Gabrielle想讓小梅給自己當代孕媽媽,小梅的第一反應是,貞操怎麼辦?此外她還頗有心機用中式美食勾引了Gabrielle的丈夫。

不少美劇中打醬油的服務生、護士等也都是中國人。這些中國角色均屬廉價勞動力,在美國人眼裡勤快、保守又雞賊。技術型人才的角色設定,像《犯罪現場調查》裡的華裔技術人員、《急診室的故事》裡的華裔醫生,少之又少。

另外一個極端演繹是把中國角色邪惡化處理,2005年播出的《24小時》第四季裡,一名中國籍核武器專家和恐怖分子有密切關係,於是特工傑克·鮑爾闖進中國駐美領事館將該核武器專家帶走審問,導致領事館槍戰最終升級到中美關係衝突,這個情節在當年被指責為“醜化中國”。

到了第五季時有“不死的小強”之名的傑克·鮑爾則被中國特工玩得團團轉,乾脆被綁到中國。第六季裡傑克的父親直接對兒子斷言:“我要把你帶到中國,美國這個不知道感恩的國家已經死了,而中國一定會在十年內超越美國。”到這裡似乎有些“黑轉粉”的節奏了。

在近年的美劇裡,中國的角色變得更多元,也開始突破偏見,但還是有“刻板印象”的存在。青春劇集中,學校裡但凡有中國孩子出現,必然是家教嚴的學霸,他們總是其他孩子抄作業的對象。

MTV青春劇《囧女珍娜》裡,女主角珍娜的好朋友MingHuang就是一位華裔,不但名字十分中國,角色設定也是中式的:家教嚴格、成績好、服飾打扮最保守——一直都戴著帽子和黑框眼鏡。

在另一部《歡樂合唱團》中,主要角色裡有兩個華裔,Mike Chang和Tina Cohen Chang,他們都家教甚嚴,注重考試成績。Mike考了個A-,他的父親去找校長,說“A-就是AsianF(A-在亞洲就是F)”,讓美國人深深汗顏。大約是虎媽在美國掀起波瀾的後遺症,這位望子成龍的中國爹還逼迫兒子去考斯坦福大學。

與此同時黃皮膚黑眼睛也成了極客的代名詞,《未來青年》、《生活大爆炸》裡的電腦高手都是亞裔。科幻題材中高精尖的科研人員也多由亞裔出演,這種固定印象甚至影響了廣告設置。2011年《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指出商務或科技廣告中的東方面孔通常被描述成聰明人,例如Verizon通訊、Staples辦公用品以及IBM:“他們的形象通常是技術專家,有知識、聰明,極有可能數學好、有某種天才。他們出現在智能手機、電腦、醫藥、電子設備等廣告裡。”

更多精彩文章,不容錯過~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APP,現在成為我們的新用戶,就可以免費閱讀了: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能夠保持“政治正確”嗎

看電視本是娛樂,但涉及到自己族裔的劇情,觀眾總是要翻來覆去審視,由美劇裡中國角色引發的華人抗議不在少數。

《24小時》裡的中國情節被指責為“中國威脅論而產生的臆想”。《絕望的主婦》裡中國傭人小梅的形象直接引起過在美華人的抗議和罷看。雖然該劇編劇和導演事後解釋,設計中國傭人的角色是為了增加少數族裔形象在通俗文化中的比例。劇中一位男演員甚至認為,對少數族裔演員來說,有機會登上主流電視劇已經很不容易了,華人觀眾應該為劇中角色多族裔化感到高興。

美劇裡的中國角色,有什麼講究?

亞裔演員Maggie Q主演的美劇《尼基塔》。她母親為越南人,自己曾在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發展。

這種解釋當然很難讓華人滿意。最新的《破產姐妹》中,韓國口音的搞笑角色李憨屢次被質疑為“醜化亞裔”。扮演者Matthew Moy不得不出面解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搞笑。在洛杉磯,我認識很多有著亞洲口音的人。我們並非要代表整個亞洲文化。”

另一方面,美劇和好萊塢中對各個種族和國家其實都有偏激的“地圖炮”(對著地圖開炮,意味主觀和武斷):俄羅斯人都是壯漢保鏢、南美國家小偷多、澳大利亞人鍾情花褲衩。科學家認為“刻板印象”是不可避免的人類行為,人們無法精準全面地接受所有信息,給別人套上一個模板便於理解和記憶。

其實在美國,種族歧視一直是無法忽視的難題,在英文的種族歧視網站上,民間觀察者們細緻地考量各種族演員的發展,華裔在美國的比例和華裔角色在美劇中的比例等,比國人細緻得多。他們甚至把“華裔角色多極客”也歸為需要改進的現象,因為太過簡單粗暴地展現了一個族群。

決定一個族裔演員的境況以及角色多少的根本原因,還是要看綜合國力和國家形象。《紙牌屋》編劇Kenneth Lin說,第二季中大篇幅的中國情節,是執行製片人和首席編劇Beau Willimon決定的,“為什麼選中國?在我看來,首先要說清楚《紙牌屋》沒有政治目的,在我們寫相關劇情時,也沒有想著要加入主觀意見。《紙牌屋》是對最高層權力的探究。如今,如果不考慮中國的話,這個故事就沒法講。”

但美國人重視中國、瞭解中國,不意味著中國角色從此就在美劇中高大上起來。《生活大爆炸》裡Sheldon弄錯計量單位得出的一個“偉大發現”,居然被中國一個核物理研究所“證實”了,這個情節諷刺的是中國學術造假。美國編劇們密切關注著中國新聞,但有些謬誤也讓觀眾們哭笑不得,比如網絡瘋傳的“《神盾局特工》黑煤窯”、“《黑名單》二胎特工”就屬於這種情況。

從技術上來說,華裔演員和角色也需要相關的演員工會主動爭取。很多觀眾都注意到,美劇裡的非洲裔角色早就佔了相當比例,戲份也都比較吃重,像《醜聞》的女主角和《共同法則》的男主角都是黑人。相比之下,亞裔演員的處境在美劇中還相對邊緣。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在美華裔演員工會、華裔人權等團體不夠強勢。黑人在經過長年爭取後的生存狀況無需贅言,反映在影視劇上,黑麵孔自然也有更多的出鏡率和更好的角色以示政治正確。

~END~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朋友圈哦。也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想法。

對了,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Vista看天下App,現在成為我們的新用戶,就可以免費看整本雜誌了。雜誌,一口氣讀完才過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