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一把剪刀剪出藝術人生

王國華,英文名Thomas,出生於香港,從事美髮行業已有40個年頭,為多位明星名人設計過髮型,是國內知名的美髮大師。曾在2000年被廣東省美容美髮協會評為“20世紀末影響中國美容美髮業三十人”之一;2008年榮獲全國工商聯美容化妝品業商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及“教育家年獎”。自入行以來,他輾轉多地,最後擇廣州而棲。除自身鑽研美髮技藝外,他還開辦了學校,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年輕人。

王國華:一把剪刀剪出藝術人生

美髮師王國華

2017年,這是王國華進入美髮行業的第40個年頭。40年來,他從一個剛入行的小學徒成長為“大師級”的美髮師。曾輾轉多地,從出生之地香港,到臺灣,再去菲律賓,之後又來到了廣州。每到一處,他都遇上了“黃金時代”般的光景,隨後憑著紮實的本領,把握住機遇,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個子不高,身形敏捷,臉上常掛著和善的微笑。這是王國華給很多人留下的最初印象。額前一縷劉海恰到好處地修飾著臉形,頗有美髮師的時尚風姿,看不出他今年已59歲了。談話間,他忙上忙下,沏茶倒水。不管是明星名人,還是自己的學員,都以朋友之道相待,“Thomas”“王老師”,他們一般會這樣稱呼王國華。

對美髮師而言,技藝是基本,而溝通、如何讓客戶感到舒服,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樣重要。一個髮型師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王國華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在行業中嶄露頭角,首先要有過硬的作品,因此勤勤懇懇地提升著技能,“踏實地幹,不要計較利益得失,機會就會出現。”性格中的平和、友善也讓他更容易打開客戶心扉,他與不少明星成了生活中的好友。

入行40年來,他也見證著美髮行業的發展,後期更是辦起了培訓學校,想要將自己所學教予他人。“教育是奉獻不是施捨。”王國華覺得自己不是在教學,而是在分享。“用愛心教育才能幫助他人成功,也能讓自己找到另一種滿足感。”

王國華:一把剪刀剪出藝術人生

王國華根據客人的臉型設計髮型。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王國華:一把剪刀剪出藝術人生

王國華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學生們。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我喜歡舞臺上耀眼的一切”

18歲,王國華在香港的一家美髮連鎖店做學徒。在行內來說,這樣的年齡入行算晚了,“一般是十五六歲,當時我的師兄都比我小。”

原來,美髮這行並非他的首選。唸書時,他最喜歡玩的是音樂,常在酒店裡演出,年紀小小就開始賺錢,還被一家電視臺選上,錄了音樂節目。同期的無線電視那邊有後來家喻戶曉的譚詠麟、許冠傑……但他參與錄製的那間電視臺,他的節目還未播出,電視臺卻先倒閉了。“禮拜五通知朋友留意節目播出,禮拜六就倒閉了。”這一戲劇性的發展也讓王國華哭笑不得:“可能我就沒當音樂人這個命。”音樂之路便如此不了了之。

但他還是很熱愛舞臺,喜歡舞臺上的一切,隨後就將目光轉向了服裝設計師。當時電腦還不普及,所有設計圖都需要通過手畫,“我對繪畫沒天分。”遂只能放棄。雖不擅長繪畫,可他對色彩有種天然敏感,還喜歡擺弄物件。既然當不了服裝設計師,那髮型設計師好像也不錯,也能出現在舞臺上。1977年,王國華入了行。

學徒期間,他會經常跑去看秀,從中摸索自己的風格。某次觀看髮型秀時,他被英國的約瑟·嘉榮(音譯)的演示震撼到了:雙手靈動互換,剪刀上下飛舞,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手起發落,一氣呵成,還沒看清楚,頭髮已成型了。“原來剪髮技術還能如此出神入化,這種美髮技術就是我想要的。”求知慾極強的王國華毅然拋下香港的一切,跑去英國拜師。

孰料約瑟·嘉榮並未開設美髮學校,王國華不甘心就此回國,便在英國尋找其他培訓學校學習。這也改變了他的人生。為支付學費,每到週末,他還會跑去“唐人街”幫人洗頭。縱使條件艱難,他依然覺得開心,“我很喜歡這個行業。”

在英國,他跟過Anthony、Franck Avogadri等美髮大師學習,而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首比(音譯)。首比以創造力著稱,會用舞臺劇的形式去呈現髮型秀主題,“幾十個模特齊齊穿梭在舞臺中,配合場景演出,帶來視覺、情感衝擊。”這種形式擺脫了王國華對髮型秀的認知,“以往多是髮型模特個人走秀,形式單一,且與觀眾會有一定距離。”

舞臺劇的呈現能將模特與造型更好地融在一起,變得生動,有靈魂。觀眾也能沉入場景,產生共鳴,而非單純地欣賞髮型。這給王國華帶來了啟發,也開始去學習舞臺呈現技術。“髮型師不止是簡單地做頭髮,還可以是各種藝術的融合與昇華。”

英國學習打開了他的格局,提升了技能。一年後,學成歸來的王國華很快就在業內小有名氣,常有人請他去傳授美髮技巧。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美髮師一個月的人工才幾百塊,而他有時一晚上就能獲得上千元酬勞。

“明星髮型師”的光鮮與壓力

在香港期間,英國歸來的王國華開始有機會為明星設計髮型,周慧敏、米雪、利智……赫然在列。當時知名的時尚雜誌、八卦週刊等都喜歡找他來為封面明星設計髮型。他技術好,且為人誠懇,不怕吃虧,“我從來不講價錢,給多少就收多少。”慢慢也就與雜誌社建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機會是稍縱即逝的。”王國華語重心長道,剛出茅廬的年輕人不能太注重利益,也不要怕吃虧,爭取機會去展現作品才是最重要的。“當你沒有實力和別人談籌碼時,就要將自己放低一點。”

給明星做髮型設計固然風光,髮型師能將自己的作品更迅速地傳播出去。但壓力也是必然的,“如果做得不好,粉絲們會一哄而上來罵你,壓力比較大。”明星都有強大的磁場,作品能不能“Hold住”就變得很關鍵?在王國華經驗裡,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作品去呈現,獲得對方的認可。

“手藝要好,要有足夠的品位。”這就需要髮型設計師先了解藝人的路線,還要跟形象設計師、經紀人等層層溝通,再結合出席場合、著裝等來設計不同造型。整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只有形象設計師、經紀人、明星等統統Pass後,這個髮型才能用。”當作品獲得明星認可後,這條路才會慢慢順利。

與明星相處需要找到一個度。“做髮型時,要把他們當成普通人。在舞臺上,他們就是明星。”替明星做造型前,還需要先簽一份保密合約,這在王國華看來倒還好,屬於職業道德範疇。“行業有行業的規矩,我們要依此來辦事。”正因為他這份“死板”,也贏得了合作明星的信任,知道他“口密”,不會去講別人的事。

作為公眾人物,明星都很注重個人隱私,而身邊的保鏢、助理等更是怕出問題。一旦風吹草動,見到記者、媒體等,就會將周邊的人都列為“懷疑對象”,懷疑是否有人藉機炒作、曝光等。身為明星髮型師,自然也在“嫌疑”之列,有時難免遭到詰問。“自己要學會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大家都是為了工作。”

而相熟之後,褪去華服的明星也不過是普通人,也會流露脆弱一面,“我會傾聽、鼓勵,希望他們能振作起來。”漸漸地,他與明星也形成了友好合作關係。如今,也會有明星邀請他去家裡玩,參加生日會等。今年6月,王國華開始嘗試籌辦SPA,也得到了數位合作明星的支持,紛紛發來祝福。

不過,他還是很怕打擾到明星們。在外面,他始終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是髮型設計師,就是一個工作人員。”他會站在角落,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作品在舞臺前發光。雖然為多位明星做過髮型設計,但他懂得什麼時候靠近,什麼時候遠離。“你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經歷皆修為,回首前半生,王國華感慨:“我很幸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明星髮型師”的光環給他帶來不少機遇。儘管如此,他內心還是希望有所突破,去尋找更多可能。首站選擇的是臺灣。

那時臺灣正處於經濟騰飛,一切欣欣向榮,美髮行業的人才供不應求。王國華在這裡迎來了事業的新發展。不過不到兩年時間,又因某位業內頗有分量的人士邀請,他轉而去了菲律賓,“條件很好,有車有司機有別墅,還有600平米的香格里拉酒店工作室。”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極大的誘惑。恰好,當時有位美髮界大師級的人物也在菲律賓,就在另外一個香格里拉酒店。“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能跟他們並排一樣。”這種滿足感吸引著年輕的王國華,他便又離開了臺灣。

“當時有很多藝人支持我,如果留下來肯定也會有很好的發展。”但如果留下來,可能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經歷了。“人生很奇妙,它的每個節點都有不同的安排,才有了今天的模樣。”王國華笑道。

到了菲律賓,他的客戶從明星延伸到了政界。在那裡,他每天出入高檔場所,打交道的都是政要名人,工作室的客人也絡繹不絕,事業一片紅火。這種養尊處優的浮華生活過了五六年,王國華卻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懷疑:“難道一輩子就這樣下去了嗎?”

身處異國他鄉,文化上的隔閡也讓他內心滿是孤獨,物質上的富有並不能彌補一個人精神上的缺失。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憂,只要一有空,他就去當地的“唐人街”、KTV等閒逛,到處找同胞聊天。

這種日子終究無法持續太久。上世紀90年代初,王國華還是踏上了歸國旅程,來到了廣州,一直至今。“剛來之時,髮廊都是些烏合之眾,開店也沒有規章制度,有的學徒學了一個月就能開店……”種種讓初來乍到的王國華極度失望,但這何嘗不是契機?他可以說是第一批將產品、技術帶到內地的香港髮型師,之後的辦學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他人眼中的王國華

羅少奇(圈內好友):看了他最近的作品,覺得他在不斷變好,讓我也受到了不少啟發。王國華很聰明,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最有頭腦的人之一,同時也很重感情,會關心朋友、兄弟和員工們。他是第一批將好的產品、技術等帶到國內的髮型師,也是他帶領我回國,才有我今天的發展,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我。

顧霖鋒(圈內好友):跟Thomas的見面時間不算多,但一有機會去廣州,我都會找他吃飯。他很有個人魅力,腦筋很靈活,對朋友也很好,是國內美髮行業中讓我比較敬佩的人。他的作品也很棒,有沙宣風格,又有自己個性。

龍駿(學員):王老師的髮型作品不僅會在細節上做到完美,還會結合搭配呈現出來。他在我眼中是一位能激勵人的老師,會用很通俗的例子來進行教導。我在他身上學到的不止是技術,還有品德和勤奮。

邦妮(學員):他設計的每款髮型,當模特站起來時,360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完美的層次結構和線條,能與模特的臉型與氣質結合。他在我心中是一位很會激發學員潛能的老師,會毫無保留地教導每個學員,會用最簡單的方法讓每個學員儘快地掌握剪髮技術,是我最尊敬的好老師和朋友。

Jessica(女兒):他是一位嚴厲又幽默可愛的父親。平常相處時,他會很包容我,也會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讓我學會了很多。但工作時,他又公私分明,會對我嚴格要求,讓我能更好地在社會生存和立足。

為剪平一條線練了三個月

有人剪頭髮只需花100塊,而有人則需花上千元。這中間固然有技術的差別,但也少不了環境、服務等因素。“能不能打動客戶的心”是最重要的,王國華堅持著自己的“感動式服務”。

作為手藝人,技術必然是生存一大要素。“好的造型就算洗完頭也依然能保持原形,半年甚至一年都不成問題。”這涉及到內結構和外結構問題。“內結構與五官是否協調有關;外結構則與體型、服裝等分不開。”好的髮型師會結合臉型、髮質、蓬鬆度、長短等生出不少想法,如用“掩眼法”等使人的結構得到平衡,讓髮型配合人的性格、體型......通過造型來揚長避短,看起來更顯和諧、舒服。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要練習很多次,也會失敗很多次。”王國華此前就曾為了剪平一條線而足足練了3個月。“多練少錯,少練多錯,不練全錯,常練就不會錯。”在他看來,好的髮型師能夠駕馭頭髮,“是他在玩頭髮,而不是頭髮在玩他。”因此,一個髮型師要從助理成長為師傅,至少需要5年,“才能hold住客人。”

剪頭髮的技藝不算複雜,但也能演變成很複雜,“基本招式也就直線、圓線、斜線三招,但可演化成兩百多種花樣。”這同樣少不了重複訓練。“如果你是真心喜歡這個行業,就不會覺得重複的操作很無聊。”

當剪出合意髮型時,王國華心裡就會有種滿足感。不過,創作總會遇到各種難題,王國華自然也有挫敗的時候。為此,他會常抽空去日本、泰國等地稍作放鬆,也會經常去看畫展、設計展、髮型秀等,尋回靈感。

與此同時,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不同的客戶群有不同的需求。”大眾消費者需要的是“快、靚、正”,而高端消費者需要的則是更多細節上的服務。“服務行業需要去經營氛圍。”針對高端客戶群,王國華將自己的工作室設立在廣州CBD的一家高檔五星酒店內,還設立了獨立的隔間、門簾等,讓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

此外,他還會從禮儀、交際等方面給予學員指導。為了尊重顧客,美髮師們也要儘可能地將自己修飾裝扮好。“我們要從細節中不斷完善,從溝通中打動客戶,讓客戶感到開心,覺得花出去的錢有價值。”

一場車禍讓他決心投身教育

相較而言,王國華認為內地的美髮行業起步較慢,但發展卻很迅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國人也有錢了,會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王國華看到整個美髮行業都在朝著更高端、專業的趨勢發展。

可是,人才卻是個問題。雖然美髮師行業中,年薪30萬~50萬元的人群不在少數,但從事這行的年輕人還是在減少。“這行需要沉澱的時間最起碼要3~5年,很多年輕人都不願進入。”

起初,王國華也並不願意去辦學,“我的性子比較急,做培訓需要很有耐心。”但之後人生中經歷的一場車禍則改變了他的想法,原來一切浮華轉眼皆可能成空。經一位泰國師傅指點,他開始從事美髮培訓,去教會別人謀生的能力,“這比單純地捐錢做善事更有意義。”他希望看到身邊的人也能成功。

而從“私心”來說,利用開辦學校來培養人才也能形成良好的流動機制,解決人才流失問題。2006年左右,他在廣州開辦了蘇豪路易士嘉瑪藝盟造型學院,任教學總監。平日裡,員工們在沙龍上班,到了週末則要到學校去培訓,“教授一些技巧,讓他們能剪得更好。”王國華將美髮技術細分為6大課程,每個課程會針對不同階段的學員設立基礎、實用、創意設計等,將自己的積累融合其中,教授給學生們。

在手藝行業,很多師傅都會給自己“留一手”,而他卻和盤托出。“我將自己會的全部講出來,但修行還是得靠個人。”很多顧客、學生都成了他的朋友,會一起分享煩惱和趣事,就像朋友一樣無所不談。這個過程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分享、學習與成長。“學習是一種享受,我喜歡像一張白紙一樣再去學習。”

年歲漸長,如今王國華體力已大不如前,但仍幹勁十足,美髮設計、教育培訓都還捨不得放下。“用愛心教育,才能幫助他人成功,這樣也讓自己找到另一種滿足感,所以我不是在教學,而是在分享,在相互學習。教育是奉獻不是施捨。”

■對話:

“人最怕年紀不大,心卻很滄桑。”

記者:在美髮培訓方面,你會站在謀生角度還是藝術角度來指導年輕學員?

王國華:有人是為了夢想,有人是為了賺錢,會因材施教,幫助他人實現心願。但主要還是以謀生角度去指導,那些能夠捱住苦,踏實學下來的學員們大都可實現“有車、有房”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同時還能成為公司的股東。先求得溫飽,才能去講藝術。

記者:從業40年來,你剛好見證了美髮行業的發展,這中間經歷了哪些變化?

王國華:剛來內地時,發現髮廊都是“烏合之眾”,美髮師學了一個月就可以開店。但後來,香港將剪髮的設計概念、技術帶了進來,又引入了臺灣的連鎖店概念、培訓制度等,這一行開始得到發展,在本土化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今,內地的美髮行業發展很快,創新、複製能力等都不遜色。

記者:從事美髮這一行,你曾有過後悔嗎?它給你帶來了哪些體驗?

王國華:做這行沒有後悔,今生亦無悔。我可以去很多國家,也能認識很多人,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同時還有機會與自己喜歡的大師同臺,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寶貴、開心的經歷。之前在一場國際髮型秀中,有位崇拜已久的大師就坐在我旁邊,那種開心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記者:你有沒有經歷過特別低谷的時期?如何讓自己從中振作起來?

王國華:我算是幸運的,人生沒太大低谷,雖然做這一行會很忙,但我的家人都很包容。有時候會有些情緒,最近遇到的是去籌辦SPA這件事,原本想著會有很多人來幫我,但真正實施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人是在背後踩你一腳。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會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座森林,而要做得更好,別人才會另眼相看。很多時候,換個角度去看問題,事情就會變得簡單。

記者:對新入行的年輕人,你會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王國華:入行的年輕人一定要喜歡這個行業,要喜歡頭髮才行。只有喜歡,你才能做得久。另外是必須要多練習,不要怕吃苦、吃虧,路就會走得好一點。不要為剪髮型而剪髮,要為臉型、頭型、體型去做剪髮設計,將客人最美的一面體現出來,修飾缺點。多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表達,用心去感覺,重複練習,你的美感就會進步。

同時,年輕人也要懂得放鬆,人最怕年紀不大,心卻很滄桑。要記得沒人能幫你,只有你自己能幫到自己,如果不懂得放鬆,很容易心力交瘁,所以要懂得釋放自己。信息時報記者 張柳靜 見習記者 謝瑩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