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殺了他!

曹操聽到彙報,心裡說,這匈奴使者的眼光還真夠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裡,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卻沒有得到好結果,卻招來殺身之禍。“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為何要派人追殺使者?這弄不好要引起兩家的外交糾紛。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個典故。

當年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國的隨從。他很有才學,公叔痤非常欣賞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公叔痤又建議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但是魏惠王還是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後來商鞅到了秦國,果然大放異彩。並且讓魏國吃夠了苦頭。

同樣道理,匈奴如果多了這樣的人才,對漢庭早晚是個威脅。既然不為我所用,還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後變成我漢庭的勁敵。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殺了他!

曹操聽到彙報,心裡說,這匈奴使者的眼光還真夠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裡,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卻沒有得到好結果,卻招來殺身之禍。“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為何要派人追殺使者?這弄不好要引起兩家的外交糾紛。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個典故。

當年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國的隨從。他很有才學,公叔痤非常欣賞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公叔痤又建議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但是魏惠王還是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後來商鞅到了秦國,果然大放異彩。並且讓魏國吃夠了苦頭。

同樣道理,匈奴如果多了這樣的人才,對漢庭早晚是個威脅。既然不為我所用,還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後變成我漢庭的勁敵。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植

當時在曹操的心裡頭,一直有這麼一個心思,讓他寢食難安。那就是接班人的問題。

曹丕眼下是事實上的長子;而曹植聰慧敏捷、才學出眾,很得曹操的歡心。

過去傳統的繼位原則是“嫡長子”制。即立長不立幼,選嫡不選庶。

曹操此時心裡很矛盾,怕不立曹丕會引起朝局的動盪。因此特意用密封的信函,暗中徵求百官的意見。他是想先探探臣僚們的口風。

其他官員都按曹操的要求祕密的做了回覆,只有崔琰用文書的形式公開答覆。

他的答覆是這樣的:“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

當時曹植已經娶了崔琰的親侄女,和崔琰是親戚。但崔琰卻公開的力挺曹丕,對崔琰的這種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曹操喟然嘆息。

至此,崔琰的好日子即將到頭,但他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殺了他!

曹操聽到彙報,心裡說,這匈奴使者的眼光還真夠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裡,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卻沒有得到好結果,卻招來殺身之禍。“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為何要派人追殺使者?這弄不好要引起兩家的外交糾紛。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個典故。

當年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國的隨從。他很有才學,公叔痤非常欣賞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公叔痤又建議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但是魏惠王還是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後來商鞅到了秦國,果然大放異彩。並且讓魏國吃夠了苦頭。

同樣道理,匈奴如果多了這樣的人才,對漢庭早晚是個威脅。既然不為我所用,還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後變成我漢庭的勁敵。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植

當時在曹操的心裡頭,一直有這麼一個心思,讓他寢食難安。那就是接班人的問題。

曹丕眼下是事實上的長子;而曹植聰慧敏捷、才學出眾,很得曹操的歡心。

過去傳統的繼位原則是“嫡長子”制。即立長不立幼,選嫡不選庶。

曹操此時心裡很矛盾,怕不立曹丕會引起朝局的動盪。因此特意用密封的信函,暗中徵求百官的意見。他是想先探探臣僚們的口風。

其他官員都按曹操的要求祕密的做了回覆,只有崔琰用文書的形式公開答覆。

他的答覆是這樣的:“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

當時曹植已經娶了崔琰的親侄女,和崔琰是親戚。但崔琰卻公開的力挺曹丕,對崔琰的這種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曹操喟然嘆息。

至此,崔琰的好日子即將到頭,但他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丕

有個叫楊訓的,他當官是崔琰推薦的。但他趨炎附勢,搞起阿諛奉承那一套,大家都私下議論崔琰薦人不當。崔琰聽到此議論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

誰知道就是此信給他惹來禍端,許多人指責崔琰,說他在信中譏諷丞相,曹操一瞭解信中內容,也這麼認為。

於是給崔琰動了刑,放出來後還派人監視他。

後來監視的人彙報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

也就是說從崔琰的言談表情來看,一點也沒有悔意。曹操一看你崔琰沒有一點屈服的意思,也不上書告饒,再留你也沒有多大意義了,於是就命令崔琰自殺。

曹操當年求賢若渴,那麼賞識崔琰。這時候卻因這一個區區小事就處罰了他,以致於最後賜死,讓許多人不理解,也想不通。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殺了他!

曹操聽到彙報,心裡說,這匈奴使者的眼光還真夠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裡,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卻沒有得到好結果,卻招來殺身之禍。“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為何要派人追殺使者?這弄不好要引起兩家的外交糾紛。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個典故。

當年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國的隨從。他很有才學,公叔痤非常欣賞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公叔痤又建議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但是魏惠王還是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後來商鞅到了秦國,果然大放異彩。並且讓魏國吃夠了苦頭。

同樣道理,匈奴如果多了這樣的人才,對漢庭早晚是個威脅。既然不為我所用,還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後變成我漢庭的勁敵。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植

當時在曹操的心裡頭,一直有這麼一個心思,讓他寢食難安。那就是接班人的問題。

曹丕眼下是事實上的長子;而曹植聰慧敏捷、才學出眾,很得曹操的歡心。

過去傳統的繼位原則是“嫡長子”制。即立長不立幼,選嫡不選庶。

曹操此時心裡很矛盾,怕不立曹丕會引起朝局的動盪。因此特意用密封的信函,暗中徵求百官的意見。他是想先探探臣僚們的口風。

其他官員都按曹操的要求祕密的做了回覆,只有崔琰用文書的形式公開答覆。

他的答覆是這樣的:“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

當時曹植已經娶了崔琰的親侄女,和崔琰是親戚。但崔琰卻公開的力挺曹丕,對崔琰的這種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曹操喟然嘆息。

至此,崔琰的好日子即將到頭,但他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丕

有個叫楊訓的,他當官是崔琰推薦的。但他趨炎附勢,搞起阿諛奉承那一套,大家都私下議論崔琰薦人不當。崔琰聽到此議論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

誰知道就是此信給他惹來禍端,許多人指責崔琰,說他在信中譏諷丞相,曹操一瞭解信中內容,也這麼認為。

於是給崔琰動了刑,放出來後還派人監視他。

後來監視的人彙報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

也就是說從崔琰的言談表情來看,一點也沒有悔意。曹操一看你崔琰沒有一點屈服的意思,也不上書告饒,再留你也沒有多大意義了,於是就命令崔琰自殺。

曹操當年求賢若渴,那麼賞識崔琰。這時候卻因這一個區區小事就處罰了他,以致於最後賜死,讓許多人不理解,也想不通。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嚴審

但是仔細一分析,也就明白了。崔琰是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是定然不會放過他的。

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崔琰名氣太大,曹操心中忌憚

崔琰雖然不像孔融那樣恃才傲物,但敢於直接頂撞曹操,而曹操還不能輕易懲罰,只能吃悶虧,生暗氣。

吃悶虧是吃悶虧,但慢慢的積累,最後一發酵,就變成心中的仇怨了。

二、崔琰不自覺的捲入了曹操的家庭紛爭中。

一般來說,繼承人的問題,向來是很敏感的話題。它是君主或者王爺自己家的私事。一般官員遇到躲之猶不及,而崔琰在這個事情上卻公開表態。

他把曹操兒子之間的暗鬥變成了明爭。其實在這時,他已經犯曹操的大忌了。

曹操原來只想看看百官的態度,但這些都是暗中進行的。而你卻標新立異的發表公開文書,不是將曹操兒子們爭奪儲位的矛盾擺在了明面上?

你覺得你表現的心懷坦蕩了,那不顯得我曹操做事情鬼鬼祟祟,放不到檯面上?

況且你的親侄女婿是曹植,但你卻明確表態要支持曹丕繼位。誰知道你說得是真話還是假話,是不是言不由衷?

其實崔琰的站隊,已經把自己逼近了死衚衕。

曹操如果選擇曹植,那麼只能成全崔琰;如果選擇曹丕呢?萬一這是崔琰放的煙霧彈呢?

所以這麼看來,今後無論誰繼承曹操的王位,崔琰都得死。

"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史載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這麼看來,他小時候就是個悶葫蘆,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

這個正卒是什麼概念?就是服徭役。

漢制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師,眼界大開,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於是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服役期滿,在外面交友求學,離家四年後才歸。但恰逢亂世,也沒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於是窩在家裡以彈琴讀書來自娛。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袁紹

當時袁紹正在擴充實力,到處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況,就把他徵招到自己麾下。

這幾年的苦苦求學,還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開,也性格大變。由過去的悶葫蘆幾乎變成一個話癆了。

當時袁紹擴軍的速度很快,可是軍費的籌措趕不上隊伍擴充的速度,於是欠晌的情況經常發生。

沒有了餉銀,士兵們就沒有了作戰的動力,於是開始自己想辦法。他們挖掘墳墓,求取錢財。這種挖墳盜墓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

於是崔琰就規勸袁紹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取得作戰的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聽了崔琰的建議,並讓他作了騎都尉。

在袁紹和曹操進行官渡決戰時,崔琰又向他進言,這次袁紹卻沒有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

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領導權,他們都認為崔琰是個人才,搶著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崔琰一看涉身於這種權力爭鬥中,是一件非常凶險事情,於是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

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上了賊船還想安全撤退,那有那麼多的好事。因此而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陳琳等人的大力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官渡之戰

公元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

當時曹操下令,讓人統計冀州的人口。

一聽說冀州還有三十多萬人,曹操十分高興,認為這裡的人口打完仗之後還剩這麼多,將來徵兵的話兵源就不成問題了。

聽了曹操此話,崔琰馬上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剛剛得到這裡,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傷是非常嚴重的。丞相現在的做法應該是去拯救和安撫百姓,而不是去統計這裡有多少人可以去當兵。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在殺雞取卵,那樣會失去民心的。

這句口無遮攔的話出口後,在場的的官員都非常的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丞相這個人性情多變,而且內心非常高傲,他雖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對於一個剛來的人,還沒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這麼隨便胡言亂語,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

但曹操的表現實在令人大出意外,他嚴肅的向崔琰表示歉意。當時的賓客都在心裡嘀咕,今天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曹丞相居然沒有發火問罪。

其實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目前正是用人之際,他還要暫時藉助崔琰的才幹和名望來奪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責。

可見曹操的心胸,有時也很大度的,並不是斤斤計較之人。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接見匈奴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描述崔琰的長相:“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簡直是帥呆了,酷斃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來覲見曹操,曹操自覺形穢,有點配不上大國的威儀;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這位來自異族的使者。

別管出於什麼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崔琰替自己接見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則在崔琰身邊假扮成帶刀的護衛。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手下人去問匈奴使者,讓他們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有什麼感覺。

匈奴使者照實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風度;但他身後拿刀的那個人不一般,一瞧他那個眼神,就能看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有卓爾不群的氣質。”

後人所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感情真是這麼回事。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殺了他!

曹操聽到彙報,心裡說,這匈奴使者的眼光還真夠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裡,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卻沒有得到好結果,卻招來殺身之禍。“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為何要派人追殺使者?這弄不好要引起兩家的外交糾紛。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個典故。

當年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國的隨從。他很有才學,公叔痤非常欣賞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但魏惠王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公叔痤又建議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但是魏惠王還是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後來商鞅到了秦國,果然大放異彩。並且讓魏國吃夠了苦頭。

同樣道理,匈奴如果多了這樣的人才,對漢庭早晚是個威脅。既然不為我所用,還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後變成我漢庭的勁敵。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植

當時在曹操的心裡頭,一直有這麼一個心思,讓他寢食難安。那就是接班人的問題。

曹丕眼下是事實上的長子;而曹植聰慧敏捷、才學出眾,很得曹操的歡心。

過去傳統的繼位原則是“嫡長子”制。即立長不立幼,選嫡不選庶。

曹操此時心裡很矛盾,怕不立曹丕會引起朝局的動盪。因此特意用密封的信函,暗中徵求百官的意見。他是想先探探臣僚們的口風。

其他官員都按曹操的要求祕密的做了回覆,只有崔琰用文書的形式公開答覆。

他的答覆是這樣的:“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

當時曹植已經娶了崔琰的親侄女,和崔琰是親戚。但崔琰卻公開的力挺曹丕,對崔琰的這種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曹操喟然嘆息。

至此,崔琰的好日子即將到頭,但他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丕

有個叫楊訓的,他當官是崔琰推薦的。但他趨炎附勢,搞起阿諛奉承那一套,大家都私下議論崔琰薦人不當。崔琰聽到此議論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

誰知道就是此信給他惹來禍端,許多人指責崔琰,說他在信中譏諷丞相,曹操一瞭解信中內容,也這麼認為。

於是給崔琰動了刑,放出來後還派人監視他。

後來監視的人彙報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

也就是說從崔琰的言談表情來看,一點也沒有悔意。曹操一看你崔琰沒有一點屈服的意思,也不上書告饒,再留你也沒有多大意義了,於是就命令崔琰自殺。

曹操當年求賢若渴,那麼賞識崔琰。這時候卻因這一個區區小事就處罰了他,以致於最後賜死,讓許多人不理解,也想不通。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嚴審

但是仔細一分析,也就明白了。崔琰是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是定然不會放過他的。

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崔琰名氣太大,曹操心中忌憚

崔琰雖然不像孔融那樣恃才傲物,但敢於直接頂撞曹操,而曹操還不能輕易懲罰,只能吃悶虧,生暗氣。

吃悶虧是吃悶虧,但慢慢的積累,最後一發酵,就變成心中的仇怨了。

二、崔琰不自覺的捲入了曹操的家庭紛爭中。

一般來說,繼承人的問題,向來是很敏感的話題。它是君主或者王爺自己家的私事。一般官員遇到躲之猶不及,而崔琰在這個事情上卻公開表態。

他把曹操兒子之間的暗鬥變成了明爭。其實在這時,他已經犯曹操的大忌了。

曹操原來只想看看百官的態度,但這些都是暗中進行的。而你卻標新立異的發表公開文書,不是將曹操兒子們爭奪儲位的矛盾擺在了明面上?

你覺得你表現的心懷坦蕩了,那不顯得我曹操做事情鬼鬼祟祟,放不到檯面上?

況且你的親侄女婿是曹植,但你卻明確表態要支持曹丕繼位。誰知道你說得是真話還是假話,是不是言不由衷?

其實崔琰的站隊,已經把自己逼近了死衚衕。

曹操如果選擇曹植,那麼只能成全崔琰;如果選擇曹丕呢?萬一這是崔琰放的煙霧彈呢?

所以這麼看來,今後無論誰繼承曹操的王位,崔琰都得死。

曹操殺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禍,實則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崔琰

三、來自於曹操的猜忌心

曹操在晚年,猜忌心更重了。由於他地位顯赫,已經加九錫了,所以時人對曹操的猜測和非議很多,這時候的曹操政治神經是非常敏感的。

當他看到崔琰給楊訓的回信,誤以為崔琰是在諷刺他。

因此,曹操敏感的自尊心受到損傷,他要清除在政治上和他存在歧義的崔琰。

四、曹操心中始終有一本賬

曹操的性格複雜多變,平日裡你看曹操顯得非常的大度,其實他心中是有一本賬的。

只是不到時候他不會翻這本賬,到了算總賬的時候,就新賬老賬一起算了。

當年曹操在冀州時,被崔琰噎得下不來臺。這回就是算總賬的時候了。

五、崔琰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本來受到刑罰,你回家就老老實實的閉門思過吧,結果你倒好,大宴賓朋,不但沒有悔改之意,好像還在給誰示威一樣。

無端的受了刑,崔琰自然心中不忿,但他也太沒有城府,心裡有什麼想法,很容易的就表現出來了。

監視他的人回去添油加醋一彙報,把曹操心中殘存的,要留崔琰為自己服務的那一點想法,全都給澆滅了。

於是,只好忍痛割愛,捨棄了崔琰。

參考資料:

《三國志》西晉·陳壽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