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享健減持美的套現11億 公司迴應稱是“正常交易”

美的 深交所 分析師 TCL 第一財經 2017-05-18

美的集團(000333.SZ)創始人何享健的突然減持為公司前景,甚至是家電股蒙上一層陰影。受該事件影響,美的集團16日開盤暴跌近3%。

深交所5月15日披露,美的集團創始人、實際控制人何享健於5月12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票3232.84萬股,佔總股本的0.5%,減持均價為34.68元/股,套現金額約為11.21億元。

美的集團和何享健事先沒有對該筆交易計劃進行提前披露,這是否是違規行為?是否是合理行為?對中小投資者權益是否公平?對此業內存在較大質疑。對於該筆減持交易的原因,公司並未詳細披露。不過有分析人士提出,家電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值得關注,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房地產調控措施不斷加強,下半年家電行業可能迎來拐點。

鉅額套現要不要提前披露?

美的集團負責對外傳播的有關人士就何享健減持美的一事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迴應稱:一,這是股東個人行業、正常的交易;二,何享健名下通過美的控股和個人總共持有美的集團23億股,所以3000多萬股的交易在正常範圍,也做了正常的公告;三,何享健作為美的創始人,一直很支持公司發展,這小部分交易也有大機構接盤,是正常的。

監管層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等信息優勢方減持股份一直十分關注。去年股市危機之後,證監會出臺多項措施予以規範。特別是2016年1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下稱“《規定》”),對二級市場減持做出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大股東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 15 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計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擬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減持時間、方式、價格區間、減持原因。”

據深交所披露,美的集團創始人、實際控制人何享健於5月12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票3232.84萬股,佔總股本的0.5%,減持均價為34.68元/股,套現金額約為11.21億元。查閱大宗交易記錄,何享健此次減持均由招商證券佛山季華五路營業部賣出,共分為13筆,其中單筆最大成交數量為750萬股,由機構席位接盤。除此之外,來自廣東、上海、成都、南昌、北京的多家營業部現身買方席位。

按照2017年一季報顯示,何享健持有美的集團1.2%的股份,當前直接持股已經只剩下0.7%;美的控股則持有美的集團34.71%或22.44億股,而何享健持有94.55%的美的控股。然而何享健在進行這一個減持操作前,卻並未詳細披露減持計劃。

按照上述《規定》,何享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的減持,而並不是上述規定所指的“競價交易減持”,那麼該筆減持到底是否違規?

廣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家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何享健減持的接盤方很多,大宗交易主要是交易量比較大,何享健如沒有提前向公眾報告,應屬違規。

不過也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不同意見,既然《規定》明確是“集中競價交易”才需要提前披露,那麼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並非屬於提前披露的強制要求,何享健並未違規,這樣的減持方式也對二級市場波動影響有所降低。16日上午美的集團跌幅也並未明顯偏離大盤;當然這樣減持的確有“打擦邊球”的嫌疑。

威諾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兆全也認為,根據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於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的,應該在15天前提前披露,但是他這個是通過大宗交易來進行的,所以不應該在這個規範範圍之內。

相比而言,“集中競價”也就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場內交易,是我們平時買賣股票的交易方式。“大宗交易”不納入指數計算,其成交價不作為該證券當日的收盤價,成交量在收盤後計入該證券的成交總量。大宗交易系統具有定價靈活、對場內交易價格影響小、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特點,緩解限售存量股份轉讓對二級市場的衝擊。

不過,市場人士對於大宗交易減持不需要提前披露減持計劃的規定也多有質疑,認為《規定》對大宗交易的限制應作補充。從何享健減持交易來看,鉅額套現對投資者的交易選擇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同時,減持交易的接盤方是多家機構,也很難避免有內幕信息洩露的可能。

為何急於套現,家電下半年迎拐點?

自身業績不斷增長,在市場普遍看好美的集團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已經躋身富豪榜多年的何享健,為何要在此時大筆套現?分析人士認為,何享健自身持股浮盈巨大,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房地產調控措施不斷加強的大背景下,家電行業是否會迎來拐點也是未知之數。

何享健曾於2016年4月進行過大筆增持,兩次合計買入4845.17萬股,交易價格約為30.78元/股至30.98元/股(不復權),耗費資金約為14.97億元。此後,公司進行過“每10股派現1.2元轉增5股”的分紅方案,何享健的持股成本大幅降低。該筆交易僅僅一年後減持的部分,何享健獲得的收益超過80%,並且落袋為安。

此前,2016年一季報還沒有公佈,美的集團員工持股計劃卻在3月底到4月底這個敏感時刻,連番“暴買”自家股票,之後就公佈了亮麗的2016年一季報,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的確可能侵犯了其他投資者的利益,但到底是否屬於違規,似乎處於一個灰色地帶。

2017年一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99.89億元,同比增長55.4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43.53億元,同比增長11.4%。2016年,公司營收首破1500億元大關,達到1598.4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則為146.84億元。

不過有家電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下半年家電行業很可能迎來拐點。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企業在產能過剩後,經過供給側改革,現在供應沒明顯增加,所以相關原材料已經明顯漲價,這對家電行業成本是較大壓力;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措施愈發嚴格,“一家新房配幾臺空調”,因此家電行業屬於滯後於房地產週期的行業,當前房地產成交已經逐步陷入低迷,未來對家電行業的需求必然會有所放緩。

2016年,美的集團推進了數個頗為知名的海外併購,分別獲得了東芝家電業務80.1%的股權、庫卡集團94.55%股權;2017年第一季度,不考慮併購項目合併報表,美的集團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加31%,淨利潤同比增加22%。上述家電行業分析師稱,過去包括聯想、吉利、TCL的海外併購之後幾年,都經歷過較長時間的陣痛整合期,估計美的跟海外公司的整合也不一定很順利,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繫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