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高手之間就差一個套路的距離

美國 丘吉爾 蕭伯納 小說 宋涵筆談 宋涵筆談 2017-08-25

話說你聽過這個段子吧?

當年美國總統胡佛在任期間,正好趕上經濟“大蕭條”, 支持率很低,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次,胡佛跟祕書說:借我5分錢,我要給我的一個朋友打個電話。祕書說,這是一毛錢,你給你所有的朋友都把電話打了吧。

哈哈,胡佛在世界上只剩兩個朋友了。

然後,這個段子就被聰明的人在各種場合套用。

老婆問老公:如果世界末日還剩10分鐘,你會幹什麼?

老公:我要和你啪啪啪。

老婆:那還剩下9分鐘呢?

哈哈……

說實話,我很佩服段子手,覺得TA們可機智了,腦子轉得特別快,屬於智商超群的一類人,然而羅胖說,其實寫段子也是有套路的,有各種技巧指南,其中核心技巧就是一種:盯住一句正常的話,然後在裡面找邏輯反轉點。

比如,把正常的詞拆開。看這句,“女朋友很重要嗎”,把“重”和“要”分開,段子就出來了。“女朋友很重,要嗎?不要。”

加一個詞也有類似效果。比如“男人就應該喜歡陽剛的東西,比如打籃球。”這句話加一個詞,就成了段子: “男人就應該喜歡陽剛的東西,比如打籃球的男人。”

當然,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句話本來有一個指向,你逆轉那個指向,就是段子。比如,俄國人的那個段子:“伏特加酒分兩種,一種是好的,另一種是更好的。”

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有套路;懂得拆解,方能掌握套路,看穿套路,不被“套路”。

你跟高手之間就差一個套路的距離

套路好比是公式,代入不同的值,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就象武術的套路都是一拳一腳練出來的,把每個基本動作都練到極致,然後高手就可以通過任意組合動作來形成變化莫測的招數。

我常在課堂上講,職業選手與業餘選手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就是套路。職業選手是有一套標準的規則、流程、程序的,只要按這個程式套路走下來,至少是及格分,即使不會出彩,也一定不會忽上忽下,結果相對穩定可預測,所謂科班出身,就是指人家練過套路。

而業餘選手,則是憑感覺和小聰明,就象段譽沒練好“一陽指“,一時使得出,一時使不出,功夫沒吃透,結果無法預期,全憑靈感和運氣。

所以成為職業高手,關鍵是練套路,水平的高低就看掌握的套路多少。

什麼是套路呢?套路其實指的是某項技能的內在本質結構,比如練武練口訣心法和一招一式,棋手要打譜,律師要學案例,球技練某些跳投動作,音樂則是特定曲塊與基本指法等,這些本質結構拆解得越細,一直拆到基本組件,就是所謂的基本功,練習起來越有成效,針對性越強。

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呢?關於人腦如何存儲並熟練掌握應用某項知識和技能的原理,一直是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及認知科學家研究的課題,2006年匯聚了眾多領域專家研究成果的論文合集《劍橋專業知識與專家技能手冊》出版,成為一本“怎樣練成天才”的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

以這本學術著作的研究成果為背景,美國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普通人通過掌握正確的“學習和練習的方法”而取得快速進步的暢銷書,包括《異類》、《天才的密碼》、以及《刻意練習》等, 這些有效的方法背後共同的生物學基礎是:

人腦掌握一個技能,主要是神經元的作用,完成一個動作需要激發很多個神經元,如這個動作反覆做,這些神經元就被反覆一起激發。神經元的特點是,如果經常一起激發,這些神經元最終會連在一起,也就是說,每掌握一種技能就是在腦中形成了一種神經元的網絡結構,而越多的重複,則意味著更高的準確度和更快的速度,最終把小道連成高速公路。

所以技能是人腦中的一種硬性結構,是“長”在人腦中的。練大腦比練身體更有用更容易,因為身體無論怎麼練,身體結構無法改變,而重複練習卻可以讓大腦“長”出各種複雜多變的網絡結構,職業高手意味著擁有長期訓練獲得的特殊神經結構。

如何做到:

1.將技能拆解成基本組件式的單元結構小模塊;

2.進行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重複性練習,重點針對不熟練的部分;

3.對每一個動作及時提供有效反饋,有個教練最好了,如果沒有,就只好自我教練了,比如自己錄音、錄像等,觀察分析等。

說到底,所有的高手都不過如賣油翁“唯手熟耳”,掌握技能是一種技術、是一門手藝,就是在人腦中生成快捷程序。達到這樣的境界,只能下笨功夫,別無他途。

現在請你試著應用前面講過的段子套路,替蕭伯納給邱吉爾回一張便條:

邱吉爾有一次送了兩張自己演講的門票給宿敵蕭伯納,並附帶一張紙條:歡迎找個朋友一起來聽——假如你還有朋友。

拆解邏輯反轉點——邱吉爾的譏諷在於:假如你還有朋友。

蕭伯納把票退回去給邱吉爾,也附帶紙條:承蒙盛情,但此場不便參加,期待下一場演講得以出席——假如還有第二場。

兩個偉大的對手呀!

你跟高手之間就差一個套路的距離

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有套路;懂得拆解,方能掌握套路,看穿套路,不被“套路”。

不光是段子,這種套路已經被人應用在影視劇創作中,有人發現,一部影視作品,一本小說,甚至是一段廣告,無非是多個大小長短不一的橋段構成,橋段就是影視劇的基本組成單元。

美國有一個網站tvtropes.org專門集合所有使用過的橋段,他們肢能劇情、分解情節、統計橋段,然後分門別類,不計細小的差別,全部列舉出來,形成“TV Tropes”,沒有哪個作品是特立獨行的,幾乎所有的劇情都是對已有橋段的重新排列組合。

現在美劇編劇們都是團隊合作工作了,也許未來的編劇們開會是這樣的:

編劇A:前25分鐘是一個A-15劇情,分四段,分別是NW-23,KB-1,DSI-9,Z-4.建議其中從第一段到第二段的過渡使用一個XUB-7;

編劇B:XUB-7最近三年已經被人用過13次了,是不是可以換成PI-32?

編劇C:不妥,我查了最新的統計,63%的亞洲20歲以下女觀眾不喜歡KP-32的劇情。

哈哈 ,編劇完全是技術不是藝術,看到這裡,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作詩作曲了。

你先不用擔心,以後看不到劇情新鮮的電影了,就象音符的排列組合很有限,而到目前為止,也並沒有終結所有可能的音樂一樣,電影依然會拍得很好看,而且科學和社會進步總會帶來新的劇情,比如相對論發現之後,才出現了時間旅行的橋段,而且最頂尖的編劇總能從技術的角度上升到藝術的境界。

你要擔心的,是現在就開始自己動手實踐,試著拆解你要學習技能的基本組件。比如寫作,其基本的單元,是素材,多閱讀勤積累;其基本的動作是:記筆記,動手練——主題的提煉、邏輯推論的層次和段落的安排,一次一次地反覆練習,每一次練習都是鋪墊,當鋪墊足夠深的時候,套路就長在大腦裡了。

而且一旦你學習了某一項技能,你其實是在大腦里長出了一種“掌握技能的學習套路“的套路!

本文TV Tropes案例參考出處:萬維鋼《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