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書記處的由來及職權


中國共產黨成立85年來,中央機構幾經變化。20世紀30年代,中央設立書記處;1966年8月,中央書記處停止工作;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時,又恢復了中央書記處。中央書記處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與中央政治局是什麼關係?這要先了解中共中央機構的變化,這個變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緊密相關。

以最小的官稱“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的稱謂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人員少,事務少,中央只設由三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為書記。中共二大、三大,雖然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機構仍是中央局,負責人稱委員長,到四大時改稱總書記。委員長或總書記“總理各級黨務”,既是決策機關,也負責日常工作。

中共一大時,將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書記”在當時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祕書。為什麼共產黨選擇最小的官稱、與老百姓最近的官職作為黨的各級負責人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的稱呼呢?

中國共產黨為表示與舊社會決裂的決心,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決不當官僚,決不做欺壓百姓的老爺,選擇了最小的官稱“書記”,稱呼黨的各級領導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

五大時,第一次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已發展到5萬多人,成為群眾性的大黨。中央機關僅有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地領導全黨。在代表大會上,第一次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將決策機關與負責日常工作的機關第一次分為兩個機構。政治局是決策機關,常委處理日常工作。總書記是常委之一,既領導決策機關也領導負責日常工作機關。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沿用五大的慣例,仍是政治局決策,常委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從常委中選舉總書記一人。中共六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由其本身委員選出政治局,以指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前後期間內黨的政治工作,並選舉常務委員會以進行日常工作。”因全國各個農村根據地的建立、發展,政治局常委分散到各個根據地擔任第一把手。此時,各個根據地均受到敵人的包圍、“圍剿”,難以召開常委會,黨的領導力量顯得有些薄弱。

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

1933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當時全國各蘇區發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達30萬人。僅一個總書記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

中央書記處成立的確切時間,現在已無據可考。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時,因將裝文件的擔子挑錯了,中共中央的會議記錄、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的報告,都留在蘇區,後被燒燬,不留片紙。

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推定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

八大時,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分開了

1956年9月,召開了中共八大。八大除設中央委員會主席外,第一次設了副主席。毛澤東繼續當選為主席。選出的副主席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1958年5月的八屆五中全會增選林彪為副主席。

八大時,中央書記處第一把手不再稱“主席”。新的黨章規定選舉總書記一人。

此時的總書記與六大不同,六大的總書記是黨的最高領導,而八大最高領導是黨中央主席。

八大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時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七大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而八大沒有規定他們是中央書記處的主席、副主席。這樣,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就分開了,決策機關與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就分開了。中央書記處有很大的權力,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任總理的國務院要接受中央書記處的領導。書記處的權力高於政治局委員,甚至副主席。

毛澤東這樣安排自有道理,他說:“我說我們這些人,包括我一個,總司令一個,少奇同志半個(不包括恩來同志、陳雲同志跟鄧小平同志,他們是少壯派),就是做跑龍套工作的。”他要培養鄧小平,因而讓鄧小平先任中央祕書長,後任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不願當總書記

鄧小平於1954年任中共中央祕書長,副祕書長有:李富春、譚震林、李雪峰、劉瀾濤、宋任窮、馬明方、林楓、楊尚昆、胡喬木。當時幾乎天天開祕書長會議,討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毛澤東召集一次祕書長會議,說得很明確:你們是幹事的,對外一律用中央名義,不用祕書長、副祕書長名義。

醞釀八大中央名單時,鄧小平表示願意當中國的祕書長,不願意當外國的總書記,怕不順。鄧小平說:“對總書記這一職務,我只有六個字,一不行,二不順。”鄧小平之所說“不順”,一是和劉少奇不順。劉是副主席、黨的接班人。另一個是和周恩來不順。鄧小平之所以說“不行”,是因為劉少奇與周恩來同歲,比鄧小平大6歲,他們黨齡、資歷、威望都在鄧小平之上。

毛澤東做鄧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講得很風趣:“至於祕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其實,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央的祕書長。”鄧小平插話:“我還是比較安於祕書長這個職務。”毛澤東解釋:“他說不順,我可以宣傳宣傳,大家如果都贊成,就順了。”最終,八大選出的總書記是鄧小平。鄧小平比毛澤東小11歲,52歲,和毛澤東在開七大時的年齡一樣。

書記處的同志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靈通

鄧小平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承送。毛澤東不同意,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麼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們做,發文用中央的名義。凡是黨政軍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報告、文件都要先送書記處。一般問題,書記處討論決定,即可下達、執行。重大問題,書記處先拿意見再報中央常委討論、決定。

書記處要處理大量日常工作,經常每週開會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澤東的直接領導。書記處的同志最早聽到毛澤東的聲音,知道中央核心的決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靈通。

十二大上,總書記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職務

鄧小平任總書記3年,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開八屆七中全會,毛澤東說:小平是副統帥。1966年8月12日,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進行中央領導的補選和選舉,林彪排在毛澤東後面,是第二位。鄧小平仍然在第六位,但是陶鑄、陳伯達排在他的前面。政治局常委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書記處的前途。此次全會雖然書記處增補了謝富治、劉寧一兩位,但因鄧小平受到批評,書記處很快就停止工作。

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恢復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所決定並在十年間證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並且選舉胡耀邦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決定,中國共產黨不再設主席、副主席。從此,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最高領導職務。但是,中央政治局仍是決策機關,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領導下,中央書記處仍負責黨政軍的日常工作。

(摘自《領導文萃》)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