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中國第一大姓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世界上有大約2-3億李姓人口,在韓國、越南和朝鮮,李姓都是大姓,僅次於金姓和阮姓;在華人佔少數民族的美國,李姓竟排到22位。無論從人口數量、家族的顯赫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李姓都堪稱為全球“第一”姓氏。

縱觀世界歷史,在姓氏中稱帝人數最多,建立政權最多的姓氏就是李姓,稱帝人數多達162人。先後建有成漢、西涼、萬春國、野能國、唐朝、後唐、南唐、西夏、越南李朝、李蜀、大順、朝鮮王朝、大韓帝國、韓國、新加坡等王朝和政權。

“樹高千丈,必有其根。水流千遭,必有其源”。那麼,李姓的源流又是怎樣的呢?

李氏起源

李姓的來源素有源出嬴姓(系皋陶之後)、李樹圖騰、源出姬姓(虎圖騰)、源於封賞賜姓等說法,其中最浪漫的一種說法是出自皋陶。據史料記載,漢族李姓源於嬴姓和姚姓,是出自上古帝王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漢族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相傳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以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名義上的第一大姓。

李姓的族源

李姓的族源相當複雜。唐朝時,李成了國姓,有很多人就被賜姓為李。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方蠻族叛亂後,因為當地民族都沒有姓,就賜予他們很多姓,其中很大一部分改姓李。尤其讓人稱奇的是,在李姓當中,還有一部分是猶太人。在唐朝時,就有猶太人從海上進入中國,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葉,進入中國的猶太人越來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陽、南京、杭州、寧波、泉州,其中以河南開封人數最多。他們的寺廟名為“一賜樂業寺”,讀快一點,發音與“以色列”相似。在開封的猶太人當中,也是李姓居多,可能因為當時的國姓是李姓。

遷徙流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此後李姓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500多萬,從明朝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近19倍。李姓在重慶、四川、雲南、青海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姓氏趣聞

細數起來,李姓牛人輩出,更是封建王朝最為輝煌的唐朝國姓。但正因為如此,給老百姓帶來很多麻煩。根據《酉陽雜俎》記載,由於李姓是國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如果膽敢販賣鯉魚,重打60大板。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李虎。所以,老虎當然是不許吃的,幸虧輕易也吃不著。這還不算,還不許人說“虎”字,得用“馬”字代替。早在漢朝的時候,馬桶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一直以來不叫“馬桶”,叫“虎子”。到了唐朝,由於要避諱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馬子了。再到了後來,這物件又改叫馬桶。

家風家訓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魂魄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家族通過立家規、訂族訓,垂訓子孫後代,令優良家風薪火相傳。而李氏家訓的集大成者,當屬《綠園家訓》。

《綠園家訓》原名《家訓諄言》,附在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教育為題材的白話長篇小說——《歧路燈》之上,用以輔助小說閱讀。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李海觀,字孔堂,號綠園。“用心讀書、親近正人”是李綠園代表作《歧路燈》和《家訓諄言》的核心,更是李氏家族綿延至今的精神根基。

《綠園家訓》,是李綠園在家塾教育本族子弟的語錄,共八十一條,其內容涵蓋讀書、理家、舉止、交遊、結親等多個方面。以儒家的“修齊治平”為基本綱領,以“內聖外王”為核心目標,以“耕讀傳家”為基本宗旨,在讀書治學、人格修為、居家教子等諸多方面對家族發展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規範,為李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行動指南。

在《綠園家訓》中,李綠園主張“讀書必先經史而後帖括”,讀書不是“做文章、取科名之具”,讀書是教人知此理“實做其事”。年輕人要讀書也要熱愛勞動,“農者,衣食之大源,人生之大命”,“讀書之外,果能自為躬耕,以給吃著費用,雖勞苦亦樂事也”。

在治家上,李綠園從栽種、灑掃、宴客、衣著等方方面面細微處教化子弟。比如:“與人並坐,不可倒身後靠,搖腿顫腳”,“制褲不宜用葛夏”。“家中戲具,只可藏圍棋二區”,子弟不可“養鷹、供戲、鬥鵪鶉、聚呼盧等”。

在處世上,他說:“紳士斷不可結交官長”,“人於世上,要存些恬淡意思,有些淳樸模樣,方好。”這些均顯示了他潔身自好的品行。

李綠園的後人都謹遵《綠園家訓》的教導,讀好書、敬重讀書人。在很長一段時期,由於李家藏書眾多,很多鄉里學子前去閱書,李綠園的族人都堅持對前來閱書者管吃管住,不厭其煩。1930年前後,近現代著名詩人、作家徐玉諾就曾前往借閱書籍,吃住在李家一個多月,成為當地一段佳話。

這些家訓不僅彰顯了李綠園的教育理念,更成為指導李氏後代日常行為的有益規訓。

歷史名人

也許是由於族大人眾的緣故,李氏在歷史上的名人,真是不勝枚舉。從著道德經的李耳開始,到早期的抵抗匈奴名將李牧、在四川鑿都江堰以灌溉諸郡的水利工程學鼻祖李冰、漢代名將李廣、以及以一篇“陳情表”迄今仍膾炙人口的晉朝太子洗馬李密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斯:河南上蔡人。戰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 。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國有功,歷任直隸、湖廣、兩廣總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與外國簽訂條約。後因積勞嘔血而死,晉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