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李泰國 中國近代史 清朝 曾國藩 蘇老師讀歷史 2017-03-26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圖文無關

1861年的一個午後,湘軍名臣胡林翼帶著幾個隨從登上武昌附近的一座山,觀察長江兩岸的佈防態勢。視線中突然出現了兩艘洋人的輪船,在江面上來去如風。胡林翼見狀面色蒼白,幾乎要從馬上摔下來,支撐著回到軍營,嘔血數升,幾天後撒手人寰。

這故事未必是真的,但很生動地表現出了清末有識之士對現代西方文明的焦慮。

鴉片戰爭,裝備了整面牆的火炮的風帆戰艦已經讓中國人“大開眼界”,而美國南北戰爭中,鐵甲艦首次登上戰場,世界海軍軍備進入了一個狂飆時代。蒸汽機、鋼鐵裝甲、旋轉炮塔和大口徑火炮讓曾經威風八面的風帆戰艦相形見絀。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必須有一支自己的現代化海軍。

當然,還有一個需求則更加迫在眉睫。

實際上在1856年,清朝就已經有了購買外國軍艦的打算。當時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已經快3年,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他們獲得了部分西方人士的同情,因而獲得了大量的洋槍洋炮,這使他們在與清軍的作戰中佔到了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清政府希望購置軍艦封鎖長江江面,以切斷太平軍與外界的聯繫。

然而不久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此事只能擱置。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1年《北京條約》簽訂,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國內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太平軍為了獲得出海口,嘗試向東南沿海方向發展,一度進逼上海,並控制了寧波這樣的重要港口。這一系列動作已經損害到了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太平軍的一些過於血腥暴力的行為也讓西方輿論大失所望。

清政府通過條約方式承諾對列強利益進行保護,列強遂收起對太平天國的同情,轉而對與清政府合作表現出興趣。另一方面,沿海受到威脅的清政府也希望能從水面上有效封鎖太平軍,並通過水陸兩個方向進攻天京,因而也將購買軍艦的事再次提上日程。

在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的推動下,又經過一番博弈與拖延,清政府最終做出了向英國購買中號兵輪3艘,小號兵輪4艘的決策。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軍機大臣文祥

江蘇、福建和廣東三省的海關共同出資65萬兩白銀作為艦船和裝備的購置費用,並從今後海關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支付艦隊的維護費用。海軍官兵和水手,則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湖廣總督官文負責挑選,從這個配置可以預計新式艦隊的官兵大多將出自湘軍系統,曾國藩將其納入麾下的意圖也十分明顯。

清政府對這支新式艦隊還是抱有不小的期望的,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是“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既希望依靠它來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也指望去抵擋以下外來的侵略。

作為賣家的英國也對此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畢竟這是一筆不小的買賣,而且既然清朝建立新式海軍的決心已定,他們也希望這能成為一支對其友好的軍隊。

因為一艘蒸汽戰艦就是一座漂浮的海上工廠,每一個崗位都需要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這不是通過買軍艦就能解決的。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軍艦都將需要由英國人來指揮、駕駛、操作。今後的中國海軍官兵,也都是英國海軍的學生。如果掌控得好的話,短期內這支艦隊還將扮演英國海軍在遠東的另一支分艦隊的角色。

英國為這支艦隊的成立大開方便之門。此前1854年立法規定不允許英國臣民為外國服役作戰,英國方面以發佈《女皇特許令》的方式授權李泰國在英國招募人員,並聘請現役皇家海軍軍官參加艦隊。

所購軍艦最終為8艘,列表如下(噸位各處記載差異大,這裡以臺灣學者王家儉的數據為準):

炮艦3艘:

“中國”號,原英軍Africa號,669噸;“北京”號,原英軍Mohawk號,670噸;“江蘇”號,新定製,1000噸。

炮艇3艘:

“廈門”號,原英軍Jasper號,310噸;“天津”號,新定製,445噸;“廣東”號,新定製,445噸。

說明:以上6艘軍艦被統稱為“Gun-boat”,本文按當今習慣,將500噸以上的稱為“艦”,500噸以下的稱為“艇”。

軍需船1艘,向私人購買;快艇1艘,向私人購買。

除了艦艇,李泰國還購買了軍火、煤炭和其他補給品,並聘請了以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斯本為首的458名官兵。

就這樣愉快地成交了。雖然買的軍艦都不大,但也不算過時,上面配備的武備沒有詳細記載,但可以推測總體還不錯。CEO帶著新員工上崗,踏上前往東方的征程。一切是如此順利而美好,除了一件事。

清廷很快發現,李泰國跟艦隊司令(當時稱為“總統”)阿斯本揹著自己定下了艦隊章程。

到這裡要介紹一下李泰國這個人。李泰國英文名Horatio Nelson Lay,其母據說是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的後代。他10歲就跟隨擔任英國駐廣州領事的父親來到中國,15歲時父親去世,他又到香港謀生。他先後在港英政府、通商口岸和地方海關工作,其間努力學習中文,成為了一箇中國通,並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中文名字——李泰國。此後他步步高昇,最終被清政府聘為海關總稅務司,成為中國海關的最高領導人。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李泰國

李泰國也算半個中國人了,但性格極度傲慢。

他跟阿斯本上校私自制定的艦隊章程規定,艦隊不從屬於任何地方督撫——這好像沒什麼問題,而是直接歸皇帝指揮——似乎也符合國際慣例,但是,皇帝下達命令必須由李泰國轉達,阿斯本才能照辦,並且“如有未便奉行之事,李泰國就未便傳諭”。

這下問題就嚴重了,這等於是清朝花了幾十萬兩銀子買了這支艦隊,卻讓李泰國做了最高指揮,換誰都不會答應。

但由於李泰國得到了英國駐華公使的支持,所以態度極為強硬,經反覆交涉,在海關另一位外籍官員赫德的斡旋下,總理衙門與李泰國議定了新《輪船章程》,規定設立由中國人擔任的“漢總統”,而阿斯本改任“幫同總統”,也就是副司令。艦隊須聽從相關督撫的調遣。

雙方還單獨規定了攻克天京之後的賞賜,如果由清軍和阿斯本艦隊共同攻克天京,則所得財物30%歸朝廷,35%歸阿斯本及外籍官兵,35%歸中國官兵;如果是阿斯本艦隊單獨攻克天京,則財物70%歸阿斯本。

這完全是僱傭軍的做派。

然而這份折中的章程並沒有解決問題,這次輪到地方督撫們炸鍋了。這支艦隊中英官兵預計將有600多人,配上強大的武力,勢必不會心甘情願聽從督撫節制,畢竟之前的洋槍隊已經讓督撫們吃過藥了;另外軍艦及裝備不是中國官兵所熟悉的,到頭來很可能還得聽阿斯本指揮。

而督撫中反對最強烈的,竟是最早主張購買軍艦的曾國藩。因為此時的戰局已經發生了變化,湘軍已經實現了對天京的合圍之勢,雖然攻勢尚不順利,但拿下天京也就是時間問題,他可不想看到有人橫插一槓來搶功勞,除非能保證這支艦隊成為湘軍的水師,完全聽命於他。他還設想讓每艘船僅留下洋員三四名,其餘崗位均由湘軍水師官兵擔任,並由他的部將蔡國祥擔任艦隊指揮。且不說這主意朝廷和李泰國會不會答應,光從技術上看,都是做夢。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曾國藩

一邊中國督撫在擔心即使讓洋人做副司令,他的權力也太大,另一邊洋人卻嫌這個官職太小了。

當時軍艦沒有裝備電報,當阿斯本艦隊幾個月後到達中國,發現自己剛一落地就被降了級,還需要聽從中國地方官的指揮,大感自己受了羞辱。傲慢而固執的英國人憤然向總理衙門提出,若不批准他的章程,就帶領所有水手一同辭職以示抗議。

中英雙方几經拉鋸,邦交幾乎因此破裂。

更要命的是,清政府發現如果沒有這幫洋鬼子,這批還算現代化的軍艦連開都開不動,更不用說作戰了。

在這件事中,因為英方掌握著核心技術,中方顯得極為被動。曾國藩甚至憤怒地表示,外籍將領必會將輪船居為奇貨,將中方官兵看做僕役,湘軍將士必將視之為奇恥大辱,不如將艦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以折李泰國的驕氣。

將真金白銀買的艦船白送給外國,還美其名曰“分賞”,還要用這種小女人賭氣的方式來“折李泰國的驕氣”,為政治兵都有美名的曾文正公對國際關係的見識尚且如此淺陋,更何況其他中國官民呢?

最後由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出面調停,中英雙方達成協議:軍艦全部退回英國拍賣,外籍官兵全部遣散,所有費用由中方負擔。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蒲安臣

最終軍艦拍賣和其他收回的款項共計白銀106.8萬兩(比之前的購艦預算80萬兩要高,無法查到資料,可能是國際銀價波動導致,因為雙方是通過英鎊交易的),但是購艦、運費、官兵俸祿等共計173.2萬兩,白白損失67萬兩。

由於李泰國的野心,阿斯本的固執和中國官員的私心和淺陋,中國第一支現代化艦隊以鬧劇收場了。

這場鬧劇沒有贏家。

李泰國因為自己的拙劣表現被清政府解僱,丟掉了海關總稅務司的飯碗,不過拿到了清政府一筆豐厚的遣散費。

清政府中負責操辦此事的軍機大臣文祥成了眾矢之的,從此不敢再在革新上有所作為。

用赫德的話說,中國建設現代化海軍的進程被推遲了20年。而新海軍的建立,是有可能帶動軍火、機械、礦業等一系列現代化改革的。

似乎也不是沒有贏家。赫德就是一個,他在這件事中表現得圓滑老練,辦事時懂得給清政府留夠面子,給中國方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個最會做人的英國人接下了李泰國的位子,此後執掌中國海關長達半個世紀。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海關成為了“西方國家侵犯中國經濟主權的幫凶”,同時也成為中國政府中最清廉、最高效的機構——直到民國時代都是如此。

大清帝國第一支蒸汽艦隊,卻被洋人坑得不要不要

羅伯特.赫德

故事還有後文,“江蘇”、“廈門”兩艦被日本薩摩藩拍得,當時日本還沒有開始明治維新,地方諸侯卻早已自發地學習西方。

兩艦1870年編入日本海軍,也許在1874年的侵臺行動中登場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