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割據江東的孫權卻並沒有及時跟進,而是在等待數年後才正式登基建國,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孫權這樣做,絕非他無意皇位,而是有其難言的苦衷,大體說來,主要有三點:

1.名不正言不順。漢末天下大亂,各地軍閥、豪強競相逐鹿中原,相互之間征伐攻討,無不懷揣著稱王稱帝的夢想。此時,漢獻帝雖然名義上是天子,但手中卻沒有任何權力,號令所及,甚至都出不了自己的皇宮。按照曹魏重臣陳群、桓階的說法,此時的漢朝只剩下一個“空殼”,實際上早已滅亡(“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見《三國志·卷一》注引《魏略》)。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曹操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沒有稱帝建國

在這種局面下,正是靠著曹操三十餘年的浴血奮戰,才換回中原粗定、百姓安居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則,此時的天下理應換姓,曹操就算是稱帝建國,也絲毫沒有篡逆的成分。然而曹操鑑於自己“擁戴漢室”的承諾,並沒有這樣做,境界實在是高。所以等到曹丕代漢建魏,更屬名正言順之事,天下士民莫不這樣認為。

當然,對於曹魏集團的敵人-劉備來講,他絕對不會承認曹丕稱帝的合法性,否則自己的抗曹事業便會被打上“叛逆”的標籤。為了表明自己行動的正義性,劉備便捏造出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的謊言,並打著“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旗號,堂而皇之地稱帝建國。雖然劉備稱帝屬於明顯的武裝割據,但由於他出身宗室、矢志抗曹,依然能被那些擁戴漢朝的人士認可,而蜀漢也被視作是漢朝的延續。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帝國

相比於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劉備延續漢朝國祚,孫權則沒有任何稱帝建國的合法理由。孫權雖然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但跟父親孫堅、兄長孫策一樣,都接受漢朝的官號、爵位,而且在對內對外征戰時,都打著“擁戴漢室”的旗號,無論如何都沒有稱帝建國的理由,否則便會被打上“叛亂”的標籤。

2.防止淪為魏蜀競相攻擊的目標。除了稱帝的資本不夠外,孫權還擔心,一旦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僭號開國,極有可能會遭到魏蜀兩國的競相攻擊。曹魏雖然把蜀漢視作頭號敵人,但考慮到四川號稱“四塞之國”,形勢易守難攻,在沒把握順利入川作戰的情況下,只能先拿孫氏集團“開刀”。畢竟,曹魏控制著長江中游,若戰略佈局得當,未嘗不能順流東下佔領江東。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在成都僭號稱帝

而對於蜀漢來講,曹魏固然是首要仇敵,但鑑於對方勢力太強、地盤太大、人才太多,本方自保尚且是個大問題,哪裡還有能力勞師北伐?所以,劉備最有可能的攻擊對象,只能是實力相對較弱的孫權。更何況,後者還通過卑鄙手段,奪取了本方的荊州,致使先前擬定的兩路北伐計劃破滅,不能不採取攻勢。

3.除了以上兩點外,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還有一個重塑與江東將領、謀臣關係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在江東集團中,大批將領、謀臣們都接受漢朝的官爵,在名份上只是孫權的下屬而非臣子。在把大義名分看的相當重的漢朝,他們的利益訴求,是希望孫權能在“擁戴漢室”的旗號下保持半獨立地位,而不是稱帝建國。而要改變這種思維,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合適的策略。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孫權等待多年後,才正式稱帝建國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考慮,在曹丕、劉備競相稱帝的情況下,孫權並沒有貿然跟進。並且在遭受蜀漢進攻的情況下,孫權出於自保的需要,還向曹魏稱臣,並被曹丕冊封為吳王,時在黃初二年(221年)。不過,孫權雖然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但在實際上卻已是“無冕之皇”,並因為曹丕的幫助,在名分上建立起對江東將領、文臣們的君臣關係。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為何沒跟進,直到8年後才登基建國?

三國對峙形勢圖

就這樣,又經過8年時間,在與蜀漢重新恢復盟友關係、魏文帝已駕崩的情況下,順利擺平各種內部問題的孫權,正式僭號稱帝,建立東吳帝國。此時,蜀漢已把精力完全放在北伐曹魏事業上,希望能得到東吳的策應、支援,便不再糾結論孫權稱帝是否合法的問題,而曹魏因為集中精力對付蜀漢,自然也不能再對東吳開戰。就這樣,孫權稱帝雖然不合法,但作為既成事實,卻得到魏蜀兩國的默認。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