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貧困村裡話脫貧|鬥溪村:公路一通“富路寬”

合作社 畜牧業 種植業 三農 懷化新聞網 懷化新聞網 2017-09-05

8月22日,記者在新晃魚市鎮鬥溪村採訪,聽到了許多關於“路”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令人心酸,但更多的故事讓人欣慰,讓人看到公路通暢給鬥溪村民帶來的致富希望。

路不通,七頭大肥豬賣不出

說來你也許不會相信,村民養有7頭滾圓的大肥豬,一年把了,卻賣不出去。

這事真實地發生在新晃魚市鎮鬥溪村金田組。

貧困戶姚廷坤,今年45歲,一家四口,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為了陪伴孩子們,他和妻子沒有外出打工,而是選擇留在家裡。金田山高路陡,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只有靠種點田土和餵豬,來保障日常開支。去年11月,姚廷坤花了5000多元買了7頭小豬崽餵養。夫妻倆起早摸黑,割豬草,剝玉米,不喂一點飼料。功夫不負苦心人。到了今年7月,這7頭豬大的有280斤, 小的也有220斤以上。看著這活蹦亂跳的大肥豬,姚廷坤夫婦喜上眉梢,心想趕快把豬賣出去,爭取賣個好價錢,然後再買一批仔豬來喂,明年初一賣,全家就可以脫貧了。姚廷坤把賣豬的信息發出後,引來了不少賣主,他們對姚廷坤養的生態豬很滿意,可一看到從村部到他家近4公里的山路時,一個個搖頭離去。 晏家村有個屠戶來過, 價錢都講好了,人家願意給14000元,但是路不通,豬運不出去,最後也不要了。

姚廷坤夫妻的眉頭鎖成了一個川字。

“鬥溪村的致貧原因,毫無疑問是交通閉塞。 ” 縣政府辦駐新晃魚市鎮鬥溪村扶貧工作隊長吳曉勤說, “路不好,外面的東西進不來, 裡面的東西也出不去, 經濟難發展。 ”

陪同我們採訪的鬥溪村村主任姚敦沛告訴記者,過去村裡像姚廷坤這樣的事有很多,有的農戶葡萄豐收了,運出去難,要想別人上門來買更難,到最後只能眼睜睜看它爛在地裡。村民們種的、養的都賣不動,只能守著青山綠水過苦日子。

路通了,新鮮辣椒 40 分鐘到縣城

“姚哥,到你家這段路路基拉通了,兩三個月後就能硬化好,這下你可以放心了。 ”

聽到扶貧工作隊隊員楊文敏上門送來的好消息,姚廷坤長舒了一口氣: “這下好了,我那7頭豬隻要再堅持喂兩個多月就能賣出去了。 ”

其實,今年3月,駐村扶貧工作隊一進駐,就開展了調查研究,該村26個自然村寨,散落在群山之中。除了7個組是在國道或鄉村公路旁外,其他的19個組均交通不便,出行靠走羊腸小道,運送物資靠肩挑背馱。

交通不便成了制約該村脫貧致富的瓶頸。工作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拓寬硬化12公里多的通組公路。他們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1千萬元資金。為了保證道路施工質量,工作隊邀請了各小組的組長來當質量監督員,還制定了12月底前拓寬硬化完道路的目標。

交通便利的甜頭,殿下組的村民比姚廷坤更早地感受到了。殿下組位於鄉道旁,去年扶貧工作隊將該村至貴州大龍段的路面水泥硬化後,極大地方便了周邊群眾。貧困戶張成坤瞭解到城裡人喜歡農村的生態辣椒的信息後,今年馬上種了兩畝辣椒。辣椒成熟後,張成坤就用摩托車往城裡拉。他告訴記者: “原來去趟縣城,光單程就要3個半小時,出去辦趟事,一來一回天都黑了。 ”他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 “現在啊,從家裡出發40分鐘就到縣城了,今天我清晨去的,8點就回到家了,還不影響去地裡幹農活。 ”

村主任姚敦沛欣喜地告訴我們,鬥溪至貴州大龍通路水泥硬化擴寬後, 一到週末,不少的大龍鎮市民就開車過來遊玩看風景,購買這裡純天然無汙染的生態農產品。

硬化通組公路的工程動工之後,令人倍感欣慰的事也一件一件到來。

葡萄種植戶姚敦澤發動52名村民 (其中11戶貧困戶) ,成立了新晃天馬金果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高山葡萄,計劃為扶貧戶年創收20萬元。

大灣組的大學生姚敦文與扶貧戶楊精映牽頭成立了文豐林新晃黃牛專業養殖合作社,成員40人(包括10戶貧困戶) ,計劃養殖新晃黃牛150頭,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當地特產新晃侗藏紅米,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種植規模達360多畝,參與的貧困村民越來越多了……

在新修的路基旁,村民們的眼中滿是欣喜。路,點燃了大山深處的希望,串起了鬥溪村經濟的發展。公路一通 “富路寬” ,這片聯通的青山綠水,將更好地滋養勤勞踏實的鬥溪村村民。(記者 李青青)

記者手記: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老話,更是真理。對於生活在高山深處的鬥溪村村民來說, 路,就是他們改善生活的籌碼和底氣。道路通, 百業興。在村裡,聽著村民們關於“路”的故事,看著他們對“路”的期盼,記者意識到,幾個月後即將暢通的村組路,不僅是一條通往村民家門口的扶貧路,更是一條通往村民心裡的扶心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