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以尋烏縣白麵石村為例看山區貧困村脫貧路徑

毛竹 三農 臍橙 農業 人民網 2017-06-09

羅霄山脈,橫亙在贛粵邊境,綿延數千公里。她以博大孕育了豐富資源,又以峻峭阻隔著交往。尋烏縣桂竹帽鎮白麵石村,坐落於羅霄山脈崇山峻嶺之中,因村中有塊灰白色巨石——白麵石村由此得名,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也是省級“十三五”規劃扶持貧困村。

5月2日至15日,記者翻山越嶺,來到白麵石村蹲點調查,走泥濘的山間小道,訪深山中的貧困農戶,探索山區貧困村的脫貧之道。

第一章 資源及區位分析

尋烏縣屬全省地理位置最偏遠的縣之一,白麵石村則是尋烏縣最偏遠的村之一。這個位於尋烏縣、定南縣與廣東省龍川縣三縣交界處的小山村,是尋烏縣貧困程度較深、基礎設施薄弱、脫貧難度較大的村之一。

白麵石村轄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總人口不到2000人;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落差達800餘米,山坡坡度在30度到90度之間,可謂地廣人稀、山勢陡峭。白麵石河逶迤蛇行於群山之中,自東向西貫穿全村。

全村山多地少、資源豐富。山林面積49730畝,耕地面積848畝,森林覆蓋率約85%。森林資源有杉木、松木、毛竹、苦竹、黃竹、小山竹等;野生中藥材有金銀花、土茯岑、山蒼子、色藤、靈芝草、烏梅、枳殼等60餘種;礦產資源有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石英、鉛鋅礦等。

幾百年前,客家先祖至此,沿白麵石河谷開山建房。經世代繁衍,後裔順白麵石河開枝散葉,漸成現在的大村落——轄22個村民小組,即黃背1至2組,桂龍1至3組,大畲圍1至3組,雙坑、白麵石1至3組,岌子背、虎掌畲、崬下、隴坑裡、老奄背、黃泥湖,臘樹下1至4組。全村共有戶數435戶,人口1982人,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5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500多人。男性1068人,女性913人。全村共有12姓,嚴、孫是大姓,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產業方面,村裡的傳統產業主要是毛竹、臍橙和養蜂。全村共有毛竹林2萬餘畝,平均每戶50畝左右。村民們主要靠賣自家毛竹和挖筍賺錢。價格好的時候,一根毛竹可以賣10元。如今受行業影響,價格跌至7至8元一根。上山採挖苦筍,一人一個月可賺1000元左右。此外,村民們還會挖春筍、冬筍,編制篾器出售,收入不等。

尋烏縣是臍橙、蜜橘果業大縣,白麵石村也種了不少臍橙。前幾年光景好的時候,100棵臍橙樹就能收入1萬多元。近幾年,受黃龍病影響,全村僅剩果園800餘畝,規模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果業收入受到影響。但是,村民們對臍橙的信心還在。多數果農表示,要等待合適的時機重新種臍橙。

白麵石村蜜蜂養殖歷史悠久,村民參與度高。村裡唯一的合作社,就是蜜蜂養殖類的合作社,名叫農坊山養蜂合作社。村裡以分散養殖為主,不少村民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會養上幾箱蜜蜂。散養規模較小,多數家庭只有1至2箱。所產蜂蜜,主要用於自己食用,較少出售。

村民最大收入來源還是外出務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白麵石村陸續有人出去務工,務工地點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鄰近省份和附近城區。目前,全村共有700多人外出務工。因為缺技術少資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方向主要是紡織、建築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平均一個月收入3000元左右。

村黨組織建設方面。村“兩委”人數8人,其中女委員2人,最高學歷大專,最低學歷初中,年齡最大的58歲,年齡最小的40歲。全村黨員36人,其中男黨員29人,女黨員7人,60歲以上15人,35歲以下5人,高中及以上學歷14人,初中及以下學歷22人,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51.4歲。

第二章 貧困狀況及原因分析

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是白麵石村的真實寫照。從全村的角度看,整體貧困主要是因為當地山高路遠,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交通閉塞,導致村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等方面相對落後,產業發展滯後。

地理區位制約。全村處在高寒山區,耕地分散且位置偏遠。村裡不少家庭從居住地到自己的農田要走1小時山路,如果要運送農業物資,將耗費更多的勞動力。同時,相對於平原地區,白麵石村氣溫低,作物生長較慢,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且產量較低。其他時間,耕地基本處於荒廢狀態,既不能種植油菜,也無法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

基礎設施欠賬。白麵石村地理位置偏遠,村委會距離最近的鎮政府40多公里,距離縣城60多公里。2006年,通往鎮政府的路面鋪上了水泥,雖然平整,但道路十分彎曲,路況較差,僅能通行中型卡車。開車從村委會所在地出發,到鎮政府需要1.5小時,到縣城需兩個多小時。村內通組道路建設較為滯後。直到2016年,村裡才完成了村委會到雙坑小組4.3公里道路硬化,結束了該村通組道路只有砂石路的歷史。但是,村委會所在地到桂龍等村小組的道路,今年才開始修建。全村最偏遠的小組為黃背、黃泥湖,離村部均有5公里,至今為砂石路。

產業基礎薄弱。目前,全村共有毛竹林2萬餘畝,柑橘果園面積800餘畝。毛竹產業基本處於天然狀態,缺少管護。因為沒有相應的加工設施,村裡出售的竹子或者竹筍,要麼未進行加工,要麼就只進行了初級加工。村裡果業發展較遲,且缺乏統一的組織,規模小而分散,抗風險能力弱,再加上缺少技術,基本上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

整體素質不高。村民大多讀完初中就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因為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交流機會較少,思想觀念也相對閉塞,大部分農戶科技知識欠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意識層面,種植業和養殖業沿用傳統模式,收入得不到明顯提高。

數據顯示,目前白麵石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287人,其中,一般貧困戶26戶122人,中重度貧困戶43戶164人,五保戶1戶1人。大畲圍、桂龍、雙坑等偏遠小組是貧困戶集中的地區。

從致貧原因看,最典型的是因病致貧,涉及全村26戶家庭;缺發展資金,涉及23戶家庭;因殘致貧,涉及15戶家庭;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涉及4戶家庭;因災致貧,涉及4戶家庭。但是,致貧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疊加的。比如,有的家庭因為一場意外,導致貧困,同時又出現大病,讓經濟狀況雪上加霜,這樣的貧困家庭全村共有10戶。

我們選取其中7戶貧困家庭情況進行分析。

(一)黃水開家庭

1.基本情況:低保戶,全家5口人,包括黃水開、妻子古新招、2個兒子、1個女兒。

2.致貧原因:2013年,黃水開突發腦梗,導致癱瘓。古新招右手殘疾,全家靠她一人操持。女兒在鎮上讀初中,需要支付生活費,小兒子寄養在親戚家。

3.生產生活資料:全家2間土坯房,因為不夠住,還借了鄰居1間土坯房居住。電器只有3只電燈、1只電燒杯、1個電飯煲。養有2箱蜜蜂。

(二)孫海洋家庭

1.基本情況:家中4口人,孫海洋夫婦、1女兒和1兒子。

2.致貧原因:妻子2011年10月從樹上摔下來,導致腿部受傷,缺錢沒有得到有效醫治而落下病根,幹不了重活。2016年6月,孫海洋又出現腰椎膨大,花去醫療費用近萬元,但未完全治好,無法長久站立。女兒在贛州讀大學,每年需要支付近萬元的生活學習費用,兒子在廣東當學徒,暫無收入。

3.生產生活資料:2間土坯房,使用公共廚房,家有一臺舊電視、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張茶几、一隻貨櫃。蜜蜂20餘箱。

(三)易甲玉家庭

1.基本情況:今年64歲、低保戶,孤身一人。

2.致貧原因:養育了1女1兒,女兒已出嫁,兒子入贅在外地。因為腿部殘疾,易甲玉無法觸水乾活。丈夫2012年去世後,她家裡基本沒有收入。

3.生產生活資料:土坯房1間,村裡幫建了2間保障房,電視1臺,木製床1張,桌椅1套,雞20餘隻。

(四)孫芳春家庭

1.基本情況:共有8口人,包括夫妻倆、2對兒子兒媳、2個孫女。

2.致貧原因:2012年,大兒媳因為股骨頭壞死而住院,花去了家裡大部分存款。2015年,孫芳春想擴大蜜蜂養殖規模,但沒有貸到款。

3.生產生活資料:家有1棟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共6間房,基本傢俱齊全,幾百棵臍橙樹,蜜蜂48箱。

(五)孫芳輝家庭

1.基本情況:夫妻都是81歲,養育了2兒2女,女兒均已外嫁,大兒子生育了1女2男,小兒子生育了1男1女。

2.致貧原因:孫芳輝腿腳不便,想要發展產業力不從心,也沒有資金扶持。子女生活也困難,對老兩口幫助不大。

3.生產生活資料:家有外牆開裂的土坯房1棟,8間房,還有1間廚房和浴室。電器方面,有1臺液晶電視、2個電飯煲、1臺脫殼機。

(六)楊文雄家庭

1.基本情況:低保戶,家中共有6口人,母親、楊文雄夫妻、3個兒子。

2.致貧原因:兩夫妻和二兒子為精神病人,沒有勞動能力。全家只有大兒子和三兒子有勞動能力。大兒子楊開昌今年30歲,主要依靠低保過日子,不願意工作,三兒子在外務工。

3.生產生活資料:家裡無房,在隔壁的廣東省龍川縣上坪鎮租房居住,目前已在縣城購買保障性住房一套,有摩托車一輛。

(七)孫遠泰家庭

1.基本情況:低保戶,共3口人,孫遠泰夫妻倆、1個兒子。

2.致貧原因:2014年建起了新房,欠債3萬元。不久,黃龍病爆發,家裡的臍橙樹全部被砍,導致家庭貧困。

3.生產生活資料: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1棟,3間房。傢俱家電有1臺液晶電視、1套桌椅、2張床。兒子長期在外務工,不經常回家。

第三章 脫貧措施落實情況

整體來看,白麵石村的扶貧工作,剛剛起步,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等方面。

(一)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白麵石村獲得了600餘萬元的扶貧資金,投入300多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前期修路已投入100多萬元,修好了鄉鎮到村委會的道路,路寬為5米,水泥路面,能通行中型卡車,大大提升了毛竹外運能力。從村委會所在地到鎮政府,開車可以節約半個小時。

村組道路方面。村裡正在修村部到黃泥湖的進組道路,共3公里,修建工作正在進行,預計到7月底可以完工。村部到桂龍的道路,共5公里,也在修建中,預計8月可以完工。其他村組,比如黃背,因為村民都搬遷出去了,成為空心村,暫無修路計劃。

為了解決村民用水用電問題,去年村裡通過農村飲水工程項目的幫扶,建起了兩座小型自來水廠,可惠及大部分家庭;通過對農村電網低壓改造,全面解決了農戶用電困難,不少村民用上了電視、洗衣機、冰箱等電器。

白麵石村還不斷加強村莊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河長制”工作機制,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都得到了加強,興建了垃圾焚燒爐2座,垃圾桶佈局合理,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二)易地搬遷扶貧

目前,搬遷移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策性搬遷,即依靠政府的政策、幹部工作,遷往縣裡的集中安置點;另一種是主動搬遷,村民們自發搬遷,主要前往縣城、鎮裡和廣東省龍川縣。

政策性搬遷方面。目前,尋烏縣保障性住房的價格為2000元左右一平方米,算下來一套住宅價格在15萬至20萬元之間。按照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出來,每人可補助2萬元。按一家5口人計算,全家可獲10萬元補助;還需要自籌資金5萬至10萬元。近幾年,貧困戶方奇桃、何來華、楊文雄、黃欽田、黃家煌、黃昌來等6戶家庭,通過扶持搬遷到了縣裡的集中安置點。搬遷出來後,由政府部門負責推薦就業。

自發搬遷,在全村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有些貧困戶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後,為了走出大山舉家遷往鎮裡,或縣裡租房居住。比如貧困戶劉辛娣,於去年底舉家搬遷到縣裡居住。這種現象,在位置偏遠的村小組更為明顯。比如黃背小組,前些年共有8戶人家,其中6戶是貧困戶,後來他們陸陸續續都遷到了廣東省龍川縣上坪鎮,在當地租房、務工。

(三)產業扶貧

1.蜜蜂養殖

2016年村裡引進社會資本尋烏基隆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在龍坑建設了一個養蜂基地,成立了農坊山養蜂合作社,養蜜蜂3000餘箱,年產值200餘萬元,負責人為本地人劉秉強。

合作社統一免費培訓養蜂技術、病蟲害防疫防治、種蜂供應、收購、品牌銷售。對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社免費贈送每戶5箱蜜蜂,由基地託管,每箱可獲得50元補貼,一年可分紅390元,算下來每戶能得到640元的固定收益。有技術、場地、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自己把蜜蜂領回去養,所產蜂蜜由合作社按照保底價收購。目前,白麵石村所產的蜂蜜主要是百花蜜,銷往全國各地,主要通過電商形式外銷,也有部分直接賣給客戶。

2.竹筍產業

竹筍產業多處於自發採挖的狀態,沒有統一組織,規模也比較小。所採的各類筍一般用自然晾乾的形式進行脫水,再進行保存或者出售。但是,村裡氣候比較潮溼,自然晾乾時間週期長,保存過程中容易黴變。

為進一步扶持竹筍產業,村裡利用贛州市扶貧資金38萬元修建烘乾廠。目前正在建設中,已完成棚頂和支架的建設。烘乾廠建設完成之後,面向全體村民開放。貧困戶烘乾竹筍有一定的優惠,每公斤可以便宜2元。烘乾形式,主要有柴火烘乾和自然晾乾兩種。天氣好的時候,一天可烘乾竹筍250公斤,年處理能力最高可達5萬公斤。通過該烘乾廠,村民們可實現產品銷售的餘缺調劑,延長銷售時間。

3.百香果產業

為臍橙產業受損之後的替代性產業,種植範圍主要集中在臘樹下小組。目前,全村共有18戶村民種植了百香果,共30餘畝,以村民自產自銷的形式為主,銷往周邊,銷售情況還不錯。

(四)社會保障方面

對於因病、因殘致貧的家庭,村裡一般實行兜底保障,納入低保範疇。村裡絕大多數貧困程度較深的貧困戶,都已被納入低保。這類貧困戶共有43戶164人,佔全村貧困戶一半以上。目前,白麵石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精準識別工作。

醫療保障方面。村裡認真落實各項政策,特別是贛州市出臺的四道保障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大病保險、農村貧困人口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城鄉醫療救助),為每人購買了90元/年的醫療保險,貧困戶住院報銷比例超過95%。比如,貧困戶楊文雄,家中共有3個人患有精神病。每年都要在縣精神病院住院半年時間,每個月需要住院費等各種費用600元,3個人半年需要3600元,這些都納入了新農合報銷的範疇,各項費用均能報銷。

教育保障方面。貧困戶中間,具有教育需求家庭並不少,約有10多戶,小孩大多在鎮裡或者鄰鎮的中小學就讀。按照政策,寄宿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每年可獲得補助1500元。村小為白麵石小學,只有一、二年級,13名學生,擁有教學樓一棟、附屬住房一棟、一個操場、8間教室。同時,學校還有完善的餐飲設備,中餐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免費。

住房保障方面。村裡已完成2戶保障房建設。貧困戶易甲玉就是其中一戶。保障房就建在她的土坯房前,總面積50餘平方米,一室一廳,牆體由紅磚建成,屋頂為鋼製雨棚,生活用電已經配好,易甲玉也已入住。

(五)金融扶貧

對每戶貧困戶授信5萬元,實行政府貼息。針對有需求的貧困戶,推廣“產業扶貧信貸通”,由政府貼息。目前,白麵石村有40戶貧困戶通過農商銀行的“產業扶貧信貸通”貸到了款,貸款總額為92萬元,產業發展類型主要為種養。比如,有的貧困戶利用貸款從事百香果的種植,有的貧困戶則利用貸款擴大了蜜蜂養殖的規模。

第四章 貧困群眾受益情況分析

43戶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中,大多被納入低保,由政府負責兜底。部分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通過農商銀行得到了貸款,用於發展產業。

脫貧成效最明顯的是孫賤林一家。他和老伴自立自強,先後種了1千多棵臍橙、柑橘樹。去年收成不是很好,也賣到1萬多元。他說:“脫貧致富光靠政府不行,還要自力更生。”每年春天竹筍長出來的時候,他都會到山上採挖竹筍。晒乾的竹筍,既可以自己吃,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加起來1年可賺2000元左右。同時,靠著低保,夫婦倆每月可領到400元,一年共4800元。妻子嚴菊鳳則在村裡從事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350元,一年共4200元。加起來孫賤林夫妻倆一年有2.1萬元收入。

孫芳春一家,脫貧的鬥志比較旺盛。一家人不等不靠,於2016年通過產業扶貧貸款,貸到了5萬元,對自己的蜜蜂品種進行了更新換代,養殖規模由原來的30箱發展到48箱,還辦起了養蜂場。目前,每箱蜜蜂每年可產蜂蜜4斤左右,按照目前30元1斤的收購價,他每年可賺6000元左右。此外,他還種了臍橙樹,以後收入還將增加。

易甲玉則由村裡安排,住上了磚混結構的保障房。靠著低保,她一年有2400多元的收入。雖然吃穿不愁,但在身體好的時候,她還是會力所能及幹些農活。這兩年,她既種了菜,也養了20餘隻雞。她大的開支沒有,生活基本無憂。

前兩年,孫遠泰脫貧有些信心不足,後來政府將他一家人納入了低保,還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年可以多收入6000多元。所以,他內心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四處找機會做零工,或是幫助其他家庭幹些雜活,或是到鎮裡找其他的工作機會,還種植了十幾畝杉樹,脫貧願望很強。

其他幾戶的收支情況如下:

黃水開一家收入情況:低保,995元一個月;靠古新招挖苦筍,一年可多收入1000元左右。支出情況:黃水開本人醫療費,一個月200多元,女兒初中生活費一個月200元。

孫芳輝和賴福娣一家收入情況:兩人種地,再加上挖苦筍,一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月還有160元的養老金,每年有100多元的殘疾補助金。支出情況:日常生活開支,如買米、買油、電費等,一個月約200多元。

孫遠泰一家收入情況:砍毛竹、挖苦筍、做零工,一年可收入近1萬元。從今年1月起,孫遠泰從事公益性崗位,一個月工資350元,還有60歲以上補貼每月60元,2個人低保每月380元。支出情況:日常生活開支,一個月約200元左右。

第五章 山區脫貧思考

總的來說,山區脫貧,資源稟賦較好,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受地理位置偏遠、思想觀念落後等因素影響,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因此需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精神,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一)引進致富帶頭人,“輸血”與扶智並舉。因為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全村500多名老人中,400多人留在了村裡。老人對生活安於現狀,祖業思想嚴重。再加上白麵石村地理位置偏遠、相對閉塞,導致村民思想比較保守,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低。比如,負債思想壓力大,對於符合條件的扶貧貸款,儘管不要利息,有些貧困戶還是不敢貸。

要想發展產業,除了要加大支持力度,進行“輸血”外,還要把扶智結合起來,引進致富帶頭人,培育當地致富引路人。比如,村裡引進了劉秉強,就將村裡的蜜蜂產業發展壯大了,並且帶動了貧困戶,戶均可增加600元左右的收入,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養蜂技術,村民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很快就能上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村民思想保守的問題,還要培養本地的致富領頭人,通過典型的力量,方能逐步改善當地村民較為保守的現狀。

(二)基礎設施建設應因地制宜有保有棄。對於山區來說,修路成本很高,一公里村道往往需要30多萬元。以前,沒有任何收入的村集體想修路只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白麵石村的村幹部也曾做過努力,但沒有成功;二是村民集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比如,有的村小組小孩要讀書,家長就自發組織起來,維護道路。顯然,山區貧困村修路,離不開上級的支持。去年,白麵石村獲得了比前10多年總和還多的建設資金便將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修路上,對於人數多於6戶的村小組,都將修建通組道路。但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要因地制宜、有保有棄。對於山區資源密集的區域,就要全力完善,方能進一步將資源優勢發掘出來。同時,因為各種原因,不少村民都已經搬遷到了外地,有些村小組已經成了無人居住的空心村,再修通組的道路對於村民脫貧幫助並不大。

(三)增加搬遷補助政策的靈活性針對性。當前,對於貧困戶搬遷來說,政策是比較好的。比如,貧困戶黃家煌一家,沒有自己的房子,借住在親戚家,拿到移民補貼6萬元後,再向親戚借5萬元,順利購買了位於縣城周邊的保障性住房。如果沒有這麼高的補貼,按照黃家煌目前的收入來看,短時間內很難住上新房。

但是,從白麵石村的情況看,自發搬遷的貧困戶居多,有的還搬遷到了廣東龍川縣。出省之後,貧困戶就無法從戶籍所在地得到搬遷補助。同時,在廣東租房居住,還要支付租金,貧困戶還將揹負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在易地搬遷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增強政策的靈活性、針對性。比如,對搬遷至外省的貧困戶,給予一定的租房補貼,或對他們購房給予一定的補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