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鄉賢捐資八千萬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

傑出鄉賢捐資八千萬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

羅定培獻中學效果圖。

掃二維碼

瞭解更多校園信息

林欣欣是雲浮羅定市羅定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兩年前,她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今年1月,聽聞羅定要從全市公辦學校選調教師支援即將落成的羅定市培獻中學,她主動報名並順利通過選拔。

“高中畢業時,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差點讀不了書,是瀧州教育基金會給了我幫助。現在基金會要辦學校,我希望能用行動以表感恩之情。”林欣欣說。

這所坐落在羅定市環市東路168號、佔地200畝的培獻中學是由中國警察協會副會長、省法學會會長樑偉發倡議發起,廣東德鴻集團董事長樑培獻捐資8000萬元和羅定市瀧州教育基金會投資創辦的。

目前,學校已啟動首期招生工作,面向社會提供1000個優質七年級學位。今年9月開學季,羅定本地學生很快就能在“家門口”的好學校就讀。

情繫桑梓,讓家鄉孩子讀好書

“培獻中學是一所有故事的學校。”談起培獻中學的由來,樑偉發如是說。

多年前,樑偉發與妻子在一次閒談中萌發了建立助學基金會,幫助貧困孩子上學的想法。在夫婦二人的倡導下,羅定市瀧州教育基金會於2010年正式批准成立,依法籌集資金,用於助學獎學獎教。

據基金會理事長鍾雪芳介紹,自成立以來基金會共募集愛心善款1.1億餘元,資助貧困大學生4000餘人次,累計發放助學、獎學、獎教資金和支持校園建設3100多萬元。

隨著影響力的逐漸擴大,如何能讓募集到的資金保值和增值,發揮更大作用成為基金會面臨的新問題。鍾雪芳說,樑偉發和基金會發起人經過討論,一致認為興辦一所學校,不僅可以解決資金保值問題,還能為羅定教育發展提供助力。

但建設一所學校談何容易?鍾雪芳告訴筆者,資金不足便是首要難題。按照計劃,建設這所中學總投資超6億元,首期至少需要2億元。除去基金會已有資金首期就有8000萬元的資金缺口,這讓他們犯了難。

去年8月,作為中山市羅定商會會長、雲浮市工商聯副主席的樑培獻偶然間得知家鄉要建設一所中學,便毫不猶豫捐出8000萬元,解決學校建設的燃眉之急,並表示後期建設不足部分的資金,也可繼續由其籌措投入。

“我是從羅定走出去的,是羅定養育了我。”樑培獻深知教育對改變個人命運乃至地方發展的重要性,希望讓家鄉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優質教育。

樑培獻出生於羅定市太平鎮,大學畢業便去中山工作。在國有銀行工作10年後,他下海創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公司業務越做越好,他也思考著如何回報家鄉和社會。

“從村小學到鎮上的中心小學,再到市裡的羅定中學,我切身感受到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關鍵。”樑培獻回憶起自身的成長經歷感慨道,“如果羅定有更多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麼成才的機會也就更大。”

多年來,樑培獻一直熱衷於為家鄉的教育公益事業慷慨捐資。在樑培獻看來,這樣的幫助還遠遠不夠,如果能建設一所高水平的優質學校,持續不斷為孩子們提供優質學位,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在得知瀧州教育基金會要建設一所高端民辦中學時,樑培獻立即響應,捐款8000萬元。

將緩解城區學位緊張問題

羅定市位於粵西山區,轄內人口130多萬人。從古至今,羅定素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定教育一度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來,羅定出現優質學位緊張、生源外流等情況。如何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成為羅定市委、市政府牽掛的一件民生大事。

“社會力量辦學對緩解優質學位短缺,促進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羅定市委書記、市長彭仲典說,培獻中學的建成將有效緩解城區中學優質學位不足的壓力,提升羅定市的教學質量。

羅定市教育局局長杜漢才介紹,目前光羅定市城區就有在校小學生2萬餘人,每年有超過3000名小學畢業生。但城區現僅有6所初中,無法完全滿足城區小學畢業生的就讀需求。

據悉,培獻中學為民辦完全中學,土地和房產的物權屬於瀧州教育基金會。學校首期工程實際建築面積已達6萬多平方米,連同校園各項設備設施建設,投資額將近3億元,可提供3000多個優質學位;學校整體建設完成後,總投資額預計超6億元,可提供5000多個優質學位。

據悉,羅定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凝聚鄉賢力量興辦高質量民辦學校,在用地、政策和師資上予以大力支持。

培獻中學位於羅定環市東路,地理位置優越。羅定市委、市政府為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將土地確定為教育用途並劃撥給羅定市瀧州教育基金會,用來建設學校。

“從選址到制定方案再到開工,只用了不到2個月的時間。”彭仲典說,各職能部門高度配合、密切合作,及時溝通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

羅定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培獻中學項目動工以來,他和工作組成員平均每個月要去學校考察兩三次,“每去一次都有新的變化”。

“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地的村民。”羅定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莫炳佳說,得知要建學校,村民們非常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希望當地的教育能越辦越好。

對此,鍾雪芳也深有感觸。作為培獻中學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她全程負責工程的建設工作,每週召開兩次工程進展會,每天都能看到項目的新進展。據她透露,計劃今年7月底首期所有建築將裝修好並交付使用,保證9月1日順利開學。

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吳新華曾擔任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的副校長,亦擔任過中山市桂山中學的校長,聽說了樑培獻為家鄉捐資辦學的故事深受感動。在樑培獻的邀請下,他離開了工作三十多年的城市,來到雲浮羅定,著手建設和管理一所新學校。

“看著一所學校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出生到快速長大,也是一件樂事。”吳新華笑著說,得益於更加靈活的管理體制,學校將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勤實、堅毅、創新、圖強’是我們追求的辦學精神,‘惟精惟一,正學正中’是我們的校訓。”吳新華說,校訓從《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發展而來,寓意學生在校期間對待學習須得一心一意,一以貫之,心無旁騖;做學問要走正道,不走歪門邪道,為人處事等各方面能秉執中正之道。

在吳新華看來,一名優秀人才需要具備社會擔當、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要懂得審美、有善心、講仁愛,“這和培獻中學的辦學目標也是一致的”。

“教育不像工業,不能大批量同質化生產,它更像農業,要精耕細作。”吳新華說,為了讓每一名學生能夠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培獻中學在課程設置上特別強調“私人定製”。

吳新華介紹,培獻中學致力於讓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因而在課程設置上以“國家課程”為標準,以“校本課程、探究課程、生涯課程”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

為了培養具有“中國心、世界眼”的學生,學校特別開設了以“國學”“六藝”、鄉土文化和傳統武術等為內容的校本課程;同時開設人工智能、研學旅行等探究課程。此外,還引進外教,注重加強學生英語口語和聽力訓練,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優秀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在師資力量上,學校不僅集聚了一批省內名師、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和學科帶頭人,還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既有特級教師,也有正高級教師。目前全校已完成教師招聘工作,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

與時俱進,適當超前,是一個學校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據吳新華介紹,在今年6月,培獻中學已與中國電信雲浮分公司、廣東新亞洲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簽訂5G智慧校園戰略合作協議,聚力打造5G智慧校園標杆示範點。培獻中學將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AI人工智能、人臉系統實現教育教學、科研、校園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打造5G校園、平安校園、智慧校園。

同時在今年2月,培獻中學與北京國培京師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國培京師教育科學研究院將依託其專家資源、學術研究成果對培獻中學在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等方面為學校提供諮詢和支持,把培獻中學作為其在華南地區的示範基地學校。

“專業科學是我們的標配,這兩個高端戰略合作是學校全面科學發展戰略佈局的首站。”吳新華介紹。

為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市教育局選調市優秀教師幫教扶教。黃活漢是高中語文正高級教師,是當地重點中學的副校長,他就是第一個被選派過來幫教扶教的。他認為,這樣的學校辦學機制靈活,辦學理念先進,是一所有前景、有美好未來的學校。

除了先進的辦學理念、強大的師資力量,培獻中學還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學校配備了圖書館、標準運動場、現代化體育館、多功能教室等教學設施,滿足師生需求,高起點規劃,高效率建設,高質量辦學。羅定市培獻中學將打造成為“凝聚人心、樹立形象、人才輩出、振興羅定”的靚麗名片。

撰文:吳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