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等同志給譚震林同志的調查報告

林業 三農 蒙古貞日報 2017-04-19

震林同志並遼寧省委、東北局計委、農委:

一月二十三日到三十日,我們與阜新縣委一道,研究了該縣1964一1970年農業生產規劃;並且找社隊幹部、勞模座談了治坡耕地、封山育林、營造防護林、種地瓜開粉房和種綠肥等經驗;還看了幾個地方。經過座談、參觀和研究,我們和縣委幾個同志一致認為,阜新這個有名的風沙乾旱、生產條件困難的地區,潛力很大,只要領導下定決心,發揚革命精神,狠狠推廣現有的成功經驗,大力推行幾項根本措施,糧食產量可以大幅度增長,林、副等項生產也可以大幅度增長,而且投資不大,時間不長。

該縣的農業生產恢復較慢。1963年糧食總產2.4億斤,平均畝產76斤,徵購糧4400萬斤。比1957年的有關數字分別低37%、34%和43%。比之歷史上產量最高的年份,則分別低49%、46%和57%。被認為是生產條件困難和工作比較落後的地區。

經過大家認為阜新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山地(包括坡耕地在內)繼續破碎,大部分河道繼續擴寬和淤高。隨之而來的,是坡耕地和沿河耕地的不斷減少和日益瘠薄,以及牧地日益退化,實際上成了荒山荒地的同義詞,這又逼著農牧向植被較好的地方進軍,封山和造林遠遠補不上農、牧兩方面所破壞的。這個問題不解決,事情還要向壞的方面發展,生產穩定和生產水平的提高都談不上。造成這種嚴重情況的原因何在?一部分是前人留下來的,從工作上看,主要是農、林、牧一直沒有統一安排,各幹各的,有時互相抵消。這幾年林抓的不緊,農、牧擠了林,該封的山封不住,造的林也長不起來,“造林容易護林難”,一個造林老勞模這樣慨嘆地對我們說,就農談,只管種地,不管改造坡地,不管造護田林,弄得耕地愈種愈少,愈種愈薄,不少坡耕地先被分裂成許多小片,最後棄耕,沿河的地,年年要被水沖走一些。由於兩個原因,全縣每年要減少幾萬畝耕地。就牧談,只發展牲畜,不維護牧地,牧地不足時就擠林地,現在實際上牧地已不夠用了,還在繼續發展羊。

接著,研究了這樣一些問題:農、林、牧結合難不難?制止水土流失難不難?提高產量難不難?從阜新縣的生產實踐中,能不能找到答案?

在座談和參觀過程中,很快找到了肯定的答案,下面是幾個顯著的例子:

七家子公社的“五一”青年林場樹立了封山、造林、改變山區面貌的榜樣。1958年以來,成立了林業專業隊,大抓封山育林和造林,共封山八幹二百多畝,造林七千一百多畝,共佔總面積的41%。現在,封禁的山上,草長的很茂盛,小樹也長起來了,造林有的已鬱閉成林。有些山溝已控制水土流失。糧食產量提高了,1962年畝產133斤,1963年大旱,仍87斤,比原來的幾十斤,增長几倍。牲畜由1958年的3頭增加到現在的97頭,羊由45只增加到632只。1963年,林副收入佔總收入的41%,僅這項收入,每戶即135元。它已是全公社最富的單位。群眾自編的兩首歌謠,生動地反映了這個變化。

從前“一進毛嶺溝(這裡叫毛嶺溝),步步踩石頭,山上沒有樹,山下田不收,歲歲受飢寒,輩輩當馬牛。”現在,“如今毛嶺溝,社員樂悠悠,山上鬆波浪,山下清水流,杏花開滿山,五穀大豐收”。林場計劃進一步封育其餘的荒山和造林,還要治坡耕地。他們以為治了坡耕地,肥料再上去,產量還要成倍增加。

招束溝公社拉各拉生產隊創造了治理坡耕地的經驗,這個隊共有坡耕地1 1 55畝,佔耕地的86.5%,共有男女勞力71名,每個勞動力平均16.1畝。1956年到1957年春,全部加以治理,並在工程上栽了樹,每畝平均花一個多工,以後每年維護和增補工程約400個工,平均每畝不到半個工。治理後,耕地增加了8%。七年來,一直沒有遭到水害,畝產不斷上升。1956年畝產30斤,1959年84斤,1961年123斤,1963年163斤,這個隊的耕地,在該縣是屬於中等偏下的,1963年的畝產是則超過全縣平均畝產量的一倍以上。這幾年,糞肥增加有限,主要是治坡工程起的作用。糞肥增加後,還能大幅度增產。創造這個經驗的包清福同志,又在朱沙拉大隊用山地犁搞撩壕,輔以人工,工效提高兩倍多。治理一公頃地只用十二個工。

在營造護岸林方面,蜘蛛山公社的塔子溝生產隊可以作為很好的樣板。這個生產隊十三年來,共營造起近兩千畝楊、柳樹,構成了長達十二里寬近一里的護岸林帶,保護了大片耕地這些地原來畝產四十來斤,現達一百斤以上。社員的燒柴解決了,還出售林副產品。這裡有一個熱愛林子的崔景明勞模,是個老共產黨員,日夜守著林子,十三年來,從未間斷過,今年75歲了,仍每日在林子裡走動。過去討厭他的人也都尊敬他了。

這些經驗是實實在在的。經過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的考驗,任何人一看就得服。更重要的是,它是群眾創造的,一看就懂,花錢不多甚至不花錢,誰也辦得起。

縣委幾個同志以為,可以而且應該在條件相同的社、隊推廣,抓得緊,兩三年內就可以全部實行起來。過去所以推不開,雖有一些客觀原因,主要是領導一般化,情況摸的不透,體會不深,決心不大,一般號召多,具體組織工作做得少。現在要在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幹部上嚴肅地提出這樣的問題:農民創造了好經驗,我們連推廣的本領也沒有嗎?要使全體黨員和幹部認真對待這件事。

我們感到,把搞農業長期規劃與總結、推廣現有經驗結合起來,規劃就有了依據和活力,就能跳出老圈子,找到多快好省的辦法。同時,人們的眼光開擴了,幹勁更大,當前工作也有了方向。這似乎是搞農業長期規劃的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

此致

敬禮

石山 仲星帆 趙興華

程士章 苟志恆

一九六四年二月三日

石山等同志給譚震林同志的調查報告

版面設計:李航 陳秋怡

歡迎關注 蒙古貞日報微信公眾號

蒙古貞日報傳遞正能量,宣傳好新聞。如果你有好的新聞線索請於我們聯絡,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可直接與小編通話,也可以發送郵箱給小編!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