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份·百萬·百年——解讀“中國諾獎”的三個“百”

中新社北京9月9日電 題:百份·百萬·百年——解讀“中國諾獎”的三個“百”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創辦於2016年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又一次吸引眼球。2017未來科學大獎9日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獲“物質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百份·百萬·百年——解讀“中國諾獎”的三個“百”

資料圖:施一公。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這個由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評審體系參考諾貝爾獎,因此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儘管該獎項今年僅是第二次評審,但其火爆程度和勃勃雄心從三個“百”中可見一斑。

100餘份提名

未來科學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即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候選人,再根據候選人名單發起國際同行評議邀請。

2016年時,該獎項曾發出近700份提名邀約函。2017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王曉東介紹,今年共收回800餘份提名邀約函。

“800餘份提名邀約函給的是每個行業的頂尖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說。

王曉東將持續半年的評審工作形容為“馬拉松”。他說,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邀請國際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對候選者進行評價,並要求對每名候選者的評價信“至少5封以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的15名華裔科學家再根據這些反饋進行討論,最終以無記名投票形式選出。

這種評獎形式讓獲獎者感到新奇。曾參與國家獎項答辯的潘建偉說,能被非常權威的科學家團隊評選出來,“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100萬美元獎金

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每項獎金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這些慷慨解囊的企業家中不乏“明星大腕”,比如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等。

馬化騰9日在回答提問時重申,作為一個擁有科學家夢想的企業家,捐贈未來科學大獎實際上是圓了自己的夢。他希冀帶動更多企業家關注科學,“在這個時代多辦尊重科學的事情”。

李彥宏接過話說,他同樣擁有成為科學家的夢想。他還說,自己常去聽未來論壇系列講座,也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去聽科學家們分享最新進展,“如果這些講座能夠激勵孩子們走向科學道路,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我們設這個獎就值”。

獎金如此豐厚,獲獎者預備如何使用?“80後”獲獎者許晨陽在電話中回答,他將拿出部分獎金用以激勵更多年輕科學家從事科研。話音未落,發佈會現場響起陣陣掌聲。

100年後回顧

諾貝爾獎設立於1900年,剛剛起步的未來科學大獎並不掩藏欲與“百年諾獎”比肩的雄心。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說,希望若干年以後的科學家們能夠回顧這個獎項“如何影響中國科學一百年”。

“對標諾貝爾獎的重要一條就是看獲獎依據,即他的科研發現是否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王曉東說。

此外,未來科學大獎今年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之舉也被一些科學家稱為“走在諾貝爾獎的前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定於10月29日舉行,屆時將有40餘位頂尖科學家見證頒獎。(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