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漫天飛絮該有個時間表

每年一到春天,不少北方城市市民就開始頭疼漫天飛絮,特別是對飛絮有過敏反應者。這些飛絮來自楊樹和柳樹的雌株,白色絨毛攜帶著種子隨風走天涯,原本只是普通的樹木生殖繁衍過程。但是,這樣的繁衍是有季節性和週期性的,當一座城市內的楊柳樹雌株同時播撒種子時,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

要知道,被飛絮困擾的不只是過敏人群,還有消防員,因為這些飛絮富含油脂,非常易燃,10平方米的飛絮,能在2秒內燒完。在2017年,北京市曾出現一天因飛絮引發的火災301起,這座城市的建成區域內,有200萬株楊柳樹雌株,平均每11位市民就能“分到”1株。

造成北方城市漫天飛絮的原因,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綠化時,考慮到綜合成本、土壤條件、生長速度、成活率以及綠化效果等諸多因素,城市綠化多采用“北方楊家將、南方沙家浜”模式,即北方城市多用楊樹柳樹,南方城市多用杉樹。彼時,華北很多城市都受到沙塵威脅,迫切需要大量植樹綠化阻擋沙塵,小樹苗若是長得太慢,短期內派不上用場,正因如此,在楊柳樹引入時,前期生長速度較快的雌株受到青睞,被大量種植。這批楊柳樹一起成年了,到了自然繁衍的年紀,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當然,小樹苗如果不通過DNA圖譜檢測的,一般人是雌雄難辨的,這也是雌株後來被大量種植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儘管今天飛絮漫天,也不能完全否認,這一批成本低、長勢好的楊柳樹,在北方城市綠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在對抗沙塵天氣中。氣象數據顯示,北京地區春季平均沙塵天,上世紀50年代為26天,到90年代後下降到不足5天。

不過,功勞歸功勞,問題歸問題。飛絮給公眾健康和公共安全帶來的威脅,同樣不能被忽視。治理飛絮的辦法有很多,移走楊柳樹雌株換用其它樹種,或者通過“變性手術”砍去雌株樹冠後嫁接雄性枝條,還可以使用各種藥劑抑制飛絮。但是,每一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困難,這樣的困難不僅僅是治理過程中的資金和人力問題,而有如何精細化治理的問題,畢竟,樹要一棵一棵地去解決。

治理飛絮的困難,公眾其實可以理解。但是,面對年復一年的漫天飛絮,有關方面應當拿出一個時間表來,告訴公眾,到底計劃採取何種方式,用多久時間一步一步解決好這個問題,以解輿論質疑。很多事情,公眾的期待,並不是“明天就能改好”,也知道改好需要時間,而是要有個可持續改善的計劃公之於眾,時間具體,操作方式可行。

漫天飛絮是個“小東西”,但背後其實是個複雜的“大問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其實還有許多類似楊柳樹雌株一樣的事物,在經濟、社會和技術水平發展程度有限的年代, 其“經濟實惠見效快”發揮了很大作用。而今,其原有功能逐步被替代,缺陷之處暴露後,這些事物如何有序轉型退場,新事物如何有效替代,值得有關方面思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