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美國 英國 政治 埃德蒙·伯克 未來網新聞 2017-06-15

位於加勒比地區的波多黎各在本月11日就與美國之間的地位關係舉行第五次表決。結果顯示,超過97%的選民支持波多黎各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支持完全獨立和支持維持美國聯邦領土地位現狀的選民分別佔1.5%和1.32%。為何波多黎各願意完全割捨掉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去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一部分?為何維持現狀、完全加入以及完全獨立是三個選項?為何波多黎各投懷送抱,美國卻一直拒絕接受?

這其實和波多黎各與美國之間的恩怨史有關。

美西戰爭後波多黎各由美國統治

波多黎各原本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島上的印第安原住民因為殖民者帶來的天花病毒的緣故,大量死亡。這迫使西班牙人大量輸送黑人奴隸充作勞動力,再加上伊比利亞半島的白人移民,這使得波多黎各變成了一個種族大雜燴的島嶼。由此,波多黎各有了和伊比利亞本土決然不同的生態文明,這也成為了波多黎各走向自治的重要因素。

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各個膚色的波多黎各人揮舞美國國旗

如果僅僅是種族文化矛盾,可能會造成地區內部各族裔間難以逾越的隔閡,但是絕不會讓一個地區反叛。促成波多黎各和西班牙本土反目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西班牙當局對波多黎各開發政策。

在殖民初期,西班牙人風聞波多黎各有金礦,便蜂擁而至對金礦進行掠奪式開採。在金礦被開採一空之後,西班牙人又對當地進行貿易管制,迫使波多黎各只能和西班牙當局進行貿易。忍無可忍的波多黎各人在1868年發動了起義,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抗爭,終於在19世紀末得到了自治許可。

但是"自治"意味著其主權依舊是歸屬於西班牙的。不久之後爆發了美西戰爭,戰敗的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這在法理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幸好美國並非一個控制慾望很強的國家,得到了波多黎各之後,美國很快結束了軍事管制,允許波多黎各保持自治狀態。這使得美國和波多黎各之間出現了一種舊大陸罕見的情況:在以往的殖民史中,往往是帝國主義列強對殖民地進行嚴厲鎮壓的措施,殖民地人民在長達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抗爭後推翻宗主國;而波多黎各人在一開始就有強烈的加入美國的意願。但是美國一直對此模稜兩可,並不願意正式接受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美西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得到了波多黎各

隨著1900年美國《福勒克法案》的出臺,標誌著美國對波多黎各武力統治的結束。美國國會對波多黎各採取雙重態度:一方面,無視波多黎各地方政黨一致要求加入美國聯邦的訴求。另一方面,通過《福勒克法案》給予波多黎各在政治、經濟和貿易方面的有限自治權利。雖然《福勒克法案》授予了波多黎各民眾美國公民身份,但是波多黎各民眾對《福勒克法案》是非常不滿的。正如時任總督里維拉,在該法案通過之初,就曾寫信給總統美國麥金萊表示:這一法案對波多黎各民眾來說毫無民主可言,對美國來說也並不可取。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之際,波多黎各民眾懷著對美國的嚮往和感激之情歡迎邁爾斯將軍接管波多黎各,但美國國會卻違背美國憲法精神,未賦予波多黎各應享有的自由、民主和公正的權利。波多黎各人民希望他們的家園能融入美國,成為美國版圖的有機組成部分。

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反應美西戰爭的插畫

美國對波多黎各的幫助無疑很大。

以教育為例,西班牙殖民時期,教育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沒有獲得充分的發展,教育只是少數精英的權利,而波多黎各本土教育界人士就如何提高教育水平長期爭論不休。美國接管初期,波多黎各本土教育界人士對美國在波多黎各普及美國化教育的舉措表現出極大的支持。美國接管波多黎各伊始就著手籌建中小學,並於1903年創建了波多黎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波多黎各大學。對波多黎各落後的教育狀況進行評估之後,美國隨即開始了全面的美國化教育行動。與美國本土教育體制不同的是,美國在波多黎各更多是採取集權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將波多黎各全島分為6大教學區,進行統一協調管理,規定學生必須學習英語,教師要努力教會學生掌握英語並使其成為第一官方語言。

誠然,這些措施雖然有著很強的目的性,但是不可否認它們極大地改善了波多黎各的教育水平。

去向何方的糾結

在美國化教育體系推行初期,矛盾凸顯。

波多黎各人畢竟是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族群,對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美國在文化上還是有著不小的隔閡。為此,不少民族主義者便集結起來反抗美國的統治。

1937年便爆發了由佩德羅·阿爾維蘇·坎波斯領導的反對美國的起義,不過很快就被鎮壓了。

隨著1952年美國正式確定了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地位,島上各個政治流派便開始蓬勃發展,大致就是維持當下自由聯邦地位的人民民主黨,要求徹底成為美國一個州的新進步黨以及波多黎各獨立黨。隨著各派為了各自政黨的理念不斷地奔走努力,一些組織開始用上暴力手段,最為有名的一次便是1952年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試圖刺殺哈里·杜魯門總統,這次事件導致了好幾位眾議院議員被射傷。

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杜魯門表示真是倒黴催的

但是真正願意走到美國對立面的波多黎各人實際上是少數,1967年的公民投票顯示大約有60.4%的波多黎各人願意保留自由聯邦地位,贊成獨立的人數不到1%,甚至遠遠低於要求徹底加入聯邦的39%。

造成如此狀況的根本還是因為波多黎各的經濟。

雖然在美國的幫助下,波多黎各人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其程度依舊無法與美國公民相比。因此凡是前往美國發展的波多黎各人都會沮喪地發現他們完全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甚至連黑人都不如,他們往往需要美國公共福利的救濟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社會生存下來。因此選擇完全加入聯邦,讓政府撥款刺激當地經濟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馬太效應下,自治無疑會讓波多黎各和美國本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英美系的價值觀讓波多黎各的願望難以實現

而讓波多黎各難以達成願望的關鍵,還是美國出自英美系的海洋價值觀在起作用。在歐洲舊大陸的傳統國家大多是以領土擴大為榮耀的;尤其是俄羅斯,"貪婪的北極熊"是包括中國人在內的鄰居對其評價,凡是吃下去的土地基本沒有吐出來的道理。

但是英國開創的海洋價值觀卻完全不同,保守黨之父埃德蒙伯克甚至公開支持美洲獨立,原理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闡述的那樣,維持美洲殖民地的開銷遠比從美洲得到的來得多。因此,雖然英國是列強中殖民地最大最廣的,但是稍微瞭解歷史的就會發現,英國所有的殖民地幾乎沒有多餘的,全是圍繞著英國的全球商業利益開展的原材料供給地或者擁有優秀地理位置之地。而像俄羅斯這樣的傳統陸權國家,直到蘇聯解體後,才發現中亞五國對自己的財政是個極大地負擔,因此選擇無視五國八成想要留下的人民選擇,將其從俄羅斯聯邦中強行剔除。

蘭臺說史?為何有個地區一直要求加入美國卻總被拒

英國保守黨之父埃德蒙·伯克

這套英式價值觀系統遺傳給了美國,雖然也有"上帝選擇美國"這種思維而導致的美墨戰爭,但是總體而言美國對領土霸權的意願並不強烈,雖然從西班牙人手中獲得了菲律賓和波多黎各,但是依舊允許其自治。乃至南北戰爭的理由,不是因為"南方鬧獨立",而是"南方先開第一槍,北方要自衛"。在1960年代殖民浪潮在全世界消退後,這種思維更是佔據了完全的上風。

就以波多黎各自身而言,要想如波多黎各人所願,由聯邦政府撥款刺激其經濟教育水準達到美國,哪怕是最差的一個州的水平,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無疑現在孤立情緒很濃的美國人民,不願意再多納稅給政府去完成一項"浪費納稅人稅金"的項目。

尤其是川普上臺之後,政治右傾的美國大力消減政府的開支,力求一個小政府的國度,因此更加沒有可能答應波多黎各的請求了。或許這也是上帝給波多黎各的一次考驗吧,畢竟萬事只能靠自己,這才是正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