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 | 一味清歡

2003年,影片《鋼琴師》在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男主、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

這部二戰題材影片,改編自波蘭猶太裔作曲家和鋼琴家瓦列迪斯洛·席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以席皮爾曼的視角,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慘痛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出生在波蘭籍猶太人家庭,是二戰的受害人和親歷者,片中席皮爾曼從集中營逃出的“不要跑”片段,是羅曼·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儘管羅曼·波蘭斯基曾親歷二戰,但他並沒有在《鋼琴家》中過分渲染情緒,反而用剋制、冷靜的鏡頭,讓席皮爾曼以旁觀者和親歷者的身份,平鋪直敘地講述了二戰中納粹德國對波蘭猶太人的殘忍屠殺,以及壓迫下的猶太人艱難求生的故事。

飾演席皮爾曼的演員是艾德里安·布洛迪,為了演好席皮爾曼這一角色,他每天練四個小時的鋼琴,並在短時間內減重了近30磅。在艾德里安的努力下,一個飽受戰爭苦楚、為了生存四處躲藏、活得毫無體面的鋼琴家形象躍然眼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影片雖名為“鋼琴家”,但關於音樂的場景卻並不多,不過每一處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席皮爾曼隨環境而變化的心態。開頭的鋼琴曲引入戰爭的主題,正在波蘭電臺彈奏的席皮爾曼還未意識到時局的嚴重性,心情是平和且輕鬆的;從集中營逃出來後,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席皮爾曼,在一處避難所的鋼琴上方彈奏無聲的樂曲,帶著懷念、短暫的輕鬆和對未來的恐懼與迷茫;在廢墟中為德國軍官彈奏的鋼琴曲,席皮爾曼從剛開始的恐懼到後來的深情投入逐漸轉變;最後結尾在音樂廳的演奏,席皮爾曼的心情再次迴歸平和。

音樂不是電影的主題,卻貫穿影片始終,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將音樂與戰爭兩個元素串聯起來,由純美的音樂烘托出殘酷的戰爭,並通過席皮爾曼的身份、心態的轉變,展現了戰爭的冷血殘酷、人性的複雜以及生存至上的哲理。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席皮爾曼是波蘭最好的天才鋼琴家,可在戰爭面前,他同其他人一樣渺小,侵略者不會因為他的才華而對他有絲毫特殊對待。為了生存,席皮爾曼去咖啡館為猶太敗類彈琴,接受殘害同胞的猶太警察的救助,向集中營的德國軍官下跪,裝死躲過德國軍隊的查巡,甚至喝下放置了許多天的餿水。

在躲藏的最後時期,席皮爾曼幾乎不像個人了,他的衣服破敗不堪,頭髮和鬍鬚因為長期未打理顯得骯髒凌亂,身體瘦得皮包骨,走起路來緩慢又沉重,由於長期食物匱乏,他的嘴巴不由自主地發出咀嚼的聲音。看到他的模樣,再想想影片開頭那個高貴優雅、西裝筆挺的鋼琴家,實在令人唏噓。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從才華橫溢、備受尊敬的鋼琴家,到為了生存放棄全部尊嚴的卑微的人,戰爭殘酷地改變了席皮爾曼的命運,而幸運的是,席皮爾曼以頑強的意志度過了戰爭中每一個艱難的時刻。失去尊貴的鋼琴家身份、與家人離散、做苦工、像老鼠一樣躲藏和找食物,無論經歷怎樣的磨難,席皮爾曼都沒有放過任何生的機會,也恰恰是這種頑強的求生本能,讓他捱過最艱難的戰爭歲月,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

作為二戰的倖存者,席皮爾曼身上沒有偉光正的英雄主義,除開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他更像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會為了家人的安危四處奔波,會懼怕死亡,會為了活著放棄自己的尊嚴,不會為了別人犧牲自己,這種小人物精神看起來令人不齒,但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因為它的本質是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影片雖然看起來是一部自傳,但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顯然有更大的野心,除了講述席皮爾曼在戰爭中艱難求生的故事,羅曼·波蘭斯基還通過席皮爾曼的視角,展現了德國軍官、受迫害的猶太人以及與德國人勾結的猶太敗類等不同身份的人在戰爭中的表現,描繪了一幅戰爭中的眾生相。

德國人,作為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在許多二戰題材影片中都以“殺人狂魔”的形象出現,在《鋼琴家》中,德國侵略者動輒殺人的場景也比比皆是,將坐輪椅的老人扔下樓摔死,讓猶太人排成一列然後一個個殺死,對大街上的猶太人隨意槍殺,這些場景無不體現了德國侵略者的冷血殘酷。

但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無疑是客觀的,他並沒有片面地僅僅呈現了德國侵略者殘酷的一面,還展現了一個心存良善的德國軍官威廉·霍森菲爾,在席皮爾曼躲藏的最後時期,是威廉提供的食物幫助席皮爾曼度過難關,等來俄國人的營救。威廉·霍森菲爾的存在,證明善良不分國界,並非每一個德國人都是迫害猶太人的侵略者,德國人中固然有殺人不眨眼的狂魔,但也有堅守本心、保持善良的好人。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猶太人,作為戰爭的受害者,在二戰題材影片中總是以苦難悲慘的形象存在,但《鋼琴家》中的猶太人顯然有更加豐富立體的形象。他們有的受盡壓迫,在死亡面前毫無反抗之力;有的為了生存,勾結德國侵略者,迫害自己的同胞;有的表面服從德國侵略者,私下幫助受迫害的同胞;還有的為了種族的自由,暗地裡組織起義,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鏡頭下的猶太人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他冷靜地將戰爭中每個人所處的場景及所作的選擇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做任何偏向,只待觀眾自己去評判。為了躲避搜捕悶死孩子的媽媽,與同胞搶奪食物的流浪漢,對席皮爾曼伸出援助之手的猶太警察,這些人有時會出於本能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但有時又會出於道德幫助他人,自私又無私,矛盾的人性在戰爭中顯露無遺。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無論是德國侵略者還是受迫害的猶太人,在影片中的形象都不是片面的,甚至他們的人性有互通之處,拿著警棍毒打同胞的猶太敗類與隨意殺害猶太人的德國侵略者何其相似,而偷偷拿食物救濟席皮爾曼的德國軍官也與幫助席皮爾曼逃跑的猶太人一樣善良。影片彷彿一幅戰爭全貌圖,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客觀地將每個人的好與壞一一呈現出來,為觀眾奉獻了一個好故事。

《鋼琴家》:人人都是犧牲品,戰爭的可怕遠超乎你的想象

看完影片,我的心裡油然而生一種絕望的悲涼,無論是席皮爾曼為了生存放棄全部尊嚴而苟且地活著,還是猶太人在德國侵略者的槍下毫無反抗之力,或是德國侵略者滅絕人性淪為殺人狂魔,都讓我感到無邊的悲涼。我們常說,生而為人,要努力為幸福抗爭,但在戰爭面前,幸福只是一個笑話,因為戰爭下的每個人都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犧牲品,要麼付出血的代價,要麼喪失人性的本真,毫無幸福可言。

如今二戰結束已經70多年了,那段慘痛的歲月已成為人類史上無法抹除的沉重,每每想起,都令人感懷戰爭的可怕。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和平年代,戰爭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十分遙遠,但這世上仍有些人還在飽受戰爭的苦楚,只願戰爭遠離塵世,和平永存人間。

清歡簡介:

一味清歡,90後天蠍女,愛寫作愛自由,願攜清歡一味,度人生百年。微信公眾號:一味清歡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