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上海老年報記者 彭玥

“飛瀑遙傾天上湖,雨絲風片滿崖珠。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瀉無?”外孫女能熟練地背誦自己創作的這首《詠瀑布》,無論作為外公、還是作為詩人,楊逸明都頗有幾分得意。除了楊逸明的《詠瀑布》,外孫女也背《詠鵝》《春曉》《靜夜思》和《憫農》等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3歲半的外孫女還搞不懂,外公和駱賓王、孟浩然、李白、李紳之間,相隔了一千多年。然而,這也正印證了普通民眾對“詩”的普遍認知: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詩詞發展的最高水平,現當代已沒有好的舊體詩。每當提及此話題,楊逸明都會立即反駁:“中國現在有舊體詩人約200萬人以上,這個數目甚至於超過新詩創作者。我們不僅有舊體詩,還有不少很好的舊體詩。”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上海老年報記者 彭玥

“飛瀑遙傾天上湖,雨絲風片滿崖珠。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瀉無?”外孫女能熟練地背誦自己創作的這首《詠瀑布》,無論作為外公、還是作為詩人,楊逸明都頗有幾分得意。除了楊逸明的《詠瀑布》,外孫女也背《詠鵝》《春曉》《靜夜思》和《憫農》等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3歲半的外孫女還搞不懂,外公和駱賓王、孟浩然、李白、李紳之間,相隔了一千多年。然而,這也正印證了普通民眾對“詩”的普遍認知: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詩詞發展的最高水平,現當代已沒有好的舊體詩。每當提及此話題,楊逸明都會立即反駁:“中國現在有舊體詩人約200萬人以上,這個數目甚至於超過新詩創作者。我們不僅有舊體詩,還有不少很好的舊體詩。”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舊體詩詞基因被“激活”

因為十分鐘愛《詠瀑布》這首詩,楊逸明將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定名為《飛瀑集》。然而,50多年前,已對舊體詩產生熾熱感情的少年楊逸明大概不會想到,有一天可以出版屬於自己的詩集,而這一生也終將與舊體詩為伴。

對於漢字、對於格律詩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幼年時的楊逸明就頗有感知。“父親很喜歡古典文學,一直給我講故事。”楊逸明告訴記者,自小是聽著《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長大的,由父親講述的這些古典名著對他影響深遠。而身為廣東人的母親卻偏愛越劇,彼時,一張戲票可允許一大一小兩個觀眾進場觀看,母親便常常帶著4、5歲的楊逸明去看戲。“記憶猶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隔著牆對詩,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寫詩、對詩可以這樣美,只有會寫詩才能達到戲中的境界。”一顆種子在此時已悄悄萌芽。

讀初中時,楊逸明第一次閱讀了《唐詩一百首》《宋詞一百首》《唐宋詞一百首》和《詩詞格律》這四本基礎讀物。“讀完後覺得對詩詞的熱愛又添了幾分,我心裡暗暗想‘詩詞可以自己寫嗎?’”想到這裡,楊逸明開始嘗試運用平仄、押韻等規則和技巧自己創作格律詩詞。寫出第一首詩時,楊逸明只有14歲。“當時寫的詩現在還保留著。那時一年只能寫幾首,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幾首。”

三十年舊體詩詞的“真空”

作為1967屆嚮明中學的高中生,特殊時期的楊逸明跟不少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工地上幹活,每天與混凝土、隧道打交道,這一干就是十年。工地上的活非常非常苦,但工地上的生活卻異常多彩。

出於對文學的熱切渴求,在這十年間,楊逸明利用業餘時間幾乎看完了所有的世界文學名著。一同幹活的“工友”大多是上海中學、格致中學、光明中學等“名牌”高中的學生,對文學也都有著同樣的熱愛。因此,“在廁所間偷偷交換和傳閱當時的‘禁書’”成了大家枯燥生活中最為期待的時刻。巴爾扎克、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楊逸明如飢似渴地閱讀著,“直到現在,當時抄錄的名著中有意思的、印象深刻的詞句記錄本還保留著”,楊逸明覺得這十年的閱讀積累對他啟發很大,這是一種“直接跟大師學習駕馭語言的能力”的暢快之感。

1977年恢復高考後,楊逸明如願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終於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跟文字更靠近了一步。大學畢業後,他做過中學教師,也做過專職攝影師,後又做了辦公室管理工作。這一晃,已經1995年了。儘管忙忙碌碌,楊逸明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業餘愛好,就是讀詩和寫詩。彼時,楊逸明已是有30多年“詩齡”的資深詩人了。

一日,在華山路的一家書報亭,隨意翻閱期刊的楊逸明發現,一本刊物中刊登著一則“舊體詩詞創作培訓班”招生簡章。幾十年未找到“組織”的楊逸明眼睛一亮,“30多年從未接觸過‘詩友’,一直是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想到此,楊逸明立即按照簡章的要求報了名。從此,每個月,楊逸明都要寄3首自己寫的詩給當時培訓函授班的老師,有專門的導師幫忙評鑑和修改,這一堅持,就是4年。《詩刊》開設的這一期培訓班不僅幫楊逸明打開了一扇窗,還讓他邂逅了人生中第一位“詩友”、更是第一位老師,楊金亭老先生。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上海老年報記者 彭玥

“飛瀑遙傾天上湖,雨絲風片滿崖珠。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瀉無?”外孫女能熟練地背誦自己創作的這首《詠瀑布》,無論作為外公、還是作為詩人,楊逸明都頗有幾分得意。除了楊逸明的《詠瀑布》,外孫女也背《詠鵝》《春曉》《靜夜思》和《憫農》等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3歲半的外孫女還搞不懂,外公和駱賓王、孟浩然、李白、李紳之間,相隔了一千多年。然而,這也正印證了普通民眾對“詩”的普遍認知: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詩詞發展的最高水平,現當代已沒有好的舊體詩。每當提及此話題,楊逸明都會立即反駁:“中國現在有舊體詩人約200萬人以上,這個數目甚至於超過新詩創作者。我們不僅有舊體詩,還有不少很好的舊體詩。”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舊體詩詞基因被“激活”

因為十分鐘愛《詠瀑布》這首詩,楊逸明將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定名為《飛瀑集》。然而,50多年前,已對舊體詩產生熾熱感情的少年楊逸明大概不會想到,有一天可以出版屬於自己的詩集,而這一生也終將與舊體詩為伴。

對於漢字、對於格律詩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幼年時的楊逸明就頗有感知。“父親很喜歡古典文學,一直給我講故事。”楊逸明告訴記者,自小是聽著《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長大的,由父親講述的這些古典名著對他影響深遠。而身為廣東人的母親卻偏愛越劇,彼時,一張戲票可允許一大一小兩個觀眾進場觀看,母親便常常帶著4、5歲的楊逸明去看戲。“記憶猶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隔著牆對詩,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寫詩、對詩可以這樣美,只有會寫詩才能達到戲中的境界。”一顆種子在此時已悄悄萌芽。

讀初中時,楊逸明第一次閱讀了《唐詩一百首》《宋詞一百首》《唐宋詞一百首》和《詩詞格律》這四本基礎讀物。“讀完後覺得對詩詞的熱愛又添了幾分,我心裡暗暗想‘詩詞可以自己寫嗎?’”想到這裡,楊逸明開始嘗試運用平仄、押韻等規則和技巧自己創作格律詩詞。寫出第一首詩時,楊逸明只有14歲。“當時寫的詩現在還保留著。那時一年只能寫幾首,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幾首。”

三十年舊體詩詞的“真空”

作為1967屆嚮明中學的高中生,特殊時期的楊逸明跟不少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工地上幹活,每天與混凝土、隧道打交道,這一干就是十年。工地上的活非常非常苦,但工地上的生活卻異常多彩。

出於對文學的熱切渴求,在這十年間,楊逸明利用業餘時間幾乎看完了所有的世界文學名著。一同幹活的“工友”大多是上海中學、格致中學、光明中學等“名牌”高中的學生,對文學也都有著同樣的熱愛。因此,“在廁所間偷偷交換和傳閱當時的‘禁書’”成了大家枯燥生活中最為期待的時刻。巴爾扎克、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楊逸明如飢似渴地閱讀著,“直到現在,當時抄錄的名著中有意思的、印象深刻的詞句記錄本還保留著”,楊逸明覺得這十年的閱讀積累對他啟發很大,這是一種“直接跟大師學習駕馭語言的能力”的暢快之感。

1977年恢復高考後,楊逸明如願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終於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跟文字更靠近了一步。大學畢業後,他做過中學教師,也做過專職攝影師,後又做了辦公室管理工作。這一晃,已經1995年了。儘管忙忙碌碌,楊逸明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業餘愛好,就是讀詩和寫詩。彼時,楊逸明已是有30多年“詩齡”的資深詩人了。

一日,在華山路的一家書報亭,隨意翻閱期刊的楊逸明發現,一本刊物中刊登著一則“舊體詩詞創作培訓班”招生簡章。幾十年未找到“組織”的楊逸明眼睛一亮,“30多年從未接觸過‘詩友’,一直是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想到此,楊逸明立即按照簡章的要求報了名。從此,每個月,楊逸明都要寄3首自己寫的詩給當時培訓函授班的老師,有專門的導師幫忙評鑑和修改,這一堅持,就是4年。《詩刊》開設的這一期培訓班不僅幫楊逸明打開了一扇窗,還讓他邂逅了人生中第一位“詩友”、更是第一位老師,楊金亭老先生。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對舊體詩詞有“使命感”

第一次寄出了自己的幾首詩後,楊逸明也第一次收到了別人對自己詩詞的評價,這人正是時任《詩刊》副主編的楊金亭。“楊老師回信說,我寫得詩很不錯,格律沒問題”,但看了楊逸明不同年齡段寫的詩後,楊金亭又評價說“30年寫詩水平原地踏步”。這個珍貴的評價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楊逸明開始潛心學習詩詞創作,並每個月按時向楊金亭寄出自己的3首“作業”。1996年-1999年4年間,楊逸明共交出了144首“作業”,還戲稱自己拿到了舊體詩詞“本科學歷”。“你很努力,通過了4年的學習,你終於突破了你自己。”楊金亭的評價開啟了楊逸明舊體詩詞創作的新紀元。

4年中,楊逸明通讀了陸游的《劍南詩稿》,因為《劍南詩稿》的深遠影響,楊逸明還曾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閱劍樓”。此外,陶淵明、杜甫、白居易、楊萬里、黃仲則,袁枚等也都曾是“常駐”他書齋的“老師”。在此期間,楊逸明先後加入了上海詩詞學會、中華詩詞學會等,2004年當選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舊體詩詞像是個老年斑,新詩則更像青春痘。”這是楊逸明早年打的一個比喻。他曾說,舊體詩詞的創作者和擁躉大多是老年人,而新詩的創作和閱讀群體更以年輕人為主。“老年斑”一旦長成會一直留存在臉上直至終老,而“青春痘”則常常以迅猛之勢爆發出來又在須臾間“痊癒”。

初入上海詩詞學會時,學會中的老一批班子成員已經年邁,當時風華正茂的楊逸明被推選為上海詩詞學會的祕書長。在一無辦公地點、二無就職人員的情況下,還在市裡某單位上班的楊逸明對這份兼職工作反而更加上心,編輯刊物、籌集資金、組織雅集⋯⋯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單位領導提出要提拔他,但前提是放下詩詞學會的日常工作。在不得不面對分岔路口的境遇下,楊逸明反而痛快地做出了決定:詩詞絕不可能放下。為此,他放棄了在外人看來光鮮穩定的工作,在單位辦理了“離崗休養”手續後就正式投入到上海詩詞學會的工作中去了。兩年後,楊逸明又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直到2008年正式退休。辦理這一系列手續對楊逸明的物質生活無疑產生著影響,各類福利補貼沒有了,薪酬也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而楊逸明卻稱“從未後悔過”。

舊體詩詞的“至真至純”

50多年來,歷經歲月變遷、生活變化、職業變更,楊逸明從未放棄的就是寫詩。“移居花苑廿年多,常向庭園踏綠莎。鳥有友聲枝上立,犬無敵意徑邊過。春風見證詩成癖,落日垂憐鬢轉皤。卻被四鄰翁媼羨,老來身板尚婆娑。”這首《小區漫步》可以反映出楊逸明寫作舊體詩的風格。“生活化的內容、淺俗的語言是我的詩詞風格”,楊逸明喜歡接地氣的、有趣味的,有幽默感的舊體詩,“既有審美價值,又可以反映當代的生活場景。”而他自己所創作的舊體詩也恰好契合,“縱然稍遜少年時,仍覺身心頗健之。淚不輕彈已乾眼,油雖常打未高脂。天公攤派終須病,騷客承擔尚有痴。醫囑帶糖皆忌口,我雲除卻品唐詩。”輕鬆、詼諧的《就醫戲作》也被不少讀者所喜愛。

而事實上,“‘舊’的體與‘新’內容”融合而成的舊體詩詞也曾飽受爭議。20多年前,在一次文學論壇上,有人對寫舊體詩的楊逸明拋出了一系列質疑,“好的舊體詩已經寫完了,當代怎麼還會有人寫舊體詩?”“《紅樓夢》之後再也沒有寫出一部能與之媲美的長篇小說,難道我們當代人就再也不要寫長篇小說了嗎?為什麼對舊體詩就要如此苛刻?”楊逸明告訴在場所有人,當代的舊體詩一定會流傳下去的。

在家裡、在路上、在旅行中、在會議中、在訪問途中,楊逸明隨時隨地都會記錄他的靈感和思想閃光點作為寫詩素材,時至今日,71歲的楊逸明已創作了幾千首舊體詩詞,但在已出版的《飛瀑集》《新風集·楊逸明卷》《古韻新風·楊逸明作品集》《路石集·楊逸明卷》等5本詩集中,苛刻的他卻只遴選出幾百首放入其中。“對於讀我詩的讀者,我很感恩。希望可以給他們讀到最好的作品。” 連楊金亭老先生都直呼楊逸明對自己的詩“太殘酷”。

為了更好地傳播當代的舊體詩詞,楊逸明打算在今年編輯一冊《當代詩詞一百首》,“可能還會把這個選集做成一款新的文化科技創新項目軟件,讀者用手機下載軟件就可以賞讀。”楊逸明腦海裡還有無數關於傳播和弘揚中華古詩詞的設想,一如他幼年時對古詩詞的懵懂和初心。“漢字給我們中國人帶來的財富、樂趣和精神寄託是彌足珍貴的,而舊體詩又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楊逸明心中,舊體詩詞是真正意義上的“至真至純”的事業和信仰。

(注:本文首發於《上海老年報》)

"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上海老年報記者 彭玥

“飛瀑遙傾天上湖,雨絲風片滿崖珠。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瀉無?”外孫女能熟練地背誦自己創作的這首《詠瀑布》,無論作為外公、還是作為詩人,楊逸明都頗有幾分得意。除了楊逸明的《詠瀑布》,外孫女也背《詠鵝》《春曉》《靜夜思》和《憫農》等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3歲半的外孫女還搞不懂,外公和駱賓王、孟浩然、李白、李紳之間,相隔了一千多年。然而,這也正印證了普通民眾對“詩”的普遍認知: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詩詞發展的最高水平,現當代已沒有好的舊體詩。每當提及此話題,楊逸明都會立即反駁:“中國現在有舊體詩人約200萬人以上,這個數目甚至於超過新詩創作者。我們不僅有舊體詩,還有不少很好的舊體詩。”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舊體詩詞基因被“激活”

因為十分鐘愛《詠瀑布》這首詩,楊逸明將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定名為《飛瀑集》。然而,50多年前,已對舊體詩產生熾熱感情的少年楊逸明大概不會想到,有一天可以出版屬於自己的詩集,而這一生也終將與舊體詩為伴。

對於漢字、對於格律詩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幼年時的楊逸明就頗有感知。“父親很喜歡古典文學,一直給我講故事。”楊逸明告訴記者,自小是聽著《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長大的,由父親講述的這些古典名著對他影響深遠。而身為廣東人的母親卻偏愛越劇,彼時,一張戲票可允許一大一小兩個觀眾進場觀看,母親便常常帶著4、5歲的楊逸明去看戲。“記憶猶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隔著牆對詩,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寫詩、對詩可以這樣美,只有會寫詩才能達到戲中的境界。”一顆種子在此時已悄悄萌芽。

讀初中時,楊逸明第一次閱讀了《唐詩一百首》《宋詞一百首》《唐宋詞一百首》和《詩詞格律》這四本基礎讀物。“讀完後覺得對詩詞的熱愛又添了幾分,我心裡暗暗想‘詩詞可以自己寫嗎?’”想到這裡,楊逸明開始嘗試運用平仄、押韻等規則和技巧自己創作格律詩詞。寫出第一首詩時,楊逸明只有14歲。“當時寫的詩現在還保留著。那時一年只能寫幾首,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幾首。”

三十年舊體詩詞的“真空”

作為1967屆嚮明中學的高中生,特殊時期的楊逸明跟不少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工地上幹活,每天與混凝土、隧道打交道,這一干就是十年。工地上的活非常非常苦,但工地上的生活卻異常多彩。

出於對文學的熱切渴求,在這十年間,楊逸明利用業餘時間幾乎看完了所有的世界文學名著。一同幹活的“工友”大多是上海中學、格致中學、光明中學等“名牌”高中的學生,對文學也都有著同樣的熱愛。因此,“在廁所間偷偷交換和傳閱當時的‘禁書’”成了大家枯燥生活中最為期待的時刻。巴爾扎克、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楊逸明如飢似渴地閱讀著,“直到現在,當時抄錄的名著中有意思的、印象深刻的詞句記錄本還保留著”,楊逸明覺得這十年的閱讀積累對他啟發很大,這是一種“直接跟大師學習駕馭語言的能力”的暢快之感。

1977年恢復高考後,楊逸明如願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終於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跟文字更靠近了一步。大學畢業後,他做過中學教師,也做過專職攝影師,後又做了辦公室管理工作。這一晃,已經1995年了。儘管忙忙碌碌,楊逸明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業餘愛好,就是讀詩和寫詩。彼時,楊逸明已是有30多年“詩齡”的資深詩人了。

一日,在華山路的一家書報亭,隨意翻閱期刊的楊逸明發現,一本刊物中刊登著一則“舊體詩詞創作培訓班”招生簡章。幾十年未找到“組織”的楊逸明眼睛一亮,“30多年從未接觸過‘詩友’,一直是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想到此,楊逸明立即按照簡章的要求報了名。從此,每個月,楊逸明都要寄3首自己寫的詩給當時培訓函授班的老師,有專門的導師幫忙評鑑和修改,這一堅持,就是4年。《詩刊》開設的這一期培訓班不僅幫楊逸明打開了一扇窗,還讓他邂逅了人生中第一位“詩友”、更是第一位老師,楊金亭老先生。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對舊體詩詞有“使命感”

第一次寄出了自己的幾首詩後,楊逸明也第一次收到了別人對自己詩詞的評價,這人正是時任《詩刊》副主編的楊金亭。“楊老師回信說,我寫得詩很不錯,格律沒問題”,但看了楊逸明不同年齡段寫的詩後,楊金亭又評價說“30年寫詩水平原地踏步”。這個珍貴的評價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楊逸明開始潛心學習詩詞創作,並每個月按時向楊金亭寄出自己的3首“作業”。1996年-1999年4年間,楊逸明共交出了144首“作業”,還戲稱自己拿到了舊體詩詞“本科學歷”。“你很努力,通過了4年的學習,你終於突破了你自己。”楊金亭的評價開啟了楊逸明舊體詩詞創作的新紀元。

4年中,楊逸明通讀了陸游的《劍南詩稿》,因為《劍南詩稿》的深遠影響,楊逸明還曾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閱劍樓”。此外,陶淵明、杜甫、白居易、楊萬里、黃仲則,袁枚等也都曾是“常駐”他書齋的“老師”。在此期間,楊逸明先後加入了上海詩詞學會、中華詩詞學會等,2004年當選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舊體詩詞像是個老年斑,新詩則更像青春痘。”這是楊逸明早年打的一個比喻。他曾說,舊體詩詞的創作者和擁躉大多是老年人,而新詩的創作和閱讀群體更以年輕人為主。“老年斑”一旦長成會一直留存在臉上直至終老,而“青春痘”則常常以迅猛之勢爆發出來又在須臾間“痊癒”。

初入上海詩詞學會時,學會中的老一批班子成員已經年邁,當時風華正茂的楊逸明被推選為上海詩詞學會的祕書長。在一無辦公地點、二無就職人員的情況下,還在市裡某單位上班的楊逸明對這份兼職工作反而更加上心,編輯刊物、籌集資金、組織雅集⋯⋯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單位領導提出要提拔他,但前提是放下詩詞學會的日常工作。在不得不面對分岔路口的境遇下,楊逸明反而痛快地做出了決定:詩詞絕不可能放下。為此,他放棄了在外人看來光鮮穩定的工作,在單位辦理了“離崗休養”手續後就正式投入到上海詩詞學會的工作中去了。兩年後,楊逸明又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直到2008年正式退休。辦理這一系列手續對楊逸明的物質生活無疑產生著影響,各類福利補貼沒有了,薪酬也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而楊逸明卻稱“從未後悔過”。

舊體詩詞的“至真至純”

50多年來,歷經歲月變遷、生活變化、職業變更,楊逸明從未放棄的就是寫詩。“移居花苑廿年多,常向庭園踏綠莎。鳥有友聲枝上立,犬無敵意徑邊過。春風見證詩成癖,落日垂憐鬢轉皤。卻被四鄰翁媼羨,老來身板尚婆娑。”這首《小區漫步》可以反映出楊逸明寫作舊體詩的風格。“生活化的內容、淺俗的語言是我的詩詞風格”,楊逸明喜歡接地氣的、有趣味的,有幽默感的舊體詩,“既有審美價值,又可以反映當代的生活場景。”而他自己所創作的舊體詩也恰好契合,“縱然稍遜少年時,仍覺身心頗健之。淚不輕彈已乾眼,油雖常打未高脂。天公攤派終須病,騷客承擔尚有痴。醫囑帶糖皆忌口,我雲除卻品唐詩。”輕鬆、詼諧的《就醫戲作》也被不少讀者所喜愛。

而事實上,“‘舊’的體與‘新’內容”融合而成的舊體詩詞也曾飽受爭議。20多年前,在一次文學論壇上,有人對寫舊體詩的楊逸明拋出了一系列質疑,“好的舊體詩已經寫完了,當代怎麼還會有人寫舊體詩?”“《紅樓夢》之後再也沒有寫出一部能與之媲美的長篇小說,難道我們當代人就再也不要寫長篇小說了嗎?為什麼對舊體詩就要如此苛刻?”楊逸明告訴在場所有人,當代的舊體詩一定會流傳下去的。

在家裡、在路上、在旅行中、在會議中、在訪問途中,楊逸明隨時隨地都會記錄他的靈感和思想閃光點作為寫詩素材,時至今日,71歲的楊逸明已創作了幾千首舊體詩詞,但在已出版的《飛瀑集》《新風集·楊逸明卷》《古韻新風·楊逸明作品集》《路石集·楊逸明卷》等5本詩集中,苛刻的他卻只遴選出幾百首放入其中。“對於讀我詩的讀者,我很感恩。希望可以給他們讀到最好的作品。” 連楊金亭老先生都直呼楊逸明對自己的詩“太殘酷”。

為了更好地傳播當代的舊體詩詞,楊逸明打算在今年編輯一冊《當代詩詞一百首》,“可能還會把這個選集做成一款新的文化科技創新項目軟件,讀者用手機下載軟件就可以賞讀。”楊逸明腦海裡還有無數關於傳播和弘揚中華古詩詞的設想,一如他幼年時對古詩詞的懵懂和初心。“漢字給我們中國人帶來的財富、樂趣和精神寄託是彌足珍貴的,而舊體詩又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楊逸明心中,舊體詩詞是真正意義上的“至真至純”的事業和信仰。

(注:本文首發於《上海老年報》)

“每到人生波折處,滿崖都是放歌聲”——訪詩人楊逸明

楊逸明 1948年8月生於上海。曾為中華詩詞學會第二屆、第三屆副會長、《中國詩詞年鑑》副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上海詩詞學會顧問。有《飛瀑集》《新風集》《路石集》等詩集出版。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