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試圖將社區與校園融合。

從2012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學生參與周邊社區改造。鄭雄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四平社區的微更新項目。他的任務是改造小區內的樓道,這讓他有機會與真實的“用戶”接觸。在他看來,社區與學院互相成就,“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為學院提供實驗場所。”也是通過這個項目,鄭雄認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跟人打交道,確定了做社區營造的方向。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試圖將社區與校園融合。

從2012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學生參與周邊社區改造。鄭雄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四平社區的微更新項目。他的任務是改造小區內的樓道,這讓他有機會與真實的“用戶”接觸。在他看來,社區與學院互相成就,“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為學院提供實驗場所。”也是通過這個項目,鄭雄認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跟人打交道,確定了做社區營造的方向。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改造後的四平街道。

如果說四平空間營造是一次城市微更新,那麼NICE2035更像是社區實驗室的集合。把學院的研發實驗室、教育空間搬到社區,同時具備店鋪、眾創中心和孵化器功能。目前已入住的實驗室包括Sound Lab聲音實驗室、Neuni新材料實驗室、Fab-O創客教育實驗室、阿斯頓馬丁創意實驗室、海爾共享廚房實驗室等。2017年,設創學院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合作成立“同濟-麻省理工設計科學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將從學院門口到同濟大學地鐵站的一段道路改造成可供居民娛樂鍛鍊的口袋花園,而實驗室本身則是由一個垃圾房改造而來。

同時,設創學院的設計教育改革不再侷限於大學,而是延伸到了中學。2017年,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學校將常規應試課程壓縮到60%,餘下的40%則是設計思維和創意課程,由設創學院的老師任教。在國內,這樣的嘗試頗為大膽。“這群孩子以後不一定是設計師,但具備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更加有野心有創見地想一些更大的事情,更多成為社會的積極改變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機器。”婁永琪說。

學生就業率也是一所新學院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而在這一點上,設創學院面臨和其他大學的設計專業一樣的挑戰。

在設創學院,將近1/3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出國讀研,1/3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國內讀研,剩下的1/3學生會選擇直接參加工作。剛剛拿到交互設計碩士學位的範光瑞準備去美國讀博,他有一些同學進入了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但他仍然覺得惋惜。“有時候在想,我們學院如果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可能他們選擇會多元一些。”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試圖將社區與校園融合。

從2012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學生參與周邊社區改造。鄭雄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四平社區的微更新項目。他的任務是改造小區內的樓道,這讓他有機會與真實的“用戶”接觸。在他看來,社區與學院互相成就,“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為學院提供實驗場所。”也是通過這個項目,鄭雄認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跟人打交道,確定了做社區營造的方向。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改造後的四平街道。

如果說四平空間營造是一次城市微更新,那麼NICE2035更像是社區實驗室的集合。把學院的研發實驗室、教育空間搬到社區,同時具備店鋪、眾創中心和孵化器功能。目前已入住的實驗室包括Sound Lab聲音實驗室、Neuni新材料實驗室、Fab-O創客教育實驗室、阿斯頓馬丁創意實驗室、海爾共享廚房實驗室等。2017年,設創學院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合作成立“同濟-麻省理工設計科學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將從學院門口到同濟大學地鐵站的一段道路改造成可供居民娛樂鍛鍊的口袋花園,而實驗室本身則是由一個垃圾房改造而來。

同時,設創學院的設計教育改革不再侷限於大學,而是延伸到了中學。2017年,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學校將常規應試課程壓縮到60%,餘下的40%則是設計思維和創意課程,由設創學院的老師任教。在國內,這樣的嘗試頗為大膽。“這群孩子以後不一定是設計師,但具備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更加有野心有創見地想一些更大的事情,更多成為社會的積極改變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機器。”婁永琪說。

學生就業率也是一所新學院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而在這一點上,設創學院面臨和其他大學的設計專業一樣的挑戰。

在設創學院,將近1/3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出國讀研,1/3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國內讀研,剩下的1/3學生會選擇直接參加工作。剛剛拿到交互設計碩士學位的範光瑞準備去美國讀博,他有一些同學進入了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但他仍然覺得惋惜。“有時候在想,我們學院如果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可能他們選擇會多元一些。”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試圖將社區與校園融合。

從2012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學生參與周邊社區改造。鄭雄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四平社區的微更新項目。他的任務是改造小區內的樓道,這讓他有機會與真實的“用戶”接觸。在他看來,社區與學院互相成就,“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為學院提供實驗場所。”也是通過這個項目,鄭雄認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跟人打交道,確定了做社區營造的方向。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改造後的四平街道。

如果說四平空間營造是一次城市微更新,那麼NICE2035更像是社區實驗室的集合。把學院的研發實驗室、教育空間搬到社區,同時具備店鋪、眾創中心和孵化器功能。目前已入住的實驗室包括Sound Lab聲音實驗室、Neuni新材料實驗室、Fab-O創客教育實驗室、阿斯頓馬丁創意實驗室、海爾共享廚房實驗室等。2017年,設創學院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合作成立“同濟-麻省理工設計科學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將從學院門口到同濟大學地鐵站的一段道路改造成可供居民娛樂鍛鍊的口袋花園,而實驗室本身則是由一個垃圾房改造而來。

同時,設創學院的設計教育改革不再侷限於大學,而是延伸到了中學。2017年,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學校將常規應試課程壓縮到60%,餘下的40%則是設計思維和創意課程,由設創學院的老師任教。在國內,這樣的嘗試頗為大膽。“這群孩子以後不一定是設計師,但具備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更加有野心有創見地想一些更大的事情,更多成為社會的積極改變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機器。”婁永琪說。

學生就業率也是一所新學院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而在這一點上,設創學院面臨和其他大學的設計專業一樣的挑戰。

在設創學院,將近1/3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出國讀研,1/3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國內讀研,剩下的1/3學生會選擇直接參加工作。剛剛拿到交互設計碩士學位的範光瑞準備去美國讀博,他有一些同學進入了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但他仍然覺得惋惜。“有時候在想,我們學院如果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可能他們選擇會多元一些。”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2018屆部分畢業設計作品。

事實上,由於國內設計教育的差距和國外設計學院的品牌影響力,選擇出國深造的設計專業學生在近年越來越多。而顯然,設創學院目前還不能彌補這樣的差距和達到這樣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是設計產業的上游部分,而中國設計產業在不斷髮生變化,如何確保學生畢業後能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學校需要面臨的挑戰。除此之外,如何解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畢竟除一線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並非每個高中生都能擁有像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那樣的教學條件與設計學基礎。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學生全面的設計學觀念,這意味著從設計出發進入更大的人文、藝術綜合門類學習及社會大環境的理解與思考,而非僅僅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

“設計豐收”項目成立十年,嘗試通過民居改造、課題研究、藝術下鄉等方式建立城鄉聯繫,但目前還沒有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今年項目重新啟動,資金則由眾籌方式獲得。學院與社區融合後,社區究竟能帶來多大的驅動力也仍是未知數。

而這背後則有著設計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如何在開展設計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藉助商業的力量讓學生得到更多實踐機會? 學校教育與商業項目之間該如何平衡?

範光瑞認為學院項目多少帶有一些烏托邦情懷。“可持續議題在歐洲很受歡迎,但這些問題是不是當下中國真正需要的,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思考了。”範光瑞期待學院多開放一些與美國、日本設計學院的交流,以帶來更多觀點的碰撞。至於學院排名,範光瑞沒有太在意。“排名能反映一種進步,但不用太當回事,需要做的是認清差距然後努力。”範光瑞說。從另外的角度看,這個學院允許他這樣的聲音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今年暑假,鄭雄打算進入企業實習,去看看真實的商業項目是如何運作的。他拿到了創邑公司的實習offer,在被問到想做商業地產項目還是愚園路改造時,鄭雄選擇了後者。他在參與四平路社區微更新項目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但對於未來,他也有迷茫。“社區營造到現在為止也還處於萌芽狀態,市場上也沒有哪家公司找到商業模式。”因為就業前景不明確,社區營造方向的不少學生最後會轉向建築或者室內設計。

就像鄭雄和範光瑞畢業後的道路充滿著不確定性,同濟設計創意學院作為一個剛滿十歲的年輕學院,還有許多事情等待被驗證。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張雲亭

2019年,在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一所來自中國的設計學院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所於2009年才創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以下簡稱“設創學院”),在僅僅成立十年後就在該榜單“藝術與設計”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亞洲排名最高。

而這個學院的野心還不僅僅如此,它試圖通過內部改革影響設計教育,並培養出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設計學學生——這兩者恰恰也是國內設計學院長期以來所缺乏的,這意味著與當下市場的銜接,以及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預判。因此,它也可被視為一個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學院教育轉型樣本。

設創學院某種意義上是同濟大學從工科大學向新工科大學轉型的產物。2008年,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決定將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出來,創建一個全新的設計學院,這個學院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他認為設計是能解決中國快速城市化之後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問題的“未來學科”,但在國內教育體系中未受到足夠重視。與設創學院一同建立的,還有知識產權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2008年,原隸屬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藝術設計系獨立成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獨立之後,設創學院設立在同濟大學校門一街之隔的原“巴士一汽”園區內,而其與同濟大學的分隔不僅僅在物理空間上,教學和制度也擁有更大空間。成立一年後,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2014年,學院開始全面在大一第一學期普及“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2015年,與Elsevier合作創立英文設計學報《SHEJI(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同年創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創辦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2017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的實驗室建成。

變化背後的推動者是設創學院現任院長婁永琪。他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曾經是一名建築師,現在,他要建的不是樓房,而是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2013年,婁永琪接任後的第一件事是為學院擬了一條院訓:“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隨後便主導了學院一系列的改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設計正在從以造物為核心的活動升級為處理複雜關係的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民生等相關的大規模複雜問題,深深根植於社會技術和經濟背景中,蘊含豐富的關聯性。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勢必對設計知識在廣度、深度和複雜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一點廣受質疑。”婁永琪在論文《基於設計四秩序框架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中指出。

2014年,婁永琪和《SHEJI》學報出版平臺運營主編馬謹共同開發了以理查德•布坎南“設計四秩序”為理論框架的全新“設計基礎2”課程,與此同時,由孫效華副院長帶頭開發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開始投入教學。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所設計學院將之作為本科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開源課當時很大爭議,是學院‘自上而下’強推下來的。因為作為這門課核心的‘編程知識和能力’,是在絕大多數老師的安全區之外。”婁永琪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此外,學生在大一還要學習設計思維課,以建立思維模式。

與計算機專業學習編程的方式不同,設創學院的編程課更多是一種工具,讓設計和創意能夠實現。在接受為期一年的設計通識和開源硬件與編程教育後,學生才開始選專業,進入圍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學習中。

大一上學期學習編程時,鄭雄每週都要完成一份作業,他是環境設計專業大三的學生。“整個學院都是邊做邊學,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有些人用很簡單的程序能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鄭雄說。為了完成課程收尾時的作業,他熬夜解決bug,雖然學習過程有一定難度,但這門課也確實為他以後的學習帶來好處,“學完不會害怕技術了,對很多事情也開闊了思路。”

在鄭雄眼中整個學院最有能量的地方是麥汀咖啡館,這是一家開在設創學院教學樓一樓的咖啡廳。而瞭解這個學院與其他學院不同的方法,就是在這裡呆上一天。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教學樓大廳和一側的麥汀咖啡館。

“它提供免費飲水,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停留匯聚。”老師和學生可以在這裡討論課題、招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吃頓簡餐、喝杯咖啡,偶爾周邊的居民也會來這裡坐坐。鄭雄已經習慣跟來自學院內外的人處在一個空間裡,並逐漸喜歡上學院開放的環境。教學樓更像是一個實驗空間,一樓除了咖啡館,還有展廳、圖書館、各個老師的實驗室和一個暗房報告廳——和咖啡館一樣,這個教室的課也對所有人開放,哪怕你不是同濟的學生。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暗房報告廳常用於公開課、講座以及答辯。

本科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如今設創學院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範光瑞也明顯感受到兩所學校教學方式的不同。相對來說,他認為同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平臺。“學院能給不同類型的人都提供舞臺。如果擅長理論但不會建模,在別的地方可能會被認為不會做設計,但在這裡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範光瑞說。在設創學院,更加註重設計思維而非技法,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建模工具用的好就被封為大神。

多元化的另一方面體現為人員構成。範光瑞的同學中有一半來自國外,部分課程由外籍老師全英文教授。

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辦學後,設創學院有機會在體制內做新的嘗試,比如在既定的大學老師評級制度下建立自己的標準。過去大學老師評級通常看論文和科研項目,但設創學院看到了這套標準的侷限性。“許多設計大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很少寫文章,按中國大學的一般標準就評不成我們的教授,但他們卻可以成為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婁永琪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師資評價系統,然後讓這些不同背景、學科、類型和思維,但同樣優秀的老師在一起工作和創新。”目前,學院約有20%的老師來自海外。

範光瑞最喜歡上的一門課是“商業模式”,老師來自設計公司Continuum。其中的真實商業世界案例讓他覺得有趣。在設創學院,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聘請設計界知名人士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設創學院的一項傳統。“設計是經世致用之學,從來不是在象牙塔裡論道,而要行知。所以我們和業界的溝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婁永琪說,“業內人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又在做真實世界的創新,很多最新鮮的思考、案例帶進學校。這有點像商學院,讓大量公司進入到課堂。”

小猴科技創始人劉力丹、創意營銷數據智能公司特贊創始人範凌都在設創學院的教授名單上。劉力丹開設的課程名為創意江湖,這個課程邀請的都是劉力丹在業界的朋友作為嘉賓來為學生做分享,最近一次課程,她請來了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很早,聽到消息的學生們就開始興奮激動。

範凌則與學院共建了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每年,特贊還會發布一份《設計人工智能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和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在範凌看來,同濟大學的工科背景也造就了它在設計學院中的優勢。“全國能做設計,講設計思維的設計學院有很多,但能把設計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結合的很少。同濟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這是它的最大優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做設計,但在這裡能做設計人工智能。”範凌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但劉力丹和範凌都不負責具體的教學事務。對此,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學科帶頭人劉震元認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貢獻,設計江湖這門課其他人開不了,請不同的人來也能讓學生看到多維視角。這是隻有業界老師能帶來的。”他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在QS排名的評比標準中,有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和全球僱主評價。而這兩者也是設創學院成立之初的方向。

在設創學院之前,較少有設計學院如此緊密地與企業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聘任制度上,還包括其他概念產品階段的合作。這意味著,從本科開始,學生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與企業合作的項目,超過50%的學生設計課題來自於企業的真題。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有機會參與到與英特爾、戴爾、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中,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尊重商業,面向真實的世界,面向企業真實的需求,這很重要。但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產業的合作並不只是服務於商業,更多是想能夠跟商業一起帶來正向發展。”劉震元說,“我們跟商業的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產出未必是馬上就可以量產的產品,而更多是未來產品甚至是產業的研發方向和新的機會,這也正是很多頂尖企業願意與我們合作的原因。”

而企業角度來說,無力承擔自有研發部分的學校實驗室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新能力以及縮減研發成本。三年前,特贊與學院聯合設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設計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的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數據設計研究生和博士將於明年畢業。與此同時,該實驗室某種意義上也是特讚的研發部門。範凌將部分無法在短期內帶來收益的技術研究放在學校實驗室,比如探索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建立人工智能設計的數據集DesignNet,教會機器如何理解設計。“學校有非常寬容的研究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學校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商業社會裡產生效益,因此做了大量投入。”範凌說。參與該項目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既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是實驗室的成果之一——設計人工智能學科每年培養10個左右研究生和2個左右博士。

如何處理教學與商業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學院是如何定義“教育”。在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之外,設創學院希望創造更多學習方式和場景。“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跟設計杯子一樣,如果只想設計杯子,永遠設計不好,還要想與杯子相關的水、人、環境。教學也是一樣,把學科放到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社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是在教學,甚至是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教學。”劉震元說。

因此,也就有了關注鄉村問題的項目“設計豐收”、試圖營造社區校園的四平街道改造以及社區實驗室NICE2035先後啟動。設計豐收是設創學院發起的設計下鄉項目。2008年,婁永琪帶領團隊在上海市崇明島仙橋村建立實驗基地,聯合學院和社會力量改造鄉村,並試圖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連接城市與鄉村,思考如何把中國的鄉村從一個“消費終端”,轉變成“創新源頭”。而四平街道改造和NICE2035則是學院對社區型校園的探索實踐。打破學校與所在社區的圍牆,將實驗室等教學功能的場所植入社區,達到社區反哺學校的目的。學院認為社區是城市創新的重要源頭,而社區居民則是社會重要的創新力量。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試圖將社區與校園融合。

從2012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學生參與周邊社區改造。鄭雄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四平社區的微更新項目。他的任務是改造小區內的樓道,這讓他有機會與真實的“用戶”接觸。在他看來,社區與學院互相成就,“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為學院提供實驗場所。”也是通過這個項目,鄭雄認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跟人打交道,確定了做社區營造的方向。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改造後的四平街道。

如果說四平空間營造是一次城市微更新,那麼NICE2035更像是社區實驗室的集合。把學院的研發實驗室、教育空間搬到社區,同時具備店鋪、眾創中心和孵化器功能。目前已入住的實驗室包括Sound Lab聲音實驗室、Neuni新材料實驗室、Fab-O創客教育實驗室、阿斯頓馬丁創意實驗室、海爾共享廚房實驗室等。2017年,設創學院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合作成立“同濟-麻省理工設計科學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將從學院門口到同濟大學地鐵站的一段道路改造成可供居民娛樂鍛鍊的口袋花園,而實驗室本身則是由一個垃圾房改造而來。

同時,設創學院的設計教育改革不再侷限於大學,而是延伸到了中學。2017年,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學校將常規應試課程壓縮到60%,餘下的40%則是設計思維和創意課程,由設創學院的老師任教。在國內,這樣的嘗試頗為大膽。“這群孩子以後不一定是設計師,但具備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更加有野心有創見地想一些更大的事情,更多成為社會的積極改變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機器。”婁永琪說。

學生就業率也是一所新學院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而在這一點上,設創學院面臨和其他大學的設計專業一樣的挑戰。

在設創學院,將近1/3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出國讀研,1/3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國內讀研,剩下的1/3學生會選擇直接參加工作。剛剛拿到交互設計碩士學位的範光瑞準備去美國讀博,他有一些同學進入了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但他仍然覺得惋惜。“有時候在想,我們學院如果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可能他們選擇會多元一些。”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設創學院2018屆部分畢業設計作品。

事實上,由於國內設計教育的差距和國外設計學院的品牌影響力,選擇出國深造的設計專業學生在近年越來越多。而顯然,設創學院目前還不能彌補這樣的差距和達到這樣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是設計產業的上游部分,而中國設計產業在不斷髮生變化,如何確保學生畢業後能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學校需要面臨的挑戰。除此之外,如何解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畢竟除一線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並非每個高中生都能擁有像黃埔設計創意中學那樣的教學條件與設計學基礎。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學生全面的設計學觀念,這意味著從設計出發進入更大的人文、藝術綜合門類學習及社會大環境的理解與思考,而非僅僅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

“設計豐收”項目成立十年,嘗試通過民居改造、課題研究、藝術下鄉等方式建立城鄉聯繫,但目前還沒有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今年項目重新啟動,資金則由眾籌方式獲得。學院與社區融合後,社區究竟能帶來多大的驅動力也仍是未知數。

而這背後則有著設計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如何在開展設計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藉助商業的力量讓學生得到更多實踐機會? 學校教育與商業項目之間該如何平衡?

範光瑞認為學院項目多少帶有一些烏托邦情懷。“可持續議題在歐洲很受歡迎,但這些問題是不是當下中國真正需要的,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思考了。”範光瑞期待學院多開放一些與美國、日本設計學院的交流,以帶來更多觀點的碰撞。至於學院排名,範光瑞沒有太在意。“排名能反映一種進步,但不用太當回事,需要做的是認清差距然後努力。”範光瑞說。從另外的角度看,這個學院允許他這樣的聲音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今年暑假,鄭雄打算進入企業實習,去看看真實的商業項目是如何運作的。他拿到了創邑公司的實習offer,在被問到想做商業地產項目還是愚園路改造時,鄭雄選擇了後者。他在參與四平路社區微更新項目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但對於未來,他也有迷茫。“社區營造到現在為止也還處於萌芽狀態,市場上也沒有哪家公司找到商業模式。”因為就業前景不明確,社區營造方向的不少學生最後會轉向建築或者室內設計。

就像鄭雄和範光瑞畢業後的道路充滿著不確定性,同濟設計創意學院作為一個剛滿十歲的年輕學院,還有許多事情等待被驗證。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成立10年登上QS大學榜亞洲第一,同濟設計創意學院做對了什麼?| YiMagazin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