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面的“隴南成縣發佈”就可以訂閱哦!

"

點上面的“隴南成縣發佈”就可以訂閱哦!

赤誠為民的楷模 ——記原中共中央組織部祕書長何載

1

2004年12月,八十五歲高齡的何載老人出版了他的回憶錄《赤誠為民——青山屐痕的回眸》一書。

在這部三十餘萬字的著作中,他用自己的親見親聞親身經歷生動記述了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培養下學習、工作的情況,同時也記述了同胡喬木、鄧立群、田家英等人的革命情誼。十多年來,何載先後撰寫出版了《毛澤東對我的教育》、《延安的光輝》、《第二次革命》、《丹心照明月》、《冤假錯案是這樣平反的》、《扶貧之歌》等六部回憶錄,成為我黨高級幹部中著述頗豐的老同志之一。

在延安的歲月

何載,原名容恭,1919年生於甘肅成縣,祖籍陝西寶雞。

幼年時代的容恭,由於艱苦歲月的磨練,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剛毅的性格。在小學讀書時,欣逢學校教員中有三人是中共地下黨員,容恭因聰穎好學、品學出眾而被他們格外器重,受到了重點培養。1934年,容恭考入省立西安第一中學,在省城他自覺地接受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風暴的洗禮,加入了中共的外圍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後轉入中國共產黨),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6年,“西安事變”前後,容恭作為西安學生救亡運動的代表,晉見了張學良將軍和中共在西安的代表,並於當年年底受中共西安黨組織委派去陝北送信。他認真負責和機智勇敢的工作表現,受到領導賞識,被留在延安,改名“何載”,先後進入馬列學院和中央研究院學習。在革命聖地延安,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從這時起,何載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學習和工作了整整十二個春秋,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他曾先後擔任中宣部延安地區訪問團副團長、邊區政府東部地區選舉工作團團長、志丹縣徵糧擴兵團團長、志丹縣代理縣長、邊區師範黨委代書記等職務。其間,親歷了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建設的各個重大事件,特別讓他感到幸運的是,有機會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張聞天、陳雲、鄧小平、李維漢、林伯渠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教誨。

1943年,何載被調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從事農村調查和組織建設,作了大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為邊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權建設,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和觀點,撰寫了許多有指導意義的文章。其中有些經胡喬木、李維漢同志修改後,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陸續發表,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稱讚。

1947年,何載被彭德懷司令員調到一野司令部,跟隨第一野戰軍轉戰於陝甘寧戰場。次年,由於戰爭形勢相對穩定,何載仍被調回西北局機關,在西北局習仲勳、馬文瑞書記的直接領導下,去綏德縣黃家川進行土改試點工作。根據老區、中老區的特點,他深入發動群眾,用“抽肥補瘦,填平補齊,調劑土地”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收到良好效果。根據試點的做法和效果,總結寫成了《綏德縣義合區黃家川土改經驗》一文。這個經驗材料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並於同年3月28日親筆作了長達三百七十六字的批示,先作為三個著名土改經驗之一轉發,後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土改政策的指示中。

走進中南海

1950年,國內局勢趨於穩定,中蘇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黨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戰爭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毛主席身邊需要也有條件增加一些工作人員,遂從各中央局調來一些幹部。因為何載工作優秀,表現突出,得到了西北局的推薦,被選調到中南海工作。

毛主席對新調來的人,一般都要先談一次話。儘管事前他已知何載的經歷,但照例還要問一下“常規問題”,然後才問到西北地區的剿匪、反霸和土改的情況。毛主席對土改的興趣最大,問得很多很具體,但對何載的答覆比較滿意。他問何載讀過那些馬列主義的書,何載按當年延安能讀到的報了書名,主席聽了表示不夠滿意。便語重心長地說:“讀書要博覽中外,不能光讀翻譯的外國人的書,中國人寫的馬列主義著作也要讀。”指名要何載讀李達著的《社會學大綱》、艾思奇著的《思想方法論》、《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張伯簡著的《社會進化簡史》等書。毛主席還講了博覽群書可以使人開闊胸懷、廣開眼界的道理,最後若有所思地說了句很有分量,令何載終身難忘的話:“在我這裡工作,不讀書沒有共同語言。”

在毛主席身邊,何載如飢似渴地認真讀了這些書和馬列主義原著,理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思想深處認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趨勢,從而逐步確立並加深了對共產主義人生觀和革命世界觀的認識。

根據工作需要和個人工作能力,何載先後被提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祕書室(對內稱:主席祕書組)祕書,後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祕書室主任,兼任中南海黨總支書記等職。期間,曾任中央書記處第一辦公室統戰、民族組負責人,併為毛主席處理人民來信,參與《毛澤東選集》校訂,還為毛主席收集、編纂了臨時用的六大以來中央重要文件的十一冊簡易本。

在中南海工作九年多的時間裡,何載努力讀書,認真學習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風範和工作方法,聆聽他們的親切教誨,見識他們的雄才大略,經歷了這一歷史階段中的許多重大事件,使他經受了實際的思想鍛鍊。

1954年2月召開的黨的七屆四中全會,號召全黨反對驕傲情緒,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黨內一部分幹部中滋長著一種極端危險的驕傲情緒,他們因工作中的若干成績就衝昏了頭腦,就忘記了共產黨員所必須具備的謙遜態度和自我批評精神。”黨中央高瞻遠矚,及時向全黨敲起了警鐘,動員全黨來克服這種危險情緒。為了貫徹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何載奉命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撰寫了三篇社論。其中一篇題為《保持謙虛謹慎,反對驕傲情緒》,這篇長達三千五百多字的社論經胡喬木同志修改後,呈送毛主席審閱,毛主席作了修改,刊登在1954年4月5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有力地指導了當時的工作。

人生谷底的回聲

1958年8月,在一次重大的政治風波中,使何載的政治生涯跌到萬丈谷底,被錯誤地定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黨內右派份子”(反右運動時,在“右派份子”前沒有“黨內”兩字),並責令離開中南海,下放農村、工廠勞動鍛鍊。一個革命者一夜之間不明不白地變成“反革命”;昨天的同志、朋友變為今天的敵人;同事鄙視,親友躲避;鄰居“白眼”,路人嘲諷;妻離子散,親痛仇快……

這時,也就在這時,何載才嚐到人們常說的“心如刀割”、“肝膽俱裂”、“叫天不應,呼地無門”的痛楚滋味。但經過多日苦思冥想,多少個不眠之夜,他終於認定要以革命者的膽識,以勇敢者的毅力挺直腰桿,鼓起勇氣,做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人,“任憑風吹浪打”、“黑雲壓城”,也要挺起胸膛經受委屈和磨難。

在此後的二十年間,何載先後在河北和山西等地勞改農場、圖書館、“四清”工作隊、公社生產隊、拖拉機廠、榨油廠等不同行業和單位勞動鍛鍊。趕過車、掏過糞、蓋過房、打過井、耕過地、種過菜……當掏糞工,他創下一個人管十四個廁所沒有一隻蒼蠅的業績;為五百多個勞改犯做飯,多次被評為模範炊事員;在農村勞動,他摸索出治理鹽鹼地的辦法受到表揚;在工廠,他與工人們齊心協力推行“優選法”,受到縣、地、省及數學家華羅庚的讚揚……

1975年何載在某縣榨油廠擔任副廠長。張春橋在《紅旗》雜誌上發表“狠狠打擊老資產階級分子”的謬論,油廠的上級領導糧食局長與該縣的一位革委會副主任認為何載就是當地老資產階級份子,召開數次會議對他進行殘酷的批鬥,還無辜地將他關進牛棚數月時間。在感慨萬千中,他在牛棚中寫下如下詩句:

此生乖舛若等閒,

歷盡千辛膽未寒。

吐盡春絲丹青在,

敞開心扉請來看。

1984年9月整黨期間,該縣黨組織找何載調查糧食局長的問題,何載明確表示,在人妖顛倒的歷史條件下,情況很複雜,難免人不犯錯誤,出現這些不正常的現象,根子在“四人幫”,請不要追究他們。

何載身處逆境所展現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著瞭解他身世的人,與他交往過的工人、農民深情地說:“何載不愧是延安走出來的革命者,不愧是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幹部。”

這是何載處於他人生谷底時來自人民群眾的呼聲。

親身參與“偉大工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何載的冤案得到了昭雪,胡耀邦點名調何載到中央組織部工作,擔任中央組織部幹審局局長,後任中央組織部祕書長,負責平反冤假錯案的“偉大工程”,從中央到地方有六十多萬幹部專門從事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到1982年,全國有三百多萬幹部獲得平反。何載在幹審局長的崗位為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實際工作。他參與研究制定了平反冤假錯案的一系列政策、規定、措施。僅1978年2至4月間,就分六批召開了二十八個省市和二十二個中央國家機關數百人蔘加的疑難案例座談會,討論疑難案例近二百件。正如中組部領導同志所講:那段時間,中組部辦公大樓下班最晚的是何載,夜間關燈最晚的是何載辦公室。何載是平反冤假錯案的參與者、組織者及見證者,他為中國共產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3年,中央為了解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紛爭,組成由李維漢任組長,王首道、馮文彬、榮高棠、何載為成員的“中央五人小組”。五人小組歷經五個多月時間,召集各方同志座談,統一認識,得出結論,由何載同志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處理西北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這個文件是毛澤東解決西北問題的延續和補充,為正確認識、編纂西北革命史統一了思想、消除了障礙,結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從而把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引導到團結一致發展經濟上來。

在平反冤假錯案過程中,有些同志對當年紅衛兵的過激行為不諒解,把紅衛兵都劃為“造反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中青年幹部的使用、培養和提拔。何載利用1984年春節期間,深入到保定、石家莊、南京、太原等地調研。當時石家莊城區有七十八萬人口,據瞭解,“文革”初期參加過造反組織的就有十六萬人,按照每戶五人計算,恐怕幾乎家家都有參加過造反組織的人。其他城市也類似。如果把紅衛兵都當成“造反派”看待,有可能造成城市中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和幹部之間對立。何載意識到這是一個必須實事求是、嚴肅對待的政策界限問題。於是他和有關同志根據調查結果向中央呈報了題為《解放思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的報告,對如何正確對待“文革”中的紅衛兵以及重視中青年幹部的培養提出若干建議。

胡耀邦接到報告後,次日即批示:“一波、啟立、立群、野蘋同志:此件對許多問題很有見地,請考慮如何成為全黨同志的觀念。”薄一波、胡啟立對報告同樣給予充分肯定。

情繫扶貧大業

1992年,何載作為中央組織部祕書長退離第一線後,先任全國政協法治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後積極投身國家扶貧工作,擔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在李先念、項南、林乎加等同志的領導下,不顧年邁,撐著病軀(身患膀胱癌),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氣概,義務反顧地投身到這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

上世紀90年代初,何載與一些老同志倡導的陝北毛烏蘇沙漠“沙改田”工程,當時已年逾古稀的他,曾八次前往茫茫沙漠,資助當地群眾開發四十萬畝“沙改田”工程,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增產糧食五千萬公斤。江澤民對“沙改田”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聯合國有關組織的官員稱“沙改田”是了不起的奇蹟。

在這同時,何載和項南等人首倡和具體實施了“東西部互助和幹部交流”的扶貧方式,組織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的十三個省市與中西部十個省區形成互動的扶貧態勢,實行幹部、技術交流和經濟協作,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從1996年開始,何載又和一些老同志發起組織東部勞模和先進黨支部幫助中西部開辦幹部培訓班,先後確定了三十五處以扶貧為內容的培訓點。這種勞模或先進黨組織出資辦學,自任教師、自選教材、自行管理的辦學形式,讓貧困地區的學員聽到和看到了先富地區發展的真實情景,也感受到他們開拓創新的艱辛,既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眼界。此舉受到西部地區幹部的稱讚和好評。為了辦好培訓班,何載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使培訓點從策劃到實施,力求周密細緻,辦出實效。到2000年,三十五處培訓點累計培訓四點二萬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1998年3月22日在有關培訓班的報告上批示:“辦以扶貧為主要內容的幹部培訓班是件好事,有利於動員社會力量扶貧攻堅。”

2002年初,在何載的倡議下,三十三位老同志、老幹部、老勞模共同發起倡議,為乾旱缺雨的甘肅省開展“萬眼水窖獻愛心”的捐助活動。經過努力。修建了一點五萬眼水窖,解決了甘肅乾旱地區十萬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一義舉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甘肅省特意指派省政府祕書長郝洪濤負責這件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把建“母親水窖”工程作為一項持續性的扶貧項目加以推行。

從1992年到2000年,何載披星戴月,風雨兼程,深入到十八個貧困山區、五百多個貧困縣,走訪了兩千多個山村、幾千戶貧困人家,為他們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找出路。在擔任基金會常務副會長期間,扶貧基金會籌措並投入資金幾億元,累計實施扶貧項目兩百多項,直接幫助兩百多萬貧困人口走上自力更生、持續發展之路。

何載六十多年如一日赤膽忠心為國為民的高尚品格,使人們對他有一種深深的敬意。不少省市的主要負責同志、組織部長及一些素不相識的幹部群眾,紛紛給他寫信、題詩,盛讚他體察民情、順乎民意的精神,衷心祝願他健康長壽!

作 者:張 忠

參考文獻:《赤誠為民—青山屐痕的回眸》

《扶貧老人何載》

監製:劉 敏

責任編輯:任向輝 本期製作:肖娜

"

點上面的“隴南成縣發佈”就可以訂閱哦!

赤誠為民的楷模 ——記原中共中央組織部祕書長何載

1

2004年12月,八十五歲高齡的何載老人出版了他的回憶錄《赤誠為民——青山屐痕的回眸》一書。

在這部三十餘萬字的著作中,他用自己的親見親聞親身經歷生動記述了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培養下學習、工作的情況,同時也記述了同胡喬木、鄧立群、田家英等人的革命情誼。十多年來,何載先後撰寫出版了《毛澤東對我的教育》、《延安的光輝》、《第二次革命》、《丹心照明月》、《冤假錯案是這樣平反的》、《扶貧之歌》等六部回憶錄,成為我黨高級幹部中著述頗豐的老同志之一。

在延安的歲月

何載,原名容恭,1919年生於甘肅成縣,祖籍陝西寶雞。

幼年時代的容恭,由於艱苦歲月的磨練,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剛毅的性格。在小學讀書時,欣逢學校教員中有三人是中共地下黨員,容恭因聰穎好學、品學出眾而被他們格外器重,受到了重點培養。1934年,容恭考入省立西安第一中學,在省城他自覺地接受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風暴的洗禮,加入了中共的外圍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後轉入中國共產黨),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6年,“西安事變”前後,容恭作為西安學生救亡運動的代表,晉見了張學良將軍和中共在西安的代表,並於當年年底受中共西安黨組織委派去陝北送信。他認真負責和機智勇敢的工作表現,受到領導賞識,被留在延安,改名“何載”,先後進入馬列學院和中央研究院學習。在革命聖地延安,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從這時起,何載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學習和工作了整整十二個春秋,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他曾先後擔任中宣部延安地區訪問團副團長、邊區政府東部地區選舉工作團團長、志丹縣徵糧擴兵團團長、志丹縣代理縣長、邊區師範黨委代書記等職務。其間,親歷了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建設的各個重大事件,特別讓他感到幸運的是,有機會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張聞天、陳雲、鄧小平、李維漢、林伯渠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教誨。

1943年,何載被調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從事農村調查和組織建設,作了大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為邊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權建設,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和觀點,撰寫了許多有指導意義的文章。其中有些經胡喬木、李維漢同志修改後,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陸續發表,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稱讚。

1947年,何載被彭德懷司令員調到一野司令部,跟隨第一野戰軍轉戰於陝甘寧戰場。次年,由於戰爭形勢相對穩定,何載仍被調回西北局機關,在西北局習仲勳、馬文瑞書記的直接領導下,去綏德縣黃家川進行土改試點工作。根據老區、中老區的特點,他深入發動群眾,用“抽肥補瘦,填平補齊,調劑土地”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收到良好效果。根據試點的做法和效果,總結寫成了《綏德縣義合區黃家川土改經驗》一文。這個經驗材料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並於同年3月28日親筆作了長達三百七十六字的批示,先作為三個著名土改經驗之一轉發,後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土改政策的指示中。

走進中南海

1950年,國內局勢趨於穩定,中蘇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黨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戰爭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毛主席身邊需要也有條件增加一些工作人員,遂從各中央局調來一些幹部。因為何載工作優秀,表現突出,得到了西北局的推薦,被選調到中南海工作。

毛主席對新調來的人,一般都要先談一次話。儘管事前他已知何載的經歷,但照例還要問一下“常規問題”,然後才問到西北地區的剿匪、反霸和土改的情況。毛主席對土改的興趣最大,問得很多很具體,但對何載的答覆比較滿意。他問何載讀過那些馬列主義的書,何載按當年延安能讀到的報了書名,主席聽了表示不夠滿意。便語重心長地說:“讀書要博覽中外,不能光讀翻譯的外國人的書,中國人寫的馬列主義著作也要讀。”指名要何載讀李達著的《社會學大綱》、艾思奇著的《思想方法論》、《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張伯簡著的《社會進化簡史》等書。毛主席還講了博覽群書可以使人開闊胸懷、廣開眼界的道理,最後若有所思地說了句很有分量,令何載終身難忘的話:“在我這裡工作,不讀書沒有共同語言。”

在毛主席身邊,何載如飢似渴地認真讀了這些書和馬列主義原著,理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思想深處認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趨勢,從而逐步確立並加深了對共產主義人生觀和革命世界觀的認識。

根據工作需要和個人工作能力,何載先後被提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祕書室(對內稱:主席祕書組)祕書,後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祕書室主任,兼任中南海黨總支書記等職。期間,曾任中央書記處第一辦公室統戰、民族組負責人,併為毛主席處理人民來信,參與《毛澤東選集》校訂,還為毛主席收集、編纂了臨時用的六大以來中央重要文件的十一冊簡易本。

在中南海工作九年多的時間裡,何載努力讀書,認真學習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風範和工作方法,聆聽他們的親切教誨,見識他們的雄才大略,經歷了這一歷史階段中的許多重大事件,使他經受了實際的思想鍛鍊。

1954年2月召開的黨的七屆四中全會,號召全黨反對驕傲情緒,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黨內一部分幹部中滋長著一種極端危險的驕傲情緒,他們因工作中的若干成績就衝昏了頭腦,就忘記了共產黨員所必須具備的謙遜態度和自我批評精神。”黨中央高瞻遠矚,及時向全黨敲起了警鐘,動員全黨來克服這種危險情緒。為了貫徹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何載奉命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撰寫了三篇社論。其中一篇題為《保持謙虛謹慎,反對驕傲情緒》,這篇長達三千五百多字的社論經胡喬木同志修改後,呈送毛主席審閱,毛主席作了修改,刊登在1954年4月5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有力地指導了當時的工作。

人生谷底的回聲

1958年8月,在一次重大的政治風波中,使何載的政治生涯跌到萬丈谷底,被錯誤地定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黨內右派份子”(反右運動時,在“右派份子”前沒有“黨內”兩字),並責令離開中南海,下放農村、工廠勞動鍛鍊。一個革命者一夜之間不明不白地變成“反革命”;昨天的同志、朋友變為今天的敵人;同事鄙視,親友躲避;鄰居“白眼”,路人嘲諷;妻離子散,親痛仇快……

這時,也就在這時,何載才嚐到人們常說的“心如刀割”、“肝膽俱裂”、“叫天不應,呼地無門”的痛楚滋味。但經過多日苦思冥想,多少個不眠之夜,他終於認定要以革命者的膽識,以勇敢者的毅力挺直腰桿,鼓起勇氣,做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人,“任憑風吹浪打”、“黑雲壓城”,也要挺起胸膛經受委屈和磨難。

在此後的二十年間,何載先後在河北和山西等地勞改農場、圖書館、“四清”工作隊、公社生產隊、拖拉機廠、榨油廠等不同行業和單位勞動鍛鍊。趕過車、掏過糞、蓋過房、打過井、耕過地、種過菜……當掏糞工,他創下一個人管十四個廁所沒有一隻蒼蠅的業績;為五百多個勞改犯做飯,多次被評為模範炊事員;在農村勞動,他摸索出治理鹽鹼地的辦法受到表揚;在工廠,他與工人們齊心協力推行“優選法”,受到縣、地、省及數學家華羅庚的讚揚……

1975年何載在某縣榨油廠擔任副廠長。張春橋在《紅旗》雜誌上發表“狠狠打擊老資產階級分子”的謬論,油廠的上級領導糧食局長與該縣的一位革委會副主任認為何載就是當地老資產階級份子,召開數次會議對他進行殘酷的批鬥,還無辜地將他關進牛棚數月時間。在感慨萬千中,他在牛棚中寫下如下詩句:

此生乖舛若等閒,

歷盡千辛膽未寒。

吐盡春絲丹青在,

敞開心扉請來看。

1984年9月整黨期間,該縣黨組織找何載調查糧食局長的問題,何載明確表示,在人妖顛倒的歷史條件下,情況很複雜,難免人不犯錯誤,出現這些不正常的現象,根子在“四人幫”,請不要追究他們。

何載身處逆境所展現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著瞭解他身世的人,與他交往過的工人、農民深情地說:“何載不愧是延安走出來的革命者,不愧是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幹部。”

這是何載處於他人生谷底時來自人民群眾的呼聲。

親身參與“偉大工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何載的冤案得到了昭雪,胡耀邦點名調何載到中央組織部工作,擔任中央組織部幹審局局長,後任中央組織部祕書長,負責平反冤假錯案的“偉大工程”,從中央到地方有六十多萬幹部專門從事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到1982年,全國有三百多萬幹部獲得平反。何載在幹審局長的崗位為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實際工作。他參與研究制定了平反冤假錯案的一系列政策、規定、措施。僅1978年2至4月間,就分六批召開了二十八個省市和二十二個中央國家機關數百人蔘加的疑難案例座談會,討論疑難案例近二百件。正如中組部領導同志所講:那段時間,中組部辦公大樓下班最晚的是何載,夜間關燈最晚的是何載辦公室。何載是平反冤假錯案的參與者、組織者及見證者,他為中國共產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3年,中央為了解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紛爭,組成由李維漢任組長,王首道、馮文彬、榮高棠、何載為成員的“中央五人小組”。五人小組歷經五個多月時間,召集各方同志座談,統一認識,得出結論,由何載同志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處理西北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這個文件是毛澤東解決西北問題的延續和補充,為正確認識、編纂西北革命史統一了思想、消除了障礙,結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從而把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引導到團結一致發展經濟上來。

在平反冤假錯案過程中,有些同志對當年紅衛兵的過激行為不諒解,把紅衛兵都劃為“造反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中青年幹部的使用、培養和提拔。何載利用1984年春節期間,深入到保定、石家莊、南京、太原等地調研。當時石家莊城區有七十八萬人口,據瞭解,“文革”初期參加過造反組織的就有十六萬人,按照每戶五人計算,恐怕幾乎家家都有參加過造反組織的人。其他城市也類似。如果把紅衛兵都當成“造反派”看待,有可能造成城市中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和幹部之間對立。何載意識到這是一個必須實事求是、嚴肅對待的政策界限問題。於是他和有關同志根據調查結果向中央呈報了題為《解放思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的報告,對如何正確對待“文革”中的紅衛兵以及重視中青年幹部的培養提出若干建議。

胡耀邦接到報告後,次日即批示:“一波、啟立、立群、野蘋同志:此件對許多問題很有見地,請考慮如何成為全黨同志的觀念。”薄一波、胡啟立對報告同樣給予充分肯定。

情繫扶貧大業

1992年,何載作為中央組織部祕書長退離第一線後,先任全國政協法治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後積極投身國家扶貧工作,擔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在李先念、項南、林乎加等同志的領導下,不顧年邁,撐著病軀(身患膀胱癌),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氣概,義務反顧地投身到這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

上世紀90年代初,何載與一些老同志倡導的陝北毛烏蘇沙漠“沙改田”工程,當時已年逾古稀的他,曾八次前往茫茫沙漠,資助當地群眾開發四十萬畝“沙改田”工程,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增產糧食五千萬公斤。江澤民對“沙改田”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聯合國有關組織的官員稱“沙改田”是了不起的奇蹟。

在這同時,何載和項南等人首倡和具體實施了“東西部互助和幹部交流”的扶貧方式,組織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的十三個省市與中西部十個省區形成互動的扶貧態勢,實行幹部、技術交流和經濟協作,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從1996年開始,何載又和一些老同志發起組織東部勞模和先進黨支部幫助中西部開辦幹部培訓班,先後確定了三十五處以扶貧為內容的培訓點。這種勞模或先進黨組織出資辦學,自任教師、自選教材、自行管理的辦學形式,讓貧困地區的學員聽到和看到了先富地區發展的真實情景,也感受到他們開拓創新的艱辛,既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眼界。此舉受到西部地區幹部的稱讚和好評。為了辦好培訓班,何載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使培訓點從策劃到實施,力求周密細緻,辦出實效。到2000年,三十五處培訓點累計培訓四點二萬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1998年3月22日在有關培訓班的報告上批示:“辦以扶貧為主要內容的幹部培訓班是件好事,有利於動員社會力量扶貧攻堅。”

2002年初,在何載的倡議下,三十三位老同志、老幹部、老勞模共同發起倡議,為乾旱缺雨的甘肅省開展“萬眼水窖獻愛心”的捐助活動。經過努力。修建了一點五萬眼水窖,解決了甘肅乾旱地區十萬群眾的燃眉之急。這一義舉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甘肅省特意指派省政府祕書長郝洪濤負責這件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把建“母親水窖”工程作為一項持續性的扶貧項目加以推行。

從1992年到2000年,何載披星戴月,風雨兼程,深入到十八個貧困山區、五百多個貧困縣,走訪了兩千多個山村、幾千戶貧困人家,為他們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找出路。在擔任基金會常務副會長期間,扶貧基金會籌措並投入資金幾億元,累計實施扶貧項目兩百多項,直接幫助兩百多萬貧困人口走上自力更生、持續發展之路。

何載六十多年如一日赤膽忠心為國為民的高尚品格,使人們對他有一種深深的敬意。不少省市的主要負責同志、組織部長及一些素不相識的幹部群眾,紛紛給他寫信、題詩,盛讚他體察民情、順乎民意的精神,衷心祝願他健康長壽!

作 者:張 忠

參考文獻:《赤誠為民—青山屐痕的回眸》

《扶貧老人何載》

監製:劉 敏

責任編輯:任向輝 本期製作:肖娜

赤誠為民的楷模 ——記原中共中央組織部祕書長何載

廣告招商:1999398881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