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絲不盡 蠟炬輝永恆——追記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

"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我看山看水小學最美,兒童最讓我愛戀”“我不是農民,卻是一個播種者”“當教師遠比蠟燭永恆”……7月18日,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

從18歲走上教師崗位的那一刻開始,李吉林就把所有的心血、情感、精力都投入到了小學教育,並創造了對我國小學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情境教育。在李吉林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她哪家醫院都不願去,只肯住在南通市中醫院,透過窗戶,就能看見馬路對面心愛的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她說:“看到孩子們在開心玩耍,我就放心了……”

讓孩子忘了下課時間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於江蘇南通,畢業於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後一直任教於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她是中國小學教育領域中一面獨特的旗幟,自1956年擔任小學教師以來,李吉林花費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探索小學教育的改革路徑。

1978年,看著眼前封閉式的語文教學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弊端,李吉林萬分焦慮。為了讓兒童更好地學習母語,她不斷研究現代教育理論,鑽研古代文論經典,最終從“意境說”中敏銳地發現兒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積極進行情境教學實驗。

“下課了,孩子竟不肯下課,是李老師課堂上的常態。”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施建平說,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多年來,李吉林始終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不僅對中國課程模式的進步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動作用,也是對世界範圍內課程領域學術動向的迴應。

“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名……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李吉林對教育的熱忱、對孩子的熱愛,是在“情境”探索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初心。

不知疲倦的教育推進者

“教師應該是思考者。”李吉林看來,教學是教師的頭等大事。幾十年來,她挖空心思在教學上苦下功夫。

在長期與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李吉林不斷思考當時一線教學的弊病:中國教育長期受凱洛夫教育思想影響,過分偏重認知,忽略了情感與創造性的培養。

按照當時的教學規定,一年級的學生必須用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反覆學習、拼讀最基礎的拼音字母。在這樣的進度下,一些學得快的孩子想識字卻識不到字,學得慢的孩子面對長時間的學習,效率也不高。

要改變,創新是關鍵。抱著“提早起步,提高起點”的決心,李吉林用鐵筆刻蠟紙,為學生編寫擴展教材。10個學期10本書,每本書的每一頁都由李吉林親刻親編。這樣的付出讓孩子們的學習內容一下子豐富了起來,效率也不斷提高。

為了孩子們能在作文中生動地描述日出,李吉林曾經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騎車,趕在黎明前到達白天選好的看日出的觀察點,進行實地實景設計;為了讓孩子們從生活裡領悟淺近的哲理,寫好作文,她頂著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尋找老黃牛、大水牛;為了情境教學,她放棄了幾乎所有的節假日,有多少個夜晚,孩子醒來,她還在燈下通宵達旦……

半個世紀以來,李吉林沒有抱怨,沒有邀功,自始至終她只有那一句質樸的期望:“我一直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願望,那就是希望情境教育能夠走向大眾。”

薪火相傳 愛的教育從未止步

在理論與實踐步步為營的紮實基礎上,李吉林仍然不忘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是需要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她總認為,對年輕老師“傳、幫、帶”是一種責任。“培養一個好教師,可能比培養一個好校長更難。”這是李吉林經常說的一句話。

多少年來,李吉林一直熱衷於輔導年青一代的教師。她根據青年教師的性格為他們量身定製發展規劃,為青年教師上了上千堂示範課,不厭其煩地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材、設計教案,還親手幫忙製作教具。

面對面地教,手把手地帶,李吉林放棄了許許多多的休息時間和休閒假日,費盡心血,無怨無悔,即使生病也孜孜不倦。據江蘇省特級教師唐穎穎回憶,1995年國慶節前夕,為了幫助自己參加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課比賽,因胃出血躺在病床上的李老師仍然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教材,甚至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學校聽自己的試教課、幫自己修改教案。

“那時候,情境教育在全國影響深遠,各地都邀請李老師去講學。她卻常常把這樣的機會讓給我們。”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副校長吳雲霞說道。據悉,目前已有20多位由李吉林教導的青年教師在全國多個城市講學,總場次達兩百多場。他們熱情傳播情境教學的種子,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此外,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在李吉林的悉心指導下,編寫了《情境語文》《情境數學》等知名教材;為了將情境教育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李吉林還創辦了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李吉林老人走了,但她遍佈全國各地的學生們,依舊繼續著她的事業,這恰恰是對她最大的告慰。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9日08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