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回首瀘州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是一代接一代瀘州商人辛苦打拼、奮勇開拓,艱難而又輝煌的發展歷史。今天我就想寫其中一個人,現在可能很多瀘州人都不瞭解,不過江陽沽酒客覺得真不該錯過對他的瞭解,因為就經營理念來說,他當時就超過同時代人太多,稱為商業奇才亦不為過。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瀘州歷為川南重鎮,是工商繁興,內外雜沓,萬商雲集,物資集散的經濟中心。尤其土產運銷,溝通物資交流,欠盛不衰,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二十年代瀘州土產業,尚未單獨成幫,合在鬥載業經營。今天將到故事的主人公陳中和先生在這塊土地上,由學徒、長(瀘州不寫掌從民俗)櫃、經理、歷七十餘年,先後經營銀錢、土產、糧食、油糧、以及工業的酒廠、麵粉廠、骨粉廠等,其中以土產運銷為主業,經營招牌有十餘個之多,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幾經輾轉,歷盡滄桑,興衰樂苦,很多事情,今天的瀘州人可能已經不太清楚,那麼請大家跟隨我用文字來做鏡頭,一起穿越回百餘年前的瀘州,看看這位熱心教育公益,被人稱作瀘州土產大王的陳中和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1893年清政府已經進入末年,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陳中和這一年出生在四川的簡陽(當時是一個縣)老家,由於家境並不富裕,又是長子,1908年,年僅僅十七歲的他,便進到瀘州小河街,樑一品商號當學徒,連學代幫,時達十餘年。(今天十七歲正是校園裡求學的好時候,大多數人還在父母的庇護下,因為年代不同恐怕無法體驗當時人的不易)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陳中和雖然當時讀書不多,但是卻在學徒的過程中,制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就是奉行“人而無恆,不能生存,人而無信,百事無成”的為人宗旨,取信於人,而且堅決做好工作,當時很多共事的同僚及師長還有顧客都說:“陳中和誠懇可靠”。我們現在有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完全不同於以往,幹工作,以開心為目的,不順心換就是,從來沒有珍惜和專注,更談不上責任心和誠信,這恐怕也是很多人抱怨自己過得不好,或者看不到希望的原因吧。

1923年,郭子清、李秉鈞等,合資開設“同春”錢店,看中了陳中和,特聘請當長櫃,業務是以銀換小錢,又以小錢買銀子。從中取利。每天銀子小錢進出不少,都要由他清點,挑進挑出,時經兩載,獲利不多。但是陳從來不抱怨,一直兢兢業業。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1925年,由當時商會會長樑雲程和李熾升等,集資五幹兩銀子,開設“同生利”錢店,以存放匯兌為主要業務。再次聘陳中和當長櫃,並給其佔一千兩銀子的虛股,讓陳中和更有動力。

愛專研業務的他,首先調查摸底,各行各業的經濟實力,以及省內外金融活動等,第一手材料。計算每期頭寸,達到存放基本平衡,匯兌及放款,有的放矢,實現信貸無倒賬,支出不緊迫,業務做得十分活躍,樹立了良好信譽。一年時間,獲得紅利50%。三十二歲的他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26年初,陳先生主張在“同生利”抽出部分資金,另約陳鑑華,晉豐泰等集資銀幣一萬元,成立“美利和”商號,經營土產運銷業務,由陳當經理,年終結算,兩號均盈,“同生利”仍為紅利50%、“美利和”高達對本利錢多。在紅利中,股東提取50%,其餘留存,投入再生產,“同生利”,“美利和”,實際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人員混合使用,節省開支,經營範圍,主要以糧食、油糖、土紗、土布、棉花、白酒、大煙、葉煙、藥材、棕片、棕絲、篾條、廣篾、水篾等為大宗,在瀘州及周圍產地,批量購進,運銷湖北、宜昌、沙市、漢口等地。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資源豐富的土特產品,農民腳短,拿不出去,靠其從中運銷,又把工業原料運進來,資金來回不歇空,起到交換橋樑作用,溝通了川南的物資交流。業務做得非常活躍,逐年獲利,號譽昭著。由於信譽良好,實力雄厚,購銷往來戶,都願同其商號打交道。每年結算職工分紅獎,都超過全年薪金,實在令當時人羨慕。

1930年,股東樑雲程病故後,其他股東都想買田造屋,因此,停業結束,所有資產,按股分給,還優厚的發給獎金,員工皆大歡喜。陳中和當年所得的紅利和獎金,為七個弟妹各買二十石谷田,使他們有恆產,自耕而食。

1933年初,想有更大發展的陳中和,審時度勢,邀約商界實業家陳鑑華,羅維熙,杜敦五等,集資銀幣一萬元,開設宏升商號,並任經理,專營棕、竹製品等粗貨,運銷沙市、漢口等處,並在漢口正街開設“里仁”粗貨店,因棕、竹粗貨,購、運、銷,都需較長時間,因此,每次結算時間,定為兩年,到1939年結算,只夠月息,盈利甚微。不久,漢口、沙市相繼滄陷,羅維熙等棄店跑回瀘州,里仁商店的存貨,由店負責賣光分散,沙市的存貨,無人照管,不知去向。好在還買有一批布匹,尚在途中,運瀘賣出,勉強還夠本錢,宏升商號就此結束,這一次雖然沒有損失慘重,但是時局動盪,也讓陳中和努力奮鬥第一次遭遇竹籃打水一場空。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1936年,陳再約陳鑑華,內江黃楷書,重慶劉伊凡等,集資銀幣二萬元,在大河街成立慶豐和商號,仍經營農副土特產品,為了購、銷的信息勾通,在內江、重慶、萬縣、宜昌、沙市、漢口設立分莊。瀘州為總號,陳任總號經理。

先後僱用職員和招收學徒共48人,各分莊的成員,由股東推薦,其負責人也由股東承擔,組織就緒後,隨即派員到各產區,開展業務。由於新商號,新人員,資金活動,信譽昭著,所有成員爭先恐後,進行收購,無論數量多少,都得心應手。

在各個收購地區,沒有擺出收不回來的貨,在運銷儲存中,沒有發生黴爛損失,在銷貨地區,沒有發生收不回來的帳。因此,對年結算,盈利可觀,除一部分利潤作為企業再生產外,各股東核股本提取50%的紅利,各員工按年薪加倍發給紅獎,願取走的不限,不願取走的,作為下屆股本,繼續經營,結果大家都不願拿走。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因此,企業資金更加充實,業務進行故更加靈活了,至1938年結算時,盈利比上年更多,其股東紅利,員工紅獎仍按上年比例發給。因避免稅收麻煩,將“慶豐和”從形式上劃小,改牌為“慶豐昌”,立“慶乃昌”兩家,實際是慶豐和的繼續。將原有人員分兩套班子,互相推動工作,對年結算合二為一,其盈利仍按上年辦法處理,逐年盈利,未打敗仗,直到1942年,經各股東決定,資金限額為五萬元,每股限為五幹元。員工每股限為五百元,此外,未取走的盈利,作為存款計息。

這樣繼續經營,還是避免稅收的麻煩,又改牌為“信通和”商號,結算期,改為兩年一次,至1944年,各股東提出紅利由原50%降為40%,員工紅利10%不變。同時又改牌為“天德昌”,資金、人員不變,繼續經營。

為了避免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橫徵暴斂,貪官汙吏的敲榨勒索,生意大了,樹大招風,引起他們隨時覬,不得不求對策,適時改換招牌。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在“美利和”之後,先後改牌經營有“慶豐昌”、“慶乃昌”“信通和”“天德昌”、“天慶長”等,其中1942年的“信通和”規模較大,集資五萬元,工作人員由十幾人,增加到五十多人,業務也隨之擴大,這就不能不引起國民黨貪官汙吏的注意。雖“狡兔有三窟”,也難逃脫他們的掠奪。

還在1940年經營慶豐昌時,瀘州直接稅局,季秉衡任內,不按稅制,強迫估徵什麼直接稅十萬餘元,(約當時實物棉花萬餘包)幾乎超過實有資金,後經美豐銀行經理李維成從中轉換,緩期繳納,不少分文。更有甚者,1943年,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後臺的瀘縣花紗布管制局,將其商號庫存棉花一萬餘包(約60萬斤),由重慶運瀘的棉紗二百包(計八千並),以所謂什麼專賣的目標,全部封存,後以官價付款,造成他商號無故損失全部價款的三分之二,貪官汙吏以此鉅款,中飽私囊,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在1947年,“信通和”商號被瀘州直接稅局侯仲桓任內,一群貪婪的汙吏,以査漏稅為名,將所有賬薄全部拿去,時逾三月,不予理採,後由胡煥章從中說情,還是伸手要錢,實際完稅僅五幹多元,而敲榨的三萬五幹元真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弄得企業奄奄一息,瀕於棄潰。這次打擊對陳先生來說真是有些心灰意冷。

好在後經股東增資,勉強經營。當時民族工商業,在夾縫中生存,雖有經營能力,但有三重大山的壓榨剝削,大魚吃小魚,掙扎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關門倒閉的危險,歷經苦難,豈能休養生息。

1945年,因幣制多變,各地倒風甚熾,物資賣不脫,賬項收不回。在漢口運出的鐵桶二幹多個,由川運出的桐油八萬多斤,白糖十萬多斤,在沙市被國民黨軍隊封船搭浮橋,所有鐵桶,油糖,全部失蹤,原在宜、沙、漢的物資絕大多數被盜竊,各分莊的職員,無能為力地呆守收賬,拖到宜、沙解放後,川南還有物資,無法起運,全部商品分給各股東自行處理,業務無法開展,陷於停頓。實在令人惋惜,每當江陽沽酒客,看到這些曾經的材料,就想如是陳先生生於此時,依據他的經商天賦和人品,定當成為瀘州商業翹楚,肯定會有更大的成就,真是時不與他啊!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瀘州首次召開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陳先生有幸被選為委員。請假到各莊辦理結束,能收的就收,暫時收不回來的辦個手續,並把員工撤回瀘州,1950年8月,將全部資產按股分攤。天慶長商號到此結束。

1951年初,川南行署召開土產物資交流會議,陳先生即響應號召,發起組織,與財政廳合資,集資三十萬元。成立川南新生公私合營土產運銷聯營社,並再次由他當經理,所有成員,由各股東推薦,共有成員一百六十多人。設立分支機構和加工廠十二處。行署並省後,公股撤退了,改為私私合營股份有限公司。

陳先生曾經說,久經商業難避風險,若一舉失誤,就會全牢覆沒,根基不穩,深思熟慮,改弦易轍工商並舉。他曾在1954年,集資二萬元,在桂花街新建“福壽同”麴酒廠,上半年建成,下半年投產,建九個新窖以老窖槽子麴酒泡後發酵蒸烤,其質量,在其它新窖中稱優質。配備兩班,年產7萬2千斤,技師,工人等約有二十餘人。廠址,建築,泥土,用水等均合格。於1950年合併的義申曲酒釀造聯營社。

1950年,獨資五千元,在桂花街,新建“麥田”麵粉廠,完全人畜操作,自推粉,自制面,乾溼粉條質量較優,銷路甚廣,約有員工10餘人。後因化工學院,需要建築以朝陽路鋪房掉換。仍繼續生產。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1951年,集資三萬元,在永豐橋,新建“新生”骨粉廠,有員工30餘人,建成投資不久,因當時商業不能兼營工業的政策公佈後,把全套設備,原材料,成品等,全交市工業局,後定股為五千元。

陳先生是瀘州土產大王,其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即便今天也不過時,他曾說自己本著“逢賤莫懶,逢貴莫趕”,調濟市場餘缺,溝通物資交流的原則。土產物資,關係到國計民生。一日不可缺少的種類。在市場上,別人不買,我下手,別人不賣我則拋,不囤積居奇,待價而沽,謀取厚利,利潤一般掌握在50%左右(輕小利重長遠,李嘉誠也是如此)。加速資金週轉,減少利息,仍有可劃。既不加重消費負擔,又振我號聲譽,大多往來商客戶,都有樂於向我號成交。(這不就是一種儒商精神嗎?)

在商品質量上,注重精選,妥善裝卸,無水浸黴變,交貨時均達上等成色。在購進方面,“燒冷灶”。扶持困難小,坊,如對糖房、漏棚、擂房、他們資金短少,旺季到來,對甘蔗、黃谷、難以收購加工,採取先款後貨的優惠辦法,既扶持小廠,又保證收購貨源,如曾佑明擂房,向其號成交50萬斤磧米,價銀一萬多兩,先付給貨款80%,他的週轉靈活起來,交貨也保證及時,達到兩利。不少廠坊,源源找上門來,比起其它土產運銷單位,在進貨上,要勝過一籌。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準確預測市場,具有應變能力,在國民黨統治時間,幣制多變。由法幣到金元券,關金券,又改銀元券,幣制的惡性循環,造成物價一日數變,在此情況下,本著存貨不存錢的原則,掌握主動權,既渡險灘,又能獲利。

1945年的抗戰勝利,工商業中稱為“放火炮”。不少商戶仍奉行存貨不存錢的老套套,火炮一響,物價狂跌倒賬關門的,比比皆是,陳則不同,是存錢不存貨,首先預測市場變化,物價趨跌他就賣,甚致也賣光為止,不但未受損,反而發了“勝利財”。

在運營中,他實行經濟公開,民主理管的群眾路線。為了掌握全局經營活動情況,規定各分莊向總號三天一次詳明信,(報告業務活動情況)要事發電報,急事掛電話,五天抄報一次日記賬(是不是跟今天很多寫經營日報日誌類似,但是今天很多老闆根本就是空有其形式,沒抓住要點。),總號和分莊都設大粉牌,列出各往來戶的存、欠數目,便於經理了解全盤經濟情況,調動資金,指揮業務和每個員工心中有數,又可查對各分莊的資金物資庫存實況。粉牌所列數目的異動收據,由大家會同查對,填上滾存表。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總號錢櫃鑰匙,無人專管,掛在旁邊,誰需誰取,每晚結賬,分文不差,多年來都照此執行並無挪用偷盜等事故發生,這與經濟公開,福利平等,激發所有員,視企業為家的思想覺悟分不開的,從而牢固樹立了企業盛衰,陳先生說總結這些都是多年見到,瀘州商界的一些經驗教訓與切膚之痛的思想基礎。

商品保管,除多數土產物資,由賣方交貨直運買方,不需倉儲外,仍有不少商品需要進倉堆碼高約四公尺,視商品質量規格,至二月翻倉一次,或開包把地氣衝出去,保持商品質量達到驗收標準。每天早上由他分配當天工作,並講明作法,中午或晚上大家座談各自工作中的經驗和問題,這樣有助於經理人指揮全盤業務。

深入群眾,掌握思想情況。要順利的開展業務工作,首先要抓員工思想,平易近人,深入實際,和員工打成一片,在思想上以心換心,在工作上,支持幫助,在生活上,關心疾苦,不主觀臆斷,不動輒訓人,即使有錯誤,給以教育幫助,不一棍子打死,做到口服心服,並未開除過一人。在一切福利上,一視同仁。賞罰嚴明,不厚此薄彼。使全體員工團結在企業的周圍,在工作安排上,員工一呼即走,並無畏縮不前。凡是工作,身先士卒,大家動手,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齊心合力,擰成一股繩,使業務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對進店學徒,先講務業情況,徵求自願,願者留,不願者去。學徒進店第一年除裝煙倒茶,添飯打洗臉水,搞衛生外,學習商場中的接待禮節,招呼應酬,對人稱謂。業務上的名詞術語等。第二年,上櫃臺,熟習商品知識,學算盤,習字,抄錄往來信稿和伙食賬,以及門市、倉庫等操作。第三年,根據各自的學習成績,分配各分莊見習,待有工作能力時,再派往各分莊正式工作。調換另一批迴總號學習,培養有素的業務,採購、儲運、財會等方面的人才,生手不能上陣,形成精兵幹練,強有力,功底厚的業務班子。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在訓練中,動之以情,以老代新,言傳身教,聲同時進行,分各個部門見習的學徒,較紮實的學到各種專業知識。如新生公司的成立不僅解決了一百六十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培養了不少業務能手,輸送到各國營公司和機關工作。

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以德才兼備,對人接物俱佳者為招聘對象,從不任人為親,濫用私情。在處理一切問題,以身作則,公正無私,從而團結一致,親密無間,工作上全力以赴,不斷取得顯著成效,

在工資待遇上,是以實物計算,總號經理每月不超過400斤大米,莊號負責人不超過300斤,學徒第一年每月50斤,第二年100斤,第三年150斤,不定期發給,隨要隨支。伙食費由企業供給,按食米的100斤價值增加二倍為每人付食費,生活一律平等,不開兩樣伙食。頭一年未支完的工資,可連同當年的紅獎作為入股,與股東同樣分得紅利,由於企業好壞,關係到員工個人得失,人與企業掛起鉤來,無不關心生產。積極工作。

民國瀘州商人陳中和,從學徒到土產大王的傳奇一生

關心公益回饋社會,跟大多數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商人一樣,陳先生也將所得部份利潤,捐助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民國時期捐助單位有川南師範附小,新建教學大樓,捐助銀幣1幹1百多元,北城小學校長廖澤溫改建教室,陳代買木料和僱工,捐助銀幣七百多元;桐蔭中學校長陰倫表,為購買圖書,捐助銀幣二百元;峨眉中學,買圖書捐助銀幣百元;新建培基小學,除募得款五百多元外,他負責全部修好。捐助銀幣五千多元;又為高山廟、鄰玉、新溪、水神廟等小學的修建和維修共捐助銀幣一千元左右。

陳先生於1990年去世,享年97,得享高壽,生前曾先後擔任過瀘州市工商聯1至5屆執行委員、2屆副主任委員,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省轄瀘州市政協委員,省工商聯3屆執行委員、4屆顧問等。

今天給大家講述他的故事,江陽沽酒客覺得他的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瀘州商界前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