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三國中,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是結拜兄弟的楷模,三人手足相惜、情深義重的情節有很多,大眾對於他們的結拜情義十分佩服。但有一件事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就是劉備死前有可能對於關羽、張飛二人心懷怨恨!而且,有一個證據可以充分表明!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這個證據就是諡號!劉備在生前,沒有給死在他前面的關羽、張飛二人追封諡號!

為什麼呢?這就要說一下諡號的含義了。在古代,評價一個人的是非功過,隻言片語往往是很難說清楚的。於是,古人為了對有名的、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蓋棺定論,往往都會在死後給出一個評價意義的稱號,高度概括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諡號。

劉備沒有給關羽、張飛追封諡號,但卻給了另一個人追封,就是法正。

劉備為什麼沒有給關羽、張飛追封諡號呢?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對於關羽,猜測是:關羽擅自開戰,大意失荊州,丟掉了劉備的半壁江山。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早年可是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不知道多少次了,創業實在是艱難啊。赤壁之戰後才有了轉機,先是攻取荊州四郡,然後取得益州,最後佔據漢中,還拿下了上庸三郡。219年,劉備在漢中稱王,其勢力和威望都達到了頂峰。

但就是在這時出了問題,219年7月,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剛開始戰局順利,但最後被孫權偷襲,兵敗如山倒,關羽也身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也丟失了。荊州一失,劉備想要一統天下的可能就變得微乎其微了。

襄樊之戰是關羽擅自發動的,因為益州、漢中的軍隊並沒有配合荊州作戰的動作,鎮守上庸的劉封、孟達也沒有配合出兵,這就很難不讓人懷疑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了荊州這等戰略要地,三國的局勢一下子發生了轉折,關羽罪責難逃啊。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對於張飛,猜測是:張飛不聽勸誡,毆打士兵,致使自己慘死,更是對即將到來的夷陵之戰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張飛有虐待士兵的臭毛病,劉備早前就常常勸誡他,將軍經常毆打士兵,懲罰部下,是很容易出事的,而且你還留在身邊,是有可能出大問題的。但是張飛沒聽,也沒改。

221年,劉備為關羽報仇,不聽勸阻,發兵攻打東吳。張飛可是一員虎將,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是患難與共的兄弟,是軍中不可缺少的將才。而且張飛在閬中的部隊有一萬人,是總兵力的五分之一。

此次發兵東吳,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都不在,帶的幾乎都是新人,張飛算是僅有的老將了,還是以一當十的猛將。

但是張飛因為自己虐待士兵的惡習,導致自己臨陣慘死,嚴重削弱了蜀軍的戰鬥力。

之後夷陵之戰戰敗,蜀國死傷慘重,元氣大傷,劉備自己更是倉皇而逃,之後臥病不起,第二年便病死於白帝城。可以說,蜀軍的慘敗,張飛有一定的責任,還是因為不聽勸誡。所以,劉備可能對其心懷怨恨。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劉備生前只給了法正諡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法正在劉備建立蜀國的道路上,可謂是費盡心力,軍中謀士第一人,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如果法正在的話,他肯定能勸住主公。就算勸不住,也不至於如此慘敗。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法正在軍中的地位就等同於諸葛亮。諸葛亮擅長的更多的是治國、策略、局勢分析和謀劃,對於軍隊作戰並不是很在行。法正剛好補足了軍中參謀、指揮作戰的角色,一般行軍打仗,都是法正給劉備出主意,所以劉備的江山有大半都是法正的功勞,法正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與諸葛亮相比。

劉備給法正追封的諡號是翼侯,意思是“如虎添翼”,法正去世時,劉備哭了好幾天呢。

劉備死前對關羽、張飛心懷怨恨?有可能,一個證據足以表明!

劉備在世的時候,只給了法正一人追封諡號,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都沒有,這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龐統、趙雲都是後主劉禪直到260年才追封的諡號。

以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死前都沒有給二人追封諡號,劉備心懷怨恨就很有可能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