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勢因東漢朝廷的頹廢而發生巨大之轉變。天下諸侯為了爭奪到更多的土地,發動了一場場戰爭,最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天下被分割成三大勢力,它們分別為曹魏政權、劉蜀政權和孫吳政權。其中,曹魏最為強盛,劉蜀次之,孫吳最弱。

在這三個政權中,曹操雖然是魏國的建立者,但實際稱帝的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曹丕。蜀國的開國皇帝自然是劉備,吳國的開國皇帝則是孫權。但是綜合來看的話,這三個政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首先就其“正統性”來說,就有很大的差別。為何呢?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勢因東漢朝廷的頹廢而發生巨大之轉變。天下諸侯為了爭奪到更多的土地,發動了一場場戰爭,最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天下被分割成三大勢力,它們分別為曹魏政權、劉蜀政權和孫吳政權。其中,曹魏最為強盛,劉蜀次之,孫吳最弱。

在這三個政權中,曹操雖然是魏國的建立者,但實際稱帝的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曹丕。蜀國的開國皇帝自然是劉備,吳國的開國皇帝則是孫權。但是綜合來看的話,這三個政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首先就其“正統性”來說,就有很大的差別。為何呢?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劉備——劇照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正統性”。在古代,正統就代表著“天命”,代表民心所向。而在三國之中,只要誰有資格繼承大漢王朝的王統,那麼誰就是真正的正統。而我們也知道了,這無非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是蜀國。

如果以魏國為正統的話,那是因為,曹丕建立的魏國,來自漢獻帝的禪讓,這從程序上來說是絕對沒有什麼問題的。漢朝的接力棒的的確確是落到了魏國的手上。以蜀國為正統的話,主要是因為,劉備姓劉,自詡是劉邦的後裔,漢獻帝劉協還得叫他一聲“皇叔”(當然如果從輩分上考證,漢獻帝反而是劉備的叔叔輩);此外,從血統上來說,劉備更具有資格說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為何呢?因為在這些年來,他始終是以興復漢室為主要的政治旗幟,在川蜀建國,其國號還是“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蜀漢政權”。所以,他說自己才是正統,也並非沒有道理!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勢因東漢朝廷的頹廢而發生巨大之轉變。天下諸侯為了爭奪到更多的土地,發動了一場場戰爭,最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天下被分割成三大勢力,它們分別為曹魏政權、劉蜀政權和孫吳政權。其中,曹魏最為強盛,劉蜀次之,孫吳最弱。

在這三個政權中,曹操雖然是魏國的建立者,但實際稱帝的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曹丕。蜀國的開國皇帝自然是劉備,吳國的開國皇帝則是孫權。但是綜合來看的話,這三個政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首先就其“正統性”來說,就有很大的差別。為何呢?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劉備——劇照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正統性”。在古代,正統就代表著“天命”,代表民心所向。而在三國之中,只要誰有資格繼承大漢王朝的王統,那麼誰就是真正的正統。而我們也知道了,這無非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是蜀國。

如果以魏國為正統的話,那是因為,曹丕建立的魏國,來自漢獻帝的禪讓,這從程序上來說是絕對沒有什麼問題的。漢朝的接力棒的的確確是落到了魏國的手上。以蜀國為正統的話,主要是因為,劉備姓劉,自詡是劉邦的後裔,漢獻帝劉協還得叫他一聲“皇叔”(當然如果從輩分上考證,漢獻帝反而是劉備的叔叔輩);此外,從血統上來說,劉備更具有資格說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為何呢?因為在這些年來,他始終是以興復漢室為主要的政治旗幟,在川蜀建國,其國號還是“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蜀漢政權”。所以,他說自己才是正統,也並非沒有道理!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曹丕——劇照

公元220年的時候,漢獻帝被迫退位,曹丕稱帝。有趣的是,當時曹丕還搞了一個小把戲,因為漢室是堯的後裔,於是他就宣稱曹姓氏舜的子孫。而我們也知道,堯曾經禪位給舜,所以此時的漢獻帝讓位給曹丕,正好符合中國政治的優良傳統。當然了,這其實就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在聽說曹丕篡漢之後,其做法更絕。公元221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其時間僅比曹丕晚一年。而且,當時還有一個謠言說,漢獻帝此時已經被曹丕處死了,所以劉備才稱帝的。但其實,這並不準確,劉備心裡也是心知肚明,他深知這不是真的,但依然把它當真的來宣傳和利用,迅速召集群臣為漢獻帝服孝,追諡他為孝愍皇帝。當然了,畢竟這有這樣做,他才能順理成章地稱帝。

"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勢因東漢朝廷的頹廢而發生巨大之轉變。天下諸侯為了爭奪到更多的土地,發動了一場場戰爭,最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天下被分割成三大勢力,它們分別為曹魏政權、劉蜀政權和孫吳政權。其中,曹魏最為強盛,劉蜀次之,孫吳最弱。

在這三個政權中,曹操雖然是魏國的建立者,但實際稱帝的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曹丕。蜀國的開國皇帝自然是劉備,吳國的開國皇帝則是孫權。但是綜合來看的話,這三個政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首先就其“正統性”來說,就有很大的差別。為何呢?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劉備——劇照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正統性”。在古代,正統就代表著“天命”,代表民心所向。而在三國之中,只要誰有資格繼承大漢王朝的王統,那麼誰就是真正的正統。而我們也知道了,這無非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是蜀國。

如果以魏國為正統的話,那是因為,曹丕建立的魏國,來自漢獻帝的禪讓,這從程序上來說是絕對沒有什麼問題的。漢朝的接力棒的的確確是落到了魏國的手上。以蜀國為正統的話,主要是因為,劉備姓劉,自詡是劉邦的後裔,漢獻帝劉協還得叫他一聲“皇叔”(當然如果從輩分上考證,漢獻帝反而是劉備的叔叔輩);此外,從血統上來說,劉備更具有資格說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為何呢?因為在這些年來,他始終是以興復漢室為主要的政治旗幟,在川蜀建國,其國號還是“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蜀漢政權”。所以,他說自己才是正統,也並非沒有道理!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曹丕——劇照

公元220年的時候,漢獻帝被迫退位,曹丕稱帝。有趣的是,當時曹丕還搞了一個小把戲,因為漢室是堯的後裔,於是他就宣稱曹姓氏舜的子孫。而我們也知道,堯曾經禪位給舜,所以此時的漢獻帝讓位給曹丕,正好符合中國政治的優良傳統。當然了,這其實就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在聽說曹丕篡漢之後,其做法更絕。公元221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其時間僅比曹丕晚一年。而且,當時還有一個謠言說,漢獻帝此時已經被曹丕處死了,所以劉備才稱帝的。但其實,這並不準確,劉備心裡也是心知肚明,他深知這不是真的,但依然把它當真的來宣傳和利用,迅速召集群臣為漢獻帝服孝,追諡他為孝愍皇帝。當然了,畢竟這有這樣做,他才能順理成章地稱帝。

劉備雖貴為皇親,為何卻沒有孫權忠心?看完他們的年號,一目瞭然

孫權——劇照

但其實,在三國之中,最應該令人感懷的應該是孫權。相比於劉備來說,孫權更加忠心,為何這麼說呢?有史學家說了,只要從他們的年號就能看出來。我們都知道,在孫權稱帝之前,一度都臣服於曹魏,還被冊封為吳王。所以按道理來說,在孫吳政權中,應該要使用魏國的年號,然而,無果只是對外使用魏國的年號“黃初”,在其國內依然使用漢朝的年號“建安”。

這件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1996年的時候,從湖南長沙走馬樓木簡,就曾發現“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樣。如果你熟悉三國曆史的話就應該知道,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已經結束了,所謂的建安二十七年,實際上就是曹丕執政的黃初三年。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劉備雖然貴為皇親,但實際上卻沒有孫權更忠於漢室。

終於,在曹丕即位稱帝九年之後,孫權正式稱帝,號稱為“吳大帝”,在這個時候,三個皇帝才全部就位。所以,我們所說的三國時代,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
  2. ​[韓裔]金文京-《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