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

假如真的有時光穿梭機,我們可以乘坐它,回到60年前的1958年,便會發現這又是中國的漫長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廣闊的中國大地上突然遍地燃起了“狼煙”,但這並不是像古代那樣的戰爭警報,而是一場席捲全國的“大躍進”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人正在爭分奪秒地大鍊鋼鐵,超英趕美。側耳諦聽,在這年的10月1日,從廣東最西部化州縣一個偏遠的山村,傳來了一陣嬰兒的啼哭,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呱呱墜地了!

這個孩子,就是今天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麥康森。麥康森,愛爾蘭國立大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副校長。他是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先後兼任國內外系列重要學術職務,如國際魚類營養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國際鮑魚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常委、副主任,農業部第八、第九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常委,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

Ⓞ 麥康森院士在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學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本來,從麥康森的出生地來看,他幾乎不可能與海洋發生關聯。他的家離最近的南海,少說也有100多里路,這個距離在今天看來很短,但在20世紀50年代,對一個鄉村的孩子來說卻像是難以逾越的關山。但世界的神奇就在這裡,某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卻早就悄悄地露出了苗頭,只是在當時,人們不知道而已。追溯麥康森的成長之路,就像許多傑出的人物一樣,其成功的源頭早已埋藏在他們少年時期對相關事物的偶然感知與好奇中。

1958年,麥康森出生時,家裡已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在他之後不久,小弟弟出生了。八口之家的生活勞頓,把尚在壯年的父親累倒了,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沒錢醫治的父親在一群孩子的哭喊聲中離開了人世。那時康森只有4歲,姐弟6人的平均年齡不到10歲,家庭的貧困艱辛不言而喻。三個年齡稍大的姐姐都被迫早早輟學,分擔家庭的重擔,麥媽媽卻堅持讓康森兄弟繼續上學。

求學期間,老師講過的許許多多的故事,康森都忘記了。但是,老師講述的大海卻一次又一次加深了他對海洋的好奇和嚮往。老師講,人類居住的地球其實70%以上是海洋,海洋才是地球文明的搖籃,因為所有的生物,包括陸地上的動物、植物,最初都是從這神祕的海洋裡“爬”出來的,而大海深處至今還有無數未知之謎,等待著人類去探索和發現。一小粒關於海洋知識的種子就這樣悄悄地埋進了一個山村孩子的心裡。

終於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成績一直優異的麥康森“出頭”的日子終於到來。但是,好事多磨。高考前,因為麥康森的成績在全縣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填報志願時,哪個學校好他就填哪個,什麼專業強他就報什麼。結果,成績比他低幾十分的同學都陸續收到通知書上大學去了,他卻始終沒有看到大學通知書的影子。

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運,代表著大海向他發出的召喚。1979年復考前,為了放鬆自己,康森靠著從叔叔那裡“騙”來的一張手繪地圖,瞞著家人,獨自騎上自行車向百多裡外的湛江海邊奔去。大海的廣闊,讓康森完全忘記了自己即將面臨的是一場人生大戰,而海水的沖刷,也同時滌盪了他心中的塵埃和選擇的疑惑與彷徨。讓他一生無悔的志願,終於在心中生根—他要終身與大海為伴。這一次,他報考的是山東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並被順利錄取。

承載著全村的光榮和家庭的期望,康森興奮地開始了自己一生最初的遠行。然而,一切美好的憧憬和內心的喜悅,很快被殘酷的現實擊碎。臨行前,家裡只能給他勉強湊齊路費,走進校門後,他幾乎身無分文,康森的生活只能依靠助學金,維持在最低水平。他人生中經歷的第一個下雪的冬天,本該浪漫而刺激,但他卻沒錢買大衣,只能將所有單衣全都套在身上禦寒。春節,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日子,康森也只能假借“用功”來遮掩沒錢回家的窘境。在寂靜的宿舍裡,他試圖用專注的學習來回避窗外綿延不絕的爆竹聲,可回家的願望還是那樣強烈,親人的身影還是那樣清晰。這時臨行前母親的聲音再次響起:“去吧,畢業了再回來!”他終於明白,母親早已想到了今天兒子要面對的困境。麥康森別無選擇,整個大學期間,他都放棄“回家”的念頭,靠著連續四年的一等獎學金出色地完成了學業。但毫無疑問,這段“苦其心志”的學習經歷磨鍊出的浪濤般不屈的性格,正是他後來事業成功的基礎和條件。

1982年,麥康森大學畢業前夕,他再次面臨痛苦的選擇:一方面,他渴望繼續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為將來積蓄力量;另一方面,母親的渴盼和家庭的需要卻催促他早日還鄉。但當他得知全校僅有13個研究生名額時,不服輸的性格使他萌生出強烈的挑戰慾望。麥媽媽再次表現出一個睿智母親的氣度,她全力支持兒子考研,兒子也不負母望,如願“中舉”,考取了水產養殖專業的研究生。青島,無疑是中國近代海洋研究的前沿陣地之一。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和導師尹左芬、李愛傑兩位教授的悉心指導,使麥康森的畢業論文以全校唯一全優的成績順利畢業。同時,麥康森的研究天賦在此時也展露出來,深得導師的器重和好評。此時麥康森覺得自己終於到了滿足母親多年“盼子回家”心願的時候了,他謝絕了恩師的挽留,回到了離家最近的廣東湛江水產學院任教。

1990年,麥康森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歷史機遇再次出現:他任教五年的湛江水產學院,獲得了一個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的名額。由於競爭激烈,學校決定通過外語考試來選拔。在又一次徵得母親的“首肯”後,忙於教學的麥康森雖沒有太多時間複習,還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遠赴愛爾蘭留學的機會。留學期間,他發現國際上對海洋魚蝦類的研究已相對成熟,而被中國傳統美食譽為“八珍之首”的鮑魚,卻屬於貝類營養研究中十分薄弱的分支。他敏感地意識到這個冷門的研究雖有難度,但也是機遇,因此他便以鮑魚為對象,在貝類營養研究方面不斷取得研究成果,填補了許多國際空白,走在了世界同類研究的前沿。

【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

Ⓞ 麥康森院士在指導研究生

1995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的麥康森同許多愛國的學子一樣,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毅然回國。愛國,本是無條件的,但當有人很想就此做些“愛國文章”時,他卻給出了意外的回答:“我們不應當把回不回國與愛不愛國等同起來。其實在國外學習和工作時,希望祖國強盛的愛國情結更強烈。回國後,面對技不如人的現實,奮發趕超的愛國責任更明顯。當初我選擇回國,就是為了尋求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其實只有體現自身的最大價值,才是愛國的最好體現。”麥康森之所以能說出這番話,與他在國外受過的一次“刺激”有很大的關係。有位夏威夷大學的教授曾對他說:“麥先生,我們在保護海岸,你們在毀掉海岸,目的都是賺錢。但我們賺的錢會比你們更多、更久。”這句難聽又真實的話語深深刺痛了他。從那時起他就痛下決心,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為祖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藍色產業”。直到他進行博士論文答辯時,國外嚴謹挑剔的答辯委員會專家,對他實驗數據翔實、分析透徹、成果完整的論文,幾乎不用提問就讓他順利地通過了。他的導師更是賞識這位潛力非凡的中國學生,一再挽留,但麥康森的心裡早有一個別樣的中國夢。

麥康森博士回國後,立刻成了國內相關科研院校和企業爭搶的“香餑餑”。他的碩士生導師、年過古稀的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愛傑,也早就盼著他能回母校接班,併為他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麥康森因此重返母校,在他的主持下,學校科研事業蒸蒸日上,教學和科研成果迭出。回國後,他先後承擔或主持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支撐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基金以及國際合作計劃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並因此獲得國際鮑魚學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七個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和“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十大傑出中青年科技專家”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回國的當年,麥康森就以37歲的年齡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一年後,他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不到兩年就擔任了水產學院院長。1998年,不到40歲的麥康森成為當時中國海洋大學最年輕的副校長。作為第五屆國際鮑魚學術研討會(2003年青島)、第六屆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術研討會(2006年青島)、第十四屆國際魚類營養與飼料學術研討會(2010年青島)的組委會主席,為推動世界鮑魚研究和魚類營養魚飼料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榮譽等身的麥康森卻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回國不到20年的時間裡,麥康森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已指導和培養研究生210餘名,其中博士生80多名;個人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等收錄200餘篇。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8項。麥康森教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並非人們想象的來自實驗室的試管,而是他長期吃住海邊、浸身魚塘、俯首船舷,用漁民式的水中作業和野外試驗“熬”出來的。事實上,正是這些解決實際問題的野外成果,先後在全國沿海的蝦塘、網箱的養殖示範基地,以及山東、福建和廣東等企業集團成功應用,促進和帶動了漁用飼料產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和可觀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近年來,應用他的科技配方飼料的產量每年都有40多萬噸,產值20多億元。其科研成果轉化或附加所創造的產值累計已達300多億元。2009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

Ⓞ 麥康森院士參加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在科研工作的同時,麥康森從沒有忘記自己還是一名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在如何指導學生,培養人才方面,他下足了功夫。他指導和培養學生的方法與眾不同,從不包辦學生的學習計劃、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而是採取“啟發自由”式的教授方法,讓學生先提交自己制訂的發展計劃或研究方案,然後他再與他們共同商討並悉心指導。他對學生的試驗和論文歷來要求有數據、有發現、有研究、有創新,堅決反對重複研究、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因此學生們都有些怕他;他對學生的指導和教育常能撥雲見日、授之以漁,並有推前扶後、任鳥高飛的海洋胸懷,為此同學們又十分敬重他。

他還擅長教學管理,在擔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分管教學和研究工作時,推動了學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模擴大與結構調整,並積極建議將學校研究生與本科生之比從原有的1∶6逐步調整為1∶3。他強調要增強青年學者與國外同行平等交流學術的水平和自信,就必須有用“國際語言”來發表論文的能力和素質。為此,他主張博士研究生應該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多發表文章。這些“過分”的要求,雖然起初並不被人理解甚至反對,後來卻證明對於提高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水平,提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都是極為重要的前瞻性的發展鋪墊。

麥康森院士在談到我國高校教育現狀時指出,據調查,中國人的平均智商高是世界公認的,但也必須意識到我們的創新能力並不強。他分析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一是限制想象和研究能力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和“服從文化”;二是不能有稜角、有想法的“槍打出頭鳥”文化;三是不曾改變的“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文化;四是忽視個性千篇一律的榜樣文化等。因此,他在指導培養研究生時,尤其注意摒棄那些抑制創新意識的教學習慣。相對於循規蹈矩、四平八穩的“好學生”,他更看重那些能時不時想出“餿主意”的“歪才生”。在科研教學上,麥教授是一位不講情面的“嚴師”;但在生活育人上,他又是一位體貼入微的“慈父”。一次,他到寧波象山灣基地檢查指導試驗時,學生們出海工作還未回來。他沒有坐著等候而是立刻備料下廚,做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推門進來的學生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眼裡的科研“泰斗”竟然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廚師”。正是麥康森科學化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保證了他的團隊人才輩出、碩果累累。

從他的人生經歷我們知道,麥康森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祖國最深摯的愛。但他的愛國情懷絕不同於一般的書呆子,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也積極地參政議政,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動社會層面的改革和發展。2001年7月,時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的麥康森,作為山東省政協委員和黨外代表人士,由組織推薦加入了民革。2002年初,又以高票當選民革青島市委會歷史上最年輕的主任委員;第二年,當選青島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市政協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委員、民革青島市委會歷史上第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從此,他便以海洋學者特有的開闊胸懷,在國家管理和地方統戰工作中,肩負起另一種歷史使命。2003年,麥康森在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座談發言時指出:“搞科研的人不應太早地離開實驗室,如果讓過多的科技尖子都去做官,勢必會加劇我國人才短缺的狀況,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好,造成兩種人才的浪費。”為此他呼籲,要從年齡上“解放”科研人才,避免用“晉官”來體現對人才的重視。2004年的全國人代會上,麥康森提出“保護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建議。2005年全國人代會上,麥康森又提出:“保障水產食品安全的關鍵是水產飼料的環保問題。” 2006年全國“兩會”,麥康森提交了《儘快出臺海島管理法》的立法建議。六年後,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將“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寫進了中央決議,麥康森院士“海洋強國”的科技夢,也上升為中華民族復興夢的一部分。

麥康森尤其關注“三農”問題,曾就此提出過很多建議。這些意見建議,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都得到了確認和體現。2008年9月,“問題奶粉”出現後,媒體才發現,早在一年前麥康森就曾警告:“國內水產飼料和其他動物飼料都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包括奶粉。”不幸的是,他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還是成為現實。為此,他繼續呼籲相關部門不能只盯著“出問題”的三聚氰胺,而是要立法或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與監管體系。2014年的全國“兩會”,麥康森針對人感染禽流感問題,提出了《關於我國取消活禽交易市場》的立法建議;針對我國慣用的“小魚養大魚”傳統養殖模式造成的漁業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出了《取消用小雜魚做飼料的漁業養殖模式》的立法建議。麥康森還先後提出了許多反映社情民意、符合科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如不要讓公費出國成為公務旅遊,研究生培養的是創新而非求職人才,合理利用外匯儲備應對金融危機,法院應及時返還執行款,加快我國審計制度改革等,其中許多內容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共鳴和輿論關注,有些已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採納和落實,有些已納入國家立法研究範疇。

麥康森當選民革青島市委會主委後,帶領市委會領導參加基層活動,虛心聽取意見,誠心改進工作,營造出一種樸實謙和、求真務實的作風,調動了全市民革黨員的參政議政熱情,民革界別的青島市政協委員提交提案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10多年來,僅佔全市政協委員3%的民革界別的委員,平均提交了佔大會立案總數16%的提案,最高時已超過25%。民革提案已連續10年列青島市政協界別提案總數第一位。2009年,由他主持完成的民革山東省委會《立足半島一體化,打造藍色經濟區》調研報告,被選為當年省政協大會的第一發言。同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麥康森提出的“利用外匯儲備應對金融危機”的建議,被全國政協和民革中央採用;2010年6月,他參加了全國政協常委會,做了“立足科技先導,發展藍色經濟”的專題發言,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的五點建議,這些建議當年被評為青島市統戰優秀建議獎。2011年為應對日本地震帶來的影響,他提出的應對《日本核輻射對我國海洋水產業影響》的五點建議,多數被國務院採納並及時出臺了相關文件。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為了加快實現海洋強國的夢想,他在接受採訪時又提出新建議:“屯魚戍邊,打造中國海水養殖的航空母艦。”2012年,中共青島市委提出了加快西海岸經濟新區建設,爭取儘快上升為國家級經濟新區的戰略目標。2013年4月,麥康森主委專程赴京向民革中央彙報,提出了將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納入重點調研計劃的申請。四天後,民革中央調研組赴青島調研,並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調研報告。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即獲國務院批覆,正式上升為國家級新區,成為民革組織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參政議政重要貢獻的成功典範。

當年,辭去大學校長之職,只當長江學者的麥康森,卻又甘願接受多種社會政治兼職,沒日沒夜地奔忙在科研和政務兩個領域,這是為什麼?仍然只能用兩個字來解釋:責任。

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祖國的責任是不分領域、沒有邊界的。

文 | 向衛國

圖 | 佚名

【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點贊茂名之名賢】麥康森 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