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第二個提出這類觀點的,則是著名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第二個提出這類觀點的,則是著名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而錢玄同做為發明此觀點的專利擁有者,最初,還是通過閱讀陳獨秀的文章,而獲得的啟發。

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視角犀利地提出,舊中國不少老百姓的思想中,皇權思想依然嚴重,所以才有袁世凱這樣的政治人物能夠在民國之後,還做著皇帝夢。要想使老百姓,認同共和,就必須徹底洗刷認知中腐朽落後的封建倫理和思想。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來了不少討論。

其中,一個真愛粉,就是年輕的錢玄同。

錢玄同腦洞大開,把文化的靶心直接推向孔子儒學,認為必須進行倫理改革。

那麼,儒學的源頭又在哪裡呢?

錢玄同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想法:"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第二個提出這類觀點的,則是著名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而錢玄同做為發明此觀點的專利擁有者,最初,還是通過閱讀陳獨秀的文章,而獲得的啟發。

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視角犀利地提出,舊中國不少老百姓的思想中,皇權思想依然嚴重,所以才有袁世凱這樣的政治人物能夠在民國之後,還做著皇帝夢。要想使老百姓,認同共和,就必須徹底洗刷認知中腐朽落後的封建倫理和思想。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來了不少討論。

其中,一個真愛粉,就是年輕的錢玄同。

錢玄同腦洞大開,把文化的靶心直接推向孔子儒學,認為必須進行倫理改革。

那麼,儒學的源頭又在哪裡呢?

錢玄同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想法:"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漢字拉丁化

他認為,廢除漢文之後,可以用更加簡單易學,語根精良、發音整齊的世界語,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

這樣一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將得以更普遍更徹底的展開。

錢玄同還真付出了實踐。

他實踐的第一步就是,改革繁瑣的漢字書寫結構、擬定漢字拼音讀法,把漢字注音、簡化漢字作為工作的重心,然後,努力研究出成果,再開始廣泛推廣。

不過,因為抗戰爆發,錢玄同中斷了他的研究推廣。

這樣,推翻漢字的衝動,也就被擱置一邊。

漢字,終於免去了被世界語替代的危險。

但錢玄同的觀點,當時的人們,有一部分卻比較認同,比如陳獨秀和魯迅先生

陳獨秀曾說:"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所言,大有深意

錢玄同是魯迅先生既是摯友,也是同門。二人在文化繼承上,都算章太炎的弟子。

章太炎作為民國著名的大學者,以博學和敢罵聞名於世,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章瘋子"。

錢玄同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章太炎先生的狂傲之氣,敢於鍼砭時弊,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是,魯迅是個謹慎而理性的人,雖然他一生批判之言語無數,但從不無的放矢。

那麼,他為什麼支持錢玄同這般偏激的"廢除漢字"之言論?

對於這個態度,我們不妨結合民國五四時代的社會主題,以及魯迅先生自己的作品來解答。毋庸置疑,整個民國,最重要的的思想文化運動之一,就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的主題,就是啟蒙。

魯迅先生的意思,其實說的是啟蒙的第一要義,首先在於給啟蒙的對象什麼樣的文化。

我們知道,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最痛恨的是面對國家的危亡,很多民眾卻麻木不仁。

他們看不到時代的進步,看不到戰士流血犧牲的意義,看不到舊中國落後於世界強林的原因。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就是因為沒有新式的健康的屬於現代意義上的"人"的文化。

幾乎在那一代人的筆下,共同呼籲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而非浸淫在封建文化中的臣民。

所以,五四文學的一個主題就是——人的文學。

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一向最關注兩個群體——農民和知識分子。

舊中國的農民大多數不識字,不認字,而知識分子,雖然掌握了文字,卻被傳統漢字的表達系統,帶入到了某種迂腐的情境。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屬於這樣的一種所謂舊派知識分子。

孔乙己雖已落魄,卻始終奢望保持其尊嚴。

孔乙己覺得讀書人無上光榮,天然須獲得尊重,即便被人揭發他偷書的事情,他也認為那是讀書人的事,不失為一種"雅"賊。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第二個提出這類觀點的,則是著名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而錢玄同做為發明此觀點的專利擁有者,最初,還是通過閱讀陳獨秀的文章,而獲得的啟發。

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視角犀利地提出,舊中國不少老百姓的思想中,皇權思想依然嚴重,所以才有袁世凱這樣的政治人物能夠在民國之後,還做著皇帝夢。要想使老百姓,認同共和,就必須徹底洗刷認知中腐朽落後的封建倫理和思想。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來了不少討論。

其中,一個真愛粉,就是年輕的錢玄同。

錢玄同腦洞大開,把文化的靶心直接推向孔子儒學,認為必須進行倫理改革。

那麼,儒學的源頭又在哪裡呢?

錢玄同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想法:"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漢字拉丁化

他認為,廢除漢文之後,可以用更加簡單易學,語根精良、發音整齊的世界語,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

這樣一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將得以更普遍更徹底的展開。

錢玄同還真付出了實踐。

他實踐的第一步就是,改革繁瑣的漢字書寫結構、擬定漢字拼音讀法,把漢字注音、簡化漢字作為工作的重心,然後,努力研究出成果,再開始廣泛推廣。

不過,因為抗戰爆發,錢玄同中斷了他的研究推廣。

這樣,推翻漢字的衝動,也就被擱置一邊。

漢字,終於免去了被世界語替代的危險。

但錢玄同的觀點,當時的人們,有一部分卻比較認同,比如陳獨秀和魯迅先生

陳獨秀曾說:"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所言,大有深意

錢玄同是魯迅先生既是摯友,也是同門。二人在文化繼承上,都算章太炎的弟子。

章太炎作為民國著名的大學者,以博學和敢罵聞名於世,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章瘋子"。

錢玄同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章太炎先生的狂傲之氣,敢於鍼砭時弊,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是,魯迅是個謹慎而理性的人,雖然他一生批判之言語無數,但從不無的放矢。

那麼,他為什麼支持錢玄同這般偏激的"廢除漢字"之言論?

對於這個態度,我們不妨結合民國五四時代的社會主題,以及魯迅先生自己的作品來解答。毋庸置疑,整個民國,最重要的的思想文化運動之一,就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的主題,就是啟蒙。

魯迅先生的意思,其實說的是啟蒙的第一要義,首先在於給啟蒙的對象什麼樣的文化。

我們知道,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最痛恨的是面對國家的危亡,很多民眾卻麻木不仁。

他們看不到時代的進步,看不到戰士流血犧牲的意義,看不到舊中國落後於世界強林的原因。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就是因為沒有新式的健康的屬於現代意義上的"人"的文化。

幾乎在那一代人的筆下,共同呼籲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而非浸淫在封建文化中的臣民。

所以,五四文學的一個主題就是——人的文學。

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一向最關注兩個群體——農民和知識分子。

舊中國的農民大多數不識字,不認字,而知識分子,雖然掌握了文字,卻被傳統漢字的表達系統,帶入到了某種迂腐的情境。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屬於這樣的一種所謂舊派知識分子。

孔乙己雖已落魄,卻始終奢望保持其尊嚴。

孔乙己覺得讀書人無上光榮,天然須獲得尊重,即便被人揭發他偷書的事情,他也認為那是讀書人的事,不失為一種"雅"賊。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

而窮的叮噹響的他,依然穿著長衫,拒絕穿沒知識文化階層穿的短衫,對於這個外表打扮的執著,也是其保持知識分子特徵的符號之一。

最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他在教咸亨酒店的小夥計寫字的時候,他很自豪地說,"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種寫法。"

可是,那個小夥計會覺得,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同時,小夥計也會想,那你孔乙己既然有文化,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改變命運呢?

你依然屬於被奴役的一個階層,甚至,還被相同階層的短衫窮苦人們看不起。

為什麼?

因為你不倫不類。

於是,他保持的所謂尊嚴,被魯迅先生理解為舊式知識分子的一種虛妄的尊嚴。

連國家都快要被滅亡了,這樣的虛妄還有什麼用?

一代人的焦慮

那麼,漢字究竟有多大的阻礙?在章太炎、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一代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看來,漢字掌握起來太難。在舊中國,掌握漢字是一種權力象徵。

這幫人在舊制度下,是通過漢字晉升為官僚階級的代表,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而在他在自己的《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曾這樣表示過:"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那個年代,連拼音都沒有,掌握漢字的確是有相當的難度。

當時4萬萬國人,也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掌握漢字,對於文化的普及,的確存在不少難度。

同時,他們有一種極力想融入世界現代潮流的意識。對於帝國主義的入侵,他們

充滿巨大的危機感。在這樣焦慮中,如何喚醒民眾,成為時代的任務。而採用更簡便通俗,簡單易懂的白話文,就是一種改革。

"

來源:頭條號 文史包袱鋪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為何魯迅先生卻對漢字表示這樣的態度?

緣起:關於廢除漢字,魯迅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能此言過於突兀,為了方便理解,他接著又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在這段話裡,魯迅先生把漢字的使用,與中國的發展結合起來。

而你若以為,這是魯迅先生生病時說的糊塗話,那麼,我們翻閱其它作品,就可以發現,他並非出於一時之快而如是說。

在其作品《關於新文字》中,魯迅先生也說:"方塊字愚民的利器,如果不去除方塊字,中國只能等死。"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魯迅《關於新文字》

事實上,你若生活在民國,估計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

因為,魯迅並非第一個這樣說的。

一向敢於發驚人之語的民國大咖群體中,早有人率先提出這類觀點。

第一個"狂人",其實就是魯迅的好朋友,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第二個提出這類觀點的,則是著名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而錢玄同做為發明此觀點的專利擁有者,最初,還是通過閱讀陳獨秀的文章,而獲得的啟發。

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視角犀利地提出,舊中國不少老百姓的思想中,皇權思想依然嚴重,所以才有袁世凱這樣的政治人物能夠在民國之後,還做著皇帝夢。要想使老百姓,認同共和,就必須徹底洗刷認知中腐朽落後的封建倫理和思想。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來了不少討論。

其中,一個真愛粉,就是年輕的錢玄同。

錢玄同腦洞大開,把文化的靶心直接推向孔子儒學,認為必須進行倫理改革。

那麼,儒學的源頭又在哪裡呢?

錢玄同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想法:"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漢字拉丁化

他認為,廢除漢文之後,可以用更加簡單易學,語根精良、發音整齊的世界語,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

這樣一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將得以更普遍更徹底的展開。

錢玄同還真付出了實踐。

他實踐的第一步就是,改革繁瑣的漢字書寫結構、擬定漢字拼音讀法,把漢字注音、簡化漢字作為工作的重心,然後,努力研究出成果,再開始廣泛推廣。

不過,因為抗戰爆發,錢玄同中斷了他的研究推廣。

這樣,推翻漢字的衝動,也就被擱置一邊。

漢字,終於免去了被世界語替代的危險。

但錢玄同的觀點,當時的人們,有一部分卻比較認同,比如陳獨秀和魯迅先生

陳獨秀曾說:"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所言,大有深意

錢玄同是魯迅先生既是摯友,也是同門。二人在文化繼承上,都算章太炎的弟子。

章太炎作為民國著名的大學者,以博學和敢罵聞名於世,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章瘋子"。

錢玄同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章太炎先生的狂傲之氣,敢於鍼砭時弊,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是,魯迅是個謹慎而理性的人,雖然他一生批判之言語無數,但從不無的放矢。

那麼,他為什麼支持錢玄同這般偏激的"廢除漢字"之言論?

對於這個態度,我們不妨結合民國五四時代的社會主題,以及魯迅先生自己的作品來解答。毋庸置疑,整個民國,最重要的的思想文化運動之一,就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的主題,就是啟蒙。

魯迅先生的意思,其實說的是啟蒙的第一要義,首先在於給啟蒙的對象什麼樣的文化。

我們知道,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最痛恨的是面對國家的危亡,很多民眾卻麻木不仁。

他們看不到時代的進步,看不到戰士流血犧牲的意義,看不到舊中國落後於世界強林的原因。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就是因為沒有新式的健康的屬於現代意義上的"人"的文化。

幾乎在那一代人的筆下,共同呼籲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而非浸淫在封建文化中的臣民。

所以,五四文學的一個主題就是——人的文學。

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一向最關注兩個群體——農民和知識分子。

舊中國的農民大多數不識字,不認字,而知識分子,雖然掌握了文字,卻被傳統漢字的表達系統,帶入到了某種迂腐的情境。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屬於這樣的一種所謂舊派知識分子。

孔乙己雖已落魄,卻始終奢望保持其尊嚴。

孔乙己覺得讀書人無上光榮,天然須獲得尊重,即便被人揭發他偷書的事情,他也認為那是讀書人的事,不失為一種"雅"賊。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

而窮的叮噹響的他,依然穿著長衫,拒絕穿沒知識文化階層穿的短衫,對於這個外表打扮的執著,也是其保持知識分子特徵的符號之一。

最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他在教咸亨酒店的小夥計寫字的時候,他很自豪地說,"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種寫法。"

可是,那個小夥計會覺得,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同時,小夥計也會想,那你孔乙己既然有文化,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改變命運呢?

你依然屬於被奴役的一個階層,甚至,還被相同階層的短衫窮苦人們看不起。

為什麼?

因為你不倫不類。

於是,他保持的所謂尊嚴,被魯迅先生理解為舊式知識分子的一種虛妄的尊嚴。

連國家都快要被滅亡了,這樣的虛妄還有什麼用?

一代人的焦慮

那麼,漢字究竟有多大的阻礙?在章太炎、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一代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看來,漢字掌握起來太難。在舊中國,掌握漢字是一種權力象徵。

這幫人在舊制度下,是通過漢字晉升為官僚階級的代表,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而在他在自己的《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曾這樣表示過:"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那個年代,連拼音都沒有,掌握漢字的確是有相當的難度。

當時4萬萬國人,也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掌握漢字,對於文化的普及,的確存在不少難度。

同時,他們有一種極力想融入世界現代潮流的意識。對於帝國主義的入侵,他們

充滿巨大的危機感。在這樣焦慮中,如何喚醒民眾,成為時代的任務。而採用更簡便通俗,簡單易懂的白話文,就是一種改革。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當然,後來的簡體字運動,某種程度上,就是漢字改革的成果。

不過,對於漢字廢除提法,我們回那一代人的路徑,也不免引發深思。

漢字的優美、內涵、博大精深,究竟非一朝一夕而成,其中的精華也應當用發展的眼光去繼承弘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