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說的是寬容。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說的是寬容。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今天的社會飛速變化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但物質富足了,道德水準確有些停滯不前了。改革調整時,矛盾也隨之在發展,人與人交往頻繁信任度卻降低了,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法律在調和社會矛盾之中固然不可或缺,但雖然過於生硬,缺少一點柔情或溫暖。古人已雲,六尺巷還在,故事仍在傳揚,也給我們以啟示。凡事要大度一點,做人謙讓為懷,待人寬待己苛。路窄處留一步讓人過,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舍與得是辯正統一的。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化不了的怨,並非所有糾紛都要鬧得不可調和訴諸公堂。豁達、大度、謙讓就是解決糾紛的鑰匙。古人的高尚品德應當傳承,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說的是寬容。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今天的社會飛速變化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但物質富足了,道德水準確有些停滯不前了。改革調整時,矛盾也隨之在發展,人與人交往頻繁信任度卻降低了,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法律在調和社會矛盾之中固然不可或缺,但雖然過於生硬,缺少一點柔情或溫暖。古人已雲,六尺巷還在,故事仍在傳揚,也給我們以啟示。凡事要大度一點,做人謙讓為懷,待人寬待己苛。路窄處留一步讓人過,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舍與得是辯正統一的。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化不了的怨,並非所有糾紛都要鬧得不可調和訴諸公堂。豁達、大度、謙讓就是解決糾紛的鑰匙。古人的高尚品德應當傳承,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在陵川廣大的農村裡,到處可以見到抹掉一個角的房子和院牆。日前筆者到蒲水村,看到一個並不大的院子,有三間南屋,南屋東側是一個兩間的耳房,院裡還有三間東屋。院子寬不過兩米,卻顯得十分協調,為了進出耳房,東屋前牆自然抹掉一個角。舊時,在農村這種現象太普遍了。雖然外部看見不是很整齊,但室內空間並沒有受到影響,關鍵是一個院子裡的人互幫互助,和諧相處。

想比之下,現在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寸土必爭,寸土不讓,迫使本該通暢的道路窄了,本該筆直的巷子彎彎曲曲,十分難走。甚至一聽說政府要通路,要開發,便不分晝夜加蓋房屋,將自家在路旁的茅廁也改修成房屋,以便獲取最大的利益,導致本來還勉強的道路更窄了,空間更小了,從外觀上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人們都說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學,大道至簡。六尺巷,十圈洞或許不能成為一個單純的典故,或許應該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背景下的印記。六尺巷和十圈洞的歲月是漫長而深遠的。生活在小巷和窯洞周圍的人們,一代又一代,終歸有一天,沿著這條六尺巷或六尺村路,走出了通往外面的大路。誰也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然而這種記憶想必一定會深深地定格生活在周圍人們的腦海裡。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知類似的巷子命運如何,能否依舊綻放昔日的光彩?隨著城市中推土機、挖掘機陣陣轟鳴,那些承載了歲月滄桑、留下過每個人幼小足跡的無名小巷,以及曾經帶給我們的歡樂與煩惱或許都將漸行漸遠。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說的是寬容。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今天的社會飛速變化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但物質富足了,道德水準確有些停滯不前了。改革調整時,矛盾也隨之在發展,人與人交往頻繁信任度卻降低了,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法律在調和社會矛盾之中固然不可或缺,但雖然過於生硬,缺少一點柔情或溫暖。古人已雲,六尺巷還在,故事仍在傳揚,也給我們以啟示。凡事要大度一點,做人謙讓為懷,待人寬待己苛。路窄處留一步讓人過,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舍與得是辯正統一的。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化不了的怨,並非所有糾紛都要鬧得不可調和訴諸公堂。豁達、大度、謙讓就是解決糾紛的鑰匙。古人的高尚品德應當傳承,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在陵川廣大的農村裡,到處可以見到抹掉一個角的房子和院牆。日前筆者到蒲水村,看到一個並不大的院子,有三間南屋,南屋東側是一個兩間的耳房,院裡還有三間東屋。院子寬不過兩米,卻顯得十分協調,為了進出耳房,東屋前牆自然抹掉一個角。舊時,在農村這種現象太普遍了。雖然外部看見不是很整齊,但室內空間並沒有受到影響,關鍵是一個院子裡的人互幫互助,和諧相處。

想比之下,現在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寸土必爭,寸土不讓,迫使本該通暢的道路窄了,本該筆直的巷子彎彎曲曲,十分難走。甚至一聽說政府要通路,要開發,便不分晝夜加蓋房屋,將自家在路旁的茅廁也改修成房屋,以便獲取最大的利益,導致本來還勉強的道路更窄了,空間更小了,從外觀上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人們都說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學,大道至簡。六尺巷,十圈洞或許不能成為一個單純的典故,或許應該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背景下的印記。六尺巷和十圈洞的歲月是漫長而深遠的。生活在小巷和窯洞周圍的人們,一代又一代,終歸有一天,沿著這條六尺巷或六尺村路,走出了通往外面的大路。誰也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然而這種記憶想必一定會深深地定格生活在周圍人們的腦海裡。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知類似的巷子命運如何,能否依舊綻放昔日的光彩?隨著城市中推土機、挖掘機陣陣轟鳴,那些承載了歲月滄桑、留下過每個人幼小足跡的無名小巷,以及曾經帶給我們的歡樂與煩惱或許都將漸行漸遠。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當環境競爭極度激烈的時候,人們都拼命地想著要前進。記得有一首偈語寫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當你不顧一切一路攀爬到山頂時,回首過往,卻失去了欣賞一路的風景,或許還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嘆。一個人的內心無論強大與軟弱,基本的要素還是一樣的,那就是公平與正義。包容忍讓、平等尊重,作為一種美德,何嘗不是每個人內心所向往的。在物慾橫流、物質第一性的前提下,提倡這種人生哲學,似乎是有必要的。然而真正做到,真正領悟其中三味,恰恰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讓步既是一種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智慧。德國詩人歌德到公園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與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相遇。那位批評家傲慢無禮地說:“知道嗎,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說完,他閃到大路一旁,讓批評家先過去。你看,到底誰是傻瓜呢?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會被聰明所誤。常言說,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難免與冤家狹路相逢。若兩個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強,互不讓步,結果兩敗俱傷,誰也佔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個智者,他們會順利通過。若兩人都是智者,他們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

從鄭家嶺村的巖樓說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鄭家嶺村村口有一排十間的窯洞,窯洞裡面全部是青石砌就,堅固而且美觀大方。一看那些整齊的青石材料,就知道這棟樓的價格不菲和宅主人殷實的財富。因此,這排窯洞又稱十圈洞。

十圈洞東側五間的門口兩旁的牆上各嵌有一方牆碑,門口東邊牆碑上豎刻“休恨眼前道路窄”七個字,西面牆碑上豎刻“退後一步自然寬”七個字。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問詢村民得知,此窯洞是本村一個姓鄭的東家的家產。當初,鄭老東家欲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砌窯洞,可是自家宅基地緊挨路邊,如果自家的窯洞修起,進村的道路就很窄了。當時,緊靠鄭老東家的是鄰居一塊荒棄的地方,鄭老東家找到鄰居協商:“我用銀兩將你的那塊地面鋪滿,你是否可以將你的地轉讓給我,作通往村裡的道路呢”?鄰居死活不肯相讓。實在沒有辦法,鄭老東家就將自家原本不寬的宅基地往後退了兩米,自家的房屋窄了,可是留足了進村的六尺寬的道路。

說到此時,不由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產業,時間久了就是一筆糊塗賬,因想佔便宜,兩家起了爭執,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家,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招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只好派人帶家書進京告訴張英,請求張英打招呼“擺平”鄰居。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筆,書詩一首:“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回老家,家人一見書信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強硬辦法或錦囊妙計,但看到這首勸導詩後,很是敗興,後來一合計就“讓”了,立即動手將院牆拆讓三尺,鄉鄰交口稱讚張英豁達大度,鄰居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說的是寬容。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今天的社會飛速變化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但物質富足了,道德水準確有些停滯不前了。改革調整時,矛盾也隨之在發展,人與人交往頻繁信任度卻降低了,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法律在調和社會矛盾之中固然不可或缺,但雖然過於生硬,缺少一點柔情或溫暖。古人已雲,六尺巷還在,故事仍在傳揚,也給我們以啟示。凡事要大度一點,做人謙讓為懷,待人寬待己苛。路窄處留一步讓人過,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舍與得是辯正統一的。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化不了的怨,並非所有糾紛都要鬧得不可調和訴諸公堂。豁達、大度、謙讓就是解決糾紛的鑰匙。古人的高尚品德應當傳承,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在陵川廣大的農村裡,到處可以見到抹掉一個角的房子和院牆。日前筆者到蒲水村,看到一個並不大的院子,有三間南屋,南屋東側是一個兩間的耳房,院裡還有三間東屋。院子寬不過兩米,卻顯得十分協調,為了進出耳房,東屋前牆自然抹掉一個角。舊時,在農村這種現象太普遍了。雖然外部看見不是很整齊,但室內空間並沒有受到影響,關鍵是一個院子裡的人互幫互助,和諧相處。

想比之下,現在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寸土必爭,寸土不讓,迫使本該通暢的道路窄了,本該筆直的巷子彎彎曲曲,十分難走。甚至一聽說政府要通路,要開發,便不分晝夜加蓋房屋,將自家在路旁的茅廁也改修成房屋,以便獲取最大的利益,導致本來還勉強的道路更窄了,空間更小了,從外觀上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人們都說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學,大道至簡。六尺巷,十圈洞或許不能成為一個單純的典故,或許應該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背景下的印記。六尺巷和十圈洞的歲月是漫長而深遠的。生活在小巷和窯洞周圍的人們,一代又一代,終歸有一天,沿著這條六尺巷或六尺村路,走出了通往外面的大路。誰也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然而這種記憶想必一定會深深地定格生活在周圍人們的腦海裡。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知類似的巷子命運如何,能否依舊綻放昔日的光彩?隨著城市中推土機、挖掘機陣陣轟鳴,那些承載了歲月滄桑、留下過每個人幼小足跡的無名小巷,以及曾經帶給我們的歡樂與煩惱或許都將漸行漸遠。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當環境競爭極度激烈的時候,人們都拼命地想著要前進。記得有一首偈語寫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當你不顧一切一路攀爬到山頂時,回首過往,卻失去了欣賞一路的風景,或許還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嘆。一個人的內心無論強大與軟弱,基本的要素還是一樣的,那就是公平與正義。包容忍讓、平等尊重,作為一種美德,何嘗不是每個人內心所向往的。在物慾橫流、物質第一性的前提下,提倡這種人生哲學,似乎是有必要的。然而真正做到,真正領悟其中三味,恰恰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讓步既是一種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智慧。德國詩人歌德到公園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與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相遇。那位批評家傲慢無禮地說:“知道嗎,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說完,他閃到大路一旁,讓批評家先過去。你看,到底誰是傻瓜呢?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會被聰明所誤。常言說,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難免與冤家狹路相逢。若兩個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強,互不讓步,結果兩敗俱傷,誰也佔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個智者,他們會順利通過。若兩人都是智者,他們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晉城:陵川有個六尺巷

站在十圈洞前,我凝視著那古老的青石牆,以及坍塌的殘垣斷壁,想著當時睿智的鄭老東家,看著通坦的村口道路,心中不免幾多感慨。看著村子裡一棵棵的古樹,無人居住的房屋,無人聊天沉寂的小巷,久久不願離去。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反射在青石牆上,風雨洗刷的牆碑泛出淡淡的白光,那道道光芒相互輝映,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來源:陵川縣傳統文化研究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