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魯迅 文章 文化 聚美說歷史 2019-04-14

這些年魯迅所寫的文章,有很多都已經從書本中撤出去了。這對於廣大中小小學來說,實在算是一個福音,因為以他們的能力來說,理解這位作家所寫的很多內容,都是相當費力的。不過大家都知道,他的地位是牢不可撼的,並不能以入選篇目減少而有所動搖。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其實大家也明白,他的文章並不是故意搞得晦澀難懂,而是當時形勢下不得已而為之。他曾有過一個讓人非常吃驚的言論"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相信這句話可以說是相當的淺溼直白了。那麼他為何會對漢字深惡痛絕,甚至等同到國家危亡的高度來說這件事呢?這裡面究竟有何原因?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其實只要看一下他寫這句話的背景和語境,相信大家就能夠明白他的苦心和初衷,真的不是在拿漢字"開涮"。這是他在一篇文章中的開篇導語,也許是覺得這句言論已經足夠觸目驚心,他在其後對此進行了一番解釋,就是漢字實在是太艱深了,連他本人都飽受其害!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他認為,再使用下去,實在是難以忍受。為了學習它,把學生大量的精力都消耗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來呢?其實我們今天看起來很簡單的"美",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非要被寫成"薑",還必須寫得不偏不倚,剛好在方字格的本子裡,這對於小學生來說非但無益,而且還要日復一日地練習,實在是強人所難。那麼魯迅先生這番意圖究竟有何所指呢?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其實在他看來,這種繁體字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是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為此他提倡用拉丁文來代替,理由就是這種文字結構簡單。其實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了,他並不是痛恨漢字,而是痛恨它太過繁瑣,為此在新文化運動中每每提及,都是口誅筆伐。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為了讓民眾認識到這種弊病,他甚至將之比喻成藏在人身體裡的結核,反應比較過激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這在舊社會,可是一種不治之症。不過在他提出消滅漢字的時候,當時我們國家也逐步認識到繁體字對於社會的危害,在我們國家成立後,簡化字的推廣速度就更快了。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言論竟出自魯迅之口,究竟有何原因

也因為漢字得到簡化,對於當時的掃盲運動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因為漢字變得簡便易學,肯定會受到大家的普遍歡迎。事實上現在我們都已經認識到,我們的漢字源遠流長,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過形狀,是我們的驕傲。其實也許魯迅先生沒有想到,他所提倡的拉丁文,在很多使用的國家,文盲率比我們國家要高得多。

備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