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張郃受命前往關中時,只知道蜀漢入侵,雍州三郡叛亂,並不清楚蜀軍真正進攻方向。當他進入戰區後,就敏銳的判斷出隴山峽道才是關鍵節點,一旦被蜀軍奪取,隴右大勢去矣。因此他完全不理會安定郡(隴山以東)亂狀,直接趕速度強行軍直取隴山。

張郃部是從洛陽聞訊趕來的,到隴山行程幾近二千里,該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最晚三月中旬就結束主要戰事,行軍時間也就四十天,這份能力了不起!

這讓人想起曹操大將夏侯淵。此公戰鬥作風剽悍迅捷,所部以快速行軍聞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淵守漢中在定軍山戰死後,該部由張郃代理主帥,其屬下骨幹老兵大多轉入張郃部曲,快速機動戰術也為張郃繼承。

老練的張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拼命,他不是張飛那種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但此時他完全不顧士兵長途奔襲疲勞嚴重減員,冷酷的逼他們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終於趕在馬謖前頭到達隴山。

注意,街亭雖然是關隴古道必經之地,但本身位置卻在隴山以西相對開闊地帶,脫離了最險要的山谷地段,並不是最適合據守的隘口。

馬謖的任務是封閉關隴古道,而街亭並非特別理想的阻擊陣地,他不繼續前進到山隘中佈防,不是驕傲自大,而是魏軍已經搶先控制了隴山峽道。

易守難攻的隴山峽道,對魏蜀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先手位,誰先搶到這一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四、新手之誤

魏軍搶佔隴山,就置蜀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進則必須仰攻山隘,顯然不利;退則可能遭致敵人銜尾追擊。

既然進不能攻退不能走,那就只有守了,先穩住陣腳再隨機應變。最穩妥的辦法是像演義中王平建議的那樣,在五路總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問題是魏軍已到隴山,距街亭不過一日裡程旦夕可至,蜀軍沒有時間做這種大工程。

《三國志》提到馬謖“不下據城”,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據守,但是天水郡所屬諸縣離街亭都有一定距離,街亭周邊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製濫造的鄉間堡砦,這種堡砦規模既小而又殘破不堪,防禦土匪流寇都很勉強,更難以作為大軍據守依託。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張郃受命前往關中時,只知道蜀漢入侵,雍州三郡叛亂,並不清楚蜀軍真正進攻方向。當他進入戰區後,就敏銳的判斷出隴山峽道才是關鍵節點,一旦被蜀軍奪取,隴右大勢去矣。因此他完全不理會安定郡(隴山以東)亂狀,直接趕速度強行軍直取隴山。

張郃部是從洛陽聞訊趕來的,到隴山行程幾近二千里,該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最晚三月中旬就結束主要戰事,行軍時間也就四十天,這份能力了不起!

這讓人想起曹操大將夏侯淵。此公戰鬥作風剽悍迅捷,所部以快速行軍聞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淵守漢中在定軍山戰死後,該部由張郃代理主帥,其屬下骨幹老兵大多轉入張郃部曲,快速機動戰術也為張郃繼承。

老練的張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拼命,他不是張飛那種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但此時他完全不顧士兵長途奔襲疲勞嚴重減員,冷酷的逼他們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終於趕在馬謖前頭到達隴山。

注意,街亭雖然是關隴古道必經之地,但本身位置卻在隴山以西相對開闊地帶,脫離了最險要的山谷地段,並不是最適合據守的隘口。

馬謖的任務是封閉關隴古道,而街亭並非特別理想的阻擊陣地,他不繼續前進到山隘中佈防,不是驕傲自大,而是魏軍已經搶先控制了隴山峽道。

易守難攻的隴山峽道,對魏蜀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先手位,誰先搶到這一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四、新手之誤

魏軍搶佔隴山,就置蜀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進則必須仰攻山隘,顯然不利;退則可能遭致敵人銜尾追擊。

既然進不能攻退不能走,那就只有守了,先穩住陣腳再隨機應變。最穩妥的辦法是像演義中王平建議的那樣,在五路總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問題是魏軍已到隴山,距街亭不過一日裡程旦夕可至,蜀軍沒有時間做這種大工程。

《三國志》提到馬謖“不下據城”,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據守,但是天水郡所屬諸縣離街亭都有一定距離,街亭周邊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製濫造的鄉間堡砦,這種堡砦規模既小而又殘破不堪,防禦土匪流寇都很勉強,更難以作為大軍據守依託。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樣看來馬謖“依阻南山”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舍水上山”一直被看作馬謖瞎指揮罪狀,細論起來其實情有可原。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在馬謖看來依山對敵是最好選擇:如果魏軍來攻,他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敵軍,即使不能力敵,也可以依託山坡後撤,不至於崩潰;只要熬過對方的三板斧,等到主力趕到就可以反敗為勝。如果魏軍不來攻擊而是繞過他們,也不難應對,蜀軍正好牽制襲擾敵人側翼,等他們與主力接戰,就可以前後夾擊。即使魏軍駐屯山口持重不戰,那也沒關係,兩軍相持就是了,戰守大計就留待諸葛亮趕來再作計較吧!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張郃受命前往關中時,只知道蜀漢入侵,雍州三郡叛亂,並不清楚蜀軍真正進攻方向。當他進入戰區後,就敏銳的判斷出隴山峽道才是關鍵節點,一旦被蜀軍奪取,隴右大勢去矣。因此他完全不理會安定郡(隴山以東)亂狀,直接趕速度強行軍直取隴山。

張郃部是從洛陽聞訊趕來的,到隴山行程幾近二千里,該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最晚三月中旬就結束主要戰事,行軍時間也就四十天,這份能力了不起!

這讓人想起曹操大將夏侯淵。此公戰鬥作風剽悍迅捷,所部以快速行軍聞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淵守漢中在定軍山戰死後,該部由張郃代理主帥,其屬下骨幹老兵大多轉入張郃部曲,快速機動戰術也為張郃繼承。

老練的張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拼命,他不是張飛那種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但此時他完全不顧士兵長途奔襲疲勞嚴重減員,冷酷的逼他們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終於趕在馬謖前頭到達隴山。

注意,街亭雖然是關隴古道必經之地,但本身位置卻在隴山以西相對開闊地帶,脫離了最險要的山谷地段,並不是最適合據守的隘口。

馬謖的任務是封閉關隴古道,而街亭並非特別理想的阻擊陣地,他不繼續前進到山隘中佈防,不是驕傲自大,而是魏軍已經搶先控制了隴山峽道。

易守難攻的隴山峽道,對魏蜀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先手位,誰先搶到這一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四、新手之誤

魏軍搶佔隴山,就置蜀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進則必須仰攻山隘,顯然不利;退則可能遭致敵人銜尾追擊。

既然進不能攻退不能走,那就只有守了,先穩住陣腳再隨機應變。最穩妥的辦法是像演義中王平建議的那樣,在五路總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問題是魏軍已到隴山,距街亭不過一日裡程旦夕可至,蜀軍沒有時間做這種大工程。

《三國志》提到馬謖“不下據城”,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據守,但是天水郡所屬諸縣離街亭都有一定距離,街亭周邊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製濫造的鄉間堡砦,這種堡砦規模既小而又殘破不堪,防禦土匪流寇都很勉強,更難以作為大軍據守依託。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樣看來馬謖“依阻南山”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舍水上山”一直被看作馬謖瞎指揮罪狀,細論起來其實情有可原。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在馬謖看來依山對敵是最好選擇:如果魏軍來攻,他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敵軍,即使不能力敵,也可以依託山坡後撤,不至於崩潰;只要熬過對方的三板斧,等到主力趕到就可以反敗為勝。如果魏軍不來攻擊而是繞過他們,也不難應對,蜀軍正好牽制襲擾敵人側翼,等他們與主力接戰,就可以前後夾擊。即使魏軍駐屯山口持重不戰,那也沒關係,兩軍相持就是了,戰守大計就留待諸葛亮趕來再作計較吧!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看起來馬謖的部署中規中矩,但是不考慮執行能力空談計劃就是耍流氓!

作為戰場初哥,馬謖犯了新嫩常犯的許多錯誤:

1、過分謹慎,臨機處置不堅決

馬謖是怎樣得知魏軍到達的消息呢?當然不會像演義所說的那樣從難民口中聽說,必然是前出斥候戰場偵察的結果。而張郃作為宿將,也沒有不派哨探的道理,雙方很可能進行過前哨戰。雙方主將大約在相同時間得到敵軍接近的消息,並大略估計了對方規模。

馬謖考慮到地形不利,不願意強攻山口沒有問題,但他千不該萬不該只顧下寨駐防,放棄了進一步威力搜索。這樣一來,戰場形勢就變成對魏軍單向透明瞭,張郃部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於隴山立足未穩,發現蜀軍逼近也是很緊張的,等他的斥候發現蜀軍一意防守,確定並無強攻意圖,就吃下定心丸可以冷靜應對。

馬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發現魏軍哨探後,一面立足防守,一面選派輕銳加入前哨戰,堅決將敵軍斥候懟回去。雖說蜀軍缺乏騎兵,同等數量多半打不過魏軍輕騎,但這個時候不能慫,不怕損失加大投入,哪怕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換也得堅持;即使不能探察敵軍細節,也要強力遮斷對方搜索幕,強化戰場迷霧。張郃是強行軍趕到隴山的,孫子云:“百里而爭利……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麾下五萬步騎最多萬餘人能夠堅持不掉隊,疲憊不堪之餘,對馬謖部談不上什麼優勢,正常情況下是不敢脫離山口出擊的。馬謖在敵情未明的情況下,自己先慫了,把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手。

2、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馬謖是荊襄人氏,長期活動於南方,所效力政權都沒有較大規模騎兵建制,因此他對北方常見的騎兵戰比較陌生,對魏軍鐵騎戰鬥力也沒有準確認識。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張郃受命前往關中時,只知道蜀漢入侵,雍州三郡叛亂,並不清楚蜀軍真正進攻方向。當他進入戰區後,就敏銳的判斷出隴山峽道才是關鍵節點,一旦被蜀軍奪取,隴右大勢去矣。因此他完全不理會安定郡(隴山以東)亂狀,直接趕速度強行軍直取隴山。

張郃部是從洛陽聞訊趕來的,到隴山行程幾近二千里,該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最晚三月中旬就結束主要戰事,行軍時間也就四十天,這份能力了不起!

這讓人想起曹操大將夏侯淵。此公戰鬥作風剽悍迅捷,所部以快速行軍聞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淵守漢中在定軍山戰死後,該部由張郃代理主帥,其屬下骨幹老兵大多轉入張郃部曲,快速機動戰術也為張郃繼承。

老練的張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拼命,他不是張飛那種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但此時他完全不顧士兵長途奔襲疲勞嚴重減員,冷酷的逼他們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終於趕在馬謖前頭到達隴山。

注意,街亭雖然是關隴古道必經之地,但本身位置卻在隴山以西相對開闊地帶,脫離了最險要的山谷地段,並不是最適合據守的隘口。

馬謖的任務是封閉關隴古道,而街亭並非特別理想的阻擊陣地,他不繼續前進到山隘中佈防,不是驕傲自大,而是魏軍已經搶先控制了隴山峽道。

易守難攻的隴山峽道,對魏蜀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先手位,誰先搶到這一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四、新手之誤

魏軍搶佔隴山,就置蜀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進則必須仰攻山隘,顯然不利;退則可能遭致敵人銜尾追擊。

既然進不能攻退不能走,那就只有守了,先穩住陣腳再隨機應變。最穩妥的辦法是像演義中王平建議的那樣,在五路總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問題是魏軍已到隴山,距街亭不過一日裡程旦夕可至,蜀軍沒有時間做這種大工程。

《三國志》提到馬謖“不下據城”,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據守,但是天水郡所屬諸縣離街亭都有一定距離,街亭周邊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製濫造的鄉間堡砦,這種堡砦規模既小而又殘破不堪,防禦土匪流寇都很勉強,更難以作為大軍據守依託。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樣看來馬謖“依阻南山”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舍水上山”一直被看作馬謖瞎指揮罪狀,細論起來其實情有可原。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在馬謖看來依山對敵是最好選擇:如果魏軍來攻,他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敵軍,即使不能力敵,也可以依託山坡後撤,不至於崩潰;只要熬過對方的三板斧,等到主力趕到就可以反敗為勝。如果魏軍不來攻擊而是繞過他們,也不難應對,蜀軍正好牽制襲擾敵人側翼,等他們與主力接戰,就可以前後夾擊。即使魏軍駐屯山口持重不戰,那也沒關係,兩軍相持就是了,戰守大計就留待諸葛亮趕來再作計較吧!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看起來馬謖的部署中規中矩,但是不考慮執行能力空談計劃就是耍流氓!

作為戰場初哥,馬謖犯了新嫩常犯的許多錯誤:

1、過分謹慎,臨機處置不堅決

馬謖是怎樣得知魏軍到達的消息呢?當然不會像演義所說的那樣從難民口中聽說,必然是前出斥候戰場偵察的結果。而張郃作為宿將,也沒有不派哨探的道理,雙方很可能進行過前哨戰。雙方主將大約在相同時間得到敵軍接近的消息,並大略估計了對方規模。

馬謖考慮到地形不利,不願意強攻山口沒有問題,但他千不該萬不該只顧下寨駐防,放棄了進一步威力搜索。這樣一來,戰場形勢就變成對魏軍單向透明瞭,張郃部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於隴山立足未穩,發現蜀軍逼近也是很緊張的,等他的斥候發現蜀軍一意防守,確定並無強攻意圖,就吃下定心丸可以冷靜應對。

馬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發現魏軍哨探後,一面立足防守,一面選派輕銳加入前哨戰,堅決將敵軍斥候懟回去。雖說蜀軍缺乏騎兵,同等數量多半打不過魏軍輕騎,但這個時候不能慫,不怕損失加大投入,哪怕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換也得堅持;即使不能探察敵軍細節,也要強力遮斷對方搜索幕,強化戰場迷霧。張郃是強行軍趕到隴山的,孫子云:“百里而爭利……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麾下五萬步騎最多萬餘人能夠堅持不掉隊,疲憊不堪之餘,對馬謖部談不上什麼優勢,正常情況下是不敢脫離山口出擊的。馬謖在敵情未明的情況下,自己先慫了,把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手。

2、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馬謖是荊襄人氏,長期活動於南方,所效力政權都沒有較大規模騎兵建制,因此他對北方常見的騎兵戰比較陌生,對魏軍鐵騎戰鬥力也沒有準確認識。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孫子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也還不算太糟。問題是馬謖是缺乏實戰經驗,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驟然統領大軍出征,也來不及熟悉下屬諸軍情況,實際上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一點諸葛亮要負主要責任,不必為尊者諱。

臨戰時馬謖拿不準魏軍戰鬥力如何,本來應該料敵從寬,把最堅強的部隊放在一線。但他不瞭解各營戰鬥力,沒有能做到這一點,於是前軍被張郃精騎輕易沖垮,不得不過早撤退上山,全軍陷入完全被動。

其實馬謖不是沒人可用。將軍王平系曹魏降將,堅忍善守——該部在全軍潰敗時還能保持建制收容潰兵,可見戰鬥力相當不錯。王平曾任曹操部下中級軍官(校尉),無疑是最熟悉魏軍的人,卻沒有參加前期一線防禦。所謂“連規諫謖”,說的不是路口下寨問題,蜀軍離魏軍很近,沒有時間在平地建成堅固營盤,作為老營伍,王平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他是自請擔任前軍,無奈馬謖名士習氣作祟,看不起他這種出身寒微的文盲老兵痞,沒有接受他的請求。

3、貴族作派,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

丟失山腳陣地失去水源當然很糟糕,但也不至於馬上大禍臨頭。三國時期關隴地區還是比較溼潤的,隴山山坡總有些山泉,總體固然不足,但只要嚴格執行用水管制,還是可以支持一定時間的。關鍵在於將領要以身作則,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士兵們都是淳樸的,看到主將和自己一樣忍受飢渴,自然不會有多少怨言——王平部同樣缺水,卻沒有潰散,靠的就是王平放下將軍架子,和士兵打成一片,穩住所部軍心。

事實上馬謖軍堅持時間很短,還沒到真正飢渴難耐的時候就崩潰了,可見軍心已亂上下解體。而就在那個時候,蜀軍主力已經近在咫尺(“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裡”)。無奈前方兵敗,士氣大損,戰場條件又比較不利,諸葛亮不願意孤注一擲拼命,故以戰鬥警戒狀態,一邊收容潰兵,一邊緩步撤退。

4、意志薄弱遇挫先逃

這是最要命的錯誤。

“(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三國志•蜀書十一•向朗傳》)。可見馬謖身為前軍主將,在部將(王平)還在堅持抵抗的時候,就放棄了指揮責任。

如果馬謖能多堅持半天,蜀軍就可能前後夾擊打敗魏軍,甚至奪回隴山隘口封閉戰場,最終完成隴右攻略;即使張郃警覺,及時撤出戰鬥,馬謖自然得救,蜀軍不過是打一場損失較大的“浪戰”而已,算不得嚴重失敗。

造化弄人,著實令人扼腕。

如果馬謖只是兵敗,本可以不死,最多是“贖為庶人”,還有翻身的機會。但他逃亡了,這就無可挽回了,歷代軍法都明確規定:戰場逃亡者死!

"

人們常說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不納忠言,其實他錯不在此。

街亭,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大軍席捲隴右,幾乎就要奪取涼州。不料前軍兵敗街亭,魏軍乘勢反撲,諸葛亮無奈放棄唾手可得的隴右三郡,原路退回漢中,轟轟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敗。

絕大多數人以為,街亭戰前興復漢室尚有幾分希望,之後其可能性即無限趨近於零。

一、街亭其地

街亭,一般認為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涼州漢陽郡(後改天水郡)略陽縣街泉亭,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鎮。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蜀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同魏軍交戰呢?

這涉及一個地理問題。作為黃河最大支流,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上游天水至寶雞段切穿秦嶺,一路蜿蜒曲折於深山峽谷之中,沿線非常險峻,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條公路,在中古時代這裡完全不具備通行條件。

為了聯通關中隴右,古人找到另一條路線,就是沿著發源於六盤山南坡(今張家川縣內)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稱汧河),開闢的一條穿越隴山的河谷,即所謂“關隴古道”。這條路線避開了連綿不絕的秦嶺山系,除了隴山峽谷一段有些艱險,其他各段都比較平坦,因此成為關中到隴右的必經之路。

街亭正在這條路上。

蜀軍進軍街亭,就是為了阻擊魏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蜀軍能夠封閉關隴古道,孤懸一隅的隴右地區得不到支援,面對局部優勢明顯的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

二、馬謖其人

諸葛亮將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曾任劉備幕僚,隨劉備入川,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巂太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眾所周知,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

確實,馬謖不是草包。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與曾任成都令的馬謖有很多工作聯繫,有沒有工作能力根本瞞不過諸葛亮的法眼。

馬謖工作能力不錯,問題出在工作態度上。這在馬謖的高光時刻,就已經初露端倪:

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丞相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但是馬謖為什麼沒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論軍計”嗎?不要忘了,馬謖曾任越巂太守,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亂諸郡之一,即便他當時不在任,終歸曾經主管過該郡,熟悉當地情況,丞相南征特別缺少這方面人才,馬謖於情於理都應該主動請纓隨軍參謀。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說明馬謖性格上存在軟弱的一面,面對重大抉擇時缺少擔當,因此不願參加艱苦的蠻荒遠征。

諸葛亮忽視了這一點,出於培養鍛鍊人才考慮,他力排眾議將奪取隴山隘口重任交給了馬謖。於是丞相很快就嚐到了苦果。

三、帥才張郃

馬謖雖然在戰略上頗有見地,但他終歸是個戰場初哥。

而他的對手卻是一輩子刀頭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張郃受命前往關中時,只知道蜀漢入侵,雍州三郡叛亂,並不清楚蜀軍真正進攻方向。當他進入戰區後,就敏銳的判斷出隴山峽道才是關鍵節點,一旦被蜀軍奪取,隴右大勢去矣。因此他完全不理會安定郡(隴山以東)亂狀,直接趕速度強行軍直取隴山。

張郃部是從洛陽聞訊趕來的,到隴山行程幾近二千里,該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最晚三月中旬就結束主要戰事,行軍時間也就四十天,這份能力了不起!

這讓人想起曹操大將夏侯淵。此公戰鬥作風剽悍迅捷,所部以快速行軍聞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淵守漢中在定軍山戰死後,該部由張郃代理主帥,其屬下骨幹老兵大多轉入張郃部曲,快速機動戰術也為張郃繼承。

老練的張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拼命,他不是張飛那種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但此時他完全不顧士兵長途奔襲疲勞嚴重減員,冷酷的逼他們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終於趕在馬謖前頭到達隴山。

注意,街亭雖然是關隴古道必經之地,但本身位置卻在隴山以西相對開闊地帶,脫離了最險要的山谷地段,並不是最適合據守的隘口。

馬謖的任務是封閉關隴古道,而街亭並非特別理想的阻擊陣地,他不繼續前進到山隘中佈防,不是驕傲自大,而是魏軍已經搶先控制了隴山峽道。

易守難攻的隴山峽道,對魏蜀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先手位,誰先搶到這一點,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四、新手之誤

魏軍搶佔隴山,就置蜀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進則必須仰攻山隘,顯然不利;退則可能遭致敵人銜尾追擊。

既然進不能攻退不能走,那就只有守了,先穩住陣腳再隨機應變。最穩妥的辦法是像演義中王平建議的那樣,在五路總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問題是魏軍已到隴山,距街亭不過一日裡程旦夕可至,蜀軍沒有時間做這種大工程。

《三國志》提到馬謖“不下據城”,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據守,但是天水郡所屬諸縣離街亭都有一定距離,街亭周邊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製濫造的鄉間堡砦,這種堡砦規模既小而又殘破不堪,防禦土匪流寇都很勉強,更難以作為大軍據守依託。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這樣看來馬謖“依阻南山”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舍水上山”一直被看作馬謖瞎指揮罪狀,細論起來其實情有可原。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在馬謖看來依山對敵是最好選擇:如果魏軍來攻,他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敵軍,即使不能力敵,也可以依託山坡後撤,不至於崩潰;只要熬過對方的三板斧,等到主力趕到就可以反敗為勝。如果魏軍不來攻擊而是繞過他們,也不難應對,蜀軍正好牽制襲擾敵人側翼,等他們與主力接戰,就可以前後夾擊。即使魏軍駐屯山口持重不戰,那也沒關係,兩軍相持就是了,戰守大計就留待諸葛亮趕來再作計較吧!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看起來馬謖的部署中規中矩,但是不考慮執行能力空談計劃就是耍流氓!

作為戰場初哥,馬謖犯了新嫩常犯的許多錯誤:

1、過分謹慎,臨機處置不堅決

馬謖是怎樣得知魏軍到達的消息呢?當然不會像演義所說的那樣從難民口中聽說,必然是前出斥候戰場偵察的結果。而張郃作為宿將,也沒有不派哨探的道理,雙方很可能進行過前哨戰。雙方主將大約在相同時間得到敵軍接近的消息,並大略估計了對方規模。

馬謖考慮到地形不利,不願意強攻山口沒有問題,但他千不該萬不該只顧下寨駐防,放棄了進一步威力搜索。這樣一來,戰場形勢就變成對魏軍單向透明瞭,張郃部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於隴山立足未穩,發現蜀軍逼近也是很緊張的,等他的斥候發現蜀軍一意防守,確定並無強攻意圖,就吃下定心丸可以冷靜應對。

馬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發現魏軍哨探後,一面立足防守,一面選派輕銳加入前哨戰,堅決將敵軍斥候懟回去。雖說蜀軍缺乏騎兵,同等數量多半打不過魏軍輕騎,但這個時候不能慫,不怕損失加大投入,哪怕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換也得堅持;即使不能探察敵軍細節,也要強力遮斷對方搜索幕,強化戰場迷霧。張郃是強行軍趕到隴山的,孫子云:“百里而爭利……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麾下五萬步騎最多萬餘人能夠堅持不掉隊,疲憊不堪之餘,對馬謖部談不上什麼優勢,正常情況下是不敢脫離山口出擊的。馬謖在敵情未明的情況下,自己先慫了,把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手。

2、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馬謖是荊襄人氏,長期活動於南方,所效力政權都沒有較大規模騎兵建制,因此他對北方常見的騎兵戰比較陌生,對魏軍鐵騎戰鬥力也沒有準確認識。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孫子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也還不算太糟。問題是馬謖是缺乏實戰經驗,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驟然統領大軍出征,也來不及熟悉下屬諸軍情況,實際上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一點諸葛亮要負主要責任,不必為尊者諱。

臨戰時馬謖拿不準魏軍戰鬥力如何,本來應該料敵從寬,把最堅強的部隊放在一線。但他不瞭解各營戰鬥力,沒有能做到這一點,於是前軍被張郃精騎輕易沖垮,不得不過早撤退上山,全軍陷入完全被動。

其實馬謖不是沒人可用。將軍王平系曹魏降將,堅忍善守——該部在全軍潰敗時還能保持建制收容潰兵,可見戰鬥力相當不錯。王平曾任曹操部下中級軍官(校尉),無疑是最熟悉魏軍的人,卻沒有參加前期一線防禦。所謂“連規諫謖”,說的不是路口下寨問題,蜀軍離魏軍很近,沒有時間在平地建成堅固營盤,作為老營伍,王平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他是自請擔任前軍,無奈馬謖名士習氣作祟,看不起他這種出身寒微的文盲老兵痞,沒有接受他的請求。

3、貴族作派,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

丟失山腳陣地失去水源當然很糟糕,但也不至於馬上大禍臨頭。三國時期關隴地區還是比較溼潤的,隴山山坡總有些山泉,總體固然不足,但只要嚴格執行用水管制,還是可以支持一定時間的。關鍵在於將領要以身作則,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士兵們都是淳樸的,看到主將和自己一樣忍受飢渴,自然不會有多少怨言——王平部同樣缺水,卻沒有潰散,靠的就是王平放下將軍架子,和士兵打成一片,穩住所部軍心。

事實上馬謖軍堅持時間很短,還沒到真正飢渴難耐的時候就崩潰了,可見軍心已亂上下解體。而就在那個時候,蜀軍主力已經近在咫尺(“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裡”)。無奈前方兵敗,士氣大損,戰場條件又比較不利,諸葛亮不願意孤注一擲拼命,故以戰鬥警戒狀態,一邊收容潰兵,一邊緩步撤退。

4、意志薄弱遇挫先逃

這是最要命的錯誤。

“(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三國志•蜀書十一•向朗傳》)。可見馬謖身為前軍主將,在部將(王平)還在堅持抵抗的時候,就放棄了指揮責任。

如果馬謖能多堅持半天,蜀軍就可能前後夾擊打敗魏軍,甚至奪回隴山隘口封閉戰場,最終完成隴右攻略;即使張郃警覺,及時撤出戰鬥,馬謖自然得救,蜀軍不過是打一場損失較大的“浪戰”而已,算不得嚴重失敗。

造化弄人,著實令人扼腕。

如果馬謖只是兵敗,本可以不死,最多是“贖為庶人”,還有翻身的機會。但他逃亡了,這就無可挽回了,歷代軍法都明確規定:戰場逃亡者死!

他才華橫溢,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

儘管諸葛亮非常器重馬謖,儘管他自請貶官一度希望替馬謖分擔責任,卻不得不將馬謖斬殺,以嚴明軍紀——一同被殺的還有張休、李盛二將軍。

五、結束語

缺乏實戰經驗的馬謖,指揮不能堅決果斷,“不知彼不知己”,不能上下同心,自身又意志薄弱,對上“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的宿將張郃,不敗就沒天理了。馬謖確實才華橫溢,但他犯的這個嚴重錯誤直接斷送了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一直到兩千年後的現在都還被人牢牢記住,這也算是一種歷史的嘲諷吧。而一生睿智的諸葛亮回想起當年劉備的話,想必也會十分後悔。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