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長征之謎:風塵僕僕 誰拍攝紅軍唯一電影資料?

重解長征之謎:風塵僕僕 誰拍攝紅軍唯一電影資料?

斯諾與毛澤東

寫下作品傳揚世界 國民黨和日本人都來詢問 羅斯福考慮與中共合作———

長征期間,外界對紅軍的真相很難了解。長征結束後幾個月,一本名為《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的報道集突然震動了西方,銷售量為當時世界所罕見。輿論界稱,這本書“使西方人第一次瞭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斯諾以及他當時的夫人海倫,為報道紅軍長征的真相做出了巨大努力。

宋慶齡寫介紹信 斯諾進入陝甘蘇區

美國記者斯諾生長於小印刷廠廠主家庭,從小聽從父親“掙錢就得勞動”的教誨,經常在週末做送報工並利用暑假到鐵路公司當勤雜員。斯諾21歲大學畢業後,理想是在30歲之前積攢一筆錢,再悠閒地從事研究和寫作。他於1928年來到上海,看到了驚人的苦難,也同宋慶齡等進步的中國人成了朋友。他決定留下來,以寫作來幫助他們,結果在華住了13年。

斯諾來華後,遇到了一個同樣以好奇心來華旅遊,並想實現文學夢的美國姑娘海倫,二人結成了夫妻。後來他們夫婦到北平任教,並幫助當地的學生運動,發出了報道“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寶貴報道和攝影作品,受到了國際新聞界的重視。

1936年初,斯諾得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想前去採訪一下這些被國民黨說成“赤匪”的隊伍。為使蘇區不視自己為“間諜”,他專門到上海找宋慶齡,請她給中共中央寫了介紹信。美英幾家新聞機構提供了採訪費用及攝影器材。1936年6月,由“紅色牧師”董健吾護送,斯諾與醫生馬海德到達西安,再由張學良的東北軍掩護,進入陝北蘇區的中心保安(今改為志丹)縣城。

毛澤東的“我”和“我們”

進入由幾百眼破窯洞構成,滿目風塵和荒涼的小城保安,斯諾遇到一個留著茂密鬍子的消瘦紅軍將領,用英語對他說:“我叫周恩來,我接到報告,說你是一個可靠的新聞記者。你不是共產主義者,這對於我們沒有關係。任何一個記者要來蘇區訪問,我們都歡迎。”接著,斯諾見到了當時還不為世界所瞭解的毛澤東,馬上為這位年長自己14歲,“閱歷卻比我豐富不知道多少倍”的領袖所吸引,併為他身上的魅力所感染,從此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有著晚間工作習慣的毛澤東,曾花費了幾個長夜向斯諾講述從幼年到革命後的人生歷程,這一談話記錄成為毛澤東最完整的自傳體資料。在聽講述時,細心的斯諾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在談到創建紅軍時期以前的經歷時,毛澤東基本用“我”這第一人稱介紹情況;談到紅軍的鬥爭時,毛澤東卻改用“我們”這一群體性自稱。從這一稱呼的改變,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奮鬥經歷已經與整個紅軍融為一體。

紀錄片成為紅軍唯一的電影資料

紅軍在各個蘇區奮戰時,缺乏攝影器材和洗印設備。中央紅軍長征期間,李克農是唯一背照相機的人,拍下幾個膠捲。到了陝北後沒有條件沖洗,後來帶到八路軍駐貴陽辦事處時,又因國民黨查抄而遺失。斯諾帶來照相機和16毫米小型電影攝影機,拍下了大量照片和幾盤電影膠片,留下了紅軍歷史上唯一的電影資料。

到達陝北後,斯諾看到剛經過長征的紅軍戰士終日唱著歌豪邁地走向戰場,人們在貧瘠的陝北地區實現了男女平權、免費教育。儘管紅軍和蘇區民眾生活簡樸,卻人人待遇平等,沒有乞丐也沒有腐敗現象。斯諾感到紅軍和蘇區群眾是當時中國最自由和最充滿活力的人,便用手中的攝影機和相機記錄下這一切。斯諾還穿上紅軍的軍裝,跟隨彭德懷指揮的西方野戰軍前往隴東和寧夏。他騎著戰馬奔赴前線,在敵機低空轟鳴掃射、大隊騎兵捲起漫天煙塵的前線,看到了紅軍的戰鬥場景,採訪了大批幹部、戰士和群眾。

日本人和國民黨都找他來打聽

斯諾在陝甘寧地區採訪了四個月,離開陝北時已感戀戀不捨,覺得自己已成為“赤匪”中的一員。回到北平的寓所,他以滿腔熱情寫下了採訪錄──《紅星照耀中國》。幾個月後此書在美英出版,馬上創造了銷售紀錄,還傳到幾十個國家。全世界由此知道了在苦難落後的中國內部,還存在一個朝氣蓬勃的紅色區域,還有一支剛經過長征的無畏紅軍。

聽說斯諾進入受到嚴密封鎖的陝甘蘇區,日本情報機構馬上派人來詢問,著重探聽此行是否經過國民黨當局允許,因為這意味著國共關係已發生變化。國民黨當局派人詢問的重點,則是什麼人幫助他進入陝北蘇區。斯諾的回答很簡單──“我是從蒙古草原自己進去的,如果你們願意也可以試一試”。

不久斯諾的妻子也來到陝北

斯諾祕密離開陝北蘇區去西安時,紅軍三大主力實現會師結束了長征。他沒有采訪到這一偉大事件,也未能見到朱德等領導人,回北平後深感遺憾。斯諾當時的妻子海倫(後改名尼姆·韋爾斯)提出想去陝北採訪,得到丈夫的贊同。海倫到達西安後,同中共組織祕密接上了關係,終於到達了延安。

得知海倫到達,毛澤東和朱德馬上會見了她,隨後又進行了幾次長談,首次向外國記者系統介紹了紅軍十年的奮鬥歷史。海倫第一次體驗到“大家同吃一個碗裡菜,一年到頭友好得像一家人”的同志式生活,感到非常興奮。她換上紅軍服裝,採訪了幾十名將領,又著重瞭解了參加過長征的女同志的情況。她拍下的一些照片和採訪到的情況,補充到《紅星照耀中國》之中。

書的力量: 羅斯福想接觸中共 白求恩毅然來中國

陝北的生活對這位美國女人來說是很艱苦的,海倫因飲食住宿不適應和患痢疾,在四個月裡體重減輕了10公斤,雖然虛弱不堪但仍堅持了下來。1937年9月她離開陝北,隨後又根據自己的採訪寫下了《續西行漫記》一書。她本人後來也感嘆,這部書語言平淡。該書未能引起太大的轟動,卻仍是後人的重要參考資料。

美國總統羅斯福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全書後,從長遠戰略利益考慮,開始產生與中共接觸的念頭。斯諾夫婦回國時,羅斯福還專門請他們到白宮長談,詳細詢問了中國的情況。加拿大共產黨員、外科醫生白求恩讀到這本書後,對毛澤東和紅軍長征充滿了敬佩感,不久便不顧一切危險來華支援中國的革命事業。

《紅星照耀中國》用英文寫作和出版後,隨即被國內進步人士翻譯成中文。為了便於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此書改用中性書名《西行漫記》,不少書商還用了假封皮。

點評:一人入陝北 世界知紅軍

斯諾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他看到了經過長征的紅軍後,終於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所在。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斯諾是進入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他用西方人的筆法寫作,自稱是在做“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其作品更易於被接受。那些對國民黨長期的歪曲宣傳感到厭惡的西方媒體,出於好奇也大量出版了斯諾的真實報道,使得紅軍的事蹟得以在國內外廣泛傳播。

其實,斯諾在書中的政治觀點很鮮明,《紅星照耀中國》這一書名也說明了他對未來中國前途的估計。《西行漫記》暢銷的本身,也顯示出紅軍長征對當時人們的巨大吸引力。

來源:法制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