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漢末三國裡的治世能臣,被殺後胡人起兵為他報仇

東漢末年,朝廷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當時的州郡長官擁兵自立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漢室式微,地方州郡長官沒有幾個人還把皇帝的命令奉為圭臬。然而在偏遠的幽州卻有一人依然對朝廷忠心耿耿,這個人就是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漢朝宗室之後,據《吳書》記載,虞,東海恭王之後也。遭世衰亂,又與時主疏遠,仕縣為戶曹吏。以能治身奉職,召為郡吏,以孝廉為郎,累遷至幽州刺史。劉虞雖然出身顯赫,但是他的仕途之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起初劉虞在地方只是擔任郡吏,後來憑藉著政績一步步地當上了幽州刺史。幽州是漢朝的邊陲地區,這裡和鮮卑、烏桓、夫餘等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區相接壤是個十分難管理的地方。《後漢書 劉虞傳》記載: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劉虞到任之後對鮮卑、烏桓、夫餘、穢貊等部落實行懷柔的政策,這些部落被劉虞的感化不僅不敢侵擾漢朝邊境還時時不忘按時向漢朝進貢。《吳書》用甚得東土戎狄之心概括了劉虞在幽州為官的政績。

劉虞:漢末三國裡的治世能臣,被殺後胡人起兵為他報仇

黃巾之亂爆發後,劉虞正賦閒在家。漢靈帝任命劉虞為甘陵相,劉虞到任後招納流民、安撫百姓,遭遇戰亂的甘陵在劉虞的治理下很快就安定了下來。劉虞憑藉著卓越的政績被升遷為了宗正,而這時的幽州卻發生了叛亂。原來車騎將軍張溫曾徵發三千烏桓騎兵用來討伐叛賊卻遲遲不肯給這些僱傭軍發軍餉,於是徵發來的烏桓騎兵全部當了逃兵。這次兵變讓烏桓和漢朝的關係急劇惡化,漁陽的豪強張純便趁機拉攏烏桓一起起兵反叛漢朝。《後漢書 劉虞傳》記載: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張純勾結烏桓自稱天子聲勢浩大引起了朝廷的驚恐,叛軍一度攻打到了青冀二州一帶。

劉虞:漢末三國裡的治世能臣,被殺後胡人起兵為他報仇

驚慌失措的漢靈帝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去穩定形勢。《三國志 魏書 公孫瓚傳》記載: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劉虞來到幽州之後立即派人去向烏桓陳述利害,劉虞素來在烏桓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他們聽聞劉虞到幽州之後紛紛表示願意歸順朝廷。《後漢書 劉虞傳》記載:明年,復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劉虞出任幽州牧重新樹立起了朝廷的威信,不費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叛軍。勢窮力孤的張純後來逃入鮮卑被其部下王政所殺。

劉虞:漢末三國裡的治世能臣,被殺後胡人起兵為他報仇

縱觀劉虞一生的政績,說他是治世之能臣應該並不過分。《後漢書 劉虞傳》記載: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起初,朝廷由於幽州貧瘠經常要調撥其他州郡的稅賦來維持幽州的開支。後來董卓專權,各地諸侯並起幽州和朝廷之間的聯繫被阻斷。劉虞在幽州組織百姓開墾良田、發展鹽鐵商業,一時之間幽州竟然成了亂世之中的桃花源。青州、徐州遷徙到幽州躲避戰亂的百姓竟然有百萬餘口。

劉虞:漢末三國裡的治世能臣,被殺後胡人起兵為他報仇

劉虞不僅政績斐然而且為人簡樸,他雖然是一州之州牧(相當於一方諸侯)但是他生性節儉平時穿著簡樸吃飯也以素食為主。幽州的豪傑、戎狄都以劉虞為學習模範,幽州的在劉虞的治理下成為了亂世之中難得的和平樂土。然而劉虞卻不幸地生活在了亂世,他心存漢室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而樹欲靜風不止,幽州這塊地盤早被野心勃勃的諸侯們給盯上。先是,袁紹找到劉虞表示要支持他稱帝,劉虞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地方官並沒那麼大的野心拒絕了袁紹的建議。後來,劉虞和部下公孫瓚因為政見不合鬧得不可開交。公孫瓚自恃武力屢次和劉虞作對導致最後劉虞和公孫瓚兵戎相見。可惜的是劉虞治理地方有一手但是卻不懂用兵之道,他後來戰敗被公孫瓚所殺。

劉虞死後,幽州再次燃起了戰火。《後漢書 劉虞傳》記載: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劉虞的死不僅讓幽州的百姓們痛惜還激起了幽州兵變。《英雄記》曰: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公孫瓚殺劉虞時,常山相孫瑾、張逸、張瓚等人義憤填膺大罵公孫瓚。隨即公孫瓚將他們連同劉虞一起處死。劉虞的部下鮮于輔、齊周在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在幽州起兵,烏桓、鮮卑,胡人也為劉虞的死憤憤不平自發起兵響應鮮于輔等人。公孫瓚殺了劉虞失去了幽州各種勢力的支持被孤立,後來在劉虞舊部和袁紹的圍攻之下兵敗身亡。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吳書》《英雄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