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

說起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大家都耳熟能詳。這種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游擊戰術,以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效用,成為我軍軍史、戰史上的光輝典範,也一直為國人津津樂道。然而,作為這種戰術的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卻一直鮮為人知。曠伏兆將軍的一生,和神祕的地道戰一樣,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

說起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大家都耳熟能詳。這種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游擊戰術,以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效用,成為我軍軍史、戰史上的光輝典範,也一直為國人津津樂道。然而,作為這種戰術的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卻一直鮮為人知。曠伏兆將軍的一生,和神祕的地道戰一樣,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參加革命,長征路上顯神威

1914年,曠伏兆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心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6月,紅軍來到永新,永新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十四歲的曠伏兆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革命,並被推選為鄉工會委員,先後擔任了鄉工會副主任、少年先鋒隊隊長等職。1932年3月,年滿十八歲的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帶領8名共青團員集體參加了紅軍。入伍後,曠伏兆被分配到紅三軍團教導隊,經過為期5個月的軍事訓練後調到湘贛蘇區紅八軍擔任班長。10月,由於曠伏兆作戰勇敢,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拔到湘贛紅軍第四分校學習。4個月後調入紅十八師衛生部任政治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湘贛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8月,曠伏兆隨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在一次攻打侯坪的戰鬥中,曠伏兆所部與湖南軍閥李覺的部隊遭遇,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到黃昏,一顆子彈擊穿曠伏兆的右肩胛骨,他當即暈了過去。當時紅軍藥材奇缺,所幸曠伏兆自幼體質好,經過醫生奮力搶救,他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10月底,曠伏兆返回部隊任新兵營營長,不久,又被調任龍(山)桑(植)獨立團政委。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當時曠伏兆擔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十六師四十六團副政委。一次,曠伏兆和團參謀長戴桂林率領一個營執行斷後任務,頑強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他們略事休息,正要追趕已經翻過一座大山的四十六團主力,不幸遭到敵人的伏擊。曠伏兆眼睛高度近視,又沒有條件配眼鏡,平時看東西都很吃力。待他發現敵人時,距離已經很近了。他掏出二十響駁殼槍,振臂一揮,果斷地帶領全營衝鋒突圍,忽被一顆流彈將左肩打穿,血如泉湧,肩胛像被撕裂般地疼痛……那顆子彈由於當時沒有條件取出,永久地留在了曠伏兆的體內。這樣,曠伏兆的身上共留下了三朵槍花:一朵在右臉頰,那是一顆子彈從臉頰上穿顱而過,使右耳的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另兩朵是從兩肩分別穿身而過,這三朵槍花,使曠伏兆成了我軍的二等甲級殘廢。

突圍後,曠伏兆離開四十六團,隨師部繼續長征。他不讓戰士用擔架抬,強忍著傷痛乘坐打土豪繳獲來的牲口。為了把龍雲追剿紅軍的人馬“調回”昆明,部隊佯攻龍雲的老巢昆明,旋即又急行軍半個月,以一天一百多裡地的速度趕到金沙江畔。他們剛剛渡過了江,敵人就追到了,在江彼岸望江興嘆。

一天,曠伏兆與總參謀長劉伯承一道行軍。經過從前線到保安的急行軍,到達羅家堡附近的一條大溝時,劉伯承和曠伏兆一行人都累得汗流浹背,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不料此時敵機呼嘯而至,投擲下一顆炸彈。未及臥倒,“轟”的一聲,炸彈就在他們身邊爆炸了。正在溝裡吃飯的一個班的戰士當即全被炸死。劉伯承和夫人汪榮華也不幸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碰傷,鮮血咕嘟咕嘟地冒個不停。曠伏兆冒著生命危險,跑上前去幫助劉伯承夫婦止血,又和擔任馬伕的一名四川籍戰士飛快地跑向山溝邊的山崖,他們揹著沉重的行李,攀著刀切斧劈般的懸崖,朝著那道狹窄凌空的峭巖,飛快地攀登著。不一會兒,汗水就把他們全身都溼透了,但他倆顧不上擦,用皮帶和綁腿迅速地系成一條繩索。繩索伸到溝底,在下面幾名戰士的幫助下,費了很大勁兒才把劉伯承夫婦拉上了山崖。劉伯承看到戰友急得要哭的模樣,忙安慰他們:“負點傷有啥子要緊!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敵機狂轟濫炸了一通,自以為大獲全勝,揚長而去。這時,曠伏兆才感到渾身痠麻,彷彿剛剛從肩頭上卸下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劉伯承雖然負了傷,但絲毫也未驚慌失措,依舊談笑風生,真乃大將風度。事過多年之後,劉伯承還沒有忘記曠伏兆的這次“救命之恩”。而劉伯承的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曠伏兆,鼓舞著他為革命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

說起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大家都耳熟能詳。這種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游擊戰術,以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效用,成為我軍軍史、戰史上的光輝典範,也一直為國人津津樂道。然而,作為這種戰術的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卻一直鮮為人知。曠伏兆將軍的一生,和神祕的地道戰一樣,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參加革命,長征路上顯神威

1914年,曠伏兆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心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6月,紅軍來到永新,永新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十四歲的曠伏兆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革命,並被推選為鄉工會委員,先後擔任了鄉工會副主任、少年先鋒隊隊長等職。1932年3月,年滿十八歲的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帶領8名共青團員集體參加了紅軍。入伍後,曠伏兆被分配到紅三軍團教導隊,經過為期5個月的軍事訓練後調到湘贛蘇區紅八軍擔任班長。10月,由於曠伏兆作戰勇敢,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拔到湘贛紅軍第四分校學習。4個月後調入紅十八師衛生部任政治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湘贛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8月,曠伏兆隨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在一次攻打侯坪的戰鬥中,曠伏兆所部與湖南軍閥李覺的部隊遭遇,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到黃昏,一顆子彈擊穿曠伏兆的右肩胛骨,他當即暈了過去。當時紅軍藥材奇缺,所幸曠伏兆自幼體質好,經過醫生奮力搶救,他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10月底,曠伏兆返回部隊任新兵營營長,不久,又被調任龍(山)桑(植)獨立團政委。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當時曠伏兆擔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十六師四十六團副政委。一次,曠伏兆和團參謀長戴桂林率領一個營執行斷後任務,頑強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他們略事休息,正要追趕已經翻過一座大山的四十六團主力,不幸遭到敵人的伏擊。曠伏兆眼睛高度近視,又沒有條件配眼鏡,平時看東西都很吃力。待他發現敵人時,距離已經很近了。他掏出二十響駁殼槍,振臂一揮,果斷地帶領全營衝鋒突圍,忽被一顆流彈將左肩打穿,血如泉湧,肩胛像被撕裂般地疼痛……那顆子彈由於當時沒有條件取出,永久地留在了曠伏兆的體內。這樣,曠伏兆的身上共留下了三朵槍花:一朵在右臉頰,那是一顆子彈從臉頰上穿顱而過,使右耳的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另兩朵是從兩肩分別穿身而過,這三朵槍花,使曠伏兆成了我軍的二等甲級殘廢。

突圍後,曠伏兆離開四十六團,隨師部繼續長征。他不讓戰士用擔架抬,強忍著傷痛乘坐打土豪繳獲來的牲口。為了把龍雲追剿紅軍的人馬“調回”昆明,部隊佯攻龍雲的老巢昆明,旋即又急行軍半個月,以一天一百多裡地的速度趕到金沙江畔。他們剛剛渡過了江,敵人就追到了,在江彼岸望江興嘆。

一天,曠伏兆與總參謀長劉伯承一道行軍。經過從前線到保安的急行軍,到達羅家堡附近的一條大溝時,劉伯承和曠伏兆一行人都累得汗流浹背,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不料此時敵機呼嘯而至,投擲下一顆炸彈。未及臥倒,“轟”的一聲,炸彈就在他們身邊爆炸了。正在溝裡吃飯的一個班的戰士當即全被炸死。劉伯承和夫人汪榮華也不幸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碰傷,鮮血咕嘟咕嘟地冒個不停。曠伏兆冒著生命危險,跑上前去幫助劉伯承夫婦止血,又和擔任馬伕的一名四川籍戰士飛快地跑向山溝邊的山崖,他們揹著沉重的行李,攀著刀切斧劈般的懸崖,朝著那道狹窄凌空的峭巖,飛快地攀登著。不一會兒,汗水就把他們全身都溼透了,但他倆顧不上擦,用皮帶和綁腿迅速地系成一條繩索。繩索伸到溝底,在下面幾名戰士的幫助下,費了很大勁兒才把劉伯承夫婦拉上了山崖。劉伯承看到戰友急得要哭的模樣,忙安慰他們:“負點傷有啥子要緊!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敵機狂轟濫炸了一通,自以為大獲全勝,揚長而去。這時,曠伏兆才感到渾身痠麻,彷彿剛剛從肩頭上卸下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劉伯承雖然負了傷,但絲毫也未驚慌失措,依舊談笑風生,真乃大將風度。事過多年之後,劉伯承還沒有忘記曠伏兆的這次“救命之恩”。而劉伯承的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曠伏兆,鼓舞著他為革命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曠伏兆


征戰冀中,烽火沙場結良緣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正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曠伏兆同幾位團職幹部主動請戰,要求到前線去,中央軍委批准了他們的請戰要求。。曠伏兆被派往山西太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擔任了中共方山縣委書記,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權,擴大了統一戰線,建立了人民武裝,進行了減租減息等工作,推動了當地抗戰形勢的發展。

1938年,日軍佔領武漢後,主力回師華北,對中共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實施大規模的“掃蕩”,妄圖摧毀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為鞏固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和已經發展起來的冀中武裝,以便長期堅持冀中平原的抗日遊擊戰,特派程子華到冀中軍區任政治委員,曠伏兆奉命跟隨程子華到冀中擔任冀中軍區第一分區政治委員。

曠伏兆到達所轄部隊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冀中地區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因此,要儘快使習慣打山地游擊戰的八路軍適應這個不利地勢;冀中軍區部隊新成立,官兵的革命傳統教育和軍事戰略戰術教育都亟待加強。如果不解決這兩個擺在面前的迫切問題,我軍就會在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夾擊下,限於被動的不利境地。曠伏兆當即決定重點抓部隊的政治、軍事素質問題,從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入手,對部隊進行各種游擊戰訓練,加速部隊向正規化、“八路軍化”邁進。根據地各級領導幹部遵照曠伏兆的指示,狠抓部隊的整訓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不久,在反擊國民黨頑固勢力張蔭梧侵擾根據地的鬥爭中,我軍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戰果,除張蔭梧帶領30餘名騎兵逃走外,餘部皆被殲滅。

不久,曠伏兆調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委員,由冀中腹地開往太行山區。

1940年3月5日,曠伏兆的警備旅發動了反擊國民黨反共頑軍朱懷冰部第二十七軍的戰鬥。遵照戰前部署,警備旅為右縱隊的第二梯隊,擔任戰役的預備隊。不料戰情中途有變,曠伏兆胸懷全局,當機立斷,命第二梯隊改任中央突破的重任。戰鬥中,曠伏兆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部隊登上山頭後,卻久久攻不下敵人的碉堡,曠伏兆通過觀察後發現是因為火力不夠猛烈。於是當即命令調來部隊為數不多的機關炮,向敵人碉堡射擊。炮彈準確落入敵軍碉堡,敵軍一個個狼狽鑽出碉堡,曠伏兆見狀,立即下令採取“步炮協同”戰術,逐步殲滅敵軍。他命令將各團的重武器集中在一起,以炮火開路,掩護部隊向敵軍縱深,以營為單位分割、包抄敵人。

曠伏兆情急之中想出的這種“步炮協同”的作戰方法,即打一陣炮,收拾一片敵人,攻克一批碉堡,一層層推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頑戰鬥從早晨打到中午,朱懷冰部苦心經營的由100多座碉堡組成的防線,被逐一摧毀。經過7個多小時的戰鬥,警備旅共殲滅頑軍3000餘人。隨後又奉命攻擊地方重鎮姚村,與兄弟部隊夾擊敵人,俘虜了朱懷冰部第九十四師參謀長以下大批軍官和士兵,兩次戰鬥總計殲滅頑軍1萬多人。

戰役結束後,八路軍一二九師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特意發來賀電,稱讚曠伏兆的警備旅:“這次戰鬥打得好,完成任務突出,立了功。”

戰爭是殘酷的,愛情卻是甜蜜的。馳騁冀中戰場的曠伏兆和夫人許更生的愛情,就是在戰爭中產生,在戰爭中孕育並開花、結果的。

1938年8月,冀中軍區在武強縣北代村召開政工會議。會議期間,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仁槐、青年科長趙辛培和團長張慶泰牽線搭橋,曠伏兆認識了東北戰地服務團的女戰士許更生。當時許更生年僅十九歲,雖然曠伏兆比她大六歲,卻以忠厚朴實的言談和英氣勃勃的氣概深深吸引了她。曠伏兆也被許更生的溫柔和美麗所打動,兩人一見鍾情。按照有關規定,男方二十六歲的團級以上幹部才能結婚,曠伏兆當時才二十五歲,還不能結婚,因此,會議一結束,曠伏兆就告別許更生,依依不捨地返回一分區。直到1940年8月曠伏兆從太行到晉察冀邊區開會,才見到了當時在冀中軍區民運部工作的許更生。百團大戰前夕,兩人在一間老鄉的土屋裡結了婚。

沒有花前月下,沒有婚紗、喜酒、喜糖,曠伏兆和許更生的戀愛和結婚就是這麼簡單。婚後第三天,他們就通過正太路踏上百團大戰的征程。他們相約,把百團大戰的每一個勝利作為他們新婚的賀禮。這以後,曠伏兆與許更生相濡以沫,攜手走完了他們的人生路程。


"

說起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大家都耳熟能詳。這種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游擊戰術,以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效用,成為我軍軍史、戰史上的光輝典範,也一直為國人津津樂道。然而,作為這種戰術的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卻一直鮮為人知。曠伏兆將軍的一生,和神祕的地道戰一樣,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參加革命,長征路上顯神威

1914年,曠伏兆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心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6月,紅軍來到永新,永新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十四歲的曠伏兆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革命,並被推選為鄉工會委員,先後擔任了鄉工會副主任、少年先鋒隊隊長等職。1932年3月,年滿十八歲的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帶領8名共青團員集體參加了紅軍。入伍後,曠伏兆被分配到紅三軍團教導隊,經過為期5個月的軍事訓練後調到湘贛蘇區紅八軍擔任班長。10月,由於曠伏兆作戰勇敢,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拔到湘贛紅軍第四分校學習。4個月後調入紅十八師衛生部任政治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湘贛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8月,曠伏兆隨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在一次攻打侯坪的戰鬥中,曠伏兆所部與湖南軍閥李覺的部隊遭遇,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到黃昏,一顆子彈擊穿曠伏兆的右肩胛骨,他當即暈了過去。當時紅軍藥材奇缺,所幸曠伏兆自幼體質好,經過醫生奮力搶救,他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10月底,曠伏兆返回部隊任新兵營營長,不久,又被調任龍(山)桑(植)獨立團政委。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當時曠伏兆擔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十六師四十六團副政委。一次,曠伏兆和團參謀長戴桂林率領一個營執行斷後任務,頑強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他們略事休息,正要追趕已經翻過一座大山的四十六團主力,不幸遭到敵人的伏擊。曠伏兆眼睛高度近視,又沒有條件配眼鏡,平時看東西都很吃力。待他發現敵人時,距離已經很近了。他掏出二十響駁殼槍,振臂一揮,果斷地帶領全營衝鋒突圍,忽被一顆流彈將左肩打穿,血如泉湧,肩胛像被撕裂般地疼痛……那顆子彈由於當時沒有條件取出,永久地留在了曠伏兆的體內。這樣,曠伏兆的身上共留下了三朵槍花:一朵在右臉頰,那是一顆子彈從臉頰上穿顱而過,使右耳的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另兩朵是從兩肩分別穿身而過,這三朵槍花,使曠伏兆成了我軍的二等甲級殘廢。

突圍後,曠伏兆離開四十六團,隨師部繼續長征。他不讓戰士用擔架抬,強忍著傷痛乘坐打土豪繳獲來的牲口。為了把龍雲追剿紅軍的人馬“調回”昆明,部隊佯攻龍雲的老巢昆明,旋即又急行軍半個月,以一天一百多裡地的速度趕到金沙江畔。他們剛剛渡過了江,敵人就追到了,在江彼岸望江興嘆。

一天,曠伏兆與總參謀長劉伯承一道行軍。經過從前線到保安的急行軍,到達羅家堡附近的一條大溝時,劉伯承和曠伏兆一行人都累得汗流浹背,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不料此時敵機呼嘯而至,投擲下一顆炸彈。未及臥倒,“轟”的一聲,炸彈就在他們身邊爆炸了。正在溝裡吃飯的一個班的戰士當即全被炸死。劉伯承和夫人汪榮華也不幸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碰傷,鮮血咕嘟咕嘟地冒個不停。曠伏兆冒著生命危險,跑上前去幫助劉伯承夫婦止血,又和擔任馬伕的一名四川籍戰士飛快地跑向山溝邊的山崖,他們揹著沉重的行李,攀著刀切斧劈般的懸崖,朝著那道狹窄凌空的峭巖,飛快地攀登著。不一會兒,汗水就把他們全身都溼透了,但他倆顧不上擦,用皮帶和綁腿迅速地系成一條繩索。繩索伸到溝底,在下面幾名戰士的幫助下,費了很大勁兒才把劉伯承夫婦拉上了山崖。劉伯承看到戰友急得要哭的模樣,忙安慰他們:“負點傷有啥子要緊!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敵機狂轟濫炸了一通,自以為大獲全勝,揚長而去。這時,曠伏兆才感到渾身痠麻,彷彿剛剛從肩頭上卸下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劉伯承雖然負了傷,但絲毫也未驚慌失措,依舊談笑風生,真乃大將風度。事過多年之後,劉伯承還沒有忘記曠伏兆的這次“救命之恩”。而劉伯承的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曠伏兆,鼓舞著他為革命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曠伏兆


征戰冀中,烽火沙場結良緣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正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曠伏兆同幾位團職幹部主動請戰,要求到前線去,中央軍委批准了他們的請戰要求。。曠伏兆被派往山西太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擔任了中共方山縣委書記,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權,擴大了統一戰線,建立了人民武裝,進行了減租減息等工作,推動了當地抗戰形勢的發展。

1938年,日軍佔領武漢後,主力回師華北,對中共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實施大規模的“掃蕩”,妄圖摧毀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為鞏固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和已經發展起來的冀中武裝,以便長期堅持冀中平原的抗日遊擊戰,特派程子華到冀中軍區任政治委員,曠伏兆奉命跟隨程子華到冀中擔任冀中軍區第一分區政治委員。

曠伏兆到達所轄部隊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冀中地區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因此,要儘快使習慣打山地游擊戰的八路軍適應這個不利地勢;冀中軍區部隊新成立,官兵的革命傳統教育和軍事戰略戰術教育都亟待加強。如果不解決這兩個擺在面前的迫切問題,我軍就會在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夾擊下,限於被動的不利境地。曠伏兆當即決定重點抓部隊的政治、軍事素質問題,從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入手,對部隊進行各種游擊戰訓練,加速部隊向正規化、“八路軍化”邁進。根據地各級領導幹部遵照曠伏兆的指示,狠抓部隊的整訓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不久,在反擊國民黨頑固勢力張蔭梧侵擾根據地的鬥爭中,我軍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戰果,除張蔭梧帶領30餘名騎兵逃走外,餘部皆被殲滅。

不久,曠伏兆調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委員,由冀中腹地開往太行山區。

1940年3月5日,曠伏兆的警備旅發動了反擊國民黨反共頑軍朱懷冰部第二十七軍的戰鬥。遵照戰前部署,警備旅為右縱隊的第二梯隊,擔任戰役的預備隊。不料戰情中途有變,曠伏兆胸懷全局,當機立斷,命第二梯隊改任中央突破的重任。戰鬥中,曠伏兆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部隊登上山頭後,卻久久攻不下敵人的碉堡,曠伏兆通過觀察後發現是因為火力不夠猛烈。於是當即命令調來部隊為數不多的機關炮,向敵人碉堡射擊。炮彈準確落入敵軍碉堡,敵軍一個個狼狽鑽出碉堡,曠伏兆見狀,立即下令採取“步炮協同”戰術,逐步殲滅敵軍。他命令將各團的重武器集中在一起,以炮火開路,掩護部隊向敵軍縱深,以營為單位分割、包抄敵人。

曠伏兆情急之中想出的這種“步炮協同”的作戰方法,即打一陣炮,收拾一片敵人,攻克一批碉堡,一層層推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頑戰鬥從早晨打到中午,朱懷冰部苦心經營的由100多座碉堡組成的防線,被逐一摧毀。經過7個多小時的戰鬥,警備旅共殲滅頑軍3000餘人。隨後又奉命攻擊地方重鎮姚村,與兄弟部隊夾擊敵人,俘虜了朱懷冰部第九十四師參謀長以下大批軍官和士兵,兩次戰鬥總計殲滅頑軍1萬多人。

戰役結束後,八路軍一二九師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特意發來賀電,稱讚曠伏兆的警備旅:“這次戰鬥打得好,完成任務突出,立了功。”

戰爭是殘酷的,愛情卻是甜蜜的。馳騁冀中戰場的曠伏兆和夫人許更生的愛情,就是在戰爭中產生,在戰爭中孕育並開花、結果的。

1938年8月,冀中軍區在武強縣北代村召開政工會議。會議期間,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仁槐、青年科長趙辛培和團長張慶泰牽線搭橋,曠伏兆認識了東北戰地服務團的女戰士許更生。當時許更生年僅十九歲,雖然曠伏兆比她大六歲,卻以忠厚朴實的言談和英氣勃勃的氣概深深吸引了她。曠伏兆也被許更生的溫柔和美麗所打動,兩人一見鍾情。按照有關規定,男方二十六歲的團級以上幹部才能結婚,曠伏兆當時才二十五歲,還不能結婚,因此,會議一結束,曠伏兆就告別許更生,依依不捨地返回一分區。直到1940年8月曠伏兆從太行到晉察冀邊區開會,才見到了當時在冀中軍區民運部工作的許更生。百團大戰前夕,兩人在一間老鄉的土屋裡結了婚。

沒有花前月下,沒有婚紗、喜酒、喜糖,曠伏兆和許更生的戀愛和結婚就是這麼簡單。婚後第三天,他們就通過正太路踏上百團大戰的征程。他們相約,把百團大戰的每一個勝利作為他們新婚的賀禮。這以後,曠伏兆與許更生相濡以沫,攜手走完了他們的人生路程。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傳奇


地下長城,“奇幻戰爭”震敵膽

1940年8月開始的百團大戰引起日軍的極大恐慌,日軍驚呼“損失巨大”、“對華北應有再認識”。1942年,隨著正面戰場的日益穩定,日軍對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規模越來越大。日軍採取“鐵壁合圍”、“梳篦拉網”、“剔塊清剿”,實行所謂的據點、碉堡、壕溝、修路、築牆“五位一體”的“囚籠政策”,使大多數抗日政權被摧毀,大批的革命幹部慘遭殺戮。一時間,“家家有哭聲,無村不帶孝”,平、津、保三角地帶成了人間地獄。加上八路軍戰術戰法和武器裝備的落後,根據地軍民常常在對日偽軍的反“清剿”中處於不利的境地。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曠伏兆被分配到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任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第十軍分區所轄的地域包括霸縣、永清等幾個日偽軍經常“掃蕩”的地帶,因此,反“掃蕩”的任務顯得尤為艱鉅。

就在曠伏兆到達第十軍分區的第二天,他正在楊莊和地委書記楊英談工作時,突然遭到數百名日軍的包圍。當時,曠伏兆帶領的十幾個工作人員臨時住在一戶群眾的大院裡。為了儘可能地避免傷亡,曠伏兆當機立斷,決定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分散突圍。在楊英的安排和群眾的掩護下,曠伏兆匆匆鑽進了一個僅能容納一人的,設在雞窩下的小地洞裡(群眾稱之為“蛤蟆蹲”),而且一呆就是三個小時。

在這個狹小的洞中,曠伏兆精神高度緊張,他手持短槍對準洞口,準備一旦被敵人發現,就與敵人同歸於盡。好在敵人進村後,村黨支部書記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主動向敵軍指揮官大獻殷勤,招呼敵人喝酒、吃飯,消除了敵人的敵意,曠伏兆等才有驚無險。

就是這短短几個小時的地洞經歷,讓曠伏兆萌生了一種天才的軍事構想。從洞中出來後,曠伏兆對這種以“蛤蟆蹲”躲過敵軍“掃蕩”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覺得這種消極被動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敵人發現,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軍分區政治部的王錫珍、段清俊等人,就是因為被敵軍發現而活活打死在洞裡的。必須變被動為主動。他在召集分區領導人開會時說:“這些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只靠‘蛤蟆蹲’被動躲避是不行的,必須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辦法。”

怎樣變被動為主動呢?曠伏兆沉思良久,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為什麼不能將各“蛤蟆蹲”連接起來成為地道呢?一個村裡的可以連接,幾個村裡的也可以連接。一個村裡遭到敵人襲擊,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裡去;敵人發現了一個,還有很多個,有百個、千個;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做運兵、儲藏彈藥、作戰等其他用途……

曠伏兆立即和分區司令劉秉彥等分區領導研究。很快,他的構想得到了分區領導人的一致支持。分區即決定派作戰參謀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狀況的高榮到二連縣米南莊,進行挖掘地道的試點工作。曠伏兆不知道,就是他這一個“天才的構想”,後來幾乎改變了冀中甚至整個敵後戰場的敵我力量對比態勢。

任子木和高榮到達二連縣後,得到了中共二連縣委書記朱澤民的大力支持。朱澤民指示米南莊黨支部書記魏樹華立即組織黨團員、民兵和廣大群眾配合特派工作人員挖掘地道。他們根據村莊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連接起來,在地道內還修築了防煙、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設施。

曠伏兆自始至終都關注著地道的挖掘工作。對於修築地道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他都一一予以解答,還親自設計地道挖掘圖:將地道挖下一段後,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長,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狀;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堅實的“預製構件”木匣子製作成的,預製的木匣子裡裝滿和地道一樣顏色的土作為偽裝,游擊隊員只要從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來,也可以讓外面的人進入地道;若敵人發現洞口,進入地道,地道內的人可以利用內部設置的觀測系統,通過槍眼觀察敵人的動向,找機會消滅敵人,讓進入地道內的敵人無路可逃。

在具體挖掘時,曠伏兆還指示任子木等基層領導,要他們經常向有經驗的群眾請教,集思廣益,取得更大的效果。遵照曠伏兆的指示,任子木等在廣大軍民的支持下,築成了結構複雜、功能齊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下長城”。

在修築過程中,為了解決地道里的缺氧、通氣和飲水難題,負責地道設計的人員將地道的通風口與地面上的建築物、自然物,如煙囪、水井、牆頂等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村邊、街道、院落一些有利於發揮火力的角落,修築了掩體和射擊孔,並將其與地道連接起來。遇到敵情,能將敵人全殲的就全殲,不能全殲的,消滅一部分敵人後,再進入地道與敵人鬥爭,直到把敵人拖垮、拖死,最後達到殲滅的目的。

為了配合地道作戰,更有利地打擊敵人,有的游擊隊員想出了更好的辦法。他們在村莊通往村外的路口,用磚和土坯砌成了留有錯縫的兩道影壁牆,如果順著道路平視,像是牆將道路堵死了,實際上還有一米多寬的間隙,不僅人可以通過,馬車也可以通過,在牆上設置有多處隱蔽的射擊孔,只需派一個戰鬥小組據險堅守,就可大量殺傷敵人,讓村內的人有充分進行抵抗和撤退的時間。

有的村莊在臨街的建築物和敵人必經路口附近設置了很多射擊孔,平時當作偽裝不用,一旦發現敵情,將之一推即開。各射擊孔可以互相策應,組成交叉的火力網。在一些大點的院落裡,用地道將其連接起來,可以互相支援。有的房頂與房頂之間用梯子搭成橋連接起來,成了房連房、街連街,地上、空中都可以互相通過、互相支援的立體防禦體系。

隨著地道戰實戰經驗的積累,曠伏兆又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對其進行了不斷的試驗、改進,許多村莊都修築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戰鬥地道。這樣,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被譽為“天(房頂上)、地(地面)、陰(地下的)三通”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

短短几個月,一套具有極大現實意義的作戰方略,在足智多謀的曠伏兆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得以迅速貫徹實施。整個第十軍分區的轄區內,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這種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八路軍與敵軍進行鬥爭的重要依託。

地道戰開展起來,地雷的埋設也一天比一天普遍起來,給敵人增加了更大的威脅。在敵人的必經之路上,游擊隊員和民兵埋設了自制的地雷:有的是“踩雷”,敵人一踩就響;有的是“拉線雷”,游擊隊員躲在暗處觀察,一旦敵軍進入雷區的殺傷範圍內,就迅速拉響地雷,併發起攻擊,讓敵人躲不及、跑不掉……我軍撤入地道後,地雷沒有隨著撤退,還埋在很多敵人想不到的地方。當時有的院子裡設有假門,敵人推了一扇,是個死的,旁邊又一扇門,再推時,門開了,地雷也響了;敵人到雞窩裡抓雞,地雷從雞窩裡響了;到柴禾垛裡抱柴禾,柴禾垛裡的地雷又響了……

根據地軍民的這種新的反“掃蕩”戰術,開始並沒引起日軍多大的重視。後來,在一次又一次的“掃蕩”中,日軍遭受了重大的傷亡。地道和地雷的完美結合,令日軍心驚膽顫,每次進入根據地的村子內時,常常會禁不住地產生畏懼心理:有的到了村前側足而立,不敢向前邁進;有的見到村裡交錯的房屋、建築就不知所措,亂了方寸;有的指揮官氣急敗壞,督促士兵前進,用刺刀逼著士兵進院、下井、下地道……日軍官兵紛紛驚呼遇到了“奇幻戰爭”。

就這樣,曠伏兆第十軍分區的“地道戰”威名迅速傳遍冀中乃至整個中國,令日軍聞風喪膽。各革命根據地紛紛仿效。一時間,冀中地道縱橫交錯,組成了複雜的地下長城。曠伏兆所在的冀中警備旅,也因擅長地道作戰被稱為“地道部隊”。在後來的北陽堡戰鬥中,警備旅充分發揮了地道戰的威力,一天之內擊退了數倍於己的日偽軍的連番進攻,被群眾稱為“神兵”。當地人將這次戰鬥編成《神兵》快板書,幾十年來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併成為佳話。

鞠躬盡瘁,為革命死而後已

解放戰爭期間,曠伏兆先後參加了正太、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的指揮工作,配合兄弟部隊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1949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六十七軍政治委員。4月,他率部參加了攻克太原的戰役。

1950年底,曠伏兆與時任軍長的老鄉李湘率六十七軍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抗美,曠伏兆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副政治委員兼第六十七軍政治委員。

朝鮮戰場上,曠伏兆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天賦,克服了巨大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1951年,曠伏兆領導的六十七軍先後粉碎了美韓軍隊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殲敵17000餘人;隨後在朝鮮金城戰役中又多次粉碎美軍的進攻,戰果輝煌。1954年,曠伏兆升任十九兵團政委。

在1955年共和國首次授勳儀式上,曠伏兆以其為共和國建立所做出的卓著功績,被授予中將軍銜。曠伏兆時年41歲,成為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將軍之一。

1958年3月曠伏兆回國後進入高等軍事學院深造,系統學習中共黨史和軍事學。1960年3月轉到地方,擔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在組織領導地礦、石油開發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1968年,他遭到林彪反黨集團的打擊迫害,被下放到江西省峽江縣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5年春,被中央軍委任命為空軍副政委。1978年5月,曠伏兆調任鐵道兵第二政委,主持鐵道兵黨委的日常工作,為我軍鐵道部隊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83年,積勞成疾的曠伏兆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但他仍念念不忘人民軍隊的發展和祖國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96年6月4日,曠伏兆將軍因心臟病突發,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來源:《黨史文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