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車型湧入人們的視線中,五花八門的、千奇百怪的、鬼頭刀把的。不管是你能想到的,還是想不到的,上網衝個浪,都能看到。

Wagon(瓦罐車),也就是咱們口中的旅行車,在國內一直都是以“罕見”、“貴”、“四不像”的印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拋開個別對瓦罐車情有獨鍾的粉絲,我們真的很難主動去打聽有關於它的訊息。

今兒,咱們就做一回教授,慢慢的普及一下這個小眾的瓦罐車的來龍去脈。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什麼是瓦罐車?

包括小編在內,很慚愧,到目前為止我打心底裡都覺得它不是特別好看。

瓦罐一詞源自英文,“stationwagon”,而由於與中文瓦罐讀音相似且長得也像個瓦罐,一些國內的粉絲便給它取了瓦罐之名。而它本來應該是叫旅行車的。

從外觀上來看,瓦罐車有點兒“四不像”的感覺。它比轎車更圓潤,比SUV更低矮。從車身結構來看,它就是基於轎車打造而來,但在轎車的基礎上增加了D柱,並把後備箱加長加高到與車頂齊平,增大了載物空間。

而它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更大裝載空間。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瓦罐車的前世今生

大概80年前的美國,隨著二戰後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貨物的增多,“旅行車”便應運而生,其目的,就是為了送貨。

Jeep在1946年推出了名為Willys的旅行車。為了情懷,Jeep也特意把車身塗成了帶有木質紋理的顏色,特意營造出了木質旅行車的效果。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自此,旅行車在其發源地美國便開始了飛速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其車輛的設計也逐漸的向著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瓦罐靠攏。但進入80年代後,隨著美國汽車市場的逐漸成熟以及美國當地消費者觀念的變化,他們的喜好逐漸向著性能車、SUV車型轉變。

至於為何瓦罐車能夠風靡全歐,則是因為在戰後歐洲各國人民生活水平開始提升,出行時既要滿足裝載、又要滿足舒適度。

而“四不像”的瓦罐車,則恰好能滿足歐洲人民的需求。於是乎,歐洲各大車廠便開始在瓦罐車上下功夫。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為何在中國不受“待見”?

儘管旅行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但它在國內,相比其它車型可以說是罕見至極。

其實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臨近千禧年前,中國汽車市場便有了瓦罐車的身影。由於當時的選擇面少,除了最便宜的“麵包車”外,便是如夏利、奧拓、富康、捷達、桑塔納這些典型的三廂代表。

當時國內最貴的旅行車,也就是桑塔納旅行版和標緻505SW了。

而更高一級別的如奧迪100、虎頭奔等,都是三廂車。自然而然的,在當時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中,三廂車在高端程度上是大於旅行車的。

這也是其不在中國受“待見”的歷史原因。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而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當SUV殺出來後,在那個分不清城市越野和硬派越野的年代,由於鋪裝公路還沒完全發育起來的年代,開車難免走爛路。於是乎,管他城市越野還是硬派越野,能走爛路的車就是好車。

SUV擁有比瓦罐車更強的通過性,更能走爛路的可靠性,以及外觀上更有安全感,瓦罐車就更加的沒有了“活路”。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到了購車愈發趨於理性的今天,很多消費者在購車時排除掉瓦罐車並不是因為牴觸,而是因為選擇太少、賣的太貴。

國內不比歐洲,我們沒有不限速的高速路,也沒有太看重駕駛質感。在三廂車與SUV都有著高度認同感的局面下,“四不像”的瓦罐車反而顯得左右不逢源,儘管它有著兩頭兼顧的特性,但遭受到了來自三廂車與SUV的雙重夾擊後,不得不走上了進口的路子,也不得不被標上“小眾”的帽子。

於是,風靡歐洲大陸的瓦罐車不得不陷入了“銷量慘——只能進口——被嫌貴——銷量慘”的循環。

再於是……瓦罐車就如今天一般,不得不走上打感情牌的情懷路線。


在歐洲盛極一時的旅行車為何到了國內卻變成了小眾車?


寫在最後:

近些年來,歐洲SUV的銷量大增,正在一步一步的吞噬著瓦罐車的市場份額。至於為什麼瓦罐車在中國不受“待見”,那是因為咱們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