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劉邦 蕭何 曹參 槐樹 漢中旅遊 2017-05-13
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儘管劉邦在漢中活動不過短暫數月,然而在漢臺區這塊大小不過500多平方公里的版圖上,遺留下劉邦相關的歷史地名就達15處之多。再加上解放後新生的地名及其他名稱,足有40多處,其密度和集中程度在全國也絕無僅有,只有在大漢朝的發祥地——漢中才有這種可能。這些歷史地名門類之多亦是驚人的,不僅有世人所熟知的名勝古蹟,而且有自然村、山川、河流,堰、塘、廟宇和事業單位名稱等。有些名稱以神奇的傳說故事流傳民間,風趣誘人。

1、花臺子。花臺子村原屬漢水鄉,現為石馬街道辦事處廣坪村委會十一村民小組,位於么二拐西南將壇西路南側,傳說劉邦在這裡建有許多花臺,供其觀花賞月,悠遊玩樂,其名流傳至今。花臺子原有80多戶菜農,因城市擴建現已成為居民菜農混合居住區,特別是時尚靚麗的花臺居民小區,一改往日簡陋的菜農民宅舊貌。

2、新鋪。新鋪自然村,原為新鋪鄉政府駐地,撤區並鄉後歸屬鋪鎮人民政府管轄,有村民130多戶,漢白公路從村中穿過。新鋪其名傳說饒有風趣:古時這裡也為交通要衝。路旁建有一小小酒鋪,供過往行人飲酒休憩。一天劉邦路過此地,欣然下馬進店酌酒歇息。此間劉邦抬頭向酒店門前一看,偌大一棵槐樹映入眼簾,只見槐樹根粗枝壯葉茂,樹冠如傘,向四方伸展,奇怪的是樹冠正中長出一棵石榴樹,掛滿紫紅色的碩果,使劉邦萬分驚奇,遂問酒家:“此為何樹?”酒家曰:“槐抱石榴樹”,劉邦聽後連發奇嘆:“真乃奇樹也!奇樹也!”劉邦當即慷慨解囊送給酒家紋銀數百兩,令其將簡陋的酒鋪新修,以便下次路過飲酒觀景,此後即將新修酒鋪稱作新鋪,酒鋪所在地的村落亦以新修酒鋪而得名。

3、留馬山。該村原屬新民鄉,並鄉後歸屬七裡鎮。全村有70多戶,300多口人,系半丘陵地區,村民們習稱為山。相傳劉邦為漢王時,常來此邏馬習武,走村串戶,深受村民的愛戴,為懷念劉邦,於是人們便把村落稱為邏馬山。時間長了,便將“邏”字習寫成現在的“留”字。

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4、山河堰。系古褒斜棧道南端褒谷口一項古代較大的引水工程,截引褒河水灌田。自漢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二千餘年裡,原褒城縣和南鄭縣(今漢臺區)漢江以北的大部分農田,全靠山河堰引水灌溉。據《重刻漢中府志》載:“山河堰傳為漢相國蕭何所策,曹參落成之。”人們為了紀念劉邦的謀臣蕭何,把山河堰稱之為蕭何堰。

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5、漢王山。古稱漢王城,位於武鄉鎮西北8公里處,系秦嶺餘脈,東西走向,長約5.2公里,寬約1.2公里,面積約8.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56米,呈鋸齒狀山脊。漢王山山頂平坦,築有一土寨,相傳為漢劉邦所築,故稱漢王城。據《褒城縣誌》戴:“漢王城在縣治(原褒城縣)東北二十里(1958年褒城縣撤銷,漢王山歸屬今漢臺區),相傳漢高祖因山築城,樵者時得矢杴”。

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6、鋪鎮中學。這裡涉及到的是鋪鎮中學的來歷。該校的前身名為私立邯鄴中學,創建於1942年,因劉邦的相國蕭何為郭侯,曹參為鄴侯,故此得名。該校原址在新民寺,因當地有一邯鄴祠(解放後拆除),用該祠的會產建的此校。1950年改稱南鄭縣初級中學;1953年設高中班,改稱南鄭縣第一中學;1959年改稱漢中市第五中學;後因校址遷駐鋪鎮,於1961年改稱今名。(漢中日報)

從地名看劉邦在漢中的印跡

我要投稿

小編微信號:379889082

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