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大王”的生意經

林業 種植業 農民 三農 環球網 2017-04-29

央廣網四平4月27消息(記者劉源源,四平臺記者申志印 呂行 吳爽)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土地上的吉林農民,來錢道還在土地上。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英額堡村農民王清河,這幾年靠種果樹、林木、觀光樹,不但自己發了家,還帶動了周邊農民就業。

草長鶯飛、春回大地,記者來到在東北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英額堡村,看到這裡的農民不是忙著春耕,而是忙著收穫。這片土地是農民王清河幾年前承包的,他種上了清一色的果樹和綠化樹。老王的苗木品種好,成活率高,天南海北的客商都喜歡找他合作。哈爾濱苗木經銷商黃廣純說“看重的是人品和樹都不錯,然後選擇合作唄。您今天準備買多少呢?5萬多。記者:5萬多株,那這一棵苗多少錢呢?1棵苗子2塊5。”

老王今年果苗存量大概有30萬株,每株樹苗成本8毛錢左右。王清河喜滋滋的說:“今年行情好,不愁賣。年前一株1.5元,現在2.5到3塊了,一年能掙50多萬呢。還能為貧困戶和打工者帶來一份收入。”

老王說,經營苗木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苗木播種、嫁接、培植再到起苗,需要不少勞動力:“我一年的工錢在50萬左右,除了苗圃我還有果園、綠化苗圃。每年僱十二三個人,多的時候能有30到50人。有空、有活幹,你就可以來,家裡忙了就可以回去。每個人在我這一年能掙個一萬五、六,僅僅就夏天的六、七月份。”

今年58歲的老王,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年輕時,他靠傳統農業養家餬口。飽嘗了“汗沒少流,錢沒咋掙”的心酸後,他改變打法,向產值更高的果木、林木栽培進軍。除了苗木產業,老王還承包了6公頃山地,種了一萬多顆蘋果樹,去年賣蘋果收入20萬元左右。老王和記者聊起了荒山變金山的經歷。他說:“這些技術有的是拜師學習的、有的是參加各種展會、自學、網上學習,到任何時候都是學無止境”

2012年,老王和幾戶農民一起成立了祥和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在已經吸引了30戶入社,老王說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儘快富起來:“農民只有看到你真正收到效益的時候,才會跟著你一起做。不然勸他們做也不會做。首先要把自己搞好了,真正的掙到錢了才會跟著你做”

老王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有創新思維:“很多的品種我們自己認為不錯的時候,到市場調查,消費者已經不喜歡了。不引進新品種,光是老品種不行,新引進的“新蘋紅”一斤可以賣到7塊8塊。二普通的“123”,也就能賣到3毛錢、2毛5,這一斤果能值平常10多斤果的價值。

四平市鐵東區也從老王的實踐中看出了門道。區農林水利局副局長劉久彥說:“我們鐵東區正在加大農業調整的力度,強化職業農民的培訓,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學習和掌握結構調整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和品牌打造的力度,通過品牌的打造能夠促進整個全區農業的體質和增效,促進農民的增收”

如今,敢為人先的老王又將目光瞄準了生態觀光農業。他的生態觀光果園項目已經開工。老王說:“遊客在這吃、住,只有人來了才能掙到錢,哪怕只是來買一盒煙呢也是消費。一個產業可以帶動多個產業,例如來買果苗的人不僅要住店還要吃飯。運輸方面,我們還要僱車,打工的工人也會有收入。這樣體現出一業興、百業興。”

延伸產業鏈條,最大程度提升固有土地的利用價值,這就是老王向土地要錢的生意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