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東方社會的實際特點,概括出東方社會落後的前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在資本徵討過程中,東方社會走出封閉狀態,實現生產、生活的現代化構成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與馬克思晚年東方社會跨越理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主要包括東方社會停滯論、東方社會專制論、東方社會跨越論。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與專制理論反映了工業時代西方思想界對東方文明的偏見,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一度讓中國近代社會恆定靜止、封閉落後成為中國發展的主流共識,給道路自信的歷史溯源造成了不利影響。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的跨越理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為中國道路自信提供依據》

作者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王慶林

圖片 |網絡

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

影響道路自信

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最初關於東方社會的評價集中指向東方社會的封閉性、停滯性和落後性,並對資本主義破壞東方社會的這種停滯性給予厚望。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認為,農村公社是東方社會存在的基本單位,這種自給自足的村社制度之間分工、交換缺乏流動,具有很強的封閉性。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相反,亞洲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結構,不為政治領域內的風暴所觸動,表現出“超穩定的結構”,扼殺了東方社會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西方資本的征服,資本徵討東方完成了雙重使命:一方面,資本徵討東方,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資本擴張要打破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將東方納入世界商品經濟之中,促成了東方社會的解放。在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換中,資本充當了這一歷史使命的擔當者。

事實上,東方社會的停滯並不意味著西方社會的進步,西方社會在羅馬帝國之後就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停滯與東方並無不同,只是其停滯的具體性質與水平比東方社會要等而下之很多。東方社會停滯論是西方工業文明對東方農業文明的根本判斷,這一判斷也成為了當代東方社會自我認知的基本共識。東方社會停滯論背後隱藏著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即東方社會是停滯的,西方社會則是生機勃勃和進步的。這個看上去完全正確的論述長期佔據中國學術界對歷史自我傳統認知的主流,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給今天中國道路自信設置了似乎難以逾越的認識障礙,人們缺乏勇氣打破這一近代以來東西方思想界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基本共識。該理論的取向是把中國描繪成停滯不前的“傳統”社會,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賦予生命,把它從永恆的沉睡中喚醒。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制度幾乎完全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阻力。這些評論中包含一個固定不變的看法,認為中國是一個處於永恆寧靜狀態的社會。隨著中華民族的優越感在十九世紀遭受重創,中國人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自我認知過程。直到今天,這種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偏見依然恆定地佔據著中國人的頭腦,給中國道路自信造成了不利影響。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東方社會的實際特點,概括出東方社會落後的前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在資本徵討過程中,東方社會走出封閉狀態,實現生產、生活的現代化構成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與馬克思晚年東方社會跨越理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主要包括東方社會停滯論、東方社會專制論、東方社會跨越論。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與專制理論反映了工業時代西方思想界對東方文明的偏見,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一度讓中國近代社會恆定靜止、封閉落後成為中國發展的主流共識,給道路自信的歷史溯源造成了不利影響。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的跨越理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為中國道路自信提供依據》

作者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王慶林

圖片 |網絡

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

影響道路自信

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最初關於東方社會的評價集中指向東方社會的封閉性、停滯性和落後性,並對資本主義破壞東方社會的這種停滯性給予厚望。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認為,農村公社是東方社會存在的基本單位,這種自給自足的村社制度之間分工、交換缺乏流動,具有很強的封閉性。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相反,亞洲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結構,不為政治領域內的風暴所觸動,表現出“超穩定的結構”,扼殺了東方社會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西方資本的征服,資本徵討東方完成了雙重使命:一方面,資本徵討東方,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資本擴張要打破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將東方納入世界商品經濟之中,促成了東方社會的解放。在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換中,資本充當了這一歷史使命的擔當者。

事實上,東方社會的停滯並不意味著西方社會的進步,西方社會在羅馬帝國之後就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停滯與東方並無不同,只是其停滯的具體性質與水平比東方社會要等而下之很多。東方社會停滯論是西方工業文明對東方農業文明的根本判斷,這一判斷也成為了當代東方社會自我認知的基本共識。東方社會停滯論背後隱藏著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即東方社會是停滯的,西方社會則是生機勃勃和進步的。這個看上去完全正確的論述長期佔據中國學術界對歷史自我傳統認知的主流,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給今天中國道路自信設置了似乎難以逾越的認識障礙,人們缺乏勇氣打破這一近代以來東西方思想界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基本共識。該理論的取向是把中國描繪成停滯不前的“傳統”社會,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賦予生命,把它從永恆的沉睡中喚醒。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制度幾乎完全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阻力。這些評論中包含一個固定不變的看法,認為中國是一個處於永恆寧靜狀態的社會。隨著中華民族的優越感在十九世紀遭受重創,中國人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自我認知過程。直到今天,這種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偏見依然恆定地佔據著中國人的頭腦,給中國道路自信造成了不利影響。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融合了西方及傳統的優點

馬克思東方社會的第二個核心思想是把東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歸結為東方專制主義,認為:“它們使人的頭腦侷限在極小的範圍之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和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人們堅持馬克思關於君權集權制度與小農經濟天然盟友的觀點,並想當然地認為小農經濟落後,而忘記了其長期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君主集權制度並不是從來就有,而是經過百家爭鳴之後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迎來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峰,流派紛呈,各種可能的制度都在選擇範圍之內,經過了熱烈持久的討論,歷史最終選擇了君主集權制度。在漫長的帝國時代,它從沒有受到質疑,併為帝國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政治保證。

對東方社會專制主義的理解也是工業文明時代西方主流,這一主流傳統同樣深深影響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思想界。當代一些中國人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足夠自信,即現代化進程中道路自信遭遇危機。根本原因在於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曲折過程中,道路探索遭遇了一次次挫折,在應對這種危機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解構有餘,建構不足。這需要我們在現代化道路自信構建過程中,正確處理與中國傳統的關係。墨子刻在《擺脫困境》中指出,只要學者們一心只想解釋中國在近代的種種失敗,則對傳統中國社會停滯不前的固有看法勢必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的成就超過它的失敗,就需要有一種新的解釋,其基礎是對中國傳統做出與過去迥然不同的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融合了西方及傳統的優點,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明的繼承與更新,也是對外來現代化精華的採納與再創造。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學習近代以來的歷史,正確認識中國與傳統及西方的兩對關係,從思想和理論上徹底走出對中華傳統文明的輕描淡寫的誤區。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東方社會的實際特點,概括出東方社會落後的前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在資本徵討過程中,東方社會走出封閉狀態,實現生產、生活的現代化構成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與馬克思晚年東方社會跨越理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主要包括東方社會停滯論、東方社會專制論、東方社會跨越論。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與專制理論反映了工業時代西方思想界對東方文明的偏見,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一度讓中國近代社會恆定靜止、封閉落後成為中國發展的主流共識,給道路自信的歷史溯源造成了不利影響。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的跨越理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為中國道路自信提供依據》

作者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王慶林

圖片 |網絡

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

影響道路自信

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最初關於東方社會的評價集中指向東方社會的封閉性、停滯性和落後性,並對資本主義破壞東方社會的這種停滯性給予厚望。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論認為,農村公社是東方社會存在的基本單位,這種自給自足的村社制度之間分工、交換缺乏流動,具有很強的封閉性。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相反,亞洲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結構,不為政治領域內的風暴所觸動,表現出“超穩定的結構”,扼殺了東方社會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西方資本的征服,資本徵討東方完成了雙重使命:一方面,資本徵討東方,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資本擴張要打破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將東方納入世界商品經濟之中,促成了東方社會的解放。在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換中,資本充當了這一歷史使命的擔當者。

事實上,東方社會的停滯並不意味著西方社會的進步,西方社會在羅馬帝國之後就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停滯與東方並無不同,只是其停滯的具體性質與水平比東方社會要等而下之很多。東方社會停滯論是西方工業文明對東方農業文明的根本判斷,這一判斷也成為了當代東方社會自我認知的基本共識。東方社會停滯論背後隱藏著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即東方社會是停滯的,西方社會則是生機勃勃和進步的。這個看上去完全正確的論述長期佔據中國學術界對歷史自我傳統認知的主流,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給今天中國道路自信設置了似乎難以逾越的認識障礙,人們缺乏勇氣打破這一近代以來東西方思想界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基本共識。該理論的取向是把中國描繪成停滯不前的“傳統”社會,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賦予生命,把它從永恆的沉睡中喚醒。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制度幾乎完全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阻力。這些評論中包含一個固定不變的看法,認為中國是一個處於永恆寧靜狀態的社會。隨著中華民族的優越感在十九世紀遭受重創,中國人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自我認知過程。直到今天,這種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偏見依然恆定地佔據著中國人的頭腦,給中國道路自信造成了不利影響。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融合了西方及傳統的優點

馬克思東方社會的第二個核心思想是把東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歸結為東方專制主義,認為:“它們使人的頭腦侷限在極小的範圍之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和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人們堅持馬克思關於君權集權制度與小農經濟天然盟友的觀點,並想當然地認為小農經濟落後,而忘記了其長期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君主集權制度並不是從來就有,而是經過百家爭鳴之後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迎來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峰,流派紛呈,各種可能的制度都在選擇範圍之內,經過了熱烈持久的討論,歷史最終選擇了君主集權制度。在漫長的帝國時代,它從沒有受到質疑,併為帝國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政治保證。

對東方社會專制主義的理解也是工業文明時代西方主流,這一主流傳統同樣深深影響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思想界。當代一些中國人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足夠自信,即現代化進程中道路自信遭遇危機。根本原因在於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曲折過程中,道路探索遭遇了一次次挫折,在應對這種危機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解構有餘,建構不足。這需要我們在現代化道路自信構建過程中,正確處理與中國傳統的關係。墨子刻在《擺脫困境》中指出,只要學者們一心只想解釋中國在近代的種種失敗,則對傳統中國社會停滯不前的固有看法勢必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的成就超過它的失敗,就需要有一種新的解釋,其基礎是對中國傳統做出與過去迥然不同的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融合了西方及傳統的優點,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明的繼承與更新,也是對外來現代化精華的採納與再創造。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學習近代以來的歷史,正確認識中國與傳統及西方的兩對關係,從思想和理論上徹底走出對中華傳統文明的輕描淡寫的誤區。

觀察 |“東方社會跨越理論”:佐證中國道路自信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是跨越“資本主義峽谷”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第三個核心才是“跨越”理論,這一理論也是馬克思關於東方社會最有創意和爭議的思想,是馬克思晚年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反思。馬克思在《複查蘇利奇信》中四易其稿,認為東方社會不必固守西方已經經歷的道路,在借鑑和利用西方文明的基礎上,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跨越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階段。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中最集中性與結論性的論斷,也是最重要和最明確的內容,“它不僅適用於俄國,而且適用於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發展階段的一切國家”。事實上,落後國家的東方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至今的最重要的“實踐成就”,從社會主義在蘇聯建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的根本性命題均為落後的東方國家如何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問題。

怎樣具備跨越的條件,其邏輯起點是什麼?馬克思認為“俄國是在全國廣大範圍內把土地公社佔有制保存下來的唯一歐洲國家,土地公有制是跨越的基礎性前提。同時,又恰好生存在現代的歷史環境中,處於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繫在一起”。當然,要實現這種跨越,需要進行社會革命,並取得政權,進而塑造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包括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形成完備、發達、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整個時期都是“跨越”實踐命題時期。馬克思同時強調,跨越的實現需要吸收借鑑資本主義肯定的成就,即資本主義社會不斷髮展的生產力。

馬克思晚年對東方社會未來的研究,本質是對人類文明共同未來的思考。馬克思此時意識到世界各民族到達共同未來的道路可能各有秋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理論依據。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豐富了馬克思關於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內容。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所有世界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最為成功的,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越了蘇聯模式,代表了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的正確方向,給中國道路以巨大的理論自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也是落後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峽谷”探索的最新成果。十九大報告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總目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階段的目標要求第一條即為我國將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名列世界前茅,經濟總量和市場規模超越其他國家,建成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際上就是跨越“資本主義峽谷”的應有之義。

綜上所述,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形成是一個過程,反映了馬克思對東方社會問題認識的深入,特別是晚年對東方社會道路的反思。馬克思東方社會停滯與專制論體現了工業時代西方思想界對東方文明的偏見,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一度讓中國近代社會恆定靜止、封閉落後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共識,不利於中國道路自信的形成。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跨越”理論核心回答了落後的東方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問題,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當代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客觀、完整認識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前提,對當前中國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9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www.shekebao.com.c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