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出家後的李叔同

廣結善緣,桃李滿天下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由於舊體詩詞寫得好,他還加入了“城南文社”,與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二十歲的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幾人時常郊遊宴飲、切磋文章。

到了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從日本回來的李叔同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樹,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被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聘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就同時在兩個學校教書,往返於南京和杭州。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出家後的李叔同

廣結善緣,桃李滿天下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由於舊體詩詞寫得好,他還加入了“城南文社”,與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二十歲的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幾人時常郊遊宴飲、切磋文章。

到了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從日本回來的李叔同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樹,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被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聘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就同時在兩個學校教書,往返於南京和杭州。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出家後的李叔同

廣結善緣,桃李滿天下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由於舊體詩詞寫得好,他還加入了“城南文社”,與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二十歲的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幾人時常郊遊宴飲、切磋文章。

到了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從日本回來的李叔同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樹,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被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聘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就同時在兩個學校教書,往返於南京和杭州。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李叔同以嚴肅的教學風格贏得學生尊重,每次上課前都會在黑板上提前板書,減少課堂上的時間浪費,於是學生們每次上課前推門進去,都能看到李叔同先生已經坐在講臺上等他們了,這時候遲到的學生會因感到羞愧而面紅耳赤。

名師出高徒,李叔同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也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大師潘天壽、書畫家錢君陶、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粱......這些人才,足以撐起民國文藝界半壁江山。

“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在豐子愷的散文和隨筆裡,李叔同好比全能的優伶,因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凡事認真”。

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耀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趙樸初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出家後的李叔同

廣結善緣,桃李滿天下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由於舊體詩詞寫得好,他還加入了“城南文社”,與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二十歲的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幾人時常郊遊宴飲、切磋文章。

到了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從日本回來的李叔同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樹,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被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聘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就同時在兩個學校教書,往返於南京和杭州。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李叔同以嚴肅的教學風格贏得學生尊重,每次上課前都會在黑板上提前板書,減少課堂上的時間浪費,於是學生們每次上課前推門進去,都能看到李叔同先生已經坐在講臺上等他們了,這時候遲到的學生會因感到羞愧而面紅耳赤。

名師出高徒,李叔同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也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大師潘天壽、書畫家錢君陶、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粱......這些人才,足以撐起民國文藝界半壁江山。

“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在豐子愷的散文和隨筆裡,李叔同好比全能的優伶,因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凡事認真”。

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耀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趙樸初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李叔同受佛法影響是從他還未出生就開始了,他的父母深信佛教,而在他五歲那年,他的父親過世,家裡請來高僧誦佛唸經,就這樣,空寂悠遠的佛音印在了他的腦海裡。在那以後,李叔同還經常與家中弟弟一起學僧人做法,或裹著被罩當袈裟在炕上玩唸經。

李叔同在杭州教學期間,有一次和好友夏丐尊吃茶時,夏丐尊打趣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挺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觸動了李叔同的心,他竟真的跑去杭州廣化寺體驗了幾天當和尚的感覺。後來又有一次,夏丐尊提起日本“斷食”修養的文章,兩人一起去找資料研究,夏丐尊沒有當真,李叔同卻在新年十幾天的假期裡在虎跑寺實踐。在這期間,了悟和尚收李叔同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

"

生於商賈之家,卻不喜經商之道;學習八股文之時,卻淪陷於戲曲藝術;經營兩段婚姻,一段婚姻平淡如水,與妻子相敬如賓,一段婚姻轟轟烈烈,與妻子鶼鰈情深,最終卻選擇皈依佛門,常伴青燈。從一代風流才子到藝術大家,最終遁入空門,半世繁華半世僧,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不喜經國濟世,愛上戲曲藝術

1880年,李叔同降生於天津故居李宅,家族幾代經商,到李叔同這一代,李家已經是名門望族。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嫡親兄長,母親不得父親喜愛,在家中伏小做低,謹言微行。雖是庶子,但李叔同從小就被養在大房嫡母膝下,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

李叔同五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哥對他嚴加管教,從小就讓他學習書法、金石篆刻等技藝。好在李叔同底子不錯,是個天才,小小年紀聰穎機靈,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就學訓詁書法。據說,他“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

李叔同16歲就考入輔仁學院開始學習八股文,但許是兄長的嚴格教育和大宅門枯燥無味的生活使他漸生叛逆。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愛上戲曲這一當時世人眼中的“賤業”,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顆情竇初開的少年心。

因為李叔同的生母非常喜歡聽戲,24歲守寡之後更是常常往戲院跑,每次去戲院聽戲她都會帶上李叔同,久而久之,李叔同也成為了梨園的常客,長大後更是時常往梨園跑,因此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青年時的李叔同

一代風流公子

於李叔同而言,坤伶楊翠喜是他的紅顏知己,是心頭的一抹硃砂痣。

楊翠喜十四五歲時便出落得一番花容月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登臺獻藝都能博得滿堂彩。楊翠喜在臺上歌喉婉轉,笑靨如花,李叔同在臺下聽得如痴如醉,目不轉睛。戲院散場後,李叔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微弱的燈火,逐漸靠近的兩顆心,這一段微亮的路,記錄了少男少女共同的興趣,情竇初開的稚嫩,還有純純的愛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地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李叔同《菩薩蠻》

李叔同曾寫了兩首《菩薩蠻》送給楊翠喜,詩中的柔情蜜意足見其用情至深。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聲名漸遠的楊翠喜由於被慶親王和其兒子載振看中,最終被天津地方官員送至北京慶親王府,一代名伶就此消失,而李叔同也整日以淚洗面。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戀人楊翠喜

李叔同的生母和二哥不忍他憂傷度日,便做主替他相看妻子,最終李母看上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知書達理,賢良淑德,但李叔同不願意娶之為妻。由於而此前李叔同一直渴望大宅門外面的自由世界,所以他的二哥就以成婚之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為誘,使得李叔同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兩人雖育有三子,但一直聚少離多,相敬如賓,卻舉案不齊眉。因此,俞氏也只是個空有原配頭銜的女主人罷了。也正是因為俞氏非所愛,所以李叔同一直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這造就了他後來的風流史。

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1898年,很是支持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李叔同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因為這枚印章,維新變法失敗後李叔同被認為是康有為同黨。為了活命,他只能帶著母親和妻子離開天津前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除了詩詞唱酬,書畫寄情,便是尋花問柳,時常出入聲色場所,與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都混得很熟,和名妓李蘋香、謝秋雲等均有情史。如他詩中所寫: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

1905年秋天,李叔同告別妻子和兒子,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踏上輪船,遠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認識了她的日本妻子福姬。福姬是李叔同房東的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李叔同便被福姬的容貌和氣質打動,他邀請福姬作為他的裸模,福姬同意了,兩人的蜜戀就此開展。

李叔同從未隱瞞自己有家室,但福姬仍表示願繼續追隨,後來兩人在日本結婚。但李叔同婚後不久就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迴天津養病。原配俞氏見到丈夫歸來萬般興奮,彷彿看到了生活的盼頭,一心一意要伺候病中的李叔同,她甚至以為李叔同浪子回頭了。然而現實卻是丈夫病癒之際就是夫妻分離之時,病癒的李叔同雖感謝俞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還是轉身離開,回到在日本和福姬組成的的家。心中雖有愧疚,但這份愧疚不足以讓他留下,在俞氏這裡,李叔同終究是狠心的。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原配妻子俞蓉兒

1910年,李叔同再次歸國,這次還帶上了他的日本妻子福姬。兩人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一直在持續。為了摯愛告別父母遠離故土的福姬也以為,這個男人可以是一生的依靠,直到1918年,福姬收到丈夫託人轉交的信,告知她,他已皈依佛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從上海跑到杭州終於見到李叔同,雙眼盛滿淚水的福姬悲切地問道。

“愛,就是慈悲。”李叔同如是答覆。

“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福姬悲痛欲絕地問道,但這個問題,李叔同沒有回答她。

李叔同的學佛理念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天下蒼生的慈悲為懷,但對於福姬而言,卻只剩“渡天下人,卻獨獨不肯渡我”的怨言。倉央嘉措曾經說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佛與情之間,在別人那裡是為難,李叔同卻從來沒有過猶疑。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出家後的李叔同

廣結善緣,桃李滿天下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由於舊體詩詞寫得好,他還加入了“城南文社”,與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二十歲的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幾人時常郊遊宴飲、切磋文章。

到了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從日本回來的李叔同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樹,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被南京高等師範大學聘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就同時在兩個學校教書,往返於南京和杭州。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圖 | 李叔同作品

李叔同以嚴肅的教學風格贏得學生尊重,每次上課前都會在黑板上提前板書,減少課堂上的時間浪費,於是學生們每次上課前推門進去,都能看到李叔同先生已經坐在講臺上等他們了,這時候遲到的學生會因感到羞愧而面紅耳赤。

名師出高徒,李叔同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也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大師潘天壽、書畫家錢君陶、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粱......這些人才,足以撐起民國文藝界半壁江山。

“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在豐子愷的散文和隨筆裡,李叔同好比全能的優伶,因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凡事認真”。

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耀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趙樸初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李叔同受佛法影響是從他還未出生就開始了,他的父母深信佛教,而在他五歲那年,他的父親過世,家裡請來高僧誦佛唸經,就這樣,空寂悠遠的佛音印在了他的腦海裡。在那以後,李叔同還經常與家中弟弟一起學僧人做法,或裹著被罩當袈裟在炕上玩唸經。

李叔同在杭州教學期間,有一次和好友夏丐尊吃茶時,夏丐尊打趣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挺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觸動了李叔同的心,他竟真的跑去杭州廣化寺體驗了幾天當和尚的感覺。後來又有一次,夏丐尊提起日本“斷食”修養的文章,兩人一起去找資料研究,夏丐尊沒有當真,李叔同卻在新年十幾天的假期裡在虎跑寺實踐。在這期間,了悟和尚收李叔同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

告別婚姻世俗,出家24年,他以慈悲渡眾生,妻子:為何獨獨傷我?

1918年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一代藝術大師落髮為僧,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只餘弘一法師。1942年十月十三日晚,留下“悲欣交集”四字遺作的弘一法師在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享年62歲。

半世風流半世空,李叔同半世出家,世人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肆意一生,他這一輩子,都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

文 | 蝸牛

圖片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