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劉禹錫 白居易 詩歌 何焯 大學 滕王閣序 蘇軾 李商隱 凱紫的詩詞之美 2019-05-23

大學時有位輔導員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她當時大約30多歲,帶我們不到一年,便辭職考博。

記得她的QQ頭像背景是一幅晚霞圖,上書四個紅色的大字:為霞滿天。

當時一看到這頭像,我便想起了那句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那時並不知道這句詩的出處,只是覺得特別貼切。

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後來才知道這句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全詩如下: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公元836年,64歲的劉禹錫終於不用天涯漂泊,朝廷給他安排了閒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

當時同齡的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已客居洛陽三年。知心好友,暮年相見,更是少不了詩歌的唱和。

兩人有很多相通之處:仕途坎坷、閱盡滄桑;文采飛揚,詩詞大家;垂暮之年,疾病纏身。

但兩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卻大相徑庭,當時白居易就感慨“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而劉禹錫卻不以為然,於是便寫下這首詩來安慰白居易。

全詩寫得非常抒情,同時又飽含哲理,尤其最後兩句千古流傳。

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詩歌開頭就說人人都會衰老,可是老了又有誰能憐惜你呢?

花謝花開又一年,人老人去不復返,歲月就是這般無情,既然無法改變,何不坦然面對呢?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這裡主要寫的是年老後的狀態:隨著身體的衰老,人也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導致腰帶一直縮減;頭髮也快掉光了,頭冠一直傾斜著,搖搖欲墜。為了保護眼睛,連書本都不敢看了,每天鍼灸,就為了能延年益壽。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了足疾和眼疾,看書行動都十分不便,算得上是同病相憐了。

對於平常手不釋卷,步行萬里路的他們而言,這樣實在是太痛苦了!

所以白居易才會那樣悲觀,也就劉禹錫這樣達觀的人才能如此看得開。

古人常以“腰帶頻減”來襯托“瘦”,這樣的描寫形象又委婉,讀來令人心疼不已,就像“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詩歌前半部分略顯傷感,但是從這裡開始便畫風突轉。

是啊,雖然年老多病,可誰說上了年紀就是一無是處呢?至少閱盡人間百態,歷盡滄桑浮華。這樣一想,也就坦然多了。

很多人總覺得“我吃過的米比你吃的鹽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這句話有些倚老賣老的意味,但其實有時還真是如此,年歲大了,見過的人歷過的事多了,經驗閱歷也就更加深廣。

這裡劉禹錫將此當成一件幸事,並勸說白居易不要一直沉浸於衰老的悲傷中。

明明兩人是一樣的遭遇,可劉禹錫不但能自我排解這種憂愁情緒,還能反過來安慰白居易。

蘇軾也曾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人的樂觀豪邁如出一轍。

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別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經是暮靄沉沉了,它的霞光餘暉照樣可以紅透天際。

這兩句最為出名,很多人也許都和我一樣,之前並不知道全詩,但是都聽過這一句。

李商隱曾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充滿了時光易逝的傷感,而劉禹錫的這句卻十分振奮人心。

這裡的“桑榆”指的是天上的星宿,太陽移動到這兩點時,天色便晚了,常用來比喻人至暮年,就像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言“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這首詩一前一後,一正一反,前半部分將一個垂垂老者,日漸消瘦、體弱多病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後半部分卻一掃頹勢,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位年老心不老,身弱心卻壯的矍鑠老人。

尤其最後兩句與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邁,感情熱烈,難怪會千年傳唱.

正如何焯《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

劉禹錫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人生匆匆幾十年,無論時光怎樣流傳,我們只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那麼歲月就不會老。

不知你怎麼看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