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旅行 攝影 國風新潮 建築 拍客張光林 2019-08-12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不同焦段的鏡頭,對於拍攝場景都具有一定適用性,就是說不同的鏡頭相對“只能”適用一定的場景,而“適應”與“不適應”又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拍攝焦段的使用還與個人的拍攝習慣相聯繫;如果誇張一點說的話,還就是有“一鏡走天下”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拍攝結果。

鏡頭的焦段,除了微距、超廣角、魚眼和超長焦之外,就是平常所說的“大三元”之類的,一般分為16—35(14—24)、24—70和70—200三種,平時都給他們分別為廣角、中焦和中長焦的命名,它們的互相銜接與補充,基本滿足了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並且成像效果都很優秀,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三元”的美稱。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不同焦段的鏡頭,對於拍攝場景都具有一定適用性,就是說不同的鏡頭相對“只能”適用一定的場景,而“適應”與“不適應”又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拍攝焦段的使用還與個人的拍攝習慣相聯繫;如果誇張一點說的話,還就是有“一鏡走天下”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拍攝結果。

鏡頭的焦段,除了微距、超廣角、魚眼和超長焦之外,就是平常所說的“大三元”之類的,一般分為16—35(14—24)、24—70和70—200三種,平時都給他們分別為廣角、中焦和中長焦的命名,它們的互相銜接與補充,基本滿足了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並且成像效果都很優秀,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三元”的美稱。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一、廣角鏡頭適合風光類題材的拍攝。遇上綺麗風光,廣角鏡頭就會優勢盡顯,它能使畫面寬宏、氣勢磅礴,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和震撼;由於廣角的原因,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畸變和扭曲,這對於自然風光來說,大江大海、山川河流,這些畸變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於城市建築在內的元素會有一定的體現,不過,後期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不同焦段的鏡頭,對於拍攝場景都具有一定適用性,就是說不同的鏡頭相對“只能”適用一定的場景,而“適應”與“不適應”又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拍攝焦段的使用還與個人的拍攝習慣相聯繫;如果誇張一點說的話,還就是有“一鏡走天下”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拍攝結果。

鏡頭的焦段,除了微距、超廣角、魚眼和超長焦之外,就是平常所說的“大三元”之類的,一般分為16—35(14—24)、24—70和70—200三種,平時都給他們分別為廣角、中焦和中長焦的命名,它們的互相銜接與補充,基本滿足了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並且成像效果都很優秀,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三元”的美稱。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一、廣角鏡頭適合風光類題材的拍攝。遇上綺麗風光,廣角鏡頭就會優勢盡顯,它能使畫面寬宏、氣勢磅礴,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和震撼;由於廣角的原因,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畸變和扭曲,這對於自然風光來說,大江大海、山川河流,這些畸變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於城市建築在內的元素會有一定的體現,不過,後期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二、中焦鏡頭適應性更為寬泛。這支鏡頭對於中小規模的人文活動和人物活動,拍攝非常順手,距離要求不高,能近能遠,畫面工整養眼,適合大多數活動類場景的拍攝;即便是在室內的活動,也能伸展自如,相對來說,在“三元”裡面屬於機動性最好的鏡頭。

第三、中長焦鏡頭適合人物和特寫類題材的拍攝。這種體會,相信大多數人都具有,當人物不是很多的時候,它的拍攝成像很優,對於細節的描寫與刻畫也是得心應手。

一次旅行,由於本次行程遇上的相對集中題材,加上個人拍攝喜好與習慣不同,也就給我們決策“帶一支鏡頭”提供了依據,這個依據建築在對本次旅行的拍攝內容和個人喜好上,出發之前,必須做一次認真的分析和判斷。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不同焦段的鏡頭,對於拍攝場景都具有一定適用性,就是說不同的鏡頭相對“只能”適用一定的場景,而“適應”與“不適應”又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拍攝焦段的使用還與個人的拍攝習慣相聯繫;如果誇張一點說的話,還就是有“一鏡走天下”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拍攝結果。

鏡頭的焦段,除了微距、超廣角、魚眼和超長焦之外,就是平常所說的“大三元”之類的,一般分為16—35(14—24)、24—70和70—200三種,平時都給他們分別為廣角、中焦和中長焦的命名,它們的互相銜接與補充,基本滿足了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並且成像效果都很優秀,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三元”的美稱。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一、廣角鏡頭適合風光類題材的拍攝。遇上綺麗風光,廣角鏡頭就會優勢盡顯,它能使畫面寬宏、氣勢磅礴,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和震撼;由於廣角的原因,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畸變和扭曲,這對於自然風光來說,大江大海、山川河流,這些畸變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於城市建築在內的元素會有一定的體現,不過,後期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二、中焦鏡頭適應性更為寬泛。這支鏡頭對於中小規模的人文活動和人物活動,拍攝非常順手,距離要求不高,能近能遠,畫面工整養眼,適合大多數活動類場景的拍攝;即便是在室內的活動,也能伸展自如,相對來說,在“三元”裡面屬於機動性最好的鏡頭。

第三、中長焦鏡頭適合人物和特寫類題材的拍攝。這種體會,相信大多數人都具有,當人物不是很多的時候,它的拍攝成像很優,對於細節的描寫與刻畫也是得心應手。

一次旅行,由於本次行程遇上的相對集中題材,加上個人拍攝喜好與習慣不同,也就給我們決策“帶一支鏡頭”提供了依據,這個依據建築在對本次旅行的拍攝內容和個人喜好上,出發之前,必須做一次認真的分析和判斷。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1、風光題材為主,你又很是、非常喜好風光,那無疑帶上廣角鏡頭。

2、人文活動為主,文化元素為主,無疑是中焦鏡頭。遇上迷人風光大景怎麼辦——24—70橫著拍攝接片,兩張可以,三張也行;橫幅可以,豎幅也行。

3、人物拍攝為主,細膩刻畫描寫為主,無疑是中長焦鏡頭。遇上較大場景的人文活動怎麼辦——適當拉開一點拍攝距離,場景就能“變”大許多;遇上迷人風光大景怎麼辦——70—200橫著拍攝接片,兩張可以,三張也行;橫幅可以,豎幅也行。

以上的所有討論都是在“只帶一支鏡頭”假定下進行的,真正實施時,不必那麼教條和刻板,就連三腳架也是可以考慮在內的。

我是優質攝影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拍客張光林》,感謝點贊和轉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如果出遊時只能帶一個鏡頭的話,你會帶哪個焦段的呢?為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預設性”命題,預設的條件是“只帶一支鏡頭”,結論是帶那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對於特定的人有唯一的答案,但對於一般人和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標準的答案。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不同焦段的鏡頭,對於拍攝場景都具有一定適用性,就是說不同的鏡頭相對“只能”適用一定的場景,而“適應”與“不適應”又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拍攝焦段的使用還與個人的拍攝習慣相聯繫;如果誇張一點說的話,還就是有“一鏡走天下”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拍攝結果。

鏡頭的焦段,除了微距、超廣角、魚眼和超長焦之外,就是平常所說的“大三元”之類的,一般分為16—35(14—24)、24—70和70—200三種,平時都給他們分別為廣角、中焦和中長焦的命名,它們的互相銜接與補充,基本滿足了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並且成像效果都很優秀,所以人們才給了它們“三元”的美稱。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一、廣角鏡頭適合風光類題材的拍攝。遇上綺麗風光,廣角鏡頭就會優勢盡顯,它能使畫面寬宏、氣勢磅礴,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和震撼;由於廣角的原因,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畸變和扭曲,這對於自然風光來說,大江大海、山川河流,這些畸變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於城市建築在內的元素會有一定的體現,不過,後期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第二、中焦鏡頭適應性更為寬泛。這支鏡頭對於中小規模的人文活動和人物活動,拍攝非常順手,距離要求不高,能近能遠,畫面工整養眼,適合大多數活動類場景的拍攝;即便是在室內的活動,也能伸展自如,相對來說,在“三元”裡面屬於機動性最好的鏡頭。

第三、中長焦鏡頭適合人物和特寫類題材的拍攝。這種體會,相信大多數人都具有,當人物不是很多的時候,它的拍攝成像很優,對於細節的描寫與刻畫也是得心應手。

一次旅行,由於本次行程遇上的相對集中題材,加上個人拍攝喜好與習慣不同,也就給我們決策“帶一支鏡頭”提供了依據,這個依據建築在對本次旅行的拍攝內容和個人喜好上,出發之前,必須做一次認真的分析和判斷。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1、風光題材為主,你又很是、非常喜好風光,那無疑帶上廣角鏡頭。

2、人文活動為主,文化元素為主,無疑是中焦鏡頭。遇上迷人風光大景怎麼辦——24—70橫著拍攝接片,兩張可以,三張也行;橫幅可以,豎幅也行。

3、人物拍攝為主,細膩刻畫描寫為主,無疑是中長焦鏡頭。遇上較大場景的人文活動怎麼辦——適當拉開一點拍攝距離,場景就能“變”大許多;遇上迷人風光大景怎麼辦——70—200橫著拍攝接片,兩張可以,三張也行;橫幅可以,豎幅也行。

以上的所有討論都是在“只帶一支鏡頭”假定下進行的,真正實施時,不必那麼教條和刻板,就連三腳架也是可以考慮在內的。

我是優質攝影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拍客張光林》,感謝點贊和轉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預設性命題:假如一次旅行只帶一支鏡頭,該如何選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