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帶著爸爸去留學》開播 引發網友熱議“陪讀”現象

昨晚,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在東方衛視東方劇場開播。這部劇聚焦的是題材較新的“留學陪讀”話題,三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在異國相互陪伴和成長。導演姚曉峰曾在《虎媽貓爸》中探討過親子教育,“留學陪讀”其實是他的真實經歷。記者瞭解到,南京也有很多海外陪讀家庭,但基本上是“帶著媽媽去留學”,帶爸爸的比較鮮見,僅獲悉有兩位這樣的爸爸。

三組家庭的陪讀故事

《帶著爸爸去留學》,顧名思義,講的是子女出國上學同時將父母帶在身邊。該劇換個環境談教育和親子等話題,是能戳中一部分人的。不過記者採訪中也瞭解到,大多是中小學生父母跟去陪讀,這需要做出工作和生活犧牲。

在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孫紅雷飾演陪讀爸爸黃成棟是典型的望子成龍式父親,平凡普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黃小棟身上,第一集在過海關時差點被遣返,著急地表示他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得跟著。作為他這輩子最得意的“作品”,兒子黃小棟也讓他操碎心,尤其初到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都明顯差異的海外,這對父子屢次擦出火花,父子關係也在崩壞的邊緣反覆試探。在劇中還有辛芷蕾組成的再婚重組家庭等兩個陪讀家庭也遇到了留學引發的問題和矛盾。

現實中“陪讀爸爸”其實很少

記者瞭解到,《帶著爸爸去留學》的導演是拍出《虎媽貓爸》的姚曉峰,他本人就當過“陪讀爸爸”,劇中有很多他自己的真實經歷和思考。該劇通過留學背景下幾組家庭關係的展現,直面當下家庭教育的現狀,集中拋出問題和矛盾的同時也給出解決方案,也由留學生活上升到了對新時代家庭關係的全新定義和解讀,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形式的一次探索和深省。

WOW ABC 旅行英語創始人姬念告訴記者,他們2015年開始做成人旅行英語,針對國外生活和旅行的點菜、過海關和住酒店等場景來細分課程,目前差不多有一千位陪讀家長報名學習,但基本上都是媽媽,爸爸非常少。“其中年齡最大的是一位66歲爺爺,英語零基礎,學英語是為了去美國陪孫女,剛去時都沒什麼機會講話,特別受挫,回來就報名學英語了,再去就能聽能講了,自信心提高很多”。

記者昨天下午聯繫上了正在英國陪讀的呂女士,她已經在英國8年了,期間老公只是每年去幾次英國探親,其他時間都在國內工作。她表示,英國的消費很高,爸爸一般都是家裡經濟支柱,從她的瞭解來看,在國外的“陪讀爸爸”很少,她圈子裡也只有一個。

姬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給記者講述了一個“陪讀爸爸”的故事。這位80後南京爸爸一直就不走尋常路,兒子沒有按照正常的教育路線走,日常以打高爾夫為主,之前他家去三亞旅行,覺得當地氣候不錯,高爾夫練習氣氛好,他就帶著兒子移居三亞。後來澳大利亞在中國試點小學生陪讀籤,他就去報名了,通過後就帶著兒子去了澳大利亞,“從他的微信朋友圈來看,當地華人多,他們的生活倒還算好,那邊學習高爾夫氣氛好。”

陪讀對家長有幾重考驗

“語言關”是最大的攔路虎

如今孩子出國讀書很常見,但家長是否選擇全程跟隨,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記者採訪了幾位孩子在美國讀書的家長,他們表示,語言關是個攔路虎,而且孩子上學去了,家長在那邊如果沒有工作的話就太空虛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大了,一個人出國就是培養他的獨立性,再跟去也不好。

關於這個問題呂女士表示,她兒子出國讀書時才上幼兒園,必須得有家長跟著。回憶起剛到英國的日子,呂女士表示,面臨很多問題,比如語言關,還有教育政策與國內也不同。當時兒子在國內上的幼兒園,到了英國就理所當然地先去找幼兒園,結果被告知孩子應該上小學了,那會離報名截止日期非常近,急急忙忙找好了離家近的公立小學,熬到二年級才順利轉到私立小學,箇中因為語言等問題帶來的煎熬,呂女士表示實在是罄竹難書。

呂女士說雙方老人也以半年為界來幫忙帶孩子,“60多歲的他們到了英國確實兩眼一抹黑,一句英語也不會,摸索很久才能單獨去接送孩子和買菜。就算現在8年下來了,在倫敦的一切對外事務還是需要我獨自解決。”呂女士說,她工作忙時,老人和孩子生病了去醫院最可怕,不會用英語表述病情,醫生也一籌莫展。

心理孤獨是最大的問題

她說,當地華人圈子裡有很多陪讀媽媽,獨自負責孩子的接送、飲食起居和課外活動安排,如果英語不好,真的舉步維艱,當地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不熟悉不投緣也無法常聚,生活圈子變得很小很小,加上時差,遇到困難,也不能第一時間與國內親人交流,所以每次在異鄉遇到中國人都會撲上去交流很久。

“其實生活上的困難是一時的,可以克服,最大的問題是心理上的孤獨,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呂女士告訴記者,親眼看到多個陪讀媽媽遭遇情感變故,兩頭無法兼顧,內心的孤獨、苦悶無從排洩,就有一位陪讀媽媽在英國期間突然發現老公進行資產轉移,急得把孩子送寄宿學校後自己趕緊回國處理。

不過她也告訴記者,自己與孩子的相處上,確實是好了很多,“我兒子以前在國內時很內向,現在很活潑開朗”,國外學校假期多,孩子看世界瞭解外界的機會也多,這些也是很多家長願意放棄原來的朋友圈和生活環境,背井離鄉來陪讀的原因,“總的來說,孩子確實很開心,因為有媽媽的陪伴。不過,媽媽又由誰來支撐呢?”呂女士幽幽地說完後,突然聲音很歡快地表示,等到今年大兒子上了初中寄宿,年底她就帶上小兒子回南京讀書。那種解放和輕鬆的感覺也是溢於言表了。

家庭維修動手能力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家電和設備維修最讓呂女士焦慮,這些平時都是老公的差事,“來了英國才知道為什麼老外那麼喜歡DIY,因為人工費都很貴。”她告訴記者,冬天鍋爐壞了,一籌莫展的她帶著孩子冰冰涼涼地過了一晚。第一個維修師傅來看了一眼,啥也沒做,付了150英鎊,第二個師傅來換了零件,100英鎊。日常維修馬桶啊等等,都不能像國內那樣一個電話一個APP就能搞定的,“這些家裡維修的事情,陪讀媽媽真的搞不定,有時候只好被冤大頭。”

也要參與到孩子的社交圈

“陪讀家庭看似以孩子為主,但其實家長的參與性非常重要。”姬念舉了另一位陪讀媽媽的例子說,這位媽媽帶著兒子在美國上初中,因為媽媽之前是做涉外工作的,所以對美國文化比較瞭解,去了美國後,就積極在孩子的學校社交圈裡展開了交流,比如邀請兒子的同學來家裡做客,拿出了中國的毛筆和紅紙,教大家一起寫春聯什麼的,還跟外國同學一起包餃子,這些互動受到了全班同學和學校的歡迎,加上兒子還會打籃球和彈鋼琴,也順利加入了學校合唱團,媽媽和兒子互動參與,積極融入當地的生活,這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孔小平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