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劉禹錫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夢得,生於公元772年,卒於842年,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與白居易並稱為"劉白",與柳宗元並稱為"劉柳",白居易稱他為"詩豪"。

劉禹錫的仕途起點很高,22歲時即進士及第。"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意思是三十歲考中明經,年齡已經算比較大了,但若五十歲考中進士,年齡還是輕的,可見考取進士科難度之大。但考中進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選試分為博學宏詞(重考論述文章)、拔萃(主考司法案件的判詞)等名目,難度較進士科更上一層,而在同年,劉禹錫又登博學宏詞科,一年連中進士、博學宏詞兩科的榮耀,使得劉禹錫很快名滿京城,成為風光無限的少年郎。也是在同年,劉禹錫與同榜進士及第的柳宗元結識,這也為未來兩人二十餘年宦海沉浮相伴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中唐詩人劉禹錫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

兩年後,24歲的劉禹錫又一次性通過了吏部拔萃科考試,集三科於一身,當時就有人認為,劉禹錫將來必是一塊宰相的料。不久後,劉禹錫被釋褐為太子校書,負責校對、保存呈現給太子讀的書。

劉禹錫的閃耀自然會引起朝臣的關注,此時任太子侍讀的王叔文便通過柳宗元與劉禹錫結識,並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政治日益腐朽,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宦官干政,藩鎮割據勢猖獗,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曾經輝煌的王朝已經開始走向衰落。在這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便自然湧現出一批關心國家命運的政治家,他們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對革除弊政有著強烈的渴望,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這一個小集團內便是這樣的人。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順宗有志於革除弊端,王叔文、王伾素等懷有改革弊政之志之人便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所謂的革新新政只維持了146天,史稱"永貞革新"。之後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素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後又再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等人也悉數被貶,到次年,憲宗甚至下詔,劉禹錫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中唐詩人劉禹錫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

這一次沉重的打擊,將劉禹錫的一生都推離了政治權力中心,劉禹錫真正施展政治抱負的時期可以說只有"永貞革新"這短短的一百餘天。

劉禹錫被貶至朗州司馬後,從一個炙手可熱的京城官員變成了地方上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人生從高峰跌落谷底,這一貶謫便是十年,雖貶謫之地遠離政權,並且受到地方官吏的打壓,但劉禹錫性格剛毅,有豪猛之氣,豁達樂觀,雖在謫居年月中感受到沉重的心裡苦悶,卻始終不曾絕望,寫出《陋室銘》《秋詞二首》《竹枝詞》等佳作。

十年後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此時當權朝臣仍反對革新,宦官干政氣焰未銷,於是劉禹錫便在去玄都觀賞花時寫下了那首再次將他推離京城的詩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云"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唐代人多愛牡丹,對桃花重視程度較低,這首詩後兩句顯然將當朝權貴比作桃花,已經含有輕蔑之意,更何況又暗喻這些新貴是踏著他們永貞革新者的肩膀走向高位的,此詩一出,便激怒了皇帝及權貴,於是憲宗就以此詩"語涉譏刺"為由再度將把劉禹錫等人貶謫到遠方。

中唐詩人劉禹錫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

劉禹錫原被貶為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地區)刺史,播州在當時是有名的險惡之地,十分荒涼,柳宗元被貶為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洽區柳州市)刺史,但柳宗元考慮到劉禹錫的母親年邁,行動不便,便表示願意與劉禹錫對換,將條件較好的柳州讓與劉禹錫,後由於裴度向憲宗求情,便改授劉禹錫為連州刺史。此前劉禹錫所任為司馬之職,其實並無實權,今被授予刺史,看似升職,其實同樣並不關係到朝政。

之後劉禹錫又先後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職,歷經憲宗、敬宗兩朝。十四年後,文宗太和元年(827年),劉禹錫已56歲,終於又再一次回到長安,任東都尚書一職,劉禹錫雖已至晚年,但仍不改堅毅之志,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時又寫下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詩云"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對衰頹但仍激烈的政治鬥爭加以諷刺,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果然,"執政又聞詩、序,滋不悅",之後劉禹錫又歷任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才改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分司東都這樣的閒職。會昌二年(842年)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仕途起點可謂甚高,但卻因一場"永貞革新"而從此走向了遠離政治中心的"不歸路",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劉禹錫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如果他放下革弊之志,肯向權貴屈膝,那他的仕途將會無比輝煌。但他沒有,他寧願被貶低,被放逐,也不遠屈服於當朝勢力,也正由於是他剛毅不屈的品格,才能創作出一篇又一篇名留青史的佳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往文學作者/慕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