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塞罕壩精神 河北省造林綠化再啃硬骨頭

林業 木蘭圍場 三農 農業 新華網 新華網 2017-09-15

8月30日,邢臺縣東太子井村,邢汾高速兩側一米來高的側柏在白色育林板的呵護下顯得格外醒目。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光禿禿的石頭山,如今已經是生機盎然的幼林。

這天一大早,68歲的邢臺縣退休幹部郝景香就來管護這片林子。2009年,退休後的他組織了一支隊伍上山造林。經過多年探索,他已經摸索出一套造林方法。至今,他已種了5萬畝山林,560萬株樹木,成活率達到95%,解決了太行山淺山丘陵區綠化難題。

“深入學習塞罕壩精神,我省造林綠化要再啃硬骨頭。”省林業廳廳長周金中說,張承壩上高寒地區、燕山太行山乾旱陽坡和沿海重鹽鹼地帶,和塞罕壩有著類似的立地條件,全省林業系統要把這些地方當作生態建設主戰場,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大力實施兩山(太行山、燕山)、一帶(京津保生態過渡帶)、一區(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造林綠化攻堅。同時,紮實開展雄安新區及周邊造林綠化,加快重點地區生態治理步伐,力爭到2020年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00萬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每年造林綠化500萬畝以上。截至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積達9000萬畝,森林覆蓋率32%。但從總體看,全省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質量不高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我省森林面積在全國排第19位,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第18位,人均森林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工純林面積佔70%以上,中幼林面積佔50%以上,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林業產業結構不優、龍頭不強、效益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

剩餘的荒山荒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任務仍十分艱鉅。

擴大生態容量,我省正在謀劃規模化林場建設。新建一批,在白洋澱上游、灤河、滹沱河流域、京津保生態過渡帶等生態脆弱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規劃建設集中連片成規模林場。擴建一批,繼續加快張家口塞北、豐寧千鬆壩、圍場御道口等大型林場建設,到2021年三個林場林地總規模將達52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49.4%提高到72.8%。改造一批,在燕山山脈林場集中區,選擇平泉大窩鋪、張家口黑龍山等大中型國有林場,加強中幼林撫育,更新改造退化林分,全面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生態保障能力。

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民生林業。我省把造林綠化既作為生態工程來推進,也作為富民工程來打造。目前全省林業產業年產值達到1550億元,果品業已成為全省農業發展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我省提出大力推廣現代林果種植模式,著力培育林下種養基地,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種苗花卉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蘋果、梨等七大果品生產基地建設。

打破傳統造林模式,我省積極探索創新國土綠化新機制,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的意見》,出臺了22條支持措施,大力推廣租地造林、流轉造林等模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造林。

資金方面,省林業廳近期成立了省林業生態建設投資公司,省財政先期注資6億元資本金,撬動政策性貸款20億元用於太行山綠化。張家口、邢臺、秦皇島、保定4市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納入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1067萬畝、利用貸款283.7億元。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加快林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強困難立地造林、森林可持續經營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放活生產經營權,我省引導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建立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確保今年年底前圓滿完成“定性、定編、定經費”等改革任務。

一手造林,一手管護。在抓好造林的同時,我省強化資源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牢固樹立生態紅線意識,嚴格執行徵佔用林地定額管理和森林採伐限額制度,健全天然林保護機制,加強溼地保護與恢復,完善自然保護區體系,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切實鞏固好生態建設成果。 (通訊員孫閣 記者曹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