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因為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同名電影,“羅生門”這個詞被從那些本該遭歷史淘汰的詞彙堆裡撈了出來,浴火重生,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對事實進行表述,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註定就此籠罩上迷霧,這就是“羅生門”。

但我要說的並不是黑澤明的《羅生門》,而是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羅生門》。

《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事實上,就電影內容而論,黑澤明的《羅生門》確切地講應該叫《竹林中》,因為電影的核心內容是由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竹林中》改編而來,它和小說《羅生門》的關係不過是借了這麼個地名,以及其中的一場大雨而已。

說到《竹林中》,也是一篇極其有意思的小說。

小說很短,圍繞一起發生在竹林中的、見色起意的凶殺案,由7個相關人物的7段證詞組成。

尤其是三個命案直接參與人的證言各執一詞,導致弄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真相到底是啥。

《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有趣的是,黑澤明在電影中給這篇小說“腦補”了一段合情合理的真相,過了一把阿加莎作推理小說的癮。

這樣的“腦補”當然還可以有很多種,雖然芥川寫得並不是推理小說,但這種“推理的讀法”想來倒也未嘗不可。

————

回頭來說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羅生門》。

小說講某日傍晚,一個家將獨自在陰森破敗的羅生門下避雨。他剛被主人辭退,正煩惱著以後到底該怎麼謀生。

是不擇手段(當強盜)地活下去,還是擇手段地被餓死?善與惡的小人在他心裡打著架。

他想找個地方過夜,於是來到了羅生門的樓上。

家將本來以為樓上不過幾具死屍,卻沒料到瞧見了這麼一幕:一個老太婆正蹲在一具女屍前一根一根地拔頭髮。

短暫的毛骨悚然之後,一股正義之火在家將心頭熊熊燃起:他覺得老婆子這種行為簡直是不可饒恕的罪惡。

老婆子解釋拔頭髮是為了做成假髮換點錢,不然只好被餓死。

她還進一步辯護說,這些死人活著的時候幹得都是這種壞事,包括那個被她拔了頭髮的女人。

家將聽了,心頭的正義之火一下子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勇氣,一種作惡的勇氣。

他不再為餓死還是當強盜糾結了,他搶光了老太婆的衣服,走進了黑沉沉夜色中。

————

一篇很可怕的小說,不只可怕在它的故事氛圍,更可怕在整個故事背後的寓意。

人類活下去,需要某種共同的信念,譬如信仰宗教,認同法律,相信手裡那些花花綠綠叫做“貨幣”的紙張能換實際的東西。

其間,善的信念和惡的信念也一直鬥爭著。

如果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講了一個“善”戰勝“惡”的故事,那麼芥川的《羅生門》講的就是一個“惡”戰勝了“善”的故事,就是一個人間如何變成地獄的故事。

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讓還需要一生的修行外搭一套銀餐具和兩隻銀燭臺,老太婆可好,幾句話就讓家將扔了良心。可見惡收買人心的力量有多大。

惡是利己的,善是利人的,從本性來講,利己是比利人容易的。

但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一味利己的結果就是弱肉強食的內部廝殺,真真正正是連禽獸都不如。

記得以前有個故事常拿來做高考作文素材的,說天堂和地獄的人都拿一隻勺柄比胳膊長的勺子吃飯,區別在於,天堂的人互相喂著吃,所以都很幸福;地獄的人只往自己嘴裡送,所以苦不堪言。

現在看來意味無窮。

即便從純“利益”的角度看,“善”也比“惡”更有利於人類的集體生存。

只是,人間既不是純天堂,也不是純地獄,有人願意拿自己手裡的勺喂別人,也有人總想著只往自己嘴裡送,且極易引發連鎖反應。

小說裡家將就是極好的例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