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張愛玲,從小就很聽話,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愛,自己一直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

母親看書入迷發出笑聲,她聽到後,在不遠處附和著笑出聲來。

自己在上學期間獲得的獎學金,都是第一時間拿給母親。

這麼”懂事”的孩子,她寫的作品,筆下不少人物都是那麼孤寂、鬱鬱寡歡,和生活中的她,極其相似。

也許,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那孩子是不是不要懂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很佩服路子寬救父的決心,為了父親,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懂事”是真懂事,值得佩服。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懂事”,而使自己變得很壓抑,犧牲自己的渴望和內在需求,完全是為了取悅他人,這種”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他會讓你活得很累。還不知道如何改變。

所以,”懂事”的標籤,不要隨意給孩子帖,它會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心靈上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呢?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張愛玲,從小就很聽話,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愛,自己一直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

母親看書入迷發出笑聲,她聽到後,在不遠處附和著笑出聲來。

自己在上學期間獲得的獎學金,都是第一時間拿給母親。

這麼”懂事”的孩子,她寫的作品,筆下不少人物都是那麼孤寂、鬱鬱寡歡,和生活中的她,極其相似。

也許,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那孩子是不是不要懂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很佩服路子寬救父的決心,為了父親,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懂事”是真懂事,值得佩服。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懂事”,而使自己變得很壓抑,犧牲自己的渴望和內在需求,完全是為了取悅他人,這種”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他會讓你活得很累。還不知道如何改變。

所以,”懂事”的標籤,不要隨意給孩子帖,它會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心靈上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撕掉懂事標籤,做回自己

03 幫孩子撕掉”懂事”的標籤,讓孩子做回自己

記得蔡永康曾說過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他可以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求他變成的人。

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標籤”效應,讓孩子做會自己呢?

1) 適當地可以允許孩子”任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而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最終不得不選擇退讓或聽之任之。於是有些家長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孩子太嬌慣。這,其實這是不對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理不斷髮育成熟,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有全盤的分析與決斷,全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他們是不知道這事物對他是不宜、不利還是有害的。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臺詞是這樣: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他們不過是適應了環境,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其實,懂事的孩子,不過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是啊,孩子始終是孩子。只要是孩子,就會任性,就會有耍性子,無理取鬧的時候。

作為父母,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鼓勵孩子用語言或是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演員杜江曾說過:

如果孩子任性且被父母寵愛,他們怎麼會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所以,只有允許孩子任性,才會讓孩子還原真實的自我。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張愛玲,從小就很聽話,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愛,自己一直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

母親看書入迷發出笑聲,她聽到後,在不遠處附和著笑出聲來。

自己在上學期間獲得的獎學金,都是第一時間拿給母親。

這麼”懂事”的孩子,她寫的作品,筆下不少人物都是那麼孤寂、鬱鬱寡歡,和生活中的她,極其相似。

也許,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那孩子是不是不要懂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很佩服路子寬救父的決心,為了父親,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懂事”是真懂事,值得佩服。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懂事”,而使自己變得很壓抑,犧牲自己的渴望和內在需求,完全是為了取悅他人,這種”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他會讓你活得很累。還不知道如何改變。

所以,”懂事”的標籤,不要隨意給孩子帖,它會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心靈上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撕掉懂事標籤,做回自己

03 幫孩子撕掉”懂事”的標籤,讓孩子做回自己

記得蔡永康曾說過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他可以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求他變成的人。

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標籤”效應,讓孩子做會自己呢?

1) 適當地可以允許孩子”任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而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最終不得不選擇退讓或聽之任之。於是有些家長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孩子太嬌慣。這,其實這是不對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理不斷髮育成熟,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有全盤的分析與決斷,全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他們是不知道這事物對他是不宜、不利還是有害的。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臺詞是這樣: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他們不過是適應了環境,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其實,懂事的孩子,不過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是啊,孩子始終是孩子。只要是孩子,就會任性,就會有耍性子,無理取鬧的時候。

作為父母,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鼓勵孩子用語言或是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演員杜江曾說過:

如果孩子任性且被父母寵愛,他們怎麼會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所以,只有允許孩子任性,才會讓孩子還原真實的自我。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2) 要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孩子一味地懂事,結果懂事到連對他人說”不都不敢說了。

明星馬伊琍的孩子就因此”翻過船”。

一次, 她女兒在幼兒園和同學玩過家家,有孩子扮演媽媽,有人扮演寶寶。

有個孩子一直想扮演媽媽,就逼著馬伊琍的女兒扮寶寶,可其實,女兒想當媽媽,但她卻一直不敢說。

馬伊琍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後,及時給女兒做了心理溝通,最後,她終於說出了那句”我不願意”的話。

你看,我們一味強調孩子要懂事,到頭來卻發現孩子失去了拒絕的勇氣。

那些勇於說”不”的孩子,其實是內心很有主見的孩子,長大後,能很好地掌控好自己的未來。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張愛玲,從小就很聽話,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愛,自己一直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

母親看書入迷發出笑聲,她聽到後,在不遠處附和著笑出聲來。

自己在上學期間獲得的獎學金,都是第一時間拿給母親。

這麼”懂事”的孩子,她寫的作品,筆下不少人物都是那麼孤寂、鬱鬱寡歡,和生活中的她,極其相似。

也許,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那孩子是不是不要懂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很佩服路子寬救父的決心,為了父親,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懂事”是真懂事,值得佩服。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懂事”,而使自己變得很壓抑,犧牲自己的渴望和內在需求,完全是為了取悅他人,這種”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他會讓你活得很累。還不知道如何改變。

所以,”懂事”的標籤,不要隨意給孩子帖,它會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心靈上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撕掉懂事標籤,做回自己

03 幫孩子撕掉”懂事”的標籤,讓孩子做回自己

記得蔡永康曾說過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他可以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求他變成的人。

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標籤”效應,讓孩子做會自己呢?

1) 適當地可以允許孩子”任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而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最終不得不選擇退讓或聽之任之。於是有些家長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孩子太嬌慣。這,其實這是不對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理不斷髮育成熟,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有全盤的分析與決斷,全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他們是不知道這事物對他是不宜、不利還是有害的。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臺詞是這樣: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他們不過是適應了環境,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其實,懂事的孩子,不過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是啊,孩子始終是孩子。只要是孩子,就會任性,就會有耍性子,無理取鬧的時候。

作為父母,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鼓勵孩子用語言或是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演員杜江曾說過:

如果孩子任性且被父母寵愛,他們怎麼會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所以,只有允許孩子任性,才會讓孩子還原真實的自我。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2) 要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孩子一味地懂事,結果懂事到連對他人說”不都不敢說了。

明星馬伊琍的孩子就因此”翻過船”。

一次, 她女兒在幼兒園和同學玩過家家,有孩子扮演媽媽,有人扮演寶寶。

有個孩子一直想扮演媽媽,就逼著馬伊琍的女兒扮寶寶,可其實,女兒想當媽媽,但她卻一直不敢說。

馬伊琍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後,及時給女兒做了心理溝通,最後,她終於說出了那句”我不願意”的話。

你看,我們一味強調孩子要懂事,到頭來卻發現孩子失去了拒絕的勇氣。

那些勇於說”不”的孩子,其實是內心很有主見的孩子,長大後,能很好地掌控好自己的未來。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父母讓自己學會聽話

3) 在讓孩子聽話前,學會讓自己聽話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叫孩子:”乖,要聽話”,卻從來沒想過自己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她自己非常樂意聽孩子的話。

比如,有一次,她帶孩子回家過年。返程時,孩子說還沒玩夠,想再多玩會。

尹建莉沒有責罵或強迫孩子,隨即決定晚一天再回去。

她原本以為這會慣壞孩子,但沒想到,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反而成長得比父母還優秀。

“聽話型”父母,有啥事不會一意孤行,凡事都會和孩子商量著解決,聽取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做,其實無形中培養了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更有自信和底氣做回自己。

"

最近,河南10歲孩子路子寬”增肥救父”的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寬父在孩子3歲時,曾被檢查出白血病前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的病也越來越惡化,醫生說只要有人願意捐獻骨髓,能達到父親身體的標準,就能就父親。

無疑,路子寬的骨髓是最合適的,不過他的體重沒有達標。

為了救父,從2018年3月開始,他每天吃五噸飯,體重從原來的60多斤,長到了90多斤,最終達到了骨髓捐贈的標準。

9月9日,路子寬如願在醫院進行了骨髓捐獻手術。

報道播出後,大家為這個家庭能峰迴路轉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被這個男孩的勇氣所感動。大部分網友都直呼:

“真是懂事的孩子”

“懂事兒,實在是太感動了”

“有真愛的父子,願父親孩子都健康”

……

路子寬明事理,早懂事,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在不少家長眼中,懂事的孩子似乎特別受歡迎。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

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家長,表示自己很喜歡懂事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事的孩子不用大人操心,特別省心。

誠然,這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懂事”來標籤孩子,然後欣慰地發現孩子確實是越來越懂事了。

可是,孩子之所以懂事,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會不會只是孩子為了取悅大人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籤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帖上某種標籤後,自我印象管理就會讓自己的行為和所帖的標籤一致。標籤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還會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

既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事,那麼孩子”懂事”到底早點好,還是晚點好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孩子過早懂事,未必是好事

01 過早的”懂事”未必是好事

知乎上關於”懂事”一詞,有人是這麼解釋的:

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結果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權利。

這樣看來,”懂事”這個標籤,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綁架”。

綁架了啥?

孩子的心。讓孩子錯過了童年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份快樂與滿足,也許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上一週,我帶兒子到表姐家去玩,表姐特意拿出幾塊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巧克力和大家分享。

表姐7歲的女兒的梅梅,很快吃完了,可她的眼睛還盯著盤子裡剩的那塊。她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我們,似乎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了點頭。

可當我正準備把巧克力分給她吃時,兒子衝過來大喊到: “我也要,我也要!”,我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糾纏不休。

表姐馬上說,”梅梅,讓弟弟吃吧,他難得來一趟,媽媽下次差再給你帶,好嗎?”

梅梅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儘管有點捨不得,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表姐直誇女兒懂事,有點像個小大人。可其實她不過7歲。平時表姐由於工作比較忙,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女兒,但是女兒似乎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真的可以說,乖得讓表姐都感動。

後來有一次,梅梅過生日,許過願後,我好奇地問她許了什麼願望,她悄悄地對我說,”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覺得我懂事,我還想做小孩,真的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呆住了,沒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像極了自己小時候,我便忍不住從心底和她產生了共鳴,開始喜歡這個”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前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年長的孩子,容易被帖"要懂事"的標籤

隨著二胎的家庭不斷增加,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雖然父母”一視同仁”,彼此不分先後,同等對待,但明顯的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籤。

明明有好吃的、好玩的,卻被告知要懂事,不得不選擇選擇謙讓和隱忍。

也許正如上面提到的梅梅,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但就是因為是姐姐,很多事總被迫成熟,被迫謙讓,被迫長大。

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總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你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你以為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你不曾想到,如果他始終得不到他人認可,只會在這種所謂的”懂事”標籤中,越來越迷失。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也許會不太開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不少網友留言,說自己就是父母眼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說,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一種莫名的壓力和一種與本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上早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

有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成年後,心理上有諸多問題,人生態度大部分是消極的,焦慮比較多,患上抑鬱的機率很大。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因為心愛的小狗走丟了,她開始瘋狂地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奶奶為了找她而走丟了。

父親暴打她一頓後,讓李玩性情大變。

她成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也越來越沉默。

著名心理學家喬妮斯·韋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童年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若沒有及時給與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是巨大的。

“懂事”的孩子,由於大多不願或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父母也就無法解讀其發出的真實情感。積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張愛玲,從小就很聽話,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愛,自己一直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

母親看書入迷發出笑聲,她聽到後,在不遠處附和著笑出聲來。

自己在上學期間獲得的獎學金,都是第一時間拿給母親。

這麼”懂事”的孩子,她寫的作品,筆下不少人物都是那麼孤寂、鬱鬱寡歡,和生活中的她,極其相似。

也許,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那孩子是不是不要懂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很佩服路子寬救父的決心,為了父親,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解決實際困難,這種”懂事”是真懂事,值得佩服。

但是,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懂事”,而使自己變得很壓抑,犧牲自己的渴望和內在需求,完全是為了取悅他人,這種”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他會讓你活得很累。還不知道如何改變。

所以,”懂事”的標籤,不要隨意給孩子帖,它會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心靈上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呢?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撕掉懂事標籤,做回自己

03 幫孩子撕掉”懂事”的標籤,讓孩子做回自己

記得蔡永康曾說過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他可以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求他變成的人。

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標籤”效應,讓孩子做會自己呢?

1) 適當地可以允許孩子”任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而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最終不得不選擇退讓或聽之任之。於是有些家長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孩子太嬌慣。這,其實這是不對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理不斷髮育成熟,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有全盤的分析與決斷,全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他們是不知道這事物對他是不宜、不利還是有害的。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臺詞是這樣: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他們不過是適應了環境,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其實,懂事的孩子,不過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是啊,孩子始終是孩子。只要是孩子,就會任性,就會有耍性子,無理取鬧的時候。

作為父母,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鼓勵孩子用語言或是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演員杜江曾說過:

如果孩子任性且被父母寵愛,他們怎麼會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所以,只有允許孩子任性,才會讓孩子還原真實的自我。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2) 要尊重孩子,允許他說”不”

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孩子一味地懂事,結果懂事到連對他人說”不都不敢說了。

明星馬伊琍的孩子就因此”翻過船”。

一次, 她女兒在幼兒園和同學玩過家家,有孩子扮演媽媽,有人扮演寶寶。

有個孩子一直想扮演媽媽,就逼著馬伊琍的女兒扮寶寶,可其實,女兒想當媽媽,但她卻一直不敢說。

馬伊琍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後,及時給女兒做了心理溝通,最後,她終於說出了那句”我不願意”的話。

你看,我們一味強調孩子要懂事,到頭來卻發現孩子失去了拒絕的勇氣。

那些勇於說”不”的孩子,其實是內心很有主見的孩子,長大後,能很好地掌控好自己的未來。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父母讓自己學會聽話

3) 在讓孩子聽話前,學會讓自己聽話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叫孩子:”乖,要聽話”,卻從來沒想過自己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她自己非常樂意聽孩子的話。

比如,有一次,她帶孩子回家過年。返程時,孩子說還沒玩夠,想再多玩會。

尹建莉沒有責罵或強迫孩子,隨即決定晚一天再回去。

她原本以為這會慣壞孩子,但沒想到,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反而成長得比父母還優秀。

“聽話型”父母,有啥事不會一意孤行,凡事都會和孩子商量著解決,聽取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做,其實無形中培養了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更有自信和底氣做回自己。

10歲孩子”增肥救父”,引網友熱議:懂事早的孩子,不是好事?

不要用"懂事"標籤來侷限孩子

孩子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事,千萬不要用”懂事”這種標籤來侷限孩子的未來。

演員李雪,曾說讓孩子自由選擇,成為他自己,他的未來,一定會遠遠超出我們想象所及。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愛孩子,就不要過早讓孩子懂事,只有學會表達,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獨立了,能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了,而並非按我們的願望行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的懂事,並積極地朝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